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型号酵母浸粉及补糖对异养微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郑世文 赵玉峰 毕生雷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第8期178-179,191,共3页
微藻在FM802、FM902和FM7603种不同型号的安琪酵母浸粉配制的培养基中进行异养生长,培养条件为28℃、200r/min的摇床中进行暗培养,培养过程中补糖1次,每隔24h取样20mL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补糖情况下,型号为FM802的酵母浸粉比F... 微藻在FM802、FM902和FM7603种不同型号的安琪酵母浸粉配制的培养基中进行异养生长,培养条件为28℃、200r/min的摇床中进行暗培养,培养过程中补糖1次,每隔24h取样20mL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补糖情况下,型号为FM802的酵母浸粉比FM902培养微藻的效果稍好,FM760培养效果稍差;补糖有利于微藻干物质重的增加;在pH值为4.2~5.5的培养基中,微藻仍能快速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异养 酵母浸粉 补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浸粉对家蚕血淋巴中甘油三酯含量和尿酸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娜 靳慧杰 +5 位作者 贾漫丽 黄露 谢岩 夏爱华 杨贵明 李季生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45-2251,共7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酵母浸粉对家蚕血淋巴中甘油三酯含量和尿酸代谢的影响。以蚕品种"菁松×皓月"为试验材料,挑选大小一致、发育整齐的家蚕600头,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头,雌雄各占1/2),从5龄起蚕开始,3个试... 本试验旨在研究酵母浸粉对家蚕血淋巴中甘油三酯含量和尿酸代谢的影响。以蚕品种"菁松×皓月"为试验材料,挑选大小一致、发育整齐的家蚕600头,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头,雌雄各占1/2),从5龄起蚕开始,3个试验组(JM1组、JM2组、JM3组)分别饲喂以1%、2%和4%酵母浸粉溶液涂抹的新鲜桑叶,对照组则以蒸馏水替代酵母浸粉溶液,分别在添食酵母浸粉3、4、5 d后检测家蚕血淋巴中尿酸含量、甘油三酯含量以及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结果表明:添食不同浓度酵母浸粉5 d后家蚕体重增长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但各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且随着酵母浸粉浓度的升高,体重增长率呈现下降的趋势。添食不同浓度酵母浸粉5 d后家蚕血淋巴中甘油三酯含量比对照组增加42%~98%,其中JM 1组、JM 2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随着添食时间的延长,各组家蚕血淋巴中尿酸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第5天与第3天相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随着酵母浸粉浓度的升高,各时间点家蚕血淋巴中尿酸含量均呈现升高趋势,但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3个试验组家蚕血淋巴中XOD活性在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第3、4天家蚕血淋巴中XOD活性随着酵母浸粉浓度的升高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家蚕血淋巴中尿酸含量与XOD活性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或P<0.01),相关系数在0.652~0.902。由此得出,添食一定浓度的酵母浸粉可导致家蚕血淋巴中尿酸含量、甘油三酯含量以及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活性升高,从而影响家蚕的尿酸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酵母浸粉 甘油三酯 尿酸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胱甘肽型酵母浸出物对鼠李糖乳酪杆菌生长及代谢影响的研究
3
作者 熊昌武 徐娅 +5 位作者 郑重 雷森林 陈林 余奎 伍业旭 张彦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16-222,共7页
该研究对比了谷胱甘肽型酵母浸出物与常规酵母浸出物对鼠李糖乳酪杆菌的菌体形态、氨基酸组成、生物量、活菌数及稳定性的影响,通过代谢组学解析了谷胱甘肽型酵母浸出物影响鼠李糖乳酪杆菌生长代谢及稳定性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谷胱甘... 该研究对比了谷胱甘肽型酵母浸出物与常规酵母浸出物对鼠李糖乳酪杆菌的菌体形态、氨基酸组成、生物量、活菌数及稳定性的影响,通过代谢组学解析了谷胱甘肽型酵母浸出物影响鼠李糖乳酪杆菌生长代谢及稳定性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谷胱甘肽型酵母浸出物可缩短鼠李糖乳酪杆菌菌体长度,提升菌体中支链氨基酸的含量及占比,提高发酵活菌数与菌体稳定性。代谢组学研究显示,谷胱甘肽型酵母浸出物可能通过上调鼠李糖乳酪杆菌磷脂合成代谢的方式改变了菌体细胞膜通透性,从而实现细胞膜稳定性和菌体稳定性提升。研究结果可为谷胱甘肽型酵母浸出物应用于提升鼠李糖乳酪杆菌及其他乳酸菌的活菌数与菌体稳定性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李糖乳酪杆菌 谷胱甘肽 酵母浸粉 稳定性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磨酸浸-氯化氢通气结晶法提取粉煤灰中氧化铝 被引量:8
4
作者 徐涛 兰海平 +3 位作者 杨超 李宁 季增宝 张建宁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7-61,共5页
