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面启蒙的伦理陷阱——从涓生的两难看1920年代中国启蒙思想的现实困境 被引量:7
1
作者 徐仲佳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6-70,共5页
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成因从《伤逝》出世之日就聚讼纷纭。鲁迅先生的深刻使得这一常见的爱情事件具有了似乎无限阐释的可能性:“封建礼教强大说”、“个性解放思想局限说”、“知识分子缺陷说”、“性别冲突说”、“中西文化冲突说”... 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成因从《伤逝》出世之日就聚讼纷纭。鲁迅先生的深刻使得这一常见的爱情事件具有了似乎无限阐释的可能性:“封建礼教强大说”、“个性解放思想局限说”、“知识分子缺陷说”、“性别冲突说”、“中西文化冲突说”。这些解释都从一个侧面接触到了这一爱情事件的本质。在我看来,这一事件的主要推动者涓生的行动完全是按照1920年代现代性爱观的原则实施的。因此,作为1920年代启蒙理性的重要内涵,现代性爱观中蕴涵的启蒙的知识学内在矛盾是这一爱情悲剧出现的重要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思想 涓生 爱情悲剧 中国 两难 伦理 中西文化冲突 《伤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逝》中涓生忏悔心理动因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范阳阳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5-91,共7页
一开始定下的基调是忏悔,涓生的忏悔不仅是“为子君”,也是“为自己”的;也即是说他想通过叙说来卸下过往的经历给他带来的沉重与虚空、压抑,从而能“向着新的生路跨进去”。人们往往感动于这种真诚而坦率的忏悔与袒露的姿态,认同... 一开始定下的基调是忏悔,涓生的忏悔不仅是“为子君”,也是“为自己”的;也即是说他想通过叙说来卸下过往的经历给他带来的沉重与虚空、压抑,从而能“向着新的生路跨进去”。人们往往感动于这种真诚而坦率的忏悔与袒露的姿态,认同他按照一己思维所叙述的爱情从产生到失去的过程,却忽略了对其叙述所表露出的心理进行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动因 忏悔 《伤逝》 涓生 叙述 子君 虚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忏悔的“迷宫”──对《伤逝》中涓生形象的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冯金红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4年第5期21-25,共5页
忏悔的“迷宫”──对《伤逝》中涓生形象的分析冯金红《伤逝》是鲁迅创作于1925年的一部小说。自它诞生之日起,其丰富而复杂的思想内容和用诗一样婉曲而凄迷的语言及修辞策略所编织的艺术迷宫,吸引着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读解,其... 忏悔的“迷宫”──对《伤逝》中涓生形象的分析冯金红《伤逝》是鲁迅创作于1925年的一部小说。自它诞生之日起,其丰富而复杂的思想内容和用诗一样婉曲而凄迷的语言及修辞策略所编织的艺术迷宫,吸引着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读解,其创作的心理和文化背景不断激励人们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逝》 涓生 忏悔者 鲁迅小说 改造国民性 涓生和子君 爱情 潜意识心理 鲁迅创作 勇于承担后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涓生的“可靠性问题” 被引量:3
4
作者 卢建红 《现代中文学刊》 2012年第6期63-70,共8页
叙述人涓生是可靠/不可靠的吗?这是解读《伤逝》的一个前提性问题。这一问题建立在读者对作者、文本中的隐含作者和叙述人、人物之间关系和距离的判断上,也正是对这个问题的或回避或分歧使得《伤逝》的解读众说纷纭,异见迭出。本文借助... 叙述人涓生是可靠/不可靠的吗?这是解读《伤逝》的一个前提性问题。这一问题建立在读者对作者、文本中的隐含作者和叙述人、人物之间关系和距离的判断上,也正是对这个问题的或回避或分歧使得《伤逝》的解读众说纷纭,异见迭出。本文借助叙事学、当代叙事理论和作者理论,以涓生的"可靠性/不可靠性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梳理、评析《伤逝》的各种解读,进一步探讨"作者"及表述问题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逝》 涓生 可靠性 不可靠性 隐含作者 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导师与战士·卑怯者·隐形的坏孩子——《伤逝》两性关系视角下的涓生形象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37,共8页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一部爱情小说,它新颖的叙事形式,复杂的思想情感,激烈的心理冲突,使简单平实的爱情故事演绎出诗歌一般的复杂张力,也给文学批评者提供了无限广阔的阐释空间。
