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仪器表面加热效应对临泽站开路涡动相关系统CO_2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吉喜斌 赵文智 +3 位作者 康尔泗 张智慧 金博文 赵丽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5-77,共13页
LI-7500分析仪仪器表面加热效应对开路式涡动相关系统CO2通量观测结果影响显著,利用Burba校正方法对提高观测站CO2通量观测精度、年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估算、全球CO2交换量估算和气候变化模拟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临泽站绿洲玉米... LI-7500分析仪仪器表面加热效应对开路式涡动相关系统CO2通量观测结果影响显著,利用Burba校正方法对提高观测站CO2通量观测精度、年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估算、全球CO2交换量估算和气候变化模拟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临泽站绿洲玉米农田的开路式涡动相关系统和小气候观测系统所获得的一年数据,利用Burba校正方法分别对LI-7500分析仪光路中的感热通量、大气潜热通量、CO2通量以及NEE的季节变化过程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LI-7500分析仪底部窗口和支杆部分热量交换是光路中感热通量校正量的主要贡献者,平均分别为6.81W.m-2和2.68W.m-2,其加热效应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和电子元件运行产生的热量;加热效应对潜热通量影响最小,平均校正量仅为0.24W.m-2;Burba校正对CO2通量和NEE的季节变化影响显著,其平均校正量分别为19.14μg.CO2.m-2.s-1和313.21mg.C.m-2.d-1,而且气温越低加热效应对通量的影响越显著;除生长季空气中水汽浓度显著高于非生长季而导致潜热校正量较大外,生长季其他各通量的校正量明显小于非生长季,生长季光路中感热、周围大气潜热、CO2通量和NEE日校正量分别为6.94 W.m-2、0.33W.m-2、12.86μg.CO2.m-2.s-1和161.58mg.C.m-2.d-1,分别是非生长季的60.4%,220.0%,50.6%和37.4%。若未进行仪器表面加热效应的Burba校正,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累计高估的绿洲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分别为25.85g.C.m-2和88.47g.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路涡动相关系统 CO2通量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 Burba校正 绿洲农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涡动相关系统的水稻需水规律研究——以云南省楚雄州蜻蛉河灌区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卢晓鹏 刘杨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9期265-267,277,共4页
以水稻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动观测设备采集数据,采用Eddypro软件计算云南省楚雄州蜻蛉河灌区水稻各阶段的需水量并拟定该灌区水稻灌溉制度。结果表明:用涡动观测系统计算的水稻需水量与灌溉试验站试验资料接近,拟定的水稻灌溉定额与云南... 以水稻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动观测设备采集数据,采用Eddypro软件计算云南省楚雄州蜻蛉河灌区水稻各阶段的需水量并拟定该灌区水稻灌溉制度。结果表明:用涡动观测系统计算的水稻需水量与灌溉试验站试验资料接近,拟定的水稻灌溉定额与云南省《用水定额》标准十分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动相关系统 水稻 需水量 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载涡动相关观测系统及其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薛宇欢 高会旺 高增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77-183,共7页
涡动相关法是海-气间热量、物质与能量交换通量观测的标准方法,但其在船基平台上的应用非常困难。通过由光纤罗经和高精度差分GPS组成的船体运动姿态监测系统与涡动相关系统相结合,本文建立了新型的船载涡动相关观测系统。利用船体运动... 涡动相关法是海-气间热量、物质与能量交换通量观测的标准方法,但其在船基平台上的应用非常困难。通过由光纤罗经和高精度差分GPS组成的船体运动姿态监测系统与涡动相关系统相结合,本文建立了新型的船载涡动相关观测系统。利用船体运动姿态监测系统的观测数据,可由Edson提出的船体运动校正公式计算出真实的三维风速,因此可以准确获得三维风速脉动的观测。采用这种新型的观测系统,我们在渤海进行了试验观测,对实测湍流能谱与其它湍流特征参数的分析结果显示,该系统可以有效去除船体运动对海-气间交换通量观测的影响。不同海况下校正前后湍流强度和动量通量的比较结果显示,在4~5级海况下,校正前的湍流强度的平均值比校正后的大20%,而校正前的动量通量的平均值约为校正后的2倍。这表明,在较高的海况下,使用船体运动姿态监测系统对实测的三维风速进行校正非常必要。这种新型的观测系统使得海-气间交换通量的精确观测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载相关观测系统 船体姿态校正 海-气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沙丘生态系统水热通量特征及影响驱动因子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思敏 郝丽娜 +5 位作者 童新 贾天宇 张亦然 马扩 伦硕 刘廷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41-1052,共12页
