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基钻井液引起油藏岩石润湿性改变的评价新方法 被引量:9
1
作者 戎克生 柯贤贵 +3 位作者 徐生江 范劲 赵姗姗 鄢捷年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4-56,99,共3页
介绍了国内外常用的油藏岩石润湿性评价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然后提出了一种定量评价的新方法,即经改进的接触角测定法,该方法分别使用光滑的石英玻片和经抛光的方解石晶片替代典型砂岩和碳酸盐岩的岩石表面,并用各种不同的钻井液对其表... 介绍了国内外常用的油藏岩石润湿性评价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然后提出了一种定量评价的新方法,即经改进的接触角测定法,该方法分别使用光滑的石英玻片和经抛光的方解石晶片替代典型砂岩和碳酸盐岩的岩石表面,并用各种不同的钻井液对其表面进行处理后,测定蒸馏水水滴的接触角,以评价钻井液引起润湿性改变的程度。测定实例表明,其数据合理,可定量评价钻井液引起润湿性改变的程度。与传统的Amott法和USBM方法相比较,该方法的特点是不需储层岩心样品,更适合在探井中使用,且操作简便、耗时短,为油基钻井液配方优化提供了评价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基钻井液 润湿性改变 储层损害 接触角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B改变油湿性砂岩表面润湿性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侯宝峰 王业飞 +5 位作者 曹绪龙 张军 宋新旺 丁名臣 陈五花 黄勇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5-100,11-12,共6页
利用红外、原子力显微镜(AFM)、Zeta电位测定、接触角测定及岩心自发渗吸实验等手段研究了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改变油湿性砂岩表面润湿性的机理。结果表明:CTAB改变油湿性砂岩表面润湿性的性能优异。由于静电... 利用红外、原子力显微镜(AFM)、Zeta电位测定、接触角测定及岩心自发渗吸实验等手段研究了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改变油湿性砂岩表面润湿性的机理。结果表明:CTAB改变油湿性砂岩表面润湿性的性能优异。由于静电引力作用,CTAB正电性离子头基与吸附在砂岩表面的原油当中的羧酸基团形成离子对,当CTAB的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CMC)时,形成的离子对就会从砂岩表面解吸附并增溶于CTAB形成的胶束当中,从而露出干净的水湿表面,砂岩表面因此实现润湿反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湿性砂岩 润湿性改变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价阳离子在低盐水改变砂岩润湿性中的作用 被引量:9
3
作者 杨杰 董朝霞 +4 位作者 向启贵 雷宇 胡金燕 彭锋 王兴睿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5-124,132,共11页
根据岩心自渗吸实验及Zeta电位测试结果,在宏观上研究二价阳离子改变砂岩表面润湿性的机理;根据极性模拟油组分在砂岩表面吸/脱附实验和分子模拟结果,在微观上阐释二价阳离子改变砂岩表面润湿性的机理。结果表明:原油中的酸性组分和砂... 根据岩心自渗吸实验及Zeta电位测试结果,在宏观上研究二价阳离子改变砂岩表面润湿性的机理;根据极性模拟油组分在砂岩表面吸/脱附实验和分子模拟结果,在微观上阐释二价阳离子改变砂岩表面润湿性的机理。结果表明:原油中的酸性组分和砂岩表面硅醇基团被电离而带负电,酸性组分主要通过二价阳离子架桥吸附于砂岩表面,并不能通过一价阳离子架桥吸附及范德华力吸附,砂岩表面亲水性减弱;盐水盐度降低使酸性组分、砂岩表面负电性增强,两者静电斥力增大,酸性组分脱附,导致砂岩表面亲水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价阳离子 吸/脱附 润湿性改变 低盐水驱 砂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离子/非离子复合表面活性剂改变油湿性砂岩表面润湿性机制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业飞 白羽 +3 位作者 侯宝峰 王任卓 白群山 张希喜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5-171,共7页
