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与浸润性癌(非特殊型)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张燕娜 王常珺 +4 位作者 周易冬 茅枫 孙强 毕娅兰 梁智勇 《协和医学杂志》 2015年第3期166-172,共7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和浸润性癌(非特殊型)(invasive carcinoma of no special type,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及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和浸润性癌(非特殊型)(invasive carcinoma of no special type,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及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92例IMPC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随机选取368例同期手术的NST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IMPC和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IMPC与NST在肿瘤大小[(2.9±1.9)cm比(2.1±1.4)cm,P=0.001]、脉管浸润率(85.9%比6.0%,P〈0.001)、腋窝淋巴结转移率(71.7%比47.3%,P〈0.001)及转移个数(8.2±9.9比2.9±5.7,P〈0.001)、孕激素受体表达(P=0.047)、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P=0.009)、Ki-67指数(P〈0.001)以及TNM分期(P〈0.001)、分子分型(P〈0.001)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组织中IMPC成分≤24%、25%~49%、50%~75%以及≥76%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3.9%、56.3%、72.2%和77.1%,IMPC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与其在肿瘤中所占比例无关(P=0.347),与肿瘤T分期(P=0.001)、HER-2表达(P=0.029)、分子分型(P=0.003)、P53表达(P=0.003)以及Ki-67指数(P=0.045)相关。NST的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肿瘤T分期(P〈0.001)、组织学分级(P=0.001)、脉管浸润(P〈0.001)、雌激素受体α(P=0.007)、孕激素受体(P=0.031)、HER-2表达(P=0.008)及分子分型(P〈0.001)均相关。结论 IMPC是一种具有高脉管侵袭性、高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的浸润性乳腺癌,具有与NST不同的病理特征。IMPC成分的多少并不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程度,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明显少于N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微乳头状 浸润性癌(非特殊型)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内胆管乳头状肿瘤伴浸润性癌1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东东 魏丰贤 +2 位作者 邓弘扬 张亚武 徐小东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71-473,共3页
肝内胆管乳头状肿瘤是一种临床罕见的肿瘤,目前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常呈多发性,可累及肝内外胆管。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术前难以确诊,不易与肝内及胆道系统的其他占位性病变相鉴别,误诊率较高。我... 肝内胆管乳头状肿瘤是一种临床罕见的肿瘤,目前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常呈多发性,可累及肝内外胆管。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术前难以确诊,不易与肝内及胆道系统的其他占位性病变相鉴别,误诊率较高。我院2020年5月收治1例肝内胆管乳头状肿瘤伴浸润性癌,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系统 肝内外胆管 浸润性癌 乳头状肿瘤 中老年人群 误诊率 肝内胆管 占位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lut-1和IGF-1R蛋白在乳腺浸润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吴红霞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329-332,共4页
目的探讨Glut-1和IGF-1R蛋白在乳腺浸润性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检测Glut-1和IGF-1R蛋白在97例乳腺浸润性癌和6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Glut-1和IGF-1R蛋白在乳腺浸润性癌中的表达均... 目的探讨Glut-1和IGF-1R蛋白在乳腺浸润性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检测Glut-1和IGF-1R蛋白在97例乳腺浸润性癌和6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Glut-1和IGF-1R蛋白在乳腺浸润性癌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组织;Glut-1和IGF-1R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绝经与否及病理类型无关(P>0.05),与肿瘤分级、TNM分期及淋巴结有无转移有关(P<0.05),Glut-1和IGF-1R蛋白表达在乳腺癌中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结论 Glut-1和IGF-1R蛋白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并起着一定的协同作用,二者表达增高是患者预后差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癌 GLUT-1 IGF-1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癌声脉冲辐射力成像特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章生龙 隋秀芳 +1 位作者 张杰 张行 《安徽医学》 2017年第9期1127-1129,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癌的声脉冲辐射力成像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乳腺浸润性癌患者共计42个病灶的声触诊组织定性成像(VTI)和声触诊组织定量成像(VTQ)上的特征。结果 42个乳腺浸润性癌病灶VTQ检测,横向剪切波速度(SWV)范围为1.34~9....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癌的声脉冲辐射力成像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乳腺浸润性癌患者共计42个病灶的声触诊组织定性成像(VTI)和声触诊组织定量成像(VTQ)上的特征。结果 42个乳腺浸润性癌病灶VTQ检测,横向剪切波速度(SWV)范围为1.34~9.00 m/s,平均(6.28±2.95)m/s,相同深度处周围乳腺组织SWV范围为0.93~2.11 m/s,平均(1.29±0.24)m/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3,P=0.00)。乳腺浸润性癌与相同深度周邻乳腺组织的SWV的比值范围为0.95~9.68,平均(4.98±2.54)。乳腺浸润性癌病灶VTI分级共6级,其中1级0个、2级3个、3级5个、4级17个、5级15个、6级2个。VTI图像分级4~6级占80.95%(34/42)。结论 VTQ和VTI能定量及定性的反映乳腺浸润性癌病灶的硬度,对乳腺浸润性癌的诊断可以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脉冲辐射力成像 乳腺浸润性癌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乳腺浸润性癌1例报告