以科尔沁沙地的典型沙丘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动相关系统(EC)持续监测沙丘生态系统2013~2022年的表面能量通量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法(OLS)和表面能量平衡比率(EBR)两个指标评估能量平衡闭合度,对沙丘生态系统生长季(4~10月)能... 以科尔沁沙地的典型沙丘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动相关系统(EC)持续监测沙丘生态系统2013~2022年的表面能量通量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法(OLS)和表面能量平衡比率(EBR)两个指标评估能量平衡闭合度,对沙丘生态系统生长季(4~10月)能量通量的日变化、季节变化以及年际变化进行分析,并计算波文比(β)和能量平衡比,探讨了影响潜热通量(LE)、感热通量(H)和土壤热通量(G)变化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多年平均年净辐射(R_(g))为1592.77MJ/m^(2),其中H、LE和G分别为614.60,636.22和117.76MJ/m^(2),科尔沁沙地沙丘生态系统年能量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潜热通量,占总能量的40%.β日动态曲线呈单峰变化,波动相对较平缓.各年年均表面能量平衡比率(EBR)介于0.75~0.90之间,多年年均EBR为0.87,说明能量平衡闭合度的残差为13%.研究表明饱和水汽压差(VPD)是影响能量通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空气温度(T_a)和土壤温度(T_s),均与能量通量呈显著正相关;而植被对能量通量的影响表现在LE与叶面积指数(LAI)呈正相关,而H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涡动相关系统 水热通量 波文比 能量平衡比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其喀尔冰川表碛区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王玉玉 姚济敏 +1 位作者 韩海东 刘时银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62-768,共7页
基于冰川表碛上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z0是表征表碛上空气动力学性质和估算其上能量平衡中的重要参数,利用科其喀尔冰川3号观测站涡动相关系统的2009年观测数据,采用无因次化风速法,对其表碛上冰川消融前期和消融期的z0进行了分析。结果表... 基于冰川表碛上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z0是表征表碛上空气动力学性质和估算其上能量平衡中的重要参数,利用科其喀尔冰川3号观测站涡动相关系统的2009年观测数据,采用无因次化风速法,对其表碛上冰川消融前期和消融期的z0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冰川消融前期z0为0.101 m,消融期z0值在0.093~0.098 m之间,表明积雪对z0的影响显著;大气处于不稳定层结时,z0值较大,处于稳定层结时,z0值较小;风速不变时,z0随摩擦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摩擦速度不变时,z0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动相关系统 空气力学粗糙度 大气稳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湿润丘陵区能量闭合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吴丽英 罗志琪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32,42,共10页
涡度相关技术作为当前进行碳水通量观测的有效方法,通常存在观测到的能量平衡方程不闭合的问题,对数据可靠性产生直接影响。以柳林流域涡动相关系统通量观测数据为基础,聚焦于能量分量变化特性及其滞后效应,采用能量平衡比率法及普通最... 涡度相关技术作为当前进行碳水通量观测的有效方法,通常存在观测到的能量平衡方程不闭合的问题,对数据可靠性产生直接影响。以柳林流域涡动相关系统通量观测数据为基础,聚焦于能量分量变化特性及其滞后效应,采用能量平衡比率法及普通最小二乘法两种方法,对近地层能量闭合率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分析。结果表明:日尺度上各能量组分的时段变化呈单峰特征,潜热、感热和地热通量的变化均滞后于净辐射。能量闭合比率的异常正值占4.31%,异常负值占21.16%,异常闭合现象主要出现在夜间和日出、日落期间,其根源在于各能量组分的变化滞后于净辐射,而这种湍流通量与可利用能量的正负变化不同步现象与湍流结构无直接关联。最小二乘法的能量闭合率为0.66,其大小在国内外已有研究中位于中间水平,当相对垂直湍强小于0.12时,受到湍流运动状态的显著影响,而随数据质量等级的变化较小。剔除异常闭合值后,普通最小二乘法的整体和白天的能量闭合率分别提升了3.34%、4.24%,夜间则大幅升高了32.13%。当相对垂直湍强RI_(w)<0.12时,白天和夜间的最小二乘法斜率均随RI_(w)的增大而呈显著增大趋势,随着RI_(w)继续增长,白天斜率的增速放缓,夜间则呈下降趋势。此外,能量闭合率和大气稳定度、RI_(w)均呈单峰模式,相关性明显,说明近地层大气的湍流运动状态对于能量闭合率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动相关系统 异常能量闭合率 能量滞后现象 大气稳定度 相对垂直湍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对亚热带城市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龚元 郭智娟 +3 位作者 张凯迪 徐良 魏艳艳 赵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30-541,共12页
