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涡度协方差技术的白洋淀湿地蒸散速率研究
1
作者 杨磊 蒋小伟 +5 位作者 张志远 韩鹏飞 欧阳恺皋 高冰 张源 李海涛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4-1034,共11页
水面蒸发和植被蒸腾是湿地水平衡的关键要素,如何定量湿地的植被蒸腾速率是水文学领域的难题。本研究采用涡度协方差系统获得的白洋淀典型区域2022年芦苇生长季(4—10月)蒸散速率(ET)为6.75 mm/d,显著大于参考作物蒸散速率(ET_(0))(5.06... 水面蒸发和植被蒸腾是湿地水平衡的关键要素,如何定量湿地的植被蒸腾速率是水文学领域的难题。本研究采用涡度协方差系统获得的白洋淀典型区域2022年芦苇生长季(4—10月)蒸散速率(ET)为6.75 mm/d,显著大于参考作物蒸散速率(ET_(0))(5.06 mm/d)。结合蒸发池获得的无植被区水面蒸发速率(E_(w))均值(3.22 mm/d)和遥感方法识别的植被覆盖率(65%)等信息,计算发现植被覆盖区蒸散速率(ET_(c))均值为8.65 mm/d,是E_(w)均值的2.7倍。由于植被覆盖区蒸散主要由植被蒸腾控制,ET_(c)在月尺度与对应观测范围的NDVI呈线性关系,指示与植被生长阶段密切相关。在生长季前期(4月1日—5月18日),ET_(c)由4.19 mm/d逐渐增大至9.76 mm/d,均值为6.86 mm/d,对应作物系数(K_(c),ET_(c)与ET_(0)的比值)为1.01;在快速生长阶段(5月19日—6月24日),ET_(c)介于9.88~13.00 mm/d之间,均值为11.73 mm/d,对应K_(c)为1.77;在成熟阶段(6月25日—9月30日),ET_(c)介于8.19~9.95 mm/d之间,均值为9.19 mm/d,对应K_(c)为1.74;而在衰老阶段(10月1日—10月31日),ET_(c)由8.16 mm/d快速减小到3.58 mm/d,均值为5.66 mm/d,对应K_(c)为1.80。本研究获得的ET_(c)及K_(c)可为白洋淀水量平衡分析和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蒸腾 水面蒸发 涡度协方差系统 作物系数 水平衡 白洋淀 雄安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和施肥对上海崇明岛小麦田N2O排放的影响——基于涡度协方差法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梦珊 郭海强 +5 位作者 马俊 李红 戴圣骐 顾凯华 高伟 赵斌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29-941,共13页
在基于涡度协方差技术的小麦田N2O通量观测基础上,分析了小麦田N2O的排放动态以及不同时间尺度上降雨和施肥对小麦田N2O排放的影响,同时以增强回归树的方法定量分析了降雨和施肥相关因子对小麦田N2O通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小麦田N2O通... 在基于涡度协方差技术的小麦田N2O通量观测基础上,分析了小麦田N2O的排放动态以及不同时间尺度上降雨和施肥对小麦田N2O排放的影响,同时以增强回归树的方法定量分析了降雨和施肥相关因子对小麦田N2O通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小麦田N2O通量没有明显的昼夜和季节变化模式,研究期内N2O平均日排放量为666.5μg/(m^2·d)±669.4μg/(m^2·d)(以N2O-N量计);N2O主要以脉冲的形式释放,其中降雨和施肥引发的脉冲占小麦田N2O总排放量的比例分别为29.4%、19.2%;降雨促进小麦田N2O排放,且N2O通量对降雨事件的响应比较迅速(主要集中在雨后的几小时内),同时降雨的影响能持续1~2 d;相比降雨,施肥对小麦田N2O排放的促进作用存在一周左右的时滞;综合考虑施肥和降雨的交互影响,在施肥后1~8 d内发生的降水事件对N2O的排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二者的交互影响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通量 降雨 施肥 涡度协方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涡度协方差法和植被指数的油菜光能利用率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文双雅 石楠 +3 位作者 高倩文 阳会兵 高志强 卢俊玮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2-81,共10页
利用油菜生长季(2020年9月~2021年5月)观测田间涡度相关通量数据,分析油菜光能利用率(Ecosystem light use efficiency,LUE_(eco))和表观初始量子效率(α)动态变化特征及两者之间关系,并结合环境因子和植被指数,探讨油菜LUE_(eco)与各... 利用油菜生长季(2020年9月~2021年5月)观测田间涡度相关通量数据,分析油菜光能利用率(Ecosystem light use efficiency,LUE_(eco))和表观初始量子效率(α)动态变化特征及两者之间关系,并结合环境因子和植被指数,探讨油菜LUE_(eco)与各参数之间关系。结果表明,油菜LUE_(eco)日变化呈U型曲线,早晚较高,午间较低,不同月份差异主要体现在曲线变化高低上;油菜LUE_(eco)月变化呈先升后降抛物线变化,与α月变化具有一致性;不同计算方法得到光能利用率之间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总体上LUE_(eco)约为α的二分之一;在季节尺度上,LUE_(eco)总体表现为偏峰型曲线变化,全生长季平均值为0.0347μmol(CO_(2))·μmol(PAR)^(-1);LUE_(eco)季节变化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和作物长势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探讨光能利用率变异特征及基于光能利用率模型生态系统生产力模拟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光能利用率 涡度协方差 植被指数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湛江桉树人工林碳水通量季节格局及其环境生物控制 被引量:2