5
作者 陈慧 王伏生 梁宏莉 《临床医药实践》 2014年第4期307-308,共2页
乳腺癌已成为危害妇女健康恶性肿瘤之首,双侧乳腺癌的发病趋于年轻化,临床预后较单侧差。本文报告了本院手术的1例双侧乳腺浸润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关键词 双侧乳腺 乳腺浸润性癌 临床病理特征 恶性肿瘤 妇女健康 临床预后 年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癌伴导管原位癌误诊为单纯导管原位癌的临床分析
6
作者 黄伟 吴斌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3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癌伴导管原位癌(DCIS)误诊为单纯DCIS的原因,并总结防范误诊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9例误诊为乳腺单纯DCIS的浸润性癌伴DCIS临床资料。结果本组9例以均乳房肿块就诊,其中右侧7例,左侧2例。9例...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癌伴导管原位癌(DCIS)误诊为单纯DCIS的原因,并总结防范误诊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9例误诊为乳腺单纯DCIS的浸润性癌伴DCIS临床资料。结果本组9例以均乳房肿块就诊,其中右侧7例,左侧2例。9例术前均经超声引导下空芯针穿刺活检诊断为单纯DCIS,误诊时间为9~19 d。所有患者行包括完整病灶在内的保乳术或乳房全切术,术后病理确诊乳腺浸润性癌伴DCIS,并均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4例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性腺癌。所有患者依据术后浸润灶大小、病理类型、手术方式等,完成后续治疗方案。预后均良好,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结论对穿刺活检为DCIS的患者需提高警惕性,应结合临床查体、影像学检查、病理分级和分型等综合分析原发病灶和腋窝淋巴结,必要时再次对原发灶和(或)腋窝淋巴结进行穿刺活检,尽可能避免特定类型乳腺癌或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过早进入手术流程,错失新辅助治疗等更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癌 导管原位 误诊 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 空芯针穿刺活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面积左乳浸润性癌伴全身多发转移患者放化疗的护理
7
作者 王爱梅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13期245-246,共2页
目的探究大面积左乳浸润性癌伴全身多发转移患者放化疗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2006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15例大面积左乳浸润性癌伴全身多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化疗后,几乎所有患者表现出... 目的探究大面积左乳浸润性癌伴全身多发转移患者放化疗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2006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15例大面积左乳浸润性癌伴全身多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化疗后,几乎所有患者表现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静脉炎及骨髓抑制,在护理干预措施后得以改善,左乳肿瘤明显缩小至3 cm×2 cm×1 cm~2 cm×1 cm×1cm,质硬,表面无坏死病灶,均顺利出院。结论做好心理护理,并加强放疗护理,积极防治化疗并发症,加强肿物换药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顺利完成治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左乳浸润性癌 全身多发转移 放化疗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诊断中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病理检查的应用研究
8
作者 杨平 赵帅华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90-92,共3页
目的 分析早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诊断中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病理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8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均为我院2018年4月至2022年12月所收治,按照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全部患者分为早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小叶癌组,n=70例)... 目的 分析早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诊断中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病理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8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均为我院2018年4月至2022年12月所收治,按照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全部患者分为早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小叶癌组,n=70例)与其他早期乳腺癌(对照组,n=110例)。术前全部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组织学检查和细针穿刺组织学检查,同时和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分析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组织学检查的价值。结果 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50例患者为早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130例患者为其他早期乳腺癌;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61例患者为早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119例患者为其他早期乳腺癌。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检查的诊断敏感度显著高于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检查(P<0.05),而在诊断准确度、特异度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粗针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小叶癌组的HER-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PR阳性表达率、ER阳性表达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诊断早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时,应用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病理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患者具有较高的HER-2阳性表达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 乳腺浸润性小叶 超声引导 粗针穿刺 病理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双侧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伴胃转移合并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诊疗总结
