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快速涡方法中涡片扩散的新算法(英文)
1
作者 顾信忠 李舜酩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84-695,共12页
在Ploumhans粘性涡方法的基础上,文章研究了一种用于三维非定常流场计算的快速涡方法。同时根据壁面无滑移边界条件,提出了一种新的涡片扩散方法。通过将涡量分配给流场内的涡粒子,模拟了物面产生的涡量扩散到流体中的过程。为了降低计... 在Ploumhans粘性涡方法的基础上,文章研究了一种用于三维非定常流场计算的快速涡方法。同时根据壁面无滑移边界条件,提出了一种新的涡片扩散方法。通过将涡量分配给流场内的涡粒子,模拟了物面产生的涡量扩散到流体中的过程。为了降低计算量并保证较高的计算精度,采用了自适应快速多极方法进行速度及速度梯度的计算。该方法应用于球突然启动瞬态流动数值模拟,通过与实验数据及其他数值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 扩散 自适应快速多极方法 紊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翼尖涡流场特性及其控制 被引量:16
2
作者 顾蕴松 程克明 郑新军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6-451,共6页
大型运输飞机的尾涡系是诱发后继小型飞机空难的重要原因,需要有效的涡控制装置来削弱其强度。通过风洞实验,研究了翼型为NACA23016的矩形半机翼模型翼尖尾涡流动结构和控制方法。应用七孔探针空间流场定量测试技术研究了翼尖涡的流动结... 大型运输飞机的尾涡系是诱发后继小型飞机空难的重要原因,需要有效的涡控制装置来削弱其强度。通过风洞实验,研究了翼型为NACA23016的矩形半机翼模型翼尖尾涡流动结构和控制方法。应用七孔探针空间流场定量测试技术研究了翼尖涡的流动结构,给出了翼尖尾涡在下游两倍弦长距离内的速度和压力场分布随迎角变化的规律。在机翼翼梢布置不同组合方式的翼梢涡扩散器,来控制翼尖涡。研究结果表明,正负90°和60°安装角的双翼梢涡扩散器可将翼尖涡涡核的静压增加60%以上。其旋涡强度削弱机理为:翼梢涡扩散器将集中的翼尖涡破碎分成两个或多个强度更弱的旋涡。在流体粘性的作用下,旋涡能量耗散更快,可有效地削弱翼尖尾涡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尖 控制 翼梢涡扩散 流场测量 七孔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力机叶尖涡特性及其控制 被引量:5
3
作者 马兴宇 明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5-639,共5页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风力机叶片尖部尾涡强度和控制方法。在叶片尖部设计了不同倾斜角的漩涡扩散器来控制叶尖涡,分析了风力机叶片尖部漩涡特征和叶片表面压力分布情况。同时,研究了叶尖涡强度随风轮尖速比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叶尖...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风力机叶片尖部尾涡强度和控制方法。在叶片尖部设计了不同倾斜角的漩涡扩散器来控制叶尖涡,分析了风力机叶片尖部漩涡特征和叶片表面压力分布情况。同时,研究了叶尖涡强度随风轮尖速比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叶尖涡扩散器能够提高叶尖涡涡核的总压,削弱其漩涡强度。在粘性作用下,风力机尾流漩涡耗散更快,可有效地削弱翼尖尾涡的强度,提高叶片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尖 涡扩散 流动控制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粘性涡方法计算伞状物绕流 被引量:1
4
作者 彭勇 宋旭民 秦子增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04年第4期10-14,共5页
文章用粘性涡方法计算了二维伞状物绕流问题。首先阐述了涡方法的基本理论 ,包括涡元的对流、粘性扩散、物面涡元的脱落、物体所受气动力计算等 ,然后介绍了使用涡方法的一般步骤。最后将完全充满的伞衣简化为二维圆弧壳 ,计算了伞衣内... 文章用粘性涡方法计算了二维伞状物绕流问题。首先阐述了涡方法的基本理论 ,包括涡元的对流、粘性扩散、物面涡元的脱落、物体所受气动力计算等 ,然后介绍了使用涡方法的一般步骤。最后将完全充满的伞衣简化为二维圆弧壳 ,计算了伞衣内外压力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动力学 降落伞 粘性方法 元对流 扩散 元脱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环流与涡的一个预报模式