城市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源,而城市植被是城市区域缓解人类活动所释放的二氧化碳的主要碳汇,但对城市植被对城市大气二氧化碳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多数处于亚热带气候区,且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较... 城市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源,而城市植被是城市区域缓解人类活动所释放的二氧化碳的主要碳汇,但对城市植被对城市大气二氧化碳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多数处于亚热带气候区,且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较快,为推进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碳循环的研究,该研究以位于中国东南部的上海市奉贤大学城为案例,研究该区域植被对亚热带城市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影响。使用上海市奉贤大学城的涡动相关通量观测站点所观测和记录的2016年10月1日至2017年9月30日共计12个月的通量,气象数据结合遥感数据分析了该研究区的CO_2通量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主要结论是:(1)整个生态系统全年CO_2通量总交换量为9664.06μmol m^(-2)a^(-1)即表现为碳源。CO_2通量增长率在2017年5月6日达到最低为-4.48μmol m^(-2)d^(-1)在2017年7月30日的CO_2通量增长率为0,在2017年8月30日达到最高为2.24μmol m^(-2)d^(-1),生长季CO_2通量交换量为2169.58μmol m^(-2)月^(-1)低于非生长季的CO_2通量交换量(7494.48μmol m^(-2)月^(-1));(2)不同风区的CO_2通量特征不同,主要表现为随着植被面积的上升CO_2通量有下降的趋势,生长季CO_2通量均值的最低值出现在西北风区为0.09μmol m^(-2)s^(-1);(3) CO_2通量与叶面积指数呈现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叶面积指数的上升CO_2通量有下降的趋势。植物的生长状况和其生理活动影响亚热带城市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该研究可以为量化城市植被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影响提供参考,同时为亚热带地区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提供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动相关系统 CO2通量 植物生理 亚热带城市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温变化对温带混交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龚元 张银龙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0-44,87,共6页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汇。由于植物自身独有的生长特性,其生长状况和生理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该研究以国际通量网(FLUXNET)注册站点,哈佛森林通量观测塔记录的2000—2012年局域尺度CO2通量和气温...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汇。由于植物自身独有的生长特性,其生长状况和生理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该研究以国际通量网(FLUXNET)注册站点,哈佛森林通量观测塔记录的2000—2012年局域尺度CO2通量和气温观测数据为基础,结合物候模型,分析气温变化对温带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2年NEE的最大值为298.13 g·m^-2·a^-1,出现在2010年,除2010和2011年之外,其它年份的年NEE均为负值。(2)NEE、GPP和气温与物候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R 2>0.8),显示温带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光合作用稳定期主要集中在夏季,植被生长状况是温带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导因素。(3)气温的变化量时间点(最大点、最小点和0点日期)与NEE、GPP的变化量时间点(最大点、最小点和0点日期)的线性拟合结果显示,气温与CO2通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气温的变化影响温带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交林 生态系统 涡动相关系统 CO2通量 物候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2015年河西走廊中部绿洲农田生态系统水热碳通量观测数据集 被引量:2
9
作者 吉喜斌 赵文智 +5 位作者 金博文 赵丽雯 赵文玥 杜泽玉 陈智 张雷明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3期39-48,共10页
