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丘脑外侧区微量注射胃动素对大鼠十二指肠消化间期复合肌电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梅 董蕾 +3 位作者 钱亦华 师社会 曹红梅 朱文艺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45-549,共5页
目的探讨下丘脑外侧区(LHA)微量注射胃动素对十二指肠消化间期复合肌电活动(IMC)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中枢立体定位LHA微量注射的方法,观察静脉给予阿托品(50μg/kg)、酚妥拉明(200μg/kg)、普萘洛尔(100μg/kg)及抗胃动素血清(1∶... 目的探讨下丘脑外侧区(LHA)微量注射胃动素对十二指肠消化间期复合肌电活动(IMC)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中枢立体定位LHA微量注射的方法,观察静脉给予阿托品(50μg/kg)、酚妥拉明(200μg/kg)、普萘洛尔(100μg/kg)及抗胃动素血清(1∶50)和膈下迷走神经切断后,LHA微量注入胃动素(0.37 nmol)对十二指肠IMC的影响。结果LHA微量注入胃动素可以使十二指肠IMC周期明显变短,峰电振幅增加,峰电频率增快,但对峰电时相无明显影响;膈下迷走神经切断可完全阻断LHA微量注射胃动素对十二指肠IMC的影响;阿托品、酚妥拉明、普萘洛尔不能阻断LHA微量注射胃动素对十二指肠IMC的影响;抗胃动素血清只能部分阻断LHA微量注射胃动素对十二指肠IMC的影响。结论LHA外源性胃动素可改变十二指肠IMC的特征并在其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动素 下丘脑外侧区 消化间期复合肌电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hrelin对大鼠消化间期胃肠肌电活动的影响及其受体在消化道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燕 董蕾 +3 位作者 邹百仓 史海涛 姜炅 宋亚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6-190,共5页
目的探讨ghrelin对大鼠消化间期复合肌电活动(IMC)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ghrelin受体(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GHS-R)在大鼠消化道的分布特征;采用多导生理记录仪监测大鼠消化间期IMC,观察静脉给予ghre... 目的探讨ghrelin对大鼠消化间期复合肌电活动(IMC)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ghrelin受体(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GHS-R)在大鼠消化道的分布特征;采用多导生理记录仪监测大鼠消化间期IMC,观察静脉给予ghrelin对胃肠IMC的影响;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静脉给予ghrelin前后,IMC不同时相的血浆胃动素浓度。结果①GHS-R在胃肠道的肠肌丛和黏膜下丛有表达,胃腺体均有GHS-R免疫强阳性广泛表达,在肠腺体的阳性表达较少。②静脉给予ghrelin促进胃肠IMC,IMC周期缩短,Ⅲ相时程缩短,Ⅲ相占IMC周期百分比无显著性改变;静脉注射ghrelin后,血浆胃动素周期性波动规律不受影响,各相应时相胃动素浓度与ghrelin作用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GHS-R主要分布于大鼠消化道的肠肌丛和黏膜下丛,在胃腺体有免疫强阳性表达,在小肠腺有少量阳性表达。Ghrelin可促进胃肠运动,此作用与胃动素没有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HRELIN 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 胃肠运动 胃动素 消化间期复合肌电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金子制霜前后对大鼠消化间期复合肌电及胃肠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思雨 崔曰新 +5 位作者 张景珍 闫滨 高慧 张瑶 王新杰 王英姿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7期44-47,共4页
目的观察千金子制霜前后石油醚提取物对大鼠十二指肠消化间期复合肌电(IMC)活动及组织匀浆P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的影响,探讨制霜缓解千金子毒性的机制。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千金子生品石油醚提取物组和千金子... 目的观察千金子制霜前后石油醚提取物对大鼠十二指肠消化间期复合肌电(IMC)活动及组织匀浆P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的影响,探讨制霜缓解千金子毒性的机制。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千金子生品石油醚提取物组和千金子霜品石油醚提取物组,每组8只。各给药组给予相应剂量(10 g原药材/kg)药液灌胃,空白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采用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测定千金子制霜前后大鼠十二指肠IMC慢波频率、振幅及峰电位数目;ELISA检测大鼠十二指肠组织匀浆SP和VIP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千金子制霜前后均能兴奋大鼠胃肠肌电活动,十二指肠组织匀浆SP和VIP含量明显降低(P<0.01),制霜后各指标强度均小于生品(P<0.01)。结论千金子可能通过影响大鼠SP、VIP的分泌,进而影响消化道平滑肌胃肠电变化,引起胃肠道平滑肌收缩/舒张失衡,肠黏膜免疫调节紊乱,而制霜后使其水平趋于正常,从而改善胃肠道动力及胃肠道刺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金子 千金子霜 消化间期复合 慢波 P物质 组织血管活性肠肽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脑室微量注射ghrelin对大鼠小肠转运和肌电活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4
