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96.1”暴雪期中尺度切变线发生发展的动力诊断Ⅰ:涡度和涡度变率诊断
被引量:
149
1
作者
张小玲
程麟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85-294,共10页
利用引入三相云显式降水方案后改进和发展的中尺度模式 (MM4)模拟输出资料 ,对“96.1”高原暴雪切变线发生、发展的结构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诊断。涡度场演变指出 ,高原上局地涡度中心和涡度带的生成和发展不仅与暴雪切变线的形成和发...
利用引入三相云显式降水方案后改进和发展的中尺度模式 (MM4)模拟输出资料 ,对“96.1”高原暴雪切变线发生、发展的结构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诊断。涡度场演变指出 ,高原上局地涡度中心和涡度带的生成和发展不仅与暴雪切变线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而且有预测切变线生成的先兆意义 ;涡度场、散度场、垂直速度场与相当位温场的剖面结构诊断表明 ,运动场和热力场的相互配置与耦合关系极有利于暴雪切变线发展及暴雪形成与维持 ;涡度变率诊断结果指出 ,涡度正变率中心带初生于暴雪切变线附近 ,其时空演变与切变线生成和发展相伴的正涡度中心带垂直结构及演变基本一致。在对涡度变率贡献的诸因子中 ,非线性相互作用涡度变率的相对数值最大 ;时间平均涡度变率的贡献次之 ;与强波扰气流有关的扰动涡度变率贡献最小。在总涡度变率的诸强迫项中 ,散度项贡献最大 ;水平涡度平流项次之 ;垂直涡度输送项和扭转项的贡献相反 ,基本上互相抵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暴雪
切变线
运动场结构
涡度变率
动力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8.7暴雨中尺度系统发展的视涡源涡度变率诊断分析
2
作者
文莉娟
程麟生
冯伍虎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7-184,共8页
利用 MM5输出的高分辨率资料和视涡源与总涡源诊断方程对“98.7”特大暴雨的涡度场、视涡源、总涡源进行了诊断分析 .结果揭示 :此次暴雨的发生和发展与其视涡源、总涡源的生成和发展直接相关 .正视涡源柱和总涡源柱的存在及强烈发展是...
利用 MM5输出的高分辨率资料和视涡源与总涡源诊断方程对“98.7”特大暴雨的涡度场、视涡源、总涡源进行了诊断分析 .结果揭示 :此次暴雨的发生和发展与其视涡源、总涡源的生成和发展直接相关 .正视涡源柱和总涡源柱的存在及强烈发展是强暴雨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主要动力机制 ,这种机制有利于突发性特大暴雨发生 .暴雨的落区基本处于视涡源、总涡源中心位置的下方 .因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8.7暴雨
中尺
度
系统
发展
视
涡
源
涡度变率
诊断分析
突发性特大暴雨
总
涡
源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两次引发辽宁暴雪过程低涡的动力发展机制
被引量:
26
3
作者
阎琦
温敏
+2 位作者
陆井龙
李爽
田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06-414,共9页
应用NCEP FNL分析资料,从动力学角度对2015年初辽宁地区两次低涡暴雪过程(简称"2.16"和"2.25"过程)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共同特点是850 hPa附近有低涡生成或加强,低涡是暴雪引发的直接原因。两次...
应用NCEP FNL分析资料,从动力学角度对2015年初辽宁地区两次低涡暴雪过程(简称"2.16"和"2.25"过程)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共同特点是850 hPa附近有低涡生成或加强,低涡是暴雪引发的直接原因。两次过程促使低涡生成的正涡度变率增大原因存在差异,"2.16"、"2.25"过程中对正涡度变率贡献最大的强迫项分别是散度项和涡度垂直输送项。500 hPa低涡东移,冷平流使得涡底部高空槽加深,槽前正涡度平流加强,差动涡度平流增大使得上升运动发展,导致850 hPa高度附近辐合增强是"2.16"过程正涡度变率增长、低涡生成的动力机制。强烈上升运动,对低层正涡度垂直输送,则是"2.25"过程850 hPa附近低涡形成和加强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
涡
暴雪
动力机制
涡度变率
涡
度
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两次高原低涡东移特征及发展机制动力诊断
被引量:
46
4
作者
何光碧
高文良
屠妮妮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99-612,共14页
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进行物理量计算,并结合地面和探空气象资料以及卫星探测资料,从动力学角度分析2008年7月19—22日和2007年7月29日—8月1日两次高原低涡东移特征及演变机制,获得低涡东移发展或减弱的一些特征和机理认识。研究结果表...