通过表面张力、接触角及Zeta电位测量首次研究并提出阳离子/非离子复合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辛基苯聚氧乙烯醚(TX-100)改变油湿性砂岩表面润湿性的吸附模型及机制。结果表明:阳离子/非离子复合表面活性剂CTAB/TX-100... 通过表面张力、接触角及Zeta电位测量首次研究并提出阳离子/非离子复合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辛基苯聚氧乙烯醚(TX-100)改变油湿性砂岩表面润湿性的吸附模型及机制。结果表明:阳离子/非离子复合表面活性剂CTAB/TX-100改变油湿性砂岩表面润湿性的效果比单一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X-100的效果更显著;CTAB与TX-100间存在良好的协同效应,CTAB分子预先吸附在油湿性砂岩表面充当锚粒子,TX-100分子通过疏水作用与其形成聚集体,从而提高了TX-100及CTAB在油湿性砂岩表面的吸附量;TX-100的存在也提高了CTAB与油湿性砂岩表面羧酸类物质形成离子对的能力,并使离子对的解吸附能力增强,因此改变油湿性砂岩表面润湿性的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复合表面活性剂 油湿性砂岩 润湿性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LVO理论的低矿化度水驱对岩石润湿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崔传智 韦自健 +4 位作者 吴忠维 杨勇 黄迎松 吕广忠 曹刚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6-114,共9页
为明确润湿性改变机制的主控因素,基于胶体稳定性(DLVO)理论和扩散双电层理论,建立表征岩石-水膜-原油系统界面间相互作用的分离压力数学模型,从微观受力角度对水驱矿化度与离子价型等分离压力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合Young-Laplac... 为明确润湿性改变机制的主控因素,基于胶体稳定性(DLVO)理论和扩散双电层理论,建立表征岩石-水膜-原油系统界面间相互作用的分离压力数学模型,从微观受力角度对水驱矿化度与离子价型等分离压力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合Young-Laplace方程和相互作用势能理论,计算不同水驱矿化度与离子价型下的稳定水膜厚度和岩石润湿角。结果表明:水驱离子价型是影响岩石润湿性的主控因素,少量二价阳离子即可产生极负的分离压力,形成厚度为0.375 nm的较薄水膜,水相润湿角维持在约20°;采用一价阳离子水驱时,随着矿化度的降低,分离压力逐渐增大并产生较高的正峰值,形成厚度为5.334 nm的较厚水膜,岩石润湿性转变为完全水湿(水相润湿角为0°),原油最终脱离岩石表面;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采用一价阳离子的低矿化度水驱在提高采收率上具有更高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改变 低矿化度水驱 DLVO理论 扩散双电层理论 分离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组分对石英表面润湿性的影响与表征方法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业飞 徐怀民 +2 位作者 齐自远 徐晓丽 宋新旺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5-159,共5页
采用石油酸、沥青质和原油对石英片表面进行处理,用动态板法和悬滴法分别评价处理前后石英表面的润湿性,获得水湿、中性润湿和油湿3种不同润湿性的石英表面,分析石英表面润湿性改变机制。结果表明:经过铬酸洗液处理后,石英表面亲水性增... 采用石油酸、沥青质和原油对石英片表面进行处理,用动态板法和悬滴法分别评价处理前后石英表面的润湿性,获得水湿、中性润湿和油湿3种不同润湿性的石英表面,分析石英表面润湿性改变机制。结果表明:经过铬酸洗液处理后,石英表面亲水性增强;用石油酸甲苯溶液处理后,石英表面变为弱水湿状态;沥青质甲苯溶液使石英表面变为中性润湿性;用20%正庚烷原油混合体系处理得到油湿性的表面,沥青质的吸附和沉积是导致石英表面润湿性反转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 原油 润湿性改变 接触角 动态板法 悬滴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与低矿化度水对Berea砂岩润湿性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ALOMAIR Osamah AL-DOUSARI Mabkhout +1 位作者 AZUBUIKE C.Nyeso GARROUCH Ali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16-823,共8页