采用粉磨盐酸酸浸联合氯化氢通气结晶法从煤粉炉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首先,通过将煤粉炉粉煤灰机械粉磨活化后,用盐酸将灰中氧化铝浸出于酸浸液中;然后,采用向酸浸液通入氯化氢气体的方法,将溶液中铝离子结晶析出为六水氯化铝晶体,经过... 采用粉磨盐酸酸浸联合氯化氢通气结晶法从煤粉炉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首先,通过将煤粉炉粉煤灰机械粉磨活化后,用盐酸将灰中氧化铝浸出于酸浸液中;然后,采用向酸浸液通入氯化氢气体的方法,将溶液中铝离子结晶析出为六水氯化铝晶体,经过滤分离-洗涤除去杂质离子后得到纯净的六水氯化铝;最后,将所得六水氯化铝煅烧得到最终氧化铝产品。通过实验研究确定了该工艺的最佳条件,氧化铝提取率最高可达80.35%,纯度为99.29%,达到冶金级氧化铝一级标准[YS/T 803—2012(AO-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灰 氧化铝 磨酸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钙粉浸出渣的活化及其在锌冶炼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安 郑雅杰 +2 位作者 彭映林 翟信可 龙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73-1082,共10页
以PAC生产过程中铝钙粉浸出渣为原料,采用盐酸和氢氧化钠进行活化,并对其在锌冶炼废水中吸附重金属的性能进行研究。考察铝钙粉浸出渣及其活化产物结构、比表面积、孔结构的变化,分析了pH值、吸附时间和重金属浓度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 以PAC生产过程中铝钙粉浸出渣为原料,采用盐酸和氢氧化钠进行活化,并对其在锌冶炼废水中吸附重金属的性能进行研究。考察铝钙粉浸出渣及其活化产物结构、比表面积、孔结构的变化,分析了pH值、吸附时间和重金属浓度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并以氢氧化钠活化产物为吸附剂进行了工业实验。结果表明:铝钙粉浸出渣经盐酸和氢氧化钠活化后,其结构均由岛状变为层状。铝钙粉浸出渣、盐酸活化产物和氢氧化钠活化产物的比表面积分别为21.8、63.1、28.1 m^2/g,BJH孔径分别为36.06、43.54和236.35 nm,孔容分别为0.03、0.09和0.14cm^3/g。pH=8,吸附温度为25℃,吸附时间为150 min时,由Langmuir方程得到铝钙粉浸出渣对Cd^2+、Zn^2+和As(V)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81、497.57和2.45 mg/g,盐酸活化产物对Cd^2+、Zn^2+和As(V)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3.44、516.32和2.04 mg/g,氢氧化钠活化产物对Cd^2+、Zn^2+和As(V)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7.64、526.32和4.72 mg/g。工业实验结果表明:吸附过程具有化学吸附特征,废水中Cu^2+、Pb^2+、Zn^2+、Cd^2+和As(V)的浓度由1.68、13.12、147.00、15.14和1.56 mg/L降至0.01、0.05、0.52、0.03和0.02 mg/L,达到《铅、锌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6 2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钙出渣 活化 孔结构 锌冶炼废水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钙粉浸出渣制备沸石及其对锌冶炼废水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彭映林 李安 郑雅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653-2662,共10页
以聚合氯化铝(PAC)生产过程中铝钙粉浸出渣为原料,通过酸浸-焙烧-水热晶化工艺制备沸石,并研究其对锌冶炼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铝钙粉浸出渣通过酸浸-焙烧-水热晶化过程,当原料n(SiO2)/n(Al2O3)=2时,产物物相为结构完整的... 以聚合氯化铝(PAC)生产过程中铝钙粉浸出渣为原料,通过酸浸-焙烧-水热晶化工艺制备沸石,并研究其对锌冶炼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铝钙粉浸出渣通过酸浸-焙烧-水热晶化过程,当原料n(SiO2)/n(Al2O3)=2时,产物物相为结构完整的A型沸石;当原料n(SiO2)/n(Al2O3)=6时,产物物相为结构完整的P型沸石。拟二级动力学方程计算得到A型沸石对Zn^2+、Cd^2+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97.09、12.39 mg/g,P型沸石对Zn^2+、Cd^2+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57.84、10.82 mg/g。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拟合结果表明,A型沸石和P型沸石吸附Zn^2+、Cd^2+机理均为非均相表面的复杂吸附。当废水pH为8、吸附温度为25℃、吸附时间为150 min时,采用A型沸石处理锌冶炼废水,产渣量为1.1 g/L,废水中Cu^2+、Pb^2+、Zn^2+、Cd^2+、总砷(AsT)浓度分别由1.68、13.12、147.00、15.14、4.06 mg/L降至0.06、0.05、0.52、0.03、0.01 mg/L,达到《铅、锌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6—2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钙出渣 沸石 锌冶炼废水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浸金精粉箱式静态生物氧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金祥 《黄金科学技术》 2002年第6期20-24,共5页
介绍了难浸金精粉箱式静态生物氧化的基本方法流程 ,试验样品采用该方法处理 1 87d后 ,金的浸出率由 3 7.0 4%提高到 93 .0 1 % ,基本达到槽式搅拌氧化 93 .68%的水平。经济分析认为小型金矿山采用箱式静态生物氧化处理难浸金精粉 ,投... 介绍了难浸金精粉箱式静态生物氧化的基本方法流程 ,试验样品采用该方法处理 1 87d后 ,金的浸出率由 3 7.0 4%提高到 93 .0 1 % ,基本达到槽式搅拌氧化 93 .68%的水平。经济分析认为小型金矿山采用箱式静态生物氧化处理难浸金精粉 ,投资、成本分别为槽式氧化的 1 3和 1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精 箱式静态生物氧化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入助浸剂提取难浸银精粉中银的研究