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进行物理量计算,并结合地面和探空气象资料以及卫星探测资料,从动力学角度分析2008年7月19—22日和2007年7月29日—8月1日两次高原低涡东移特征及演变机制,获得低涡东移发展或减弱的一些特征和机理认识。研究结果表明,低涡东移过程中,正涡度东传特征明显。低涡东移过高原后呈维持加强趋势,表现为低涡过高原前,深厚的正涡度层配合深厚的上升运动,以及对流层中低层较强的辐合;低涡过高原后,正涡度强度增加,对流层中低层的辐合、上升运动增大,对流层中高层的辐散增加。而低涡东移后呈减弱趋势,表现为正涡度强度、垂直上升速度较东移发展低涡要弱;低涡过高原后,正涡度强度减弱,整层的辐合上升运动减弱明显。低涡东移过高原,与低涡发展密切相关的正涡度带的维持、发展或减弱的动力机制主要受控于总涡源的发生、发展与减弱。辐合辐散流场维持发展,对总涡源有较大影响,对低涡维持发展有重要作用;地形的动力作用使其大地形后的背风坡更易低涡发展;涡区附近及以北盛行偏北气流有利于低涡发展;垂直涡度输送不利于对流层中低层低涡加强。分析还表明,冷空气触发大气不稳定能量释放,是低涡发展的重要机制;冷暖空气交汇导致辐合流场的维持和加强,是低涡得以维持和加强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
涡
东移特征
涡度变率
温
度
平流
对流不稳定
潜热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次浅薄低涡暴雨过程数值模拟及发展机制分析
被引量:
14
5
作者
苗春生
吴旻
+2 位作者
王坚红
刘维鑫
李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8-37,共10页
运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9年7月27日长江下游地区的一次6 h累计降水226 mm的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利用模式输出资料,对引发此次暴雨过程的浅薄低涡移动演变和动力结构、温湿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低涡发展东移机制。结果表明:低涡位于50...
运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9年7月27日长江下游地区的一次6 h累计降水226 mm的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利用模式输出资料,对引发此次暴雨过程的浅薄低涡移动演变和动力结构、温湿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低涡发展东移机制。结果表明:低涡位于500 hPa西风槽前,仅出现在对流层低层,动力与温湿特征均表现其浅薄结构。低涡暴雨降水主要发生在低涡东侧暖式切变线附近。水汽来源于中国南海和东海两地,水汽辐合层深厚,达600 hPa。此次低涡具有较强的斜压结构特征。通过涡度方程分析,辐合辐散流场的维持和发展为正涡度变化率作出主要贡献,三维风场倾斜扭转项作用与正涡度变化存在重要正相关。地形的动力作用使得背风坡更有利于低涡绕山后加强。高低空急流耦合中心和水汽凝结潜热释放区均有利于引导低涡以及低涡暴雨加强东移。湿等熵面呈垂直陡立状,指示低涡已发展到成熟期。预示暴雨即将减弱。倾斜涡度发展条件C_d>0的连续增强,指示斜压性、稳定度和垂直风切变的综合作用也是这次低涡保持发展加强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薄低
涡
总
涡度变率
能量锋区
湿等熵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04.12”华北大到暴雪过程切变线的动力诊断
被引量:
89
6
作者
赵桂香
程麟生
李新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15-623,共9页
利用地面实测资料和MM5模式输出产品,对2004年12月20-22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切变线进行了动力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过程与中尺度切变线的发展东移直接关联。涡度诊断表明:正涡度区的演变与切变线的发展、东移...