作者 王燕 李路 +3 位作者 史海涛 赵菊辉 姜炅 贾淼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0期911-915,共5页
目的探讨侧脑室微量注射ghrelin对大鼠小肠转运和小肠消化间期复合肌电活动(interdigestive myoelectric complex,IMC)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1大鼠分别接受十二指肠导管置入及侧脑室套管置入,在禁食状态下经侧脑室给予ghrelin(0.4,1.6... 目的探讨侧脑室微量注射ghrelin对大鼠小肠转运和小肠消化间期复合肌电活动(interdigestive myoelectric complex,IMC)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1大鼠分别接受十二指肠导管置入及侧脑室套管置入,在禁食状态下经侧脑室给予ghrelin(0.4,1.6或6.4μg/kg),经十二指肠导管注入伊文氏蓝溶液,观察不同剂量ghrelin对禁食大鼠小肠转运的影响。另两组大鼠分别经侧脑室给予ghrelin受体拮抗剂(D-Lys3)GHRP-6(3.7μg/kg),(D-Lys3)GHRP-6(3.7μg/kg)+ghrelin(6.4μg/kg),探讨ghrelin的作用机制。2大鼠分别接受肠道电极置入及侧脑室套管置入,在禁食状态下采用多道生理记录仪监测消化间期MC,观察侧脑室微量注射ghrelin(6.4μg/kg)对大鼠小肠IMC的影响。经侧脑室给予(D-Lys3)GHRP-6(3.7μg/kg)和NPY抗体(4μg/kg),再经侧脑室给予ghrelin(6.4μg/kg);经静脉给予阿托品(1 mg/kg)、酚妥拉明(1 mg/kg)或普萘洛尔(1 mg/kg),再经侧脑室给予ghrelin(6.4μg/kg),观察侧脑室注射ghrelin对IMC影响的作用机制。结果 1侧脑室微量注射ghrelin 0.4μg/kg对大鼠小肠转运无显著影响,ghrelin 1.6μg/kg和6.4μg/kg促进小肠转运,此促进作用可被(D-Lys3)GHRP-6阻断。2侧脑室微量注射ghrelin促进十二指肠和空肠IMC,使IMC周期缩短,Ⅲ相频率和振幅增加,Ⅲ相时程缩短,对Ⅲ相占IMC周期百分比无显著性改变。阿托品和(D-Lys3)GHRP-6不同程度地抑制ghrelin的促动力效应;酚妥拉明和普萘洛尔对ghrelin的促动力作用无显著影响。结论侧脑室微量注射ghrelin可促进小肠运动,这可能是通过外周胆碱能通路起作用,ghrelin受体GHS-R参与其促动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HRELIN 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 小肠转运 消化间期复合肌电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禁食大鼠胃肠肌电活动和胃动素与熊去氧胆酸的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方萍 董蕾 +1 位作者 罗金燕 杜克莘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3-256,共4页
目的 研究大鼠禁食状态下不同起源的胃肠移行性复合肌电活动 (MMC)的特征异同以及胃动素 (MTL)和熊去氧胆酸 (UDCA)对不同起源MMC的作用。方法  2 4只大鼠被随机分为两组。在胃窦、十二指肠及空肠慢性埋置银丝电极。术后 7d在大鼠清... 目的 研究大鼠禁食状态下不同起源的胃肠移行性复合肌电活动 (MMC)的特征异同以及胃动素 (MTL)和熊去氧胆酸 (UDCA)对不同起源MMC的作用。方法  2 4只大鼠被随机分为两组。在胃窦、十二指肠及空肠慢性埋置银丝电极。术后 7d在大鼠清醒、禁食状态下实验。第一组静脉注入合成猪MTL ,第二组给予UDCA灌胃。记录给药前 1h至给药后 2h胃肠肌电活动。结果 实验共观察到 6 8个正常的MMC波形 ,其中 33%起源于胃窦 ,6 7%起源于十二指肠。起源于胃窦的MMC波的周期和Ⅲ期的时程明显长于十二指肠起源的MMC波的相应参数。静脉注射合成猪MTL可引发起源于胃窦的不成熟Ⅲ相波 ,UDCA灌胃可使起源于十二指肠的MMC波周期缩短 ,Ⅲ期时程延长。结论 禁食大鼠MMC波可起源于胃窦和十二指肠 ,不同起源MMC波形特征不同。MTL和UDCA可分别影响禁食状态下不同起源的胃肠肌电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活动 胃动素 熊去氧胆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起搏对胃动力障碍患者胃肌电活动和胃排空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陈熙 许建明 +1 位作者 胡乃中 李邦库 《安徽医学》 2003年第5期16-18,共3页
目的 观察体表胃起搏对胃动力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具有胃动力障碍症状的患者 2 1例 ,其中15例为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6例为糖尿病胃轻瘫。采用WCH型胃肠起搏仪进行胃起搏治疗 ,每日 1次 ,每次3 0min ,共 14日。比较治疗... 目的 观察体表胃起搏对胃动力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具有胃动力障碍症状的患者 2 1例 ,其中15例为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6例为糖尿病胃轻瘫。采用WCH型胃肠起搏仪进行胃起搏治疗 ,每日 1次 ,每次3 0min ,共 14日。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体表胃电图参数及胃对不透X线标志物的排空率。结果 胃起搏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治疗前症状总积分为 6.70± 2 .17分 ,治疗后降为 3 .40± 2 .44分 (P <0 .0 1) ;治疗后总症状改善率为5 2 .3 %± 19.2 % ;对早饱、上腹胀的有效率分别为 70 .1%和 83 .3 %。胃起搏治疗可改善部分胃电参数 ,治疗后胃正常慢波百分比、主频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上升 (P <0 .0 5 )。胃起搏治疗还可提高患者的 4h胃内钡条排空率 ,有效率为 5 7.1%。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采用适宜的起搏参数从体表输入起搏信号治疗胃动力障碍患者 ,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改善部分胃电参数 ,提高胃排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起搏 胃动力障碍 活动 胃排空 治疗 疗效 功能性消化不良 体外胃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消化道电活动规律的研究