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水分、热量和二氧化碳交换过程是陆地表层物质与能量交换的核心内容。涡动相关系统已成为当前测算陆地生态系统水热碳交换过程的首选方法之一。本数据集是中国通量观测研究联盟(ChinaFLUX)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点... 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水分、热量和二氧化碳交换过程是陆地表层物质与能量交换的核心内容。涡动相关系统已成为当前测算陆地生态系统水热碳交换过程的首选方法之一。本数据集是中国通量观测研究联盟(ChinaFLUX)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点河西走廊中部绿洲农田生态系统2012–2015年的水分、热量和二氧化碳通量,以及辅助微气象观测数据集。本数据集为深刻理解干旱区绿洲农田生态系统水分传输、能量交换、碳循环过程及其植物与环境调控机理提供了关键基础数据,对深入认识干旱区绿洲水文循环、生态–水文相互作用和气候变化中的碳水热耦合机制等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本数据集也可为干旱区绿洲水土资源管理、绿洲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绿洲生态保护等干旱区所亟待解决的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等现实问题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CO_(2)通量 开路式涡动相关系统 绿洲农田生态系统 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番禺地区草地陆气相互作用观测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邓雪娇 毕雪岩 +5 位作者 吴兑 梁建茵 黄健 李菲 张宏升 杜金林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9-66,共8页
介绍了2004年在广州番禺进行的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观测研究表明:新型的超声风温仪虽然带有雨滴鲁防护沙网,但雨滴对超声观测的误差影响显著,尤其是对u,w方向。雨天情况下(δa/U*)^3与z/L相关系数很低,湍流强度与稳定度不存... 介绍了2004年在广州番禺进行的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观测研究表明:新型的超声风温仪虽然带有雨滴鲁防护沙网,但雨滴对超声观测的误差影响显著,尤其是对u,w方向。雨天情况下(δa/U*)^3与z/L相关系数很低,湍流强度与稳定度不存在1/3次方关系。涡动相关法和能量平衡法计算的感热通量及潜热通量比较接近,感热、潜热通量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699和0.8633,两种方法带来的误差主要发生在近地层稳定度发生明显变化的时刻,即在午间热通量的峰值或傍晚或晚间热通量的低值,其中能量平衡法计算的感热、潜热普遍具有较大的正负峰值。涡动相关法计算的Qh+Qe普遍偏小,与可用能量Rn-Qg多数情况下存在能量不平衡,说明了忽略热存储项的地表能量平衡方程的局限性。番禺夏、秋季近地层各能量具有与太阳辐射相似的日变化特征,但夏季的潜热大于感热,而秋季则相反。近地面二氧化碳从5—8月是一个减低过程,尔后上升到12月份浓度最高,总体浓度值在350×10^-6~400×10^-6之间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气相互作用 涡动相关系统 感热 潜热 近地层能量平衡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影响LAS观测感热通量的物理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郝小翠 张强 +1 位作者 岳平 杨泽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57-966,共10页
利用2010年1月和6月黄土高原定西和庆阳两站大孔径闪烁仪(LAS)的观测数据,结合涡动相关系统(EC)、辐射观测、梯度塔等观测系统的同步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下垫面LAS和EC观测感热通量的时空差异及其与下垫面净辐射、风向、风速和稳定度等... 利用2010年1月和6月黄土高原定西和庆阳两站大孔径闪烁仪(LAS)的观测数据,结合涡动相关系统(EC)、辐射观测、梯度塔等观测系统的同步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下垫面LAS和EC观测感热通量的时空差异及其与下垫面净辐射、风向、风速和稳定度等物理量的关系。结果表明,LAS和EC观测感热通量值之间的差异(HLAS-HEC)大小与下垫面的不均匀性有关,相对复杂的下垫面HLAS-HEC较大。净辐射Rn是感热通量的主要驱动因子,HLAS-HEC在生长季大于非生长季,并与Rn成正相关。风向对LAS和EC观测感热通量值有显著影响。对流边界层低频涡旋的存在导致EC通量统计值偏低,HLAS/HEC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稳定度z/L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不同下垫面 大孔径闪烁仪(LAS) 涡动相关系统(EC) 感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大孔径闪烁仪观测特征量T_*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郝小翠 张强 +2 位作者 岳平 王胜 李宏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65-672,共8页
