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涎腺分泌性癌2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高振杰 孙晶晶 +4 位作者 高宁 付坤 徐卫靖 谢卫红 何巍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80-585,共6页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涎腺分泌性癌(SCSG)的病理和临床表现,为SCSG的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7例SCSG患者,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27例患者中,男15例...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涎腺分泌性癌(SCSG)的病理和临床表现,为SCSG的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7例SCSG患者,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27例患者中,男15例,女12例,患者年龄10~69岁,病程3个月至20 a;发生于腮腺者21例,颌下腺2例,颊部2例,上腭及上唇各1例;均为分泌性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100、Mammaglobin、CK7弥漫强阳性表达,Ki-67阳性率1%~50%;16例行ETS变异基因6(ETV6)基因断裂重组检测,结果均为阳性。27例全部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术后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术,3例行术后化疗,7例行术后放化疗;随访至2020年12月31日,局部复发8例、颈淋巴转移5例、远处转移2例、死亡1例。结论:SCSG最常见于腮腺,常呈良性病变形式;免疫组化及ETV6基因检测在诊断中有重要作用;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术后放射性粒子植入有助于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肿瘤 分泌 ETS变异基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涎腺分泌性癌14例临床回顾性研究
2
作者 王希乾 李聚强 彭利伟 《口腔医学研究》 2025年第8期690-694,共5页
目的:分析涎腺分泌性癌(secretory carcinoma of salivary gland, SCSG)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为该病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2月~2024年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4... 目的:分析涎腺分泌性癌(secretory carcinoma of salivary gland, SCSG)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为该病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2月~2024年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4例最终病理确诊为SCS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讨论。结果:14例SCSG患者,男性12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15~64岁,病程2月~26年。腮腺10例(71.4%),颌下腺1例,小唾液腺3例。肿瘤直径1.5~7.8 cm。本组14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免疫组化指标细胞角蛋白7(cytokeratin 7,CK7)、S-100蛋白(S-100 protein, S-100)、GATA结合蛋白3(GATA binding protein 3,GATA3)阳性,Ki67阳性比例为5%~30%,胃肠道间质瘤发现蛋白1(discovered on GIST-1,DOG-1)阴性;其中6例进行分子病理检测均存在ETS变异体6(荧光原位杂交法)[ETS variant 6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ETV6(FISH)]断裂,2例伴有淋巴结转移(14.3%),1例接受了术后放、化疗,1例单纯补充放疗,3例术后局部碘离子植入;随访至2024年12月,1例术后复发。结论:SCSG是一种较为罕见的低度恶性涎腺肿瘤,预后良好;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无明确特异性,确诊需依靠特征的组织形态、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无明确颈淋巴结转移证据时可不做预防性颈淋巴清扫。针对ETV6基因的靶向治疗可能是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分泌性癌 乳腺样分泌 免疫组织化学 ETV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