9
作者 贾平凡 杨斌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5期57-59,共3页
乳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可通过血液和淋巴发生转移,但胃肠道的转移较少见。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为常见的浸润性乳腺癌亚型,易发生远处转移。该文总结了1例双侧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伴胃转移患者的诊疗经过,分析其诊断关键,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浸润性小叶 胃转移 消化道大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TFF1 TK1与晚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化疗疗效及预后
10
作者 李静 杨庚武 +2 位作者 李颖 王志芬 刘峥 《安徽医学》 2024年第11期1356-1361,共6页
目的研究血清三叶因子1(TFF1)、胸苷激酶1(TK1)与晚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患者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邯郸市中心医院诊治的97例晚期ILC患者纳入ILC组,以同期我院诊治的70例女性乳腺... 目的研究血清三叶因子1(TFF1)、胸苷激酶1(TK1)与晚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患者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邯郸市中心医院诊治的97例晚期ILC患者纳入ILC组,以同期我院诊治的70例女性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纳入良性对照组,70例健康体检的女性志愿者纳入健康对照组。检测并比较3组研究对象血清TFF1、TK1水平。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ILC患者血清TFF1、TK1水平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化疗疗效的因素;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血清TFF1、TK1表达对晚期ILC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ILC组患者血清TFF1、TK1水平高于良性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分级Ⅲ级、肿瘤最大径>4 cm的ILC患者血清TFF1、TK1水平高于组织学分级Ⅰ~Ⅱ级、肿瘤最大径≤4 cm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化疗后疗效分为有效组51例,无效组46例。无效组患者组织学分级Ⅲ级比例、血清TFF1、TK1水平高于有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分级Ⅲ、血清TFF1、TK1水平是影响ILC患者化疗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85、1.716、1.205;P<0.001、0.017、0.011)。TFF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44.19%(19/43),72.22%(39/54);TK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43.48%(20/46),74.51%(38/51)。TFF1、TK1高表达组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低于TFF1、TK1低表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ILC患者血清TFF1、TK1水平升高,两者水平升高是影响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化疗疗效的危险因素,且与晚期ILC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 浸润性小叶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三叶因子1 胸苷激酶1 疗效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浸润性肺腺癌EGFR突变状态的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杰 王振羽 +4 位作者 马良勇 张金华 林玉芬 林吉征 张濬韬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5期61-66,共6页
目的探讨建立并验证影像组学诺模图预测浸润性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能力。方法选取231例经病理证实为浸润性肺腺癌患者,并有EGFR突变资料,按照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n=162)和测试集(n=69)。利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及... 目的探讨建立并验证影像组学诺模图预测浸润性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能力。方法选取231例经病理证实为浸润性肺腺癌患者,并有EGFR突变资料,按照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n=162)和测试集(n=69)。利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及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子算法(LASSO)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肺腺癌EGFR突变状态的模型;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浸润性肺腺癌EGFR突变相关的临床、病理及CT特征,构建临床模型;联合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病理、CT特征构建影像组学诺模图,ROC曲线及AUC值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并采用DeLong检验比较模型间AUC值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校正曲线及DCA曲线评估影像组学诺模图的临床价值。结果最终基于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静脉期筛选出13项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的AUC值为0.79、0.76;临床模型由性别、病理分期及血管集束征构成,该模型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的AUC值分别为0.75、0.75;影像组学诺模图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的AUC值分别为0.82、0.80;DeLong检验显示,训练集中影像组学诺模图AUC值大于临床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组学模型与临床模型AU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试集中3种模型AU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组学诺模图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的拟合优度良好,DCA曲线显示影像组学诺模图临床效用优于临床模型。结论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诺模图对浸润性肺腺癌EGFR突变状态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浸润性肺腺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5种分子亚型临床及超声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楠 庞坤坤 +2 位作者 张飞雪 魏修良 刘宁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4年第3期204-208,共5页