关键词 《伤逝》 两性关系 思想导师 形象 涓生 孩子 隐形 战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涓生与奥涅金形象比较谈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小璜 《中国文学研究》 1997年第2期85-88,共4页
本文从社会历史发展和文化背景的角度.论述比较了中俄文学史上两个“多余人”奥涅金和涓生形象之异同,并指出:不同民族在相似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会有相近的发展水平.类似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特征,但因为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 本文从社会历史发展和文化背景的角度.论述比较了中俄文学史上两个“多余人”奥涅金和涓生形象之异同,并指出:不同民族在相似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会有相近的发展水平.类似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特征,但因为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民族又必然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涓生 奥涅金 多余人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痛苦的觉醒者——《伤逝》涓生形象的原型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徐文欣 《鲁迅研究动态》 1988年第8期60-63,共4页
很明显,《伤逝》的叙述形式是第一人称自白式的手记体,这对于确定鲁迅这篇小说的性质十分重要。涓生作为叙述者以沉痛的心情,诗一样的语言倾诉了他与子君的恋爱悲剧,而小说的手记体叙述形式则加重了故事沉痛哀伤的情调,结果小说显得与... 很明显,《伤逝》的叙述形式是第一人称自白式的手记体,这对于确定鲁迅这篇小说的性质十分重要。涓生作为叙述者以沉痛的心情,诗一样的语言倾诉了他与子君的恋爱悲剧,而小说的手记体叙述形式则加重了故事沉痛哀伤的情调,结果小说显得与我国传统的悼亡诗非常类似。其中,涓生非常严厉地承担起对子君之死的良心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形式 《伤逝》 小说 叙述者 原型分析 涓生 鲁迅 恋爱悲剧 悼亡诗 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涓生的忏悔 被引量:5
8
作者 周楠本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5年第3期22-29,共8页
谈涓生的忏悔周楠本1周作人在他做的鲁迅小说本事里,讲到《伤逝》,说大概全是写的空想,因为事实与人物他都找不出什么模型或依据来,只肯定其中的背景“偏僻里的破屋”是绍兴县馆的补树书屋;然而认为这地方在文中没有什么重要意义... 谈涓生的忏悔周楠本1周作人在他做的鲁迅小说本事里,讲到《伤逝》,说大概全是写的空想,因为事实与人物他都找不出什么模型或依据来,只肯定其中的背景“偏僻里的破屋”是绍兴县馆的补树书屋;然而认为这地方在文中没有什么重要意义,说不说明并无甚关系。后来他在致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伤逝》 涓生 阿尔志跋绥夫 《狂人日记》 周作人 鲁迅小说 无爱的人间 《新青年》时期 尊个性而张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君和涓生悲剧的社会历史根源
9
作者 赵晓笛 《北方论丛》 1986年第4期65-69,共5页
评论鲁迅小说《伤逝》的文章很多,对子君和涓生的悲剧自然也有一些深入的分析,但我觉得能令人信服的揭示出子君和涓生的悲剧的根源的文章,还未曾见到。鉴于此,我认为还很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究。
关键词 社会历史根源 悲剧 涓生 子君 《伤逝》 鲁迅小说 文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部动作要与内心体验相统一——演涓生的一点体会 被引量:1
10
作者 欧阳云鹏 《上海戏剧》 1981年第6期13-14,共2页
不少人称古典芭蕾舞中的男演员为“活把杆”,虽然含有贬义,却也反映了一些问题;男演员,即便是男主角,基本上都处于从属与陪衬的地位,在双人舞中,处处突出女主角,哪怕是独舞,也多是要弄一些技巧,谈不到创造人物。因此,当我接受了在《伤... 不少人称古典芭蕾舞中的男演员为“活把杆”,虽然含有贬义,却也反映了一些问题;男演员,即便是男主角,基本上都处于从属与陪衬的地位,在双人舞中,处处突出女主角,哪怕是独舞,也多是要弄一些技巧,谈不到创造人物。因此,当我接受了在《伤逝》中扮演涓生的排演任务后,开始还是习惯于从外部动作入手。一排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涓生 《伤逝》 子君 男演员 男主角 就这样 一朵朵 一切如 还都 把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涓生忏悔的真诚——兼与沈庆利君商榷