5
作者 袁耀初 潘子勤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1994年第S1期350-354,共5页
本研究采用袁耀初提出的一个三维海流预报模式,并结合改进逆方法,后者是为了较合理给定开边界条件,利用1987年11月- 1988年1 月期间“实践”号与“09”号两调查船在东海与九州以南海域的调查资料,对东海环流及涡进行预报计算,并对诊断... 本研究采用袁耀初提出的一个三维海流预报模式,并结合改进逆方法,后者是为了较合理给定开边界条件,利用1987年11月- 1988年1 月期间“实践”号与“09”号两调查船在东海与九州以南海域的调查资料,对东海环流及涡进行预报计算,并对诊断摸式与预报模式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与讨论,还讨论了黑潮与黑潮以东涡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变化。 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报模式 海流预报 调查资料 台湾暖流 调查船 边界条件 平均动能 扩散 反气 对马暖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进翼尖装置流体动力特性数值模拟与分析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占科 武猛 刘超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98-503,643,共6页
对民用客机上使用较多的两种翼尖装置(融合式翼梢小翼和翼尖涡扩散器)进行了对比分析与研究。在基本机翼参数相同的基础上,利用ICEM软件对基本机翼及分别加装两种不同翼尖装置的机翼生成点对点对接的高质量多块结构化计算网格,采用Roe... 对民用客机上使用较多的两种翼尖装置(融合式翼梢小翼和翼尖涡扩散器)进行了对比分析与研究。在基本机翼参数相同的基础上,利用ICEM软件对基本机翼及分别加装两种不同翼尖装置的机翼生成点对点对接的高质量多块结构化计算网格,采用Roe三阶迎风偏置通量差分裂方法和隐式近似因子分解法求解耦合SA湍流模型的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通过计算得知:在巡航状态下分别加装融合式小翼和翼尖涡扩散器后,两种机翼的升阻比分别提高了10.945%和4.993%,俯仰力矩系数分别增加了9.410%和5.116%,翼根弯矩系数分别增加了7.380%和1.013%。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翼尖涡扩散器,融合式翼梢小翼能更显著地提高机翼的升阻比,但同时也较为明显地增加了机翼的俯仰力矩和翼根弯矩,从而导致飞机配平阻力和翼根结构重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尖装置 流体动力学特性 数值模拟 融合式翼梢小翼 翼尖涡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力机叶型增升及叶尖流动控制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白亚磊 马兴宇 明晓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74-784,共11页
研究了两种改善风力机叶型气动性能的流动控制技术,分别对风力机专用S809翼型和较大升阻比的FX 60-100翼型进行应用研究.首先,通过在叶型前缘加装流动偏转器,研究流动偏转器对叶型流动分离的控制效果.并采用多岛基因算法,对流动偏转器... 研究了两种改善风力机叶型气动性能的流动控制技术,分别对风力机专用S809翼型和较大升阻比的FX 60-100翼型进行应用研究.首先,通过在叶型前缘加装流动偏转器,研究流动偏转器对叶型流动分离的控制效果.并采用多岛基因算法,对流动偏转器进行多参数优化.结果表明:流动偏转器可以有效控制叶型的失速特性,推迟失速攻角和增加升力;基因优化算法能更大地提升流动偏转器的控制效果.其次,基于对风力机叶尖旋涡和尾涡特征以及叶片表面压力分布的分析,在叶片尖部加装不同倾斜角的旋涡扩散器控制叶尖涡.结果表明:涡扩散器能够提高叶尖涡涡核的总压,削弱其旋涡强度,使风力机尾流旋涡耗散更快,从而可以减小噪声,提高叶片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控制 流动分离 流动偏转器 多岛基因算法 叶尖 涡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喷嘴燃烧流场仿真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仲伟聪 张锋 《火箭推进》 CAS 2009年第6期27-30,共4页