利用地面实测资料和MM5模式输出产品,对2004年12月20-22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切变线进行了动力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过程与中尺度切变线的发展东移直接关联。涡度诊断表明:正涡度区的演变与切变线的发展、东移和北抬密切相关,正涡度区内“正涡度核”对预报强降雪的出现有先兆指示意义。涡度、散度垂直剖面图显示,涡度、散度场的空间配置极有利于暴雪切变线发展及暴雪形成与维持。湿相对位涡和涡度变率诊断揭示,涡度变率强度与中低空的条件对称不稳定密切相关;暴雪区上空从低层到高层存在的湿位涡负值中心是造成中低层涡度变率增大及暴雪增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涡度变率较涡度更能准确反映切变线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切变线
涡度变率
湿位
涡
条件对称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次东北南部特大暴雪的动力机制分析
被引量:
13
7
作者
蒋大凯
闵锦忠
乔小湜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05-612,共8页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3月3-4日东北南部特大暴雪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850hPa低涡切变线附近对应着强降雪中心,其辐合抬升作用最明显,是本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和成功预报的关键;涡度变率更能准确...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3月3-4日东北南部特大暴雪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850hPa低涡切变线附近对应着强降雪中心,其辐合抬升作用最明显,是本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和成功预报的关键;涡度变率更能准确反映出暴雪切变线生成、发展的物理机制,且对于强降雪中心的位置和强度变化具有一定的预报意义;在涡度变率的各影响项中,700~900hPa正涡度区的强辐合项是正涡度倾向的主要强迫源,低层涡度增加,在强上升运动的作用下向上输送,使系统发展,从动力机制上进一步说明本次过程中主要影响系统的作用;涡度变率中绝对涡度平流项与各层高空槽移动或强度变化有关,反映了暴雪过程中各高度影响系统的垂直结构变化;而扭转项在低层一直产生负贡献,说明上升运动在水平方向的不均匀形成负涡度倾向,不利于系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雪
切变线
涡度变率
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96.1”暴雪期中尺度切变线发生发展的动力诊断Ⅰ:涡度和涡度变率诊断
被引量:
149
1
作者
张小玲
程麟生
机构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85-294,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97752 71 )
文摘
利用引入三相云显式降水方案后改进和发展的中尺度模式 (MM4)模拟输出资料 ,对“96.1”高原暴雪切变线发生、发展的结构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诊断。涡度场演变指出 ,高原上局地涡度中心和涡度带的生成和发展不仅与暴雪切变线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而且有预测切变线生成的先兆意义 ;涡度场、散度场、垂直速度场与相当位温场的剖面结构诊断表明 ,运动场和热力场的相互配置与耦合关系极有利于暴雪切变线发展及暴雪形成与维持 ;涡度变率诊断结果指出 ,涡度正变率中心带初生于暴雪切变线附近 ,其时空演变与切变线生成和发展相伴的正涡度中心带垂直结构及演变基本一致。在对涡度变率贡献的诸因子中 ,非线性相互作用涡度变率的相对数值最大 ;时间平均涡度变率的贡献次之 ;与强波扰气流有关的扰动涡度变率贡献最小。在总涡度变率的诸强迫项中 ,散度项贡献最大 ;水平涡度平流项次之 ;垂直涡度输送项和扭转项的贡献相反 ,基本上互相抵消。
关键词
高原暴雪
切变线
运动场结构
涡度变率
动力诊断
Keywords
Qinghai Xizang Plateau snowstorm Shear line Kinematics structure Vorticity variability
分类号
P43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98.7暴雨中尺度系统发展的视涡源涡度变率诊断分析
2
作者
文莉娟
程麟生
冯伍虎
机构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出处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7-184,共8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资助项目 (G19980 4 0 90 7)
文摘
利用 MM5输出的高分辨率资料和视涡源与总涡源诊断方程对“98.7”特大暴雨的涡度场、视涡源、总涡源进行了诊断分析 .结果揭示 :此次暴雨的发生和发展与其视涡源、总涡源的生成和发展直接相关 .正视涡源柱和总涡源柱的存在及强烈发展是强暴雨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主要动力机制 ,这种机制有利于突发性特大暴雨发生 .暴雨的落区基本处于视涡源、总涡源中心位置的下方 .因而 。
关键词
98.7暴雨
中尺
度
系统
发展
视
涡
源
涡度变率
诊断分析
突发性特大暴雨
总
涡
源
动力机制
Keywords
abrupt extraordinary heavy rainfall
vorticity
apparent vorticity source
total vorticity source
分类号