7
作者 王轮 王飞 +4 位作者 张力 王文 陈宁 桂萍 王牛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31-236,共6页
本工作研究了鸡肌胃以上消化道(包括肌胃)的电活动规律。结果表明:肌胃、腺胃禁食时有自发性肌电发放,而不由食道、嗉囊所引发。食道、嗉囊肌电发放与摄食、饮水、排空有关。肌、腺胃在肌电发放时序关系上肌胃领先于腺胃(与解剖构... 本工作研究了鸡肌胃以上消化道(包括肌胃)的电活动规律。结果表明:肌胃、腺胃禁食时有自发性肌电发放,而不由食道、嗉囊所引发。食道、嗉囊肌电发放与摄食、饮水、排空有关。肌、腺胃在肌电发放时序关系上肌胃领先于腺胃(与解剖构造顺序不同)。由此认为:肌、腺胃肌电自发放由肌胃引发,起着启动的主导作用。肌、腺胃肌电峰电簇频率量呈1:1的关系。摄食、饮水时两者肌电活动增强,停食后活动减弱,这是综合调节机制的结果。90%的鸡在饱食后腺胃出现阵发性大峰电发放,可能与腺胃向肌胃大量迅速排空有关。禁食后出现腺胃峰电的连续发放(四联率,三联率,二联率),可能与腺胃连续排空有内在联系。肌、腺胃肌电活动频率,随禁食时间的延长而频率下降,我们认为是食物对消化道刺激强度减弱所导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 活动 腺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消化间期压力活动的相位耦合分析
8
作者 严荣国 郭旭东 徐长青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26-429,477,共5页
目的了解胃消化间期压力活动的对角切片谱分布情况。方法应用随机信号的对角切片谱分析胃消化间期压力活动,这种方法可克服功率谱分析缺少相位信息的缺陷,同时保留高阶谱分析包含相位信息的优良特性。结果胃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 目的了解胃消化间期压力活动的对角切片谱分布情况。方法应用随机信号的对角切片谱分析胃消化间期压力活动,这种方法可克服功率谱分析缺少相位信息的缺陷,同时保留高阶谱分析包含相位信息的优良特性。结果胃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Ⅲ期压力活动表现明显的平方相位自耦合结构,而Ⅰ期的压力活动几乎没有相位耦合。结论胃消化间期压力活动可能存在着非线性平方相位耦合关系,并从细胞分子水平上的胃肌电活动(GMA)对这种耦合现象发生的机理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间期压力活动 移动运动复合 平方相位耦合 对角切片谱 HILBERT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眠障碍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运动功能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张超 王景杰 +3 位作者 卢王 杨琦 李慧艳 黄裕新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10期895-898,共4页
目的探讨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D)对胃运动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睡眠障碍按照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按照罗马Ⅲ诊断标准诊断。研究对象来自门诊和住院... 目的探讨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D)对胃运动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睡眠障碍按照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按照罗马Ⅲ诊断标准诊断。研究对象来自门诊和住院连续病例,共34例,A组:睡眠障碍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26例;B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8例。选择健康志愿者8例作为对照(C组)。用多导睡眠仪和胃电图记录仪对各试验者进行整晚同步监测,在对不同试验组睡眠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观察睡眠期的浅睡眠S2期、深睡眠S4期的胃肌电主频、胃动过缓、正常慢波、胃动过速百分比变化情况。次日晨起抽取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胃动素、生长抑素水平。结果 A组较B、C组总睡眠时间、深睡眠时间、快眼动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明显减少,睡眠潜伏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在深睡眠比例、快眼动睡眠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记录时间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S2、S4、快眼动睡眠期胃电主频较B组、C组下降(P<0.05)。②A组血浆胃动素、生长抑素水平均比B组、C组升高(P<0.05),B组血浆胃动素、生长抑素水平比C组降低(P<0.05)。结论睡眠障碍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睡眠各期胃肌电主频降低,血浆胃动素、生长抑素分泌增加,提示睡眠障碍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密切相关。睡眠障碍影响胃运动功能的机制可能与血浆胃动素、生长抑素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障碍 功能性消化不良 活动 脑肠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QT离散度昼夜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薛文生 王红宇 +1 位作者 吴文君 史春明 《临床医药实践》 2005年第11期851-852,共2页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QT离散度 昼夜节律性 动态心 特发性室速 常规心 活动 发生频率 QT间期 心率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