运用CFD技术,采用涡扩散(EDC,eddy dissipation concept)模型对某发动机单喷嘴燃烧的稳态燃烧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燃烧室内的压力、速度、温度及燃气组分等参数的分布情况,并对其混合程度进行了评估。结构改进前后的计算结果对比... 运用CFD技术,采用涡扩散(EDC,eddy dissipation concept)模型对某发动机单喷嘴燃烧的稳态燃烧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燃烧室内的压力、速度、温度及燃气组分等参数的分布情况,并对其混合程度进行了评估。结构改进前后的计算结果对比表明,适当增加中心喷嘴的壁厚和缩进长度有利于燃烧室火焰的附着和提高燃烧室流场的均匀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扩散 单喷嘴 燃烧 缩进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机翼梢小翼气动特性数值模拟分析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蒋彪 李杰 《航空计算技术》 2011年第1期38-43,共6页
针对某民机翼身组合体加装不同翼梢小翼——融合式翼梢小翼和翼尖涡扩散器进行对比分析。用软件ICEM生成原始翼身组合体及加装不同小翼的翼身组合体的点对点对接多块网格技术生成高质量的数值计算网格,运用Roe三阶迎风偏置通量差分裂方... 针对某民机翼身组合体加装不同翼梢小翼——融合式翼梢小翼和翼尖涡扩散器进行对比分析。用软件ICEM生成原始翼身组合体及加装不同小翼的翼身组合体的点对点对接多块网格技术生成高质量的数值计算网格,运用Roe三阶迎风偏置通量差分裂方法和隐式近似因子分解方法求解雷诺平均N-S方程。对两种不同翼梢小翼在巡航点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合理的翼稍小翼几何参数;对比升阻特性数据,两种翼梢小翼都可以提高升力系数,减少阻力系数。相对原始翼身组合体,融合式翼梢小翼升阻比增加9%,翼尖涡扩散器升阻比增加6%;但翼尖涡扩散器在力矩特性上有较大优势。所得结论对民用飞机翼稍小翼设计工作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式翼梢小翼 翼尖涡扩散 多块网格技术 N-S方程 气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底层对流不稳定性研究
10
作者 屈玲 郭双喜 +3 位作者 鲁远征 岑显荣 黄鹏起 周生启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9-207,I0004,共10页
底层对流不稳定对海洋底层能量输运和湍流混合有重要影响。为评估底层对流不稳定对能量输运的贡献,基于 2018 年 9 月 20 日南海东北部东沙群岛海域(20.895 3 °N,117.180 8 °E,水深 385 m)37 h 锚定潜标高时空分辨率观测数据... 底层对流不稳定对海洋底层能量输运和湍流混合有重要影响。为评估底层对流不稳定对能量输运的贡献,基于 2018 年 9 月 20 日南海东北部东沙群岛海域(20.895 3 °N,117.180 8 °E,水深 385 m)37 h 锚定潜标高时空分辨率观测数据,对观测站位海洋底层水体的温度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对流底层厚度变化,及其对海洋底层能量输运和湍流混合的贡献。结果表明,观测站位对流底层出现的概率约为总观测时间的 56%,其厚度平均值为 6.17 m。底层平流为下坡流时,对流底层出现的概率约为 50%,其厚度相对较小,均小于 10 m;而为上坡流时,对流底层出现的概率约为70%,其厚度显著增大,可达到 40 m。对流不稳定驱动的垂向热通量 E_(B)和传热效率 Nu 具有间歇性特征,观测时间内E_(B)平均值为 0.41 W/m^(2),Nu 平均值为 249.91,且对流热通量远高于底层流速剪切通量。对流底层湍流热扩散率和涡扩散率的评估结果表明,随着底层湍流混合强度的增强,对流不稳定对底层湍流混合的贡献率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底层 热通量 剪切通量 涡扩散 湍流热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