8
作者 李洪岩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2003年第4期39-40,共2页
对于含杂质比较多的难浸银精粉 ,采用助浸剂浸出 ,银浸出率可由常规方法的 6 0 %提高到 85 %以上 ,浸出周期由常规的 4 8~ 72h缩短至 2 4~ 36h。
关键词 银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培养基消耗分析的赤藓糖醇生产工艺优化
9
作者 丁永志 胡悦 +3 位作者 卢慧芳 李建军 伍业旭 王建彬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136-142,共7页
培养基是影响赤藓糖醇生产技术水平的重要因素。该研究旨在基于培养基的优化,完成发酵工艺的优化,以实现赤藓糖醇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培养基消耗分析技术了解脂耶氏酵母在发酵过程中对氮、磷、硫的需求评估,优化了磷源和氮源添加方... 培养基是影响赤藓糖醇生产技术水平的重要因素。该研究旨在基于培养基的优化,完成发酵工艺的优化,以实现赤藓糖醇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培养基消耗分析技术了解脂耶氏酵母在发酵过程中对氮、磷、硫的需求评估,优化了磷源和氮源添加方案,基于优化方案开发了批次补糖发酵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氮源和磷源是影响赤藓糖醇发酵的关键因素,磷源浓度主要影响细胞干重,KH _(2)PO_(4)最优添加质量浓度为0.5 g/L;不同氮源对解脂耶氏酵母生长速率和细胞活力的影响是有差异的,酵母浸粉是决定性因素,最优的氮源组合为4 g/L酵母浸粉FM936和1 g/L小麦蛋白胨FP220。在50 L发酵罐上确定了批次补糖工艺,转化率和生产强度分别达到61.71%、2.41 g/(L·h),较优化前分别提高16.06%、42.01%,单罐产量提高了28.75%。研究结果对于降低赤藓糖醇规模化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基消耗分析 磷源 酵母浸粉 赤藓糖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乳杆菌发酵培养基与发酵工艺优化
10
作者 熊昌武 覃先武 +2 位作者 徐娅 朱亚军 伍业旭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1期72-76,共5页
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是食品加工与膳食补充剂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益生菌菌种。国内乳酸菌发酵大部分使用动物源、植物源性的有机氮源原料,具有一定生物安全和过敏源风险。以安全无过敏源的食品级酵母浸出物为唯一有机氮... 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是食品加工与膳食补充剂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益生菌菌种。国内乳酸菌发酵大部分使用动物源、植物源性的有机氮源原料,具有一定生物安全和过敏源风险。以安全无过敏源的食品级酵母浸出物为唯一有机氮源,利用单因素筛选、正交试验设计确定嗜酸乳杆菌的食品级培养基配方为40 g/L葡萄糖、25 g/L酵母浸粉FM502、2 g/L柠檬酸氢二铵、0.290 g/L硫酸镁、0.125 g/L硫酸锰、3 g/L吐温80。经发酵工艺优化,确定接种量7.5%(V/V),初始发酵pH 6.5,过程恒定pH 4.5,培养14 h获得嗜酸乳杆菌最终活菌数为3.5×10^(9)CFU/mL,达到行业生产水平。该结果可为更安全的微生态产品的开发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提升微生态产品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生物量 酵母浸粉 食品级 培养基 发酵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C对压敏电阻包封工序的自动化设计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敏 陈颂韶 孙飞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0-184,共5页
目的解决压敏电阻在自动包封机包封绝缘层工序中,产品包封引脚细尖的问题,提高产品的包封质量和提升包封过程的自动化水平,降低人工成本。方法首先对比传统包封工艺和自动包封生产线的包封方式,分析自动包封机引起产品包封引脚细尖的原... 目的解决压敏电阻在自动包封机包封绝缘层工序中,产品包封引脚细尖的问题,提高产品的包封质量和提升包封过程的自动化水平,降低人工成本。方法首先对比传统包封工艺和自动包封生产线的包封方式,分析自动包封机引起产品包封引脚细尖的原因,然后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最后采用三菱FX3U-60MT型号的PLC作为控制核心元件,对该包封机进行合理设计。结果该控制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编程性强,解决了包封工序中产品包封引脚细尖的问题。结论该控制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提高了压敏电阻绝缘层包封的质量和效率,提升了包封机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敏电阻 PLC控制 包封脚 水平移动浸粉 上下垂直浸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氮源对葡萄酒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谢诗怡 韩月 +1 位作者 张烨 孙玉梅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43,共6页