目的:分析5种分子亚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临床及超声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21年6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收治并最终手术确诊为乳腺IDC的患者,术前临床及超声资料完整,回顾性分析不同分子亚型IDC的临床及超声图像特点。结果:在IDC... 目的:分析5种分子亚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临床及超声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21年6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收治并最终手术确诊为乳腺IDC的患者,术前临床及超声资料完整,回顾性分析不同分子亚型IDC的临床及超声图像特点。结果:在IDC的5种分子亚型之间,年龄、病史、导管异常、纵横比、后方回声、病灶多发性、钙化、超声误诊及病灶长径、厚径、横径和体积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临床及超声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及超声征象对不同分子亚型IDC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以为乳腺癌患者治疗方案及预后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导管 乳腺肿瘤 超声特征 分子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浸润性肺腺癌最新国际肺癌研究协会三级系统的预测价值
13
作者 吴子玉 张武 +7 位作者 朱光宇 马雪梅 吕仁杰 田佳明 吴成贵 胡志 陆政宇 卢迪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5期507-512,共6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浸润性肺腺癌新版三级分层系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7月~2023年9月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胸外科病区收治的120例经病理证实为浸润性肺腺癌患者的临床、MSCT及病理资料,根据最新版国际肺癌研...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浸润性肺腺癌新版三级分层系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7月~2023年9月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胸外科病区收治的120例经病理证实为浸润性肺腺癌患者的临床、MSCT及病理资料,根据最新版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设定的浸润性肺腺癌三级分层系统将病例分为高分化组(贴壁型为主,且高级别成分<20%,n=17)、中分化组(腺泡型、乳头型为主,且高级别成分<20%,n=61)和低分化组(任何亚型且高级别成分≥20%,n=42)。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MSCT征象与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3组间年龄、性别、吸烟史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组与中、高分化组的病灶大小、病灶类型、分叶征、棘突征、含气腔隙、空气支气管征、阻塞性肺气肿、血管改变和胸腔肿大淋巴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数量、病灶形态、毛刺征、钙化和胸膜凹陷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大小(OR=1.093,P=0.001)和病灶类型(OR=0.308,P=0.033)为肺腺癌最新IASLC三级分层系统中低分化的危险因素。结论MSCT对浸润性肺腺癌最新IASLC三级分层系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指导临床为患者制定符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体层摄影技术 浸润性肺腺 组织学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及超声造影征象与B7-H4表达的相关性
14
作者 张竞月 候雪琴 +3 位作者 晏睿谦 刘怡彬 李智铭 高军喜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5期496-501,共6页
目的分析浸润性导管癌(IDC)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与B7同源体4(B7-H4)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36例乳腺病变女性患者,手术切除后标本经病理证实为IDC,将病理标本切片并... 目的分析浸润性导管癌(IDC)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与B7同源体4(B7-H4)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36例乳腺病变女性患者,手术切除后标本经病理证实为IDC,将病理标本切片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乳腺癌细胞的细胞膜和胞浆中B7-H4表达情况,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乳腺二维超声检查及超声造影检查并记录病灶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分析IDC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与B7-H4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136例患者免疫组化检测B7-H4在乳腺癌细胞的细胞膜和胞浆中均有表达。因抗原修复时温度过高或其他原因导致组织脱片2张,剩余134张切片中,阴性表达6张,阳性表达128张,其中高表达85张,低表达43张。不同的B7-H4表达分组中,B7-H4出现高表达时,IDC二维超声易出现纵横比>1、形态不规则、周围组织回声中断,后方回声衰减,淋巴结转移等特征(P<0.05);IDC超声造影易出现增强后病灶内部充盈缺损及增强后病灶周边汇聚征的特征(P<0.05)。二维IDC中肿块形态、纵横比、后方声衰减及周围组织回声等二维超声特征与B7-H4的高表达呈正相关(r=0.188、0.240、0.185、0.344,P<0.05)。结论IDC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与B7-H4的表达具有一定相关性,IDC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可以预测其分子标志物B7-H4的表达,进而可能为乳腺癌B7-H4靶向治疗效果评估提供可靠的影像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 B7-H4 超声检查 超声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倾向性匹配分析
15