为了研究亲水SiO_(2)纳米颗粒与低矿化度水对无黏土人造Berea砂岩岩心润湿性的影响,在不同纳米颗粒质量分数和盐水矿化度下开展了毛管压力、界面张力、接触角和Zeta电位测试及动态驱替实验,采用美国矿务局(USBM)润湿性指数量化砂岩润湿... 为了研究亲水SiO_(2)纳米颗粒与低矿化度水对无黏土人造Berea砂岩岩心润湿性的影响,在不同纳米颗粒质量分数和盐水矿化度下开展了毛管压力、界面张力、接触角和Zeta电位测试及动态驱替实验,采用美国矿务局(USBM)润湿性指数量化砂岩润湿性的改变,评估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和滞留性及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效果。研究表明,SiO_(2)纳米颗粒与低矿化度水混合驱替可以使砂岩更加水湿。随盐水矿化度降低、纳米颗粒质量分数增加,油水界面张力和接触角均减小;当盐水矿化度降至4000 mg/L,纳米颗粒质量分数增至0.075%时,润湿性改变最为明显,此时原油采收率提高约13个百分点。盐水矿化度为4000 mg/L、SiO_(2)纳米颗粒质量分数为0.025%时,纳米颗粒滞留引发的渗透率伤害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低矿化度水 润湿性改变 界面张力 接触角 美国矿务局(USBM)润湿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驱用不对称双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制备与复配及性能评价
8
作者 周柄男 丁秋炜 +3 位作者 吴婧 张昕 张宇 滕大勇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79-1786,共8页
压驱注水技术主要通过表面活性剂分子吸附机理改变油水界面张力和润湿性,驱动孔喉中残余油滴提高产量。针对低渗高温及高矿化度储层,以芥酸酰胺丙基羟磺基甜菜碱、十八烷基羟丙基磺基甜菜碱和1,4-二溴丁烷为原料制备不对称双子型表面活... 压驱注水技术主要通过表面活性剂分子吸附机理改变油水界面张力和润湿性,驱动孔喉中残余油滴提高产量。针对低渗高温及高矿化度储层,以芥酸酰胺丙基羟磺基甜菜碱、十八烷基羟丙基磺基甜菜碱和1,4-二溴丁烷为原料制备不对称双子型表面活性剂QYJ-1,再与聚氧乙烯醚表面活性剂等复配得到压驱用驱油剂,配套优选减阻剂和黏土稳定剂组成滑溜水压驱液体系。通过结构表征及室内实验评价了此驱油剂的润湿性能、界面张力、乳化率和驱油效率。实验结果表明,0.30%(w)驱油剂渤海海水溶液油水界面张力可达2.390×10^(-3)mN/m,在150℃老化240 h后,界面张力仍可达10-3 mN/m级别,对亲油性岩心接触角改变值超过50°,润湿效果和驱油效率较好,且乳化率适中,各项性能指标能够满足现场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驱 双子型表面活性剂 界面张力 润湿性改变 驱油剂 低渗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油藏双子表面活性剂渗吸配方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陈明贵 杨光 +1 位作者 王登科 石登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00-404,共5页
本文评价了砂岩油藏低浓度双子表面活性剂(0.2%)渗吸提高采收率效果,考察了双子表面活性剂结构和配方对渗吸的影响。将岩心依次经地层水和原油自吸后放入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测定,发现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12-3-12不出油;阴离子双子表面活... 本文评价了砂岩油藏低浓度双子表面活性剂(0.2%)渗吸提高采收率效果,考察了双子表面活性剂结构和配方对渗吸的影响。将岩心依次经地层水和原油自吸后放入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测定,发现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12-3-12不出油;阴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AAAS采收率为37.27%;阴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12-2-12和磺基甜菜碱C14AB复配后的采收率为38.8%;AAAS和月桂醇醚硫酸钠AES复配体系采收率达53.95%;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聚氧乙烯醚TW-60和AES复配后的采收率为60.2%。TW-60分子中的酯键不稳定,高温下容易水解断裂,因此选用AAAS和AES的基础配方。加碱(偏硼酸钠)配方渗吸采收率达到59.85%,比无碱配方渗吸采收率高20.17%。室内一维均质岩心流动实验表明,双子表面活性剂渗吸配方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矿化度 砂岩油藏 双子表面活性剂 渗吸 润湿性改变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