4
作者 竹万宽 王志超 +1 位作者 杜阿朋 许宇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32,共15页
【目的】量化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水通量和组分并揭示其受环境生物因子的调控作用,为提高人工林碳汇评估准确性及深入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环境生物因子对人工林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在雷州半岛北部,采用涡度相关法(EC)... 【目的】量化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水通量和组分并揭示其受环境生物因子的调控作用,为提高人工林碳汇评估准确性及深入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环境生物因子对人工林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在雷州半岛北部,采用涡度相关法(EC)测定桉树人工林碳水通量,并同步监测空气温度(Tair)、饱和水汽压差(VPD)、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土壤温度(Tsoil)、土壤湿度(SM)、降水量(Pre)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环境生物因子,分析碳水通量和组分的时间变化及其与环境生物因子的关系。【结果】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年均值为2907.87 g·m^(-2)a^(-1)、生态系统呼吸(RE)年均值为1509.77 g·m^(-2)a^(-1)、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年均值为-1398.83 g·m^(-2)a^(-1)、生态系统蒸散(ET)年均值为1069.25 mm,表现为碳汇。GPP、RE、NEE、ET昼夜变化呈非对称单峰趋势,峰值和日均值的绝对值均表现为雨季高于旱季。雨季的GPP、RE、ET累积值高于旱季,NEE累积值在旱季和雨季无明显差异。日间NEE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为PPFD,当VPD≥15 hPa时NEE积累受到抑制,气温在中等水平(20℃air<27℃)时净碳吸收能力最强。夜间NEE变化主要受Tair影响,SM会影响NEE对Tair响应的敏感性。水分利用效率(WUE)在旱季(3.85 g·kg^(-1))高于雨季(2.61 g·kg^(-1)),年均值为3.22 g·kg^(-1),季节差异主要由ET主导,与Tair、VPD、PPFD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在旱季、雨季和全年均表现为碳汇,其碳汇状态和强度由GPP主导。NEE变化主要受PPFD调控,高VPD会抑制生态系统净碳吸收,中等水平温度时生态系统净碳吸收能力最强,SM会影响夜间NEE对Tair响应的敏感性。桉树人工林WUE旱季高于雨季,季节差异主要由ET主导,同时受到Tair、VPD、PPFD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协方差 碳水通量 环境生物因子 水分利用效率 桉树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18年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
5
作者 魏思羽 李培广 +5 位作者 初小静 宋维民 王晓杰 赵明亮 张孝帅 韩广轩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2期176-186,共11页
湿地生态系统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长期、连续的碳水通量涡度监测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然而,由于相关监测数据数量的欠缺,关注湿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变化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亟需高质量的监测... 湿地生态系统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长期、连续的碳水通量涡度监测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然而,由于相关监测数据数量的欠缺,关注湿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变化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亟需高质量的监测数据集提供支持。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简称黄河三角洲站)自2010年起基于涡度协方差技术开始对芦苇湿地生态系统进行连续监测,迄今已积累了多年的碳水通量观测数据。本数据集基于黄河三角洲站已进行的监测工作,汇总整理了2011–2018年间的站点碳水通量涡度观测数据,并形成了半小时尺度、日尺度、月尺度和年际尺度4种时间分辨率下的数据产品。本数据集对准确评估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水通量及其各时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规律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协方差 黄河三角洲 芦苇湿地 碳通量 水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碳交换动态及其环境控制因子 被引量:20
