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强度间歇训练期间不同恢复方式对青年男子长跑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汤静 徐蕊 王晨宇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3-110,共8页
目的:在对比8周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期间不同恢复方式(积极性恢复vs.消极性恢复)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为制定提升运动员运动表现的最佳训练手段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40名青年男子长跑运动员随机分为积极性恢复组(AR,n=20)和消极性恢... 目的:在对比8周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期间不同恢复方式(积极性恢复vs.消极性恢复)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为制定提升运动员运动表现的最佳训练手段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40名青年男子长跑运动员随机分为积极性恢复组(AR,n=20)和消极性恢复组(PR,n=20),在8周的HIIT(30 s运动、30 s间歇)期间分别进行积极性恢复(间歇期继续以低强度运动)或消极性恢复(间歇期完全休息)。于8周训练前后,利用递增负荷运动试验测定最大摄氧量(VO 2max)和最大有氧速度(MAV),利用高强度间歇力竭试验测定间歇运动能力并记录力竭时间(ET)。结果:与训练前比较,训练后两组MAV、ET均显著性升高(P<0.05),达到90 VO 2max以上所持续的时间(T90 VO 2max)和T95 VO 2max相对值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AR组VO 2max、T90 VO 2max和T95 VO 2max绝对值升高(P<0.05);与PR组比较,训练后AR组MAV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VO 2max、ET、T90 VO 2max和T95 VO 2max绝对值以及相对值升高(P<0.05)。结论:长期HIIT间歇期采用积极性恢复能够显著改善青年男子长跑运动员运动能力和运动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性恢复 消极性恢复 高强度间歇训练 青年男子长跑运动员 最大摄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强度力量训练间歇期不同恢复方式对男子篮球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学领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7-92,共6页
目的:观察大强度力量训练间歇期进行不同强度恢复性运动(0%、40%、60%、80%和100%通气阈强度)对男子篮球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探索大强度训练间歇期最佳恢复手段,为提高训练效果提供依据。方法:50名男子篮球运动员进行两组大强度力量训... 目的:观察大强度力量训练间歇期进行不同强度恢复性运动(0%、40%、60%、80%和100%通气阈强度)对男子篮球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探索大强度训练间歇期最佳恢复手段,为提高训练效果提供依据。方法:50名男子篮球运动员进行两组大强度力量训练,训练间歇期(3 min)进行不同强度恢复性跑台运动(运动强度依次为通气阈<VT>的0%、40%、60%、80%和100%)。安静时、训练后即刻、训练后2 min、4 min、6 min、8 min和10 min分别测定心率(HR)值,同时取指血测定血乳酸(LA)和肌酸激酶(CK)含量。结果:各组安静时和训练后即刻HR、血LA和CK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后,0%VT组HR、血LA、CK以及血LA清除50%所需时间(T50)高于其他各组(P<0.05),80%VT组HR、血LA、CK和T50低于其他各组(P<0.05),40%、60%和100%VT组HR、血LA、CK和T50在各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一次大强度力量训练间歇期进行积极性恢复对于血LA廓清速率以及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消极性恢复,且以80%VT强度进行积极性恢复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量训练 极性恢复 消极性恢复 乳酸 肌酸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恢复手段对超大强度训练后运动员心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晨宇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6-132,共7页
为探讨一次超大强度训练后不同恢复手段(积极性恢复和消极性恢复)对男子篮球运动员心肺功能的影响,将20名男子篮球运动员随机分为消极性恢复组(PR组)和积极性恢复组(AR组),进行一次超大强度训练,训练后分别进行积极性恢复(50%VO2max蹬... 为探讨一次超大强度训练后不同恢复手段(积极性恢复和消极性恢复)对男子篮球运动员心肺功能的影响,将20名男子篮球运动员随机分为消极性恢复组(PR组)和积极性恢复组(AR组),进行一次超大强度训练,训练后分别进行积极性恢复(50%VO2max蹬车运动)和消极性恢复(坐在功率自行车上休息),时间为5 min。分别于训练前安静时、训练后即刻以及训练后每隔1 min利用胸电生物阻抗法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测定心率(HR)、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胸电阻抗(TEI)(与中心血容量负相关)、射血前期/左室射血时间(PEP/LVET)值(与心肌收缩力呈负相关)、每搏输出量/舒张时间(SV/DT)值(与心室充盈率呈正相关);用动态血压仪测定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用气体代谢仪测定摄氧量(VO2),计算全身血管阻力(SVR),和动静脉氧差(a-v DO2)。结果发现,与训练前安静时比较,AR组和PR组训练后即刻CO、SV、HR、SV/DT值、SBP、VO2和a-v DO2升高(P<0.05),恢复期逐渐下降(P<0.05);PEP/LVET值、DBP、MBP和SVR降低(P<0.05),恢复期逐渐升高;TEI则无显著性变化(P>0.05)。组间比较,恢复期第5分钟时,PR组CO、SV、HR、PEP/LVET值、SV/DT值、VO2和a-v DO2明显低于AR组(P<0.05),SVR高于AR组(P<0.05),SBP、DBP、MBP和TEI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过程中所有受试者未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结果说明,一次超大强度训练后进行积极性恢复对心肺功能的恢复效果优于消极性恢复,而消极性恢复并未造成心血管系统明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生理学 极性恢复 消极性恢复 超大强度训练 血液动力学 男子篮球运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恢复方式对高强度间歇运动后自主神经功能和血液动力学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汤静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6-83,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恢复方式对健康青年男性一次急性高强度间歇运动(HIE)后自主神经功能和血液动力学反应。方法:20名健康青年男性进行两次HIE实验,间歇期分别进行积极性恢复(AR)和消极性恢复(PR)。运动前以及运动后恢复期第10、20、30 min... 目的:探讨不同恢复方式对健康青年男性一次急性高强度间歇运动(HIE)后自主神经功能和血液动力学反应。方法:20名健康青年男性进行两次HIE实验,间歇期分别进行积极性恢复(AR)和消极性恢复(PR)。运动前以及运动后恢复期第10、20、30 min时利用手指血压监测仪测定心率(HR)和血压(BP),利用遥测心率监测仪监测RR间期,用于心率变异性(HRV)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不同恢复方式比较)和方差分析(血液动力学和自主神经功能的时程变化)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HIE间歇期进行AR,运动后10 min时SBP和HR高于PR(P<0.05),10 min和20 min时LnRMSSD和Ln HF高于PR(P<0.05),Ln LF和Ln LF/HF比值低于PR(P<0.05)。结论:以不同恢复方式进行HIE时,AR能够促进运动后自主神经功能恢复并改善血液动力学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性恢复 消极性恢复 高强度间歇运动 自主神经功能 血液动力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