作者 张旭冉 高润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30期120-128,共9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与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生存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选取2003年1月至2016年12月山西省人民医院乳腺科421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及30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和随访资料,采...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与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生存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选取2003年1月至2016年12月山西省人民医院乳腺科421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及30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和随访资料,采用R软件进行倾向性匹配(PSM)分析平衡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差异造成的混杂偏倚,按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状态按1∶1进行匹配,共匹配到414例IDC患者。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影响因素,Kaplan-Meier方法分析PSM后两组生存率。结果与IDC患者比较,ILC患者年龄大,淋巴结阴性比例高(P<0.05),HER2阳性比例低(P<0.05)。ILC患者的肺转移率低于IDC患者,单独骨转移率高于IDC患者(P<0.05)。ILC患者和IDC患者的无病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阳性PR阳性ILC患者的DFS患者高于ER阳性PR阴性患者(P<0.05)。HER2阳性ILC患者的DFS和OS均显著高于IDC患者(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分期是ILC和IDC患者DFS的预后因素(P<0.05),而年龄对IDC患者的影响更显著(P<0.05)。结论ER阳性PR阳性ILC患者的DFS优于ER阳性PR阴性患者。HER2阳性ILC患者的DFS和OS优于IDC患者。淋巴结分期是ILC和IDC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因素,而年龄是ID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小叶 乳腺浸润性导管 生存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肺浸润性黏液腺癌1例诊治体会
16
作者 曾双 魏海东 +1 位作者 唐宇宁 赵艳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34期55-57,共3页
肺腺癌是最常见的肺癌类型之一,其中原发性肺黏液腺癌是肺腺癌的一种特殊亚型,在临床上非常罕见,易误诊为肺炎、肺结核或其他肺部弥漫性疾病,从而耽误患者治疗。该文阐述原发性肺浸润性黏液腺癌1例诊治体会,为临床诊断与治疗原发性肺浸... 肺腺癌是最常见的肺癌类型之一,其中原发性肺黏液腺癌是肺腺癌的一种特殊亚型,在临床上非常罕见,易误诊为肺炎、肺结核或其他肺部弥漫性疾病,从而耽误患者治疗。该文阐述原发性肺浸润性黏液腺癌1例诊治体会,为临床诊断与治疗原发性肺浸润性黏液腺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黏液腺 诊治体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检查征象logistics回归鉴别乳腺化生性癌和浸润性导管癌
17
作者 符凤妹 方锋凯 符妹垂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5期82-86,共5页
目的 探讨乳腺病变超声检查征象在乳腺化生性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7例乳腺肿瘤患者的超声声像图,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化生性癌组36例和浸润性导管癌组81例,就其超声检查征象进行单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病变超声检查征象在乳腺化生性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7例乳腺肿瘤患者的超声声像图,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化生性癌组36例和浸润性导管癌组81例,就其超声检查征象进行单因素分析,将超声检查征象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设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超声检查肿瘤大小、回声类型、后方回声和生长方位在鉴别乳腺化生性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中肿瘤大小、回声类型、后方回声和生长方位是鉴别二者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的回归方程为:Logistic (Y)=-2.209+1.335X1+2.186X2-1.149X3-1.734X4 (X1:肿瘤大小;X2:回声类型;X3:后方回声;X4:生长方位),ROC曲线下面积0.901,Logistic回归模型鉴别乳腺化生性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是61.1%、96.3%和87.2%。结论 多因素分析在鉴别乳腺化生性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有较好的诊断效能,超声检查显示肿瘤大小、回声类型、后方回声和生长方位可作为综合判断二者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导管 乳腺化生性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关血清因子在乳腺导管内癌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差异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18
作者 王海燕 杨宪鲁 +3 位作者 汤华晓 于洋 梁晓玲 高胜海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1期78-82,共5页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6、IL-8、IL-22、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和细胞角蛋白21-1片段(CYFRA21-1)在乳腺导管内癌(DCIS)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差异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126例DCIS患者作为DCIS组, 153例IDC患...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6、IL-8、IL-22、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和细胞角蛋白21-1片段(CYFRA21-1)在乳腺导管内癌(DCIS)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差异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126例DCIS患者作为DCIS组, 153例IDC患者作为IDC组,另选取134例健康个体作为对照组。根据TNM分期将IDC组患者分为Ⅰ组(轻度IDC患者, TNM分期Ⅰ+Ⅱ期, 62例)及Ⅱ组(重度IDC患者, TNM分期Ⅲ+Ⅳ期, 91例)。DCIS组和IDC组患者接受放疗或放疗联合化疗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IL-6、IL-8、IL-22水平,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测定SCC-Ag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CYFRA21-1水平。