6
作者 陈文婧 李春义 +3 位作者 何桂梅 王小平 查天山 贾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6712-6720,共9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公园绿地的面积也在不断地增加。在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中,以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其潜在的碳汇功能亦不容忽视。基于涡度相关技术,于2011年12月1日至2012年11月30日对北京奥林匹克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公园绿地的面积也在不断地增加。在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中,以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其潜在的碳汇功能亦不容忽视。基于涡度相关技术,于2011年12月1日至2012年11月30日对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碳通量观测,以探讨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碳交换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其源/汇属性和强度。研究发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年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EP)、生态系统呼吸(Re)、生态系统净生产力(NEP)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生长季(4月—11月)以吸收二氧化碳(CO2)为主,非生长季以释放CO2为主。Re随空气温度(T a)呈指数增加,温度敏感性系数(Q10)为2.5;GEP也随T a的升高而增加;GEP与Re对T a的响应差异决定着NEP与T a的关系:当T a<10.0℃时,NEP随T a升高而下降;当T a>10.0℃时,NEP随T a升高而增加。在生长季各月,日总GEP随日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升高而增加,生态系统光合作用表观光量子效率(α)和平均最大光合速率(A max)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最大值出现在7月,分别为0.083μmol CO2/μmol PAR和29.46μmol·m-2·s-1,最小值出现在11月,分别为0.017μmol CO2/μmol PAR和4.16μmol·m-2·s-1。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全年GEP、Re、NEP的年总量分别为1192、1028、164 g C/m2。该研究结果可用于估算、模拟预测相似城市生态系统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净碳交换,可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管理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碳通量 涡度协方差 生态系统生产力 生态系统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贡献区评价综述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慧 申双和 +2 位作者 温学发 孙晓敏 米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7622-7633,共12页
综述了通量贡献区研究的基本理论、最新进展、研究热点与难点,旨在促进中国区域碳水通量数据空间代表性的定量评价。通量贡献区是通量观测点上风向的空间代表区域,能够反映代表区域对应下垫面的源区内每一点对观测点的通量贡献权重影响... 综述了通量贡献区研究的基本理论、最新进展、研究热点与难点,旨在促进中国区域碳水通量数据空间代表性的定量评价。通量贡献区是通量观测点上风向的空间代表区域,能够反映代表区域对应下垫面的源区内每一点对观测点的通量贡献权重影响,主要受观测高度、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大气稳定度等因素的影响。通量贡献区通常随着观测高度的增加、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降低和大气稳定度的增加而变大,反之则变小。通量贡献区的评价模型包括解析模型、拉格朗日随机模型、大涡模拟和闭合模型四类。通量贡献区的评价结果可以广泛应用于通量数据质量评价、实验设计的指导、与遥感技术结合的区域尺度的总初级生产力的估算、城市CO2通量变化的评估以及能量闭合的评价等研究。最新研究表明,对流边界层的通量贡献区存在负的通量贡献区域;有裸地存在的情况下解析模型通常会低估裸地对观测通量的贡献;与水平地面处的通量贡献区相比,山谷处通量贡献区变小而山脊处的通量贡献区变大。通量贡献区模型研究应进一步考虑大气中的平流效应、湍流的非高斯扩散以及建立冠层内部的通量贡献区模型。解决森林冠层内流场的不均匀性、冠层重叠问题、冠层湍流的不稳定性是建立适合冠层内部通量贡献区模型的前提条件。在理想条件的气体释放验证试验的基础上,需要开展复杂条件下的相关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协方差 空间代表性 通量贡献区 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人工林能量平衡闭合研究——以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为例 被引量:9