基于黄土高原定西站2009年9月大孔径闪烁仪(LAS)的观测数据,结合涡动相关系统(EC)和梯度塔的同步观测资料,分析了LAS和EC在测量感热通量过程中的温度特征尺度T*及其差异与近地层气象要素风向、位温梯度和稳定度等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 基于黄土高原定西站2009年9月大孔径闪烁仪(LAS)的观测数据,结合涡动相关系统(EC)和梯度塔的同步观测资料,分析了LAS和EC在测量感热通量过程中的温度特征尺度T*及其差异与近地层气象要素风向、位温梯度和稳定度等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下垫面LAS测量的T*LAS和EC测量的T*EC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955,拟合的线性趋势系数是1.482。对9月进行风向统计,主风向为NNE和SE,NNE风向上T*LAS和T*EC的相关系数是0.960,拟合的线性趋势系数是1.349,SE风向上T*LAS和T*EC的相关系数是0.968,拟合的线性趋势系数是1.619,风向对T*有显著影响。位温梯度与T*呈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T*LAS相较于T*EC与位温梯度有更好的相关性。当稳定度z/L<1.5时,T*LAS/T*EC随着z/L的增大而减小;当z/L>1.5时,T*LAS/T*EC随着z/L的增大而增大。T*LAS/T*EC的变化范围随着z/L的增大逐渐变小,当z/L增大到4后,T*LAS/T*EC开始保持较小的变化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径闪烁仪 涡动相关系统 温度特征尺度T* 位温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态与湍流特征测试对通量数据质量的评价 被引量:3
13
作者 姜明 郭建侠 景元书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36-1442,共7页
应用CO_2通量、感热和潜热通量稳态测试及垂直速度积分测试相结合的湍流数据质量评价方法对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2009年全年的湍流通量观测数据进行了质量评价。结果表明,锡林浩特通量观测数据质量总体较好;80%以上数据通过质量评价... 应用CO_2通量、感热和潜热通量稳态测试及垂直速度积分测试相结合的湍流数据质量评价方法对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2009年全年的湍流通量观测数据进行了质量评价。结果表明,锡林浩特通量观测数据质量总体较好;80%以上数据通过质量评价为较好数据;质量评价较好的数据分布呈白天大于夜间、夏季大于冬季的特点。经过对比分析,前期数据处理能剔除大部分质量不好的数据,但应用稳态测试与湍流积分测试筛选后,数据质量仍有明显提高,能量闭合率较前期数据分析前提高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动相关系统 稳态测试 湍流积分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橡胶林湍流数据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志祥 陈俊明 +3 位作者 兰国玉 陈帮乾 谢贵水 周兆德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075-2082,共8页
利用国际上通用的湍流稳态测试及垂直风速湍流整体性检验相结合的湍流数据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对农业部儋州热带作物科学观测实验站2010年全年橡胶林生态系统利用涡度相关法观测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CO2通量3类数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 利用国际上通用的湍流稳态测试及垂直风速湍流整体性检验相结合的湍流数据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对农业部儋州热带作物科学观测实验站2010年全年橡胶林生态系统利用涡度相关法观测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CO2通量3类数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橡胶林生态系统湍流通量数据质量相对较高,对全年数据进行综合评价中,3类通量数据中高质量数据占比在52% ~63%,仅有10%~16%之间数据质量较差;感热通量数据最优,CO2通量次之,潜热通量更次之;3类数据中,除潜热通量数据是雨季略好于旱季外,另2类数据均是旱季好于雨季;湍流数据质量白天优于夜间.通过数据质量评价可知,利用涡度相关法对橡胶林生态系统湍流通量观测可行,数据可靠,所得数据可用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动相关系统 湍流稳态测试 湍流整体性检验 数据质量评价与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植被盖度的城市蒸散发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挚 黄樱 +3 位作者 丁金山 石喆 邱国玉 鄢春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30-1140,共11页
基于城市涡动相关系统每30分钟蒸散发数据,结合足迹源区分析及研究区域遥感数据,获取源区植被盖度,构建基于随机森林的蒸散发模拟方法。将此模拟方法应用于涡动系统空缺值插值,并探究深圳干湿季蒸散发的主要控制因子,得到如下结论。1)... 基于城市涡动相关系统每30分钟蒸散发数据,结合足迹源区分析及研究区域遥感数据,获取源区植被盖度,构建基于随机森林的蒸散发模拟方法。将此模拟方法应用于涡动系统空缺值插值,并探究深圳干湿季蒸散发的主要控制因子,得到如下结论。1)与不考虑植被盖度的随机森林模型及边际分布抽样算法(MDS)相比,考虑植被盖度的随机森林模型可以更高精度地模拟城市蒸散发。与实测数据相比,模型的R2=0.73,RMSE=20.5 W/m^(2),MAE=13.3 W/m^(2),pbias=0.8%。2)对湿季日间较高蒸散发时期的空缺值进行插值,考虑植被盖度的随机森林模型显著优于MDS模型。与实测数据相比,MDS插值模型低估12.4%,而随机森林模型低估4.7%。3)深圳湿季期间,植被盖度是蒸散发的主要控制因素。在干季,温度、净辐射以及饱和蒸气压差是蒸散发的主要控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蒸散发 涡动相关系统 植被盖度 随机森林模型 控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