比较DCIS组与IDC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各组血清IL-6、IL-8和IL-22水平,各组不同疗效患者血清IL-6、IL-8和IL-22水平,各组SCC-Ag和CYFRA21-1水平;分析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DCIS组及IDC-Ⅰ组、Ⅱ组患者血清IL-6、IL-8和IL-22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DCIS组相比, IDC-Ⅰ组、Ⅱ组患者血清IL-6、IL-8和IL-22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IDC-Ⅰ组相比, IDC-Ⅱ组患者血清IL-6、IL-8和IL-22水平显著升高(P<0.05)。DCIS组、IDC-Ⅰ组、IDC-Ⅱ组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患者血清IL-6、IL-8和IL-22水平均较稳定(SD)+进展(PD)患者明显下降(P<0.05)。DCIS组和IDC组术后复发患者分别为5例和16例, DCIS组和IDC组患者SCC-Ag和CYFRA21-1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DCIS组术后复发患者SCC-Ag阳性率为60.0%(3/5), CYFRA21-1阳性率为80.0%(4/5);IDC组术后复发患者SCC-Ag阳性率为62.5%(10/16), CYFRA21-1阳性率为68.8%(11/16)。279例乳腺癌患者1、2、3年存活率分别为44.8%(125/279)、18.6%(52/279)、13.3%(37/279)。SCC-Ag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5个月,而SCC-Ag阳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6个月, SCC-Ag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长于SCC-Ag阳性患者;CYFRA21-1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4个月, CYFRA21-1阳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 CYFRA21-1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长于CYFRA21-1阳性患者。结论 血清IL-6、IL-8、IL-22、SCC-Ag和CYFRA21-1被认为是乳腺癌转移和预后的潜在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内 乳腺浸润性导管 血清因子 表达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超声特征预测Luminal亚型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应用
19
作者 高慧敏 王玉敏 刘和洋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1038-1045,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模态超声特征预测Luminal亚型浸润性导管癌(IDC)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21年6月~2023年12月病理证实为Luminal型的IDC患者85例,其中Luminal A(LA)型38例,Luminal B(LB)型47例。比较两组病灶常规超声... 目的探讨基于多模态超声特征预测Luminal亚型浸润性导管癌(IDC)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21年6月~2023年12月病理证实为Luminal型的IDC患者85例,其中Luminal A(LA)型38例,Luminal B(LB)型47例。比较两组病灶常规超声、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特征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进行单、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并建立逻辑回归模型;绘制ROC曲线分析其预测LB型IDC的诊断效能。结果与LA组相比,LB组病灶最大直径、富血供型占比、病灶内部最大杨氏模量(E_(max))、瘤周平均杨氏模量(Emean shell-2.0)、最大杨氏模量(E_(max shell-2.0))、造影灌注缺损占比、峰值强度(PI)、AUC、平均渡越时间均较大;始增时间(AT)、瘤周高回声晕占比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AT、瘤周高回声晕为预测LB型的独立保护因素,PI、灌注缺损、E_(max shell-2.0)为预测LB型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LB型IDC的逻辑回归模型:Logit(P)=-9.868-2.004×瘤周高回声晕+2.896×灌注缺损-0.399×AT+0.379×PI+0.030×E_(max shell-2.0)。ROC曲线分析显示,逻辑回归模型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94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4%、89.5%。结论不同Luminal亚型IDC的多模态超声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基于多模态超声特征所建立的逻辑回归模型在预测Luminal亚型中具有应用价值,能够为各亚型IDC的个体化诊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超声 浸润性导管 分子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薄层CT对早期浸润性肺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能力
20
作者 狄贯龙 孙菲菲 +2 位作者 李阳 关文华 柳计强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8期1499-1503,共5页
目的探讨胸部薄层CT对早期浸润性肺腺癌(IAC)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能力。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早期IA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复发/转移分为发生组(24例)、未发生组(96例)。比较... 目的探讨胸部薄层CT对早期浸润性肺腺癌(IAC)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能力。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早期IA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复发/转移分为发生组(24例)、未发生组(96例)。比较两组胸部薄层CT结果,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胸部薄层CT对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并比较不同病理亚型患者胸部薄层CT结果。结果发生组空泡征、血管征、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毛刺征占比及结节长径、实性成分占比、实性成分长径、结节CT值、CT值比、CT值/体积高于未发生组(P<0.05);胸部薄层CT结果中,CT值比预测术后复发/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4,CT值/体积预测复发/转移的敏感度最大,胸膜凹陷征、毛刺征预测复发/转移的特异度最高,CT值/体积、胸膜凹陷征、毛刺征联合预测复发/转移的AUC为0.924;空泡征在贴壁为主型中出现的频率高于非贴壁为主型,胸膜凹陷征、分叶征在非贴壁为主型中出现的频率高于贴壁为主型(P<0.05);有微乳头患者实性成分长径大于无微乳头患者(P<0.05)。结论胸部薄层CT部分影像学特征与早期IAC病理亚型及术后复发/转移相关,其中CT值/体积、胸膜凹陷征、毛刺征联合应用对术后复发/转移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可作为临床评估术后复发/转移及病理亚型的有效检查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CT 浸润性肺腺 复发 转移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