分别使用酵母浸粉和混合氨基酸作为模拟葡萄汁(36°Bx)的有机氮源发酵葡萄酒,以保证葡萄酒的正常发酵和最终产品品质。通过测定发酵过程中的二氧化碳生成量、还原糖、可同化氮、甘油和挥发性化合物含量变化,比较酵母浸粉和混合氨基... 分别使用酵母浸粉和混合氨基酸作为模拟葡萄汁(36°Bx)的有机氮源发酵葡萄酒,以保证葡萄酒的正常发酵和最终产品品质。通过测定发酵过程中的二氧化碳生成量、还原糖、可同化氮、甘油和挥发性化合物含量变化,比较酵母浸粉和混合氨基酸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酵母浸粉耗还原糖量为295.7g/L,生成乙醇97.20g/L、甘油26.50g/L、乙酸1.08g/L和乙酸乙酯46.05mg/L,与使用混合氨基酸相比,多消耗还原糖130.47g/L,多生成乙醇46.14g/L、甘油7.95g/L和乙酸0.54g/L,增幅分别为78.95%、90.38%、42.84%和99.35%。使用酵母浸粉比混合氨基酸的发酵程度大,速度快。因此,可用适量酵母浸粉替代混合氨基酸作为葡萄酒发酵的氮源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 氮源 发酵 酵母浸粉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曲霉改良株C112产β-葡萄糖苷酶的诱导及条件优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先天敏 陈介南 张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54-161,共8页
利用单因素实验及均匀设计法研究了黑曲霉C112发酵产β-葡萄糖苷酶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黑曲霉C112发酵产β-葡萄糖苷酶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接种方式(菌株活力)、接种量、碳氮源种类与浓度、发酵温度时间、初始pH值等。研究发现,通过... 利用单因素实验及均匀设计法研究了黑曲霉C112发酵产β-葡萄糖苷酶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黑曲霉C112发酵产β-葡萄糖苷酶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接种方式(菌株活力)、接种量、碳氮源种类与浓度、发酵温度时间、初始pH值等。研究发现,通过种子接种改善菌株活力能有效提高产酶活力。碳源粒径也是影响诱导产酶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当玉米芯粒径高于0.180 mm时产酶效果最佳。该菌株最适宜产酶条件为:玉米芯与麦芽浸粉(7:3)6 g/L、初始pH值4.87、30℃下发酵120 h,所得酶活力最大可达12.925 U/mL,较优化前提高了7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曲霉 发酵β-葡萄糖苷酶 条件优化 麦芽浸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一种氮源的酶解优化策略 被引量:4
14
作者 龙婧 李婷婷 +1 位作者 王全林 田亚平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3期29-35,共7页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采用复合蛋白酶酶解法优化调整一种牛肉浸粉的成分,为开发快速检测病原菌的培养基配方提供参考。建立液体摇瓶培养OD_(600)值和平板培养法菌落统计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筛选蛋白酶的组合和水解控制条件,考察和分...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采用复合蛋白酶酶解法优化调整一种牛肉浸粉的成分,为开发快速检测病原菌的培养基配方提供参考。建立液体摇瓶培养OD_(600)值和平板培养法菌落统计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筛选蛋白酶的组合和水解控制条件,考察和分析不同酶解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作用影响的一些规律。在底物浓度12%,自制复合蛋白酶加酶量200 U/g,pH 7.5,50℃,酶解1 h条件下,比较几种不同细菌生长曲线发现,酶解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促进生长作用,且对冷冻负伤的该菌有显著性的复原能力。最优酶解条件下的牛肉浸粉,可以使得其中的多肽和游离氨基酸成分分布达一定的状态,这个状态下多肽分子量集中在小于500 Da,其中分子量小于170 Da高达31.79%,其中的支链氨基酸含量较高时,更有利于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肉浸粉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复合蛋白酶 酶解优化 促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毒素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19
15
作者 张清春 于仁诚 +3 位作者 周名江 王云峰 颜天 李钧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8-145,共8页
通过尿素、氯化铵、酵母浸出粉和硝酸钠等氮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生长及毒素产生的影响研究,分析了微小亚历山大藻对不同氮源利用状况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氮饥饿条件下,加入硝酸钠和酵母浸出粉能显著促进微小... 通过尿素、氯化铵、酵母浸出粉和硝酸钠等氮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生长及毒素产生的影响研究,分析了微小亚历山大藻对不同氮源利用状况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氮饥饿条件下,加入硝酸钠和酵母浸出粉能显著促进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生长;高浓度的氯化铵在加入后对微小亚历山大藻有一定的毒性效应,表现为生长停滞,但毒性效应在5d后消失,并得到与添加硝酸钠及酵母浸出粉相似的增长速率0.21d^-1;添加尿素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没有显著促进作用.在四种氮源中,尿素对微小亚历山大藻毒素产生的刺激作用也最弱,在稳定期每个细胞藻细胞毒素含量维持在6.00~8.00fmol;添加硝酸钠、氯化铵和酵母浸出粉的藻细胞在稳定期毒素含量分别达到11.85,12.86和14.64fmol.硝酸钠和氯化铵刺激藻毒素产生的效果比酵母浸出粉更为直接.四种含氮营养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毒素组成的影响都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毒 尿素 氯化铵 酵母 硝酸钠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Zr质量比对SiC/ZrC涂层微观结构及其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树仙 董志军 +3 位作者 张贤 朱辉 朱传佳 李轩科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3-49,共7页