8
作者 刘允芬 于贵瑞 +2 位作者 李菊 宋霞 陈永瑞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20,共8页
运用线性回归、能量平衡闭合率和能量不平衡标准差等方法对湍流通量与可利用能量的关系进行分析。对红壤丘陵区千烟洲实验站人工林2003年能量平衡闭合进行的分析研究表明:本站可利用能量年累计值2798.28MJ·m-2,湍流通量累计值2332.... 运用线性回归、能量平衡闭合率和能量不平衡标准差等方法对湍流通量与可利用能量的关系进行分析。对红壤丘陵区千烟洲实验站人工林2003年能量平衡闭合进行的分析研究表明:本站可利用能量年累计值2798.28MJ·m-2,湍流通量累计值2332.70MJ·m-2。能量平衡闭合率的年值为65%;各月值为52%~76%,1月最低,6月最高;按季节看是夏季最高,冬季最低;1天内是白天高,夜间低,晴天白天可达80%以上。湍流脉动对能量闭合有明显影响,在摩擦速度低于0.4m·s-1时能量闭合随摩擦速度升高而增大。能量不闭合的原因主要是涡度相关仪器与辐射表测定的源面积之间的差异导致的采样误差,以及忽略了水平对流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协方差技术 能量平衡闭合 可利用能量 湍流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温带混交林林冠下层CO2通量对生态系统碳收支的贡献 被引量:7
9
作者 郑泽梅 张弥 +5 位作者 温学发 孙晓敏 于贵瑞 张雷明 韩士杰 吴家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共8页
作为ChinaFLUX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2年年底开始利用涡度协方差技术在长白山温带混交林林冠上层和下层进行连续通量观测,这为量化林冠下层CO2通量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贡献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利用2003年林冠上层和林冠下层的观... 作为ChinaFLUX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2年年底开始利用涡度协方差技术在长白山温带混交林林冠上层和下层进行连续通量观测,这为量化林冠下层CO2通量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贡献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利用2003年林冠上层和林冠下层的观测数据,研究表明林冠下层夜间的CO2通量与5 cm深度的土壤温度存在明显的指数正相关关系。林冠下层的呼吸通量与箱式法观测的土壤呼吸通量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R^2=0.77),二者在全年都与整个森林的光合产物量相耦合,且都在7-8月份达到最大值。林冠下层的呼吸量和土壤呼吸量分别为770 g Cm^-2a^-1和703 g Cm^-2a^-1,占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呼吸年总量的比重高达59.88%和54.69%。林冠下层的光合作用呈双峰型季节变化,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中旬和8月下旬。尽管全年林冠下层光合产物量为87 g Cm^-2a^-1,对整个森林光合产物量的贡献率仅为5.69%,但林冠郁闭度低的4、5月和10月份,林冠下层的光合产物贡献率也分别达到19.99%、21.06%和14.53%。林冠下层净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动态受该层呼吸作用的季节变异控制,林冠下层在全年都表现为碳源,其净碳排放速率在8月份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冠下层 林冠上层 CO2通量 涡度协方差 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GBoost-ANN的城市绿地净碳交换模拟与特征响应 被引量:12
10
作者 齐建东 黄金泽 贾昕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69-278,共10页
为分析城市绿地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利用涡度相关法测量了2013—2016年生长季白天的NEE数据,使用XGBoost以及ANN模型对NEE进行模拟和分析,并通过决定系数(R^2)、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 为分析城市绿地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利用涡度相关法测量了2013—2016年生长季白天的NEE数据,使用XGBoost以及ANN模型对NEE进行模拟和分析,并通过决定系数(R^2)、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和一致性系数(IA) 4个指标评价模拟精度。结果表明,当输入因子为光合有效辐射(PAR)、饱和水汽压差(VPD)、空气温度(Ta)、相对湿度(RH)、土壤温度(Ts)、风速(WS)、10 cm处土壤含水率(VWC10)时,模拟效果达到最优。