P458.121.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两次引发辽宁暴雪过程低涡的动力发展机制
被引量:
26
3
作者
阎琦
温敏
陆井龙
李爽
田莉
机构
辽宁省气象台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06-414,共9页
基金
辽宁省科技厅农业攻关及成果产业化项目(201421000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2CB417205)共同资助
文摘
应用NCEP FNL分析资料,从动力学角度对2015年初辽宁地区两次低涡暴雪过程(简称"2.16"和"2.25"过程)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共同特点是850 hPa附近有低涡生成或加强,低涡是暴雪引发的直接原因。两次过程促使低涡生成的正涡度变率增大原因存在差异,"2.16"、"2.25"过程中对正涡度变率贡献最大的强迫项分别是散度项和涡度垂直输送项。500 hPa低涡东移,冷平流使得涡底部高空槽加深,槽前正涡度平流加强,差动涡度平流增大使得上升运动发展,导致850 hPa高度附近辐合增强是"2.16"过程正涡度变率增长、低涡生成的动力机制。强烈上升运动,对低层正涡度垂直输送,则是"2.25"过程850 hPa附近低涡形成和加强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
低
涡
暴雪
动力机制
涡度变率
涡
度
平流
Keywords
vortex
snowstorm
dynamic mechanism
total vorticity source
vorticity advection
分类号
P426.43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两次高原低涡东移特征及发展机制动力诊断
被引量:
46
4
作者
何光碧
高文良
屠妮妮
机构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出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99-612,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形成维持机制研究"(4077503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激发散度演化与暴雨维持研究"(40675032)
文摘
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进行物理量计算,并结合地面和探空气象资料以及卫星探测资料,从动力学角度分析2008年7月19—22日和2007年7月29日—8月1日两次高原低涡东移特征及演变机制,获得低涡东移发展或减弱的一些特征和机理认识。研究结果表明,低涡东移过程中,正涡度东传特征明显。低涡东移过高原后呈维持加强趋势,表现为低涡过高原前,深厚的正涡度层配合深厚的上升运动,以及对流层中低层较强的辐合;低涡过高原后,正涡度强度增加,对流层中低层的辐合、上升运动增大,对流层中高层的辐散增加。而低涡东移后呈减弱趋势,表现为正涡度强度、垂直上升速度较东移发展低涡要弱;低涡过高原后,正涡度强度减弱,整层的辐合上升运动减弱明显。低涡东移过高原,与低涡发展密切相关的正涡度带的维持、发展或减弱的动力机制主要受控于总涡源的发生、发展与减弱。辐合辐散流场维持发展,对总涡源有较大影响,对低涡维持发展有重要作用;地形的动力作用使其大地形后的背风坡更易低涡发展;涡区附近及以北盛行偏北气流有利于低涡发展;垂直涡度输送不利于对流层中低层低涡加强。分析还表明,冷空气触发大气不稳定能量释放,是低涡发展的重要机制;冷暖空气交汇导致辐合流场的维持和加强,是低涡得以维持和加强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高原低
涡
东移特征
涡度变率
温
度
平流
对流不稳定
潜热释放
Keywords
Tibetan Plateau Vortex Eastwards moving characteristics Vorticity changing rate Temperature advection Convective instability Latent heat release
分类号
P462.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次浅薄低涡暴雨过程数值模拟及发展机制分析
被引量:
14
5
作者
苗春生
吴旻
王坚红
刘维鑫
李婷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
[
宁夏气象台
出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8-37,共10页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H05801)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201206068)
+2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276033)
南京气象雷达开放实验室研究基金(BJG201105)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共同资助
文摘
运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9年7月27日长江下游地区的一次6 h累计降水226 mm的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利用模式输出资料,对引发此次暴雨过程的浅薄低涡移动演变和动力结构、温湿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低涡发展东移机制。结果表明:低涡位于500 hPa西风槽前,仅出现在对流层低层,动力与温湿特征均表现其浅薄结构。低涡暴雨降水主要发生在低涡东侧暖式切变线附近。水汽来源于中国南海和东海两地,水汽辐合层深厚,达600 hPa。此次低涡具有较强的斜压结构特征。通过涡度方程分析,辐合辐散流场的维持和发展为正涡度变化率作出主要贡献,三维风场倾斜扭转项作用与正涡度变化存在重要正相关。地形的动力作用使得背风坡更有利于低涡绕山后加强。高低空急流耦合中心和水汽凝结潜热释放区均有利于引导低涡以及低涡暴雨加强东移。湿等熵面呈垂直陡立状,指示低涡已发展到成熟期。预示暴雨即将减弱。倾斜涡度发展条件C_d>0的连续增强,指示斜压性、稳定度和垂直风切变的综合作用也是这次低涡保持发展加强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浅薄低
