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ⅠA-ⅢB期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研究
1
作者 叶元滋 张思远 +3 位作者 夏万里 杨茹雪 肖寒 王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34-841,共8页
目的探究ⅠA-ⅢB期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INMA)临床病理、基因特征和预后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个体化术后辅助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INM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估和基因检测分析,随... 目的探究ⅠA-ⅢB期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INMA)临床病理、基因特征和预后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个体化术后辅助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INM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估和基因检测分析,随访记录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运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肿瘤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和基因特征的相关性,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Kaplan-Meier方法分析肿瘤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共纳入67例患者,年龄46~77岁,中位年龄61岁。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与肿瘤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直径较大的肿瘤、肿瘤进展、接受术后辅助治疗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分级较低的肿瘤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P=0.043)。驱动基因突变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无显著差异,但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更常见,而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共突变更常见。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PFS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患者(P=0.002);虽然与采取治疗的患者相比,未治疗的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FS更高,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化疗和靶向治疗在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PFS差异均不显著。结论INMA患者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进展状态及基因共突变相关,是影响PFS的关键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转移 ⅠA-ⅢB期浸润性非黏液腺癌 临床病理 基因特征 预后 疾病无进展生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病理亚型浸润性非黏液腺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唐如科 毕莉娜 +5 位作者 向柄全 叶联华 陈颖 李光剑 赵光强 黄云超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30,共9页
肺癌是当今世界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腺癌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组织病理学类型。2021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布第5版《WHO胸部肿瘤分类》,根据组织学特点将浸润性非黏液腺癌(invasive non-mucinous adenocarcino... 肺癌是当今世界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腺癌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组织病理学类型。2021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布第5版《WHO胸部肿瘤分类》,根据组织学特点将浸润性非黏液腺癌(invasive non-mucinous adenocarcinoma,INMA)分为贴壁生长型腺癌、腺泡型腺癌、乳头型腺癌、实体型腺癌和微乳头型腺癌。这5种病理亚型在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均有所差异,充分了解不同病理亚型的特点对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疾病复发、进展等预后情况的判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就不同病理亚型的INMA的分级系统、形态学、影像学预测、淋巴结转移、手术、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浸润性 浸润性非黏液腺癌 病理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腺癌黏液成分异质性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3
作者 迟凯文 孙巍 +5 位作者 杨欣 王海月 刘欣迎 蒋昱萌 黄小征 林冬梅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9-725,共7页
目的探讨WHO(2021)肺腺癌分类中浸润性非黏液腺癌(invasive non-mucinous adenocarcinoma,INMA)和浸润性黏液腺癌(invasive mucinous adenocarcinoma,IMA)的黏液表型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522例肺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INMA ... 目的探讨WHO(2021)肺腺癌分类中浸润性非黏液腺癌(invasive non-mucinous adenocarcinoma,INMA)和浸润性黏液腺癌(invasive mucinous adenocarcinoma,IMA)的黏液表型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522例肺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INMA 425例(伴黏液分泌166例,不伴黏液分泌259例),IMA 97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伴黏液分泌的腺癌中TTF-1、HNF4α、MUC1、MUC4、MUC5AC、MUC5B、MUC6蛋白的表达,并进行无监督聚类分析。结果522例肺腺癌患者的年龄范围32~83岁,中位年龄61岁,男性251例(48.1%),女性271例(51.9%)。聚类分析将肺腺癌分为两大组,呈TTF-1^(-)/HNF4α^(+)及胃型黏蛋白MUC5AC^(+)/MUC6^(+)表型的主要为IMA,以TTF-1^(+)/HNF4α^(-)/MUC4^(+)为表型特点的大部分为INMA。TTF-1、HNF4α与MUC6的免疫组化组合区分两者的AUC值为0.957(95%CI:0.928~0.986),约登指数为0.860。进一步将INMA进行聚类分析显示4个表型亚组。预后分析显示,中晚期伴黏液分泌INMA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均明显短于不伴黏液分泌的INMA(5年OS:伴黏液INMA组为57.1%,不伴黏液INMA组为81.8%,P=0.004;3年PFS:伴黏液INMA组为40.9%,不伴黏液INMA组为62.4%,P=0.004)。INMA的不同黏液成分比例组的OS和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病理分期、坏死、KRAS基因突变、TTF-1阴性是伴黏液分泌INMA患者OS和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鉴别IMA与伴黏液分泌INMA的推荐免疫组合是TTF-1、HNF4α与MUC6;黏液成分在中晚期INMA中具有明显的不良预后提示作用,坏死、KRAS基因突变、TTF-1阴性是伴黏液分泌INMA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非黏液腺癌 浸润性黏液 黏蛋白 驱动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混合型浸润性黏液/非黏液腺癌9例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4
作者 杜倩 马晓丽 +4 位作者 董世博 郑国娜 张曼 张向楠 赵焕芬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5年第8期1066-1071,共6页
目的探讨肺混合型浸润性黏液/非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9例肺混合型浸润性黏液/非黏液腺癌的临床资料,行HE、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及基因检测,分析其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免疫表... 目的探讨肺混合型浸润性黏液/非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9例肺混合型浸润性黏液/非黏液腺癌的临床资料,行HE、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及基因检测,分析其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点及其预后。结果9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5例,年龄48~85岁,中位年龄64岁。影像学均表现为孤立性结节,其中3例为实性结节,3例为有实性有磨玻璃结节,并见含气囊腔,3例有类似肺炎的特征。镜下除黏液腺癌成分以外,9例均有腺泡状腺癌,1例伴实体状腺癌,1例伴微乳头状腺癌,1例合并胶样腺癌。免疫表型:黏液腺癌区域CK7(9/9)、CK20(7/9)阳性,TTF-1、Napsin A、CDX-2均阴性;腺泡状、微乳头状及实体状腺癌区域TTF-1、Napsin A、CK7均阳性,CK20、CDX-2均阴性;胶样腺癌区域CK20、CDX-2、CK7均阳性,TTF-1、Napsin A均阴性。8例患者进行了基因检测,其中1例检测到KRAS突变。随访期间9例患者均无瘤生存,最长随访时间为6年。结论肺混合型浸润性黏液/非黏液腺癌临床少见,需注意与胶样腺癌、转移性癌等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浸润性黏液 浸润性非黏液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