其训练集精度R^2为0. 712,RMSE为4. 394μmol/(m^2·s),MAE为3. 129μmol/(m^2·s),IA为0. 911;测试集精度R^2为0. 748,RMSE为4. 253μmol/(m^2·s),MAE为2. 971μmol/(m^2·s),IA为0. 920。在考虑因子间相互作用后,环境因子对NEE的重要性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PAR、VPD、Ta、RH、Ts、WS、VWC10;就单环境因子而言,对NEE的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Ta、Ts、RH。通过计算生态系统净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即-NEE)对主要环境因子(PAR、VPD、Ta)的偏导数可知,生态系统光合作用表观量子效率最大值为0. 087,并且当PAR大于1 200μmol/(m^2·s)时,其不再是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 VPD偏导数的变化趋势表明,VPD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以抑制性为主,当VPD过大时,偏导数趋近于0,此时植物叶片气孔闭合,抑制光合作用; Ta偏导数的变化趋势说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大于呼吸作用的速率。研究表明,基于XGBoost与ANN模型能够更为精确地模拟NEE动态,在相关环境因子中,PAR、VPD、Ta是影响NEE变化的主导因子,NEE对主要影响因子的生态特征响应趋势可为理解碳循环关键过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通量 XGBoost 人工神经网络 环境因子 涡度协方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湿地能量通量及平衡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颖 葛继稳 +4 位作者 彭凤姣 李艳元 李金群 李永福 翁闻畅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21,共8页
研究大九湖泥炭湿地通量,为准确评估泥炭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提供基础数据。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对神农架大九湖2015年9月~2016年8月的净辐射、显热通量、潜热通量及土壤热通量进行了为期1年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1)泥炭地... 研究大九湖泥炭湿地通量,为准确评估泥炭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提供基础数据。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对神农架大九湖2015年9月~2016年8月的净辐射、显热通量、潜热通量及土壤热通量进行了为期1年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1)泥炭地全年净辐射为3 146.91MJ/m2,显热通量为931.79MJ/m2,潜热通量为1 762.40MJ/m2,土壤热通量为22.26MJ/m2;能量分配主要以潜热为主,占净辐射的56%。潜热通量为能量散失的主要形式,土壤表现为热汇。2)各能量分量季节变化明显,10月、1月、4月及7月的日变化均以净辐射为基础,呈相似的单峰型曲线变化。3)波文比逐月变化不规律,月平均波文比为0.65、波动在0.34~1.06,年波文比为0.53,全年能量分配潜热通量大于显热通量。4)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年能量闭合度为0.86,存在14%的能量不闭合。不闭合的原因可能与下垫面状况、季节变化及平流的影响产生的波动等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地 能量通量 涡度协方差 大九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九段沙盐沼湿地生态系统通量贡献区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梓涵 黄颖 +6 位作者 唐剑武 田波 沈芳 吴鹏飞 袁庆 周成 王江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2-53,共12页
通量贡献区分析是基于涡度协方差法进行生态系统碳、水、热通量交换研究的必要环节.根据研究区涡度通量塔上连续观测的2018年全年通量数据,基于FSAM(Flux Source Area Model)对长江口九段沙盐沼湿地芦苇生态系统在不同季节、风向及大气... 通量贡献区分析是基于涡度协方差法进行生态系统碳、水、热通量交换研究的必要环节.根据研究区涡度通量塔上连续观测的2018年全年通量数据,基于FSAM(Flux Source Area Model)对长江口九段沙盐沼湿地芦苇生态系统在不同季节、风向及大气层结状态下的通量贡献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不同季节通量贡献区各不相同,在大气稳定状态下,通量贡献区的大小关系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在大气不稳定状态下,通量贡献区季节变化不明显;通量贡献区范围有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夜间通量贡献区最远点距离大于白天.②非主风向上迎风向通量贡献区的范围大于主风向上迎风向通量贡献区的范围.③各风向上,大气稳定状态下通量贡献区及其峰值所在位置距观测点的距离均大于大气不稳定状态下其对应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段沙 涡度协方差技术 FSAM 通量贡献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蒿灌木荒漠光能利用效率季节动态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成 马景永 +3 位作者 张财 王奔 查天山 贾昕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9-107,共9页
