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潮狭长海湾中垂直涡黏性系数与底拖曳系数的估计 被引量:4
1
作者 徐鹏 刘志宇 +1 位作者 毛新燕 江文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7,共7页
垂直动量交换与底拖曳应力的准确刻画是目前区域海洋环流模拟中的主要困难,而基于现场观测的垂直涡黏性系数与底拖曳系数的估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本文通过3个海床基观测平台在1个强潮狭长海湾中的成功应用,获得了观测站位处... 垂直动量交换与底拖曳应力的准确刻画是目前区域海洋环流模拟中的主要困难,而基于现场观测的垂直涡黏性系数与底拖曳系数的估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本文通过3个海床基观测平台在1个强潮狭长海湾中的成功应用,获得了观测站位处水位、平均流速和高频湍流脉动的2周日连续观测资料,并由此计算分析了垂直涡黏性系数和底拖曳系数。结果表明:垂直涡黏性系数(AZ)具有显著的潮内变化,在M2分潮流占优的观测海区,AZ大致呈M4分潮变化,但同时存在明显的涨-落潮不对称性,涨急时较大,落急时较小。在垂向上,AZ大致呈抛物线分布,其最大值出现在底上4m左右,约为5.4×10-3 m2.s-1。基于方差方法和动量平衡法所估计的底拖曳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17×10-3和0.81×10-3,表明在岸线和底形复杂的狭长海湾内,形状阻力对底摩擦的贡献可显著大于界面阻力,数值模式中必须充分考虑形状阻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潮狭长海湾 垂直涡黏性系数 底拖曳系数 方差法 动量平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二维分离流涡黏性系数非线性分布的新认识 被引量:6
2
作者 尤延钺 梁德旺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5-154,共10页
以弱非线性涡黏性模型为出发点,对Delery分离流动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获得了非平衡态分离区涡黏性系数与形状因子J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该非线性关系显示在分离起始阶段,涡黏性系数较平衡态先减小,后增大;再附阶段,涡黏性系数较平衡态数值... 以弱非线性涡黏性模型为出发点,对Delery分离流动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获得了非平衡态分离区涡黏性系数与形状因子J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该非线性关系显示在分离起始阶段,涡黏性系数较平衡态先减小,后增大;再附阶段,涡黏性系数较平衡态数值逐渐增大,并在再附点位置接近最大,而后又逐渐减小,恢复到平衡态水平.总结涡黏性系数的这种非线性发展数学关系式,并将它应用于BL模型,在不添加微分方程的情况下发展出一种适用于分离流动的改进代数湍流模型.对低速平板流动,跨声速,超声速以及高超声速分离流动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改进湍流模型可以较准确地模拟各类复杂分离流动,计算精度明显优于传统代数模型以及一些两方程模型,而计算工作量仍与BL模型相当.这表明所提出的涡黏性系数非线性发展规律是正确的,且应用在二维分离流动中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黏性系数 非线性 Delery分离实验 Baldwin—Lomax模型 分离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解复杂湍流的非线性涡黏性系数模型和代数应力模型 被引量:2
3
作者 T B Gatski T Jongen +1 位作者 林博颖 陈义良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0-282,共23页
非线性涡黏性系数模型和代数应力模型联系了线性涡黏性系数湍流模型和完整的微分雷诺应力模型.随着它们受到日益关注,其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本篇综述的目的是对这些模型加以总结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及不同之处,指出它们与完整微分雷... 非线性涡黏性系数模型和代数应力模型联系了线性涡黏性系数湍流模型和完整的微分雷诺应力模型.随着它们受到日益关注,其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本篇综述的目的是对这些模型加以总结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及不同之处,指出它们与完整微分雷诺应力模型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对于线性涡黏性系数模型而言它们在预报流场上所具有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 非线性涡黏性系数模型 代数应力模型 张量表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同化反演风应力拖曳系数以及垂向涡动黏性系数的分布 被引量:7
4
作者 吕咸青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3-20,共8页
所作的孪生实验表明:通过利用变分优化控制技术将气象学和海洋学(表层和 次表层)的观测资料同化到海洋的埃克曼层模型中,可将未知的边界条件(风应力拖 曳系数)和垂向涡动黏性系数的分布同时反演出来.
关键词 数据同化 变分分析 伴随方法 风应力 托曳系数 垂向 黏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