11
作者 徐仲佳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5-52,共8页
《伤逝》中涓生忏悔的真诚性是学术界聚讼的焦点之一。多数否认者都从割裂涓生与隐含作者、真实作者之间的关系入手辨析。这与文本隐含作者的沉默有关。沉默表明的是信任态度,即相信涓生的回顾性视角叙事能够检视、反省这一可作为时代... 《伤逝》中涓生忏悔的真诚性是学术界聚讼的焦点之一。多数否认者都从割裂涓生与隐含作者、真实作者之间的关系入手辨析。这与文本隐含作者的沉默有关。沉默表明的是信任态度,即相信涓生的回顾性视角叙事能够检视、反省这一可作为时代标杆的爱情故事。涓生的忏悔不是依凭外在权威,而是以自由意志为核心的启蒙哲学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律令所引发的自我反省,不是为了否定而是为了维护“五四”启蒙哲学和道德律令,同时也代表着隐含作者的价值观,其真诚性勿需怀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涓生 忏悔 真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涓生的手记”写了多少节?
12
作者 谷兴云 《鲁迅研究动态》 1985年第7期19-20,共2页
失业小职员涓生,在所爱之人子君惨死之后,为了表达“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写下多少节手记?——这位史涓生。
关键词 涓生 失业 职员 《伤逝》 单行本 研究者 作品 鲁迅小说 《鲁迅全集》 结构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启示
13
作者 尔沙 《现代中文学刊》 1994年第3期19-19,共1页
写于1925年的《伤逝》,是鲁迅小说中唯一的一篇以男女青年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但它不象当时很多小说那样,仅仅停留在恋爱婚姻悲欢离合的描述上,去诉说婚姻不自由的苦痛,或歌颂青年争取自由结合的勇气和胜利。
关键词 涓生 子君 爱情悲剧 鲁迅小说 《伤逝》 婚姻自主 个性解放 家庭 娜拉 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情悲剧的制造者——小说《伤逝》涓生人物形象分析
14
作者 唐红梅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104-108,共5页
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以涓生与子君的爱情为线索,对于五四时期知识青年的爱情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涓生对于爱情的态度,给子君和自己都制造了巨大的人生悲剧,涓生形象成为五四时期新型知识分子的代表,他集启蒙者、欺骗者、忏悔者三... 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以涓生与子君的爱情为线索,对于五四时期知识青年的爱情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涓生对于爱情的态度,给子君和自己都制造了巨大的人生悲剧,涓生形象成为五四时期新型知识分子的代表,他集启蒙者、欺骗者、忏悔者三重角色于一身,他的自私、逃避、怯懦、虚伪等种种致命的性格特点暴露出五四时期启蒙者的先天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逝》 涓生 五四 启蒙者 爱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逝》中“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15
作者 曹欣颖 《今古文创》 2021年第24期16-17,共2页
涓生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伤逝》中的一位主人公,也是全篇故事的讲述者。通过分析涓生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到一位经过新思潮浸润的五四新青年在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在新旧思想的拉扯下呈现出的复杂心理特征和矛盾形象特点,由此可以借涓生... 涓生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伤逝》中的一位主人公,也是全篇故事的讲述者。通过分析涓生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到一位经过新思潮浸润的五四新青年在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在新旧思想的拉扯下呈现出的复杂心理特征和矛盾形象特点,由此可以借涓生这一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形象窥探五四时期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的彷徨精神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逝》 涓生 矛盾形象 精神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婚恋生活的投影和折光(下)——《伤逝》新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允经 《鲁迅研究动态》 CSSCI 1989年第2期25-28,共4页