采用反应熔体浸渗工艺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了SiC和SiC/ZrC抗氧化涂层,并利用XRD、SEM和EDS等分析手段研究了浸渗粉料中Si/Zr质量比对抗氧化涂层的相组成和微观结构的影响,考察了SiC和SiC/ZrC涂层在1 400℃静态空气气氛中的抗氧化性能... 采用反应熔体浸渗工艺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了SiC和SiC/ZrC抗氧化涂层,并利用XRD、SEM和EDS等分析手段研究了浸渗粉料中Si/Zr质量比对抗氧化涂层的相组成和微观结构的影响,考察了SiC和SiC/ZrC涂层在1 400℃静态空气气氛中的抗氧化性能,初步探讨了SiC/ZrC涂层的抗氧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浸渗粉料中Si/Zr质量比由4.5∶1.5降至2∶4,制得的SiC/ZrC涂层表面涂层致密性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而涂层厚度则逐渐减小。当Si/Zr质量比为3∶3时,制得SiC/ZrC涂层C/C复合材料表现出优良的抗氧化性能,在空气气氛中1 400℃氧化6h后增重0.5%左右,而SiC涂层C/C复合材料在相同条件下氧化5h后失重率达到26.71%。SiC/ZrC涂层优异的抗氧化性能与其表面形成的一层致密、连续的ZrSiO4-SiO2-ZrO2玻璃膜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 C复合材料 SIC ZRC 涂层 抗氧化 玻璃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公奶牛的综合利用
17
作者 栗铭谏 娄斌 李洪政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2000年第10期24-24,共1页
关键词 小公奶牛 综合利用 血清产品 浸粉 胸腺肽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covery of zinc from electric arc furnace dust by alkaline pressure leaching using iron as a reductant 被引量:5
18
作者 ZHANG Du-chao LIU Ruo-lin +3 位作者 WANG Hao LIU Wei-feng YANG Tian-zu CHEN L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9期2701-2710,共10页
To recover zinc from electric arc furnace(EAF)dust,a process of primary normal pressure leaching and secondary alkaline pressure leaching is proposed.First,under the alkaline pressure leaching system,the experiment of... To recover zinc from electric arc furnace(EAF)dust,a process of primary normal pressure leaching and secondary alkaline pressure leaching is proposed.First,under the alkaline pressure leaching system,the experiment of pure zinc ferrite being reduced by iron powder was carried out.Under the optimal reduction conditions(i.e.,temperature of 260℃,NaOH concentration of 6 mol/L,liquid-to-solid ratio of 50 mL/g,and a 5-fold excess of iron powder),89%of zinc was extracted.The iron in the reduced residue exists as a magnetite phase.Subsequently,the normal pressure leaching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with EAF dust as raw material,and 66%zinc was leached.The main phase of zinc in normal leaching residue was determined to be zinc ferrite.Then,the normal leaching residue was reduced by iron powder under the alkaline pressure leaching system,and 66.5%of zinc was extracted.After the two-stage leaching process,the leaching rate of zinc in EAF dust can achieve 88.7%.The alkaline pressure leaching solution can be returned as the normal pressure leaching solution,and the magnetite in the alkaline pressure leaching residue can be recovered by magnetic sepa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ic arc furnace dust normal leaching pressure leaching iron powd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tracting indium and preparing ferric oxide for soft magnetic ferrite materials from zinc calcine reduction lixivium 被引量:3
19
作者 何静 唐谟堂 +4 位作者 周存 吴胜男 陈永明 王涛 黄玲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4期1074-1079,共6页