【目的】光能利用效率(LUE)是表征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将所吸收的能量转化为有机干物质效率的指标,也是估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参数,为了提高油蒿灌木荒漠生产力的估算和预测精度,本文研究了油蒿灌木荒漠LUE的季节动态以及环境因子对其... 【目的】光能利用效率(LUE)是表征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将所吸收的能量转化为有机干物质效率的指标,也是估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参数,为了提高油蒿灌木荒漠生产力的估算和预测精度,本文研究了油蒿灌木荒漠LUE的季节动态以及环境因子对其的调节机制。【方法】本研究于2014年5—10月通过涡度协方差法观测了宁夏盐池典型油蒿灌木荒漠生态系统的净碳交换、光合有效辐射、温度和水分等因子,分析油蒿灌木荒漠生态系统LUE的昼夜和季节变化及与其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在日尺度上,LUE在14:00时达到最低值(0.000 8~0.002 4μmol/μmol)。LUE的日变化主要受到冠层导度(gs)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在季节尺度上,LUE从5月份开始迅速升高,9月份达到最大值(0.002 5 g/MJ),而后逐渐降低。LUE月平均值介于0.000 9~0.002 5 g/MJ之间。LUE的季节变化主要受土壤氮含量(Nsoil)、冠层导度(gs)和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影响。【结论】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在季节尺度上,通过增加土壤中的氮含量可以促进生态系统总生产力(GEP),从而增大油蒿灌木荒漠的光能利用效率。研究结果可以为提高半干旱区油蒿灌木荒漠生态系统生产力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也为区域植被恢复重建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能利用效率 光合有效辐射 涡度协方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2020年松嫩平原长岭盐碱稻田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 被引量:1
14
作者 董刚 王艺璇 +2 位作者 王珂 姜世成 邵长亮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3期1-15,共15页
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CO_(2)和H2O交换的过程具有多变性与复杂性,其交换过程不仅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还受作物类型、种植模式、管理方式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作为中国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地改良过程中最有效的治理... 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CO_(2)和H2O交换的过程具有多变性与复杂性,其交换过程不仅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还受作物类型、种植模式、管理方式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作为中国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地改良过程中最有效的治理措施之一,洗盐种稻具有较强的区域代表性,在气候调节、水分利用、碳汇功能等方面都亟待研究,需要实地监测数据作为支撑。基于微气象学理论的涡度协方差技术,可以对农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CO_(2)和水热通量交换进行直接测量。本数据集为长岭盐碱稻田2018–2020年通量观测结果,该结果经ChinaFLUX技术标准体系进行质量控制与插补处理。数据集的时间尺度含半小时、日、月和年,数据指标具体包括观测期间的大气温度(Ta)、空气相对湿度(RH)、水汽压(e)、饱和水汽压(es)、土壤温度(Ts)、土壤水分(SWC)、净辐射(Rn)、光合有效辐射(PAR)、降雨量(P)、风速(Ws)、风向(Wd)、显热通量(Hs)、潜热通量(LE)、蒸散量(ET)、二氧化碳净交换量(NEE)、生态系统呼吸(Re)、总生态系统交换量(GEE)等。建立和共享本数据集可为农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能量与物质交换提供本底资料,为区域生态系统评估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平原 长岭 涡度协方差技术 碳水通量 盐碱稻 农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