《伤逝》中,虽然有着鲁迅婚恋生活的投影和折光,但这种投影和折光毕竟是通过艺术虚构实现的。感受和理解这些投影和折光,有助于我们思考《伤逝》为什么那样感情炽烈,读来令人柔肠寸断;有助于我们理解子君由坚强到怯弱、由热恋到死灭的变化,
关键词 《伤逝》 婚恋 折光 艺术虚构 投影 鲁迅 涓生 资产阶级 个人主义 个性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歌剧《伤逝》中女主角子君形象的塑造——以咏叹调《一抹夕阳》《不幸的人生》为例
17
作者 董颖慧 《戏剧之家》 2014年第9期36-36,共1页
歌剧《伤逝》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其中,作曲家以多首旋律优美的咏叹调,成功的塑造了女主角子君的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歌剧情节的发展。本文将对其中《一抹夕阳》《不幸的人生》两首作品进行分... 歌剧《伤逝》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其中,作曲家以多首旋律优美的咏叹调,成功的塑造了女主角子君的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歌剧情节的发展。本文将对其中《一抹夕阳》《不幸的人生》两首作品进行分析。夏之浪漫曲——《一抹夕阳》《一抹夕阳》在整部歌剧情节的开始部分,是子君具有抒情性的唱段。该曲是在她将要和涓生见面时站在窗前深情演唱的一首咏叹调,可以说这是一首子君的爱情独白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君 《伤逝》 涓生 同名小说 改编创作 施光南 伤痕累累 高声区 心理刻画 起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生莫依倚——论子君的悲剧
18
作者 王彩霞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8年第1期127-130,共4页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手记体小说。作者通过男主人公涓生的独白叙述了一个哀婉幽怨的爱情悲剧。《伤逝》的意义,正如茅盾所言:“或者是在说明一个脆弱的灵魂(子君)于苦闷和绝望的挣扎之后死于无爱的人们面前...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手记体小说。作者通过男主人公涓生的独白叙述了一个哀婉幽怨的爱情悲剧。《伤逝》的意义,正如茅盾所言:“或者是在说明一个脆弱的灵魂(子君)于苦闷和绝望的挣扎之后死于无爱的人们面前。”(茅盾《鲁迅论》)那么,子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解放 涓生 封建主义 封建家庭 个人主义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五四时期 子君的悲剧 半封建半殖民地 恋爱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酒楼上”的“孤独者”——论鲁迅对“庸众”与“精英”的理性思辨 被引量:12
19
作者 宋剑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14,共11页
长期以来,"反庸众"与"国民性"批判,一直被视为鲁迅崇尚启蒙的"精英"意识;然而阅读《呐喊》与《彷徨》,我们发现鲁迅笔下那些"精英"人物,同样也是被加以否定的批判对象——无论是"狂人"的反叛与皈依,还是涓生的张扬与逃遁。
关键词 鲁迅思想 在酒楼上 孤独者 吕纬甫 《彷徨》 涓生 论鲁迅 《呐喊》 理性思辨 魏连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的现代性:论《伤逝》的第一人称叙事 被引量:8
20
作者 国家玮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22,共19页
一、人称的意识形态当《祝福》中第一人称叙事者表明"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1的时候,他与《孤独者》中第一人称叙事者表白"我和魏连殳相识一场,……竟是以送殓始,以送殓终"2时使用倒叙的技巧如出一辙... 一、人称的意识形态当《祝福》中第一人称叙事者表明"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1的时候,他与《孤独者》中第一人称叙事者表白"我和魏连殳相识一场,……竟是以送殓始,以送殓终"2时使用倒叙的技巧如出一辙。倒叙作为第一人称叙事者在正式讲述故事之前对自家客观姿态的言之凿凿与其在故事讲述中因与叙述对象之间的复杂纠葛常常刻意掩盖事件真实之间常常抵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人称叙事 《伤逝》 涓生 子君 叙述对象 魏连殳 《祝福》 孤独者 叙事者 现代性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