A hydrometallurgical process for indium extraction and ferric oxide powder preparation for soft magnetic ferrite material was developed. Using reduction lixivium from high-acid reductive leaching of zinc oxide calcine... A hydrometallurgical process for indium extraction and ferric oxide powder preparation for soft magnetic ferrite material was developed. Using reduction lixivium from high-acid reductive leaching of zinc oxide calcine as raw solution, copper and indium were firstly recovered by iron powder cementation and neutralization. The recovery ratios of Cu and In are 99% and 95%, respectively. Some harmful impurities that have negative influences on magnetic properties of soft magnetic ferrite material are deeply removed with sulfidization purification and neutral flocculation method. Under the optimum conditions, the content of impurities like Cu, Pb, As, Al in pure Zn-Fe sulfate solution are less than 0.004 g/L, but those of Cd, Si, Ca and Mg are relatively high. Finally, thermal precipitation of iron is carried out at 210 ℃ for 1.5 h. The precipitation ratio of Fe is 93.33%. Compared with the quality standard of ferric oxide for soft magnetic ferrite materials, the contents of Al and Mg in obtained ferric oxide powder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YHT1 level of ferric oxide, and those of Si, Ca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YHT3 level of ferric oxide. XRD and SEM characterizations confirm that the obtained sample is well-dispersed spindle spherule with regular a-Fe2O3 crystal structure. The length-to-diameter ratio ofa-Fe2O3 powder is (3-4):1 with an average particle size of 0.5 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nc concentrates zinc hydrometallurgy indium extraction deep purification ferric oxide powd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inc leaching from electric arc furnace dust in alkaline medium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宏煦 王洋 苍大强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5期967-971,共5页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electric arc furnace (EAF) dust from Tianjin seamless Pipe Company we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The zinc leaching tests in alkaline medium were carried out under variation of leach...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electric arc furnace (EAF) dust from Tianjin seamless Pipe Company we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The zinc leaching tests in alkaline medium were carried out under variation of leaching agent concentration, leaching temperature, leaching cumulative time and solid-to-liquid ratio. The thermodynamics and kinetics of the zinc leaching process were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AF dust contains 10% (mass fraction) zinc and the median particle size is 0.69 μm. The zinc recovery of 73.4% is obtained tinder the condition of 90 ℃, 6 mol/L NaOH, and 60 min leaching time.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centration of NaOH and the cumulative time, zinc leaching will b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kinetic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leaching reaction is chemically controlled and the reaction activation energy is 15.73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ic arc furnace (EAF) dust zinc leaching HYDROMETALLURGY THERMODYNAMICS leaching kinetics RECYC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