涡
总
涡度变率
能量锋区
湿等熵面
Keywords
shallow low vortex, change rate of vorticity, energy front zone, wet isentropic surface
分类号
P458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04.12”华北大到暴雪过程切变线的动力诊断
被引量:
89
6
作者
赵桂香
程麟生
李新生
机构
山西省气象台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山西省晋中市气象局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15-623,共9页
基金
山西省重点科研项目(0509
0601)资助
文摘
利用地面实测资料和MM5模式输出产品,对2004年12月20-22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切变线进行了动力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过程与中尺度切变线的发展东移直接关联。涡度诊断表明:正涡度区的演变与切变线的发展、东移和北抬密切相关,正涡度区内“正涡度核”对预报强降雪的出现有先兆指示意义。涡度、散度垂直剖面图显示,涡度、散度场的空间配置极有利于暴雪切变线发展及暴雪形成与维持。湿相对位涡和涡度变率诊断揭示,涡度变率强度与中低空的条件对称不稳定密切相关;暴雪区上空从低层到高层存在的湿位涡负值中心是造成中低层涡度变率增大及暴雪增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涡度变率较涡度更能准确反映切变线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
关键词
暴雪
切变线
涡度变率
湿位
涡
条件对称不稳定
Keywords
Snowstorm
Shear line
Vorticity variability
Moisture potential vorticity
Conditional symmetric instability
分类号
P426.63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次东北南部特大暴雪的动力机制分析
被引量:
13
7
作者
蒋大凯
闵锦忠
乔小湜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沈阳中心气象台
出处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05-612,共8页
基金
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CMAYBY2011-007)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006001)
文摘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3月3-4日东北南部特大暴雪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850hPa低涡切变线附近对应着强降雪中心,其辐合抬升作用最明显,是本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和成功预报的关键;涡度变率更能准确反映出暴雪切变线生成、发展的物理机制,且对于强降雪中心的位置和强度变化具有一定的预报意义;在涡度变率的各影响项中,700~900hPa正涡度区的强辐合项是正涡度倾向的主要强迫源,低层涡度增加,在强上升运动的作用下向上输送,使系统发展,从动力机制上进一步说明本次过程中主要影响系统的作用;涡度变率中绝对涡度平流项与各层高空槽移动或强度变化有关,反映了暴雪过程中各高度影响系统的垂直结构变化;而扭转项在低层一直产生负贡献,说明上升运动在水平方向的不均匀形成负涡度倾向,不利于系统的发展。
关键词
特大暴雪
切变线
涡度变率
平流
Keywords
extraordinary snowstorm
shear line
vorticity variability
advection
分类号
P458.121.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96.1”暴雪期中尺度切变线发生发展的动力诊断Ⅰ:涡度和涡度变率诊断
张小玲
程麟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
14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98.7暴雨中尺度系统发展的视涡源涡度变率诊断分析
文莉娟
程麟生
冯伍虎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两次引发辽宁暴雪过程低涡的动力发展机制
阎琦
温敏
陆井龙
李爽
田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
2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两次高原低涡东移特征及发展机制动力诊断
何光碧
高文良
屠妮妮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4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一次浅薄低涡暴雨过程数值模拟及发展机制分析
苗春生
吴旻
王坚红
刘维鑫
李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04.12”华北大到暴雪过程切变线的动力诊断
赵桂香
程麟生
李新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
8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一次东北南部特大暴雪的动力机制分析
蒋大凯
闵锦忠
乔小湜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