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5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常规超声联合超微血管成像构建列线图预测甲状腺乳头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关盼 黄文君 +4 位作者 赵颖燕 李伟伟 陶玲玲 詹维伟 周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269,共7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常规超声特征及超微血管成像(SMI)显示的穿支血管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相关性,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731例病理确诊为PTC的患者临床、常规超声及SMI图像资料,按手术时间先后分为训...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常规超声特征及超微血管成像(SMI)显示的穿支血管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相关性,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731例病理确诊为PTC的患者临床、常规超声及SMI图像资料,按手术时间先后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分析CLNM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并进行决策曲线分析,以计算模型的预测效能、一致性和评估其临床实用性。结果:入选的PTC患者中有308例出现CLNM(42.1%),logistic二项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结节大小、包膜接触、多灶、穿支血管、超声提示可疑淋巴结是PTC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低回声、垂直位、微钙化、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在有无CLNM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多因素分析筛选的变量构建预测模型,训练集的一致性指数为0.816,验证集的为0.792,区分度良好;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校准曲线均接近于标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超过80%的PTC患者可受益于该预测模型。结论:基于常规超声联合SMI构建的列线图对PTC的CLNM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与临床实用性,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 颈部淋巴转移 血管成像 列线图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桥本甲状腺炎背景下甲状腺乳头状癌
2
作者 李松 赵朕龙 +3 位作者 魏莹 彭丽丽 李妍 于明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7-630,632,共5页
目的研究桥本甲状腺炎背景下甲状腺乳头状癌微波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5月在中日友好医院行微波消融治疗的181例T1N0M0甲状腺乳头状癌,根据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分为研究组89例和对照组92例,... 目的研究桥本甲状腺炎背景下甲状腺乳头状癌微波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5月在中日友好医院行微波消融治疗的181例T1N0M0甲状腺乳头状癌,根据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分为研究组89例和对照组92例,比较两组技术成功率、肿瘤体积缩小率、疾病进展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一次成功消融,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3、6、12、18个月,研究组肿瘤体积缩小率小于对照组[3个月:-405.10(-778.57,-119.64)%比-190.00(-525.62,0)%,Z=-2.77,P<0.01;6个月:-50.00(-318.00,45.52)%比52.75(-93.33,97.13)%,Z=-3.70,P<0.01;12个月:83.33(17.70,100.00)%比100.00(64.88,100.00)%,Z=-2.41,P<0.01;18个月:100.00(96.05,100.00)%比100.00(100.00,100.00)%,Z=-2.18,P=0.02]。平均随访(16.90±11.43)个月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疾病进展率(5.61%比4.34%)、声音嘶哑发生率(2.24%比4.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微波消融治疗安全有效,术后疾病进展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 桥本病 超声检查 消融技术 腺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内胸腺癌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1例报道
3
作者 付淼 张铭蕙 +1 位作者 李思浓 桑亮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67-669,共3页
甲状腺内胸腺癌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本文对我院确诊的1例甲状腺内胸腺癌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腺内胸腺 乳头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临床列线图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4
作者 范锐 贺星云 +1 位作者 杜俊泽 陈林丽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2245-2253,共9页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特征联合临床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2...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特征联合临床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11月2家三甲医院256例经病理证实的PTMC患者,所有患者术前2周内接受颈部增强CT扫描,并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例,以7∶3的比例简单随机抽样分为训练集(n=140)和内部测试集(n=6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55例患者作为外部测试集。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CT影像特征,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LNM独立预测因子,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有效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男性(OR=5.991,95%CI:2.209~18.350)、肿瘤最大直径≥0.82 cm(OR=18.880,95%CI:1.803~229.500)、被膜累及(OR=9.805,95%CI:4.015~26.340)、CT诊断淋巴结(OR=2.872,95%CI:1.176~7.232)为CLNM独立预测因子(P<0.05)。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内部测试集和外部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859(95%CI:0.796~0.922)、0.786(95%CI:0.671~0.901)和0.783(95%CI:0.648~0.917),校准曲线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高度一致(Hosmer-Lemeshow检验P>0.05)。决策曲线分析表明,当阈值概率为0.18~0.80时,模型可显著提高CLNM术前识别净获益率。结论基于性别、肿瘤最大直径、被膜累及和CT诊断淋巴结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有效预测PTMC患者CLNM风险,为个体化手术方案制定提供量化工具,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颈部淋巴结超声网络模型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5
作者 田艳 罗亦铭 +3 位作者 牛紫轩 李惠霖 王建林 张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02-1505,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深度学习(DL)的颈部淋巴结超声网络模型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444例超声提示颈部可疑淋巴结肿大的PTC患者;根据细针穿刺抽吸病理及甲状腺球蛋白检测结果分为转移组(n=253)与非转移组... 目的观察基于深度学习(DL)的颈部淋巴结超声网络模型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444例超声提示颈部可疑淋巴结肿大的PTC患者;根据细针穿刺抽吸病理及甲状腺球蛋白检测结果分为转移组(n=253)与非转移组(n=191)。将1754幅颈部淋巴结超声图像按8∶1∶1分为训练集(n=1404)、验证集(n=175)及测试集(n=175);提取颈部淋巴结的超声特征,利用DL建立超声网络模型,观察其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效能。结果超声网络模型诊断验证集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93.06%、特异度为97.05%、准确率为95.04%、曲线下面积为0.858,在测试集分别为86.14%、78.67%、88.49%及0.828。结论基于DL的颈部淋巴结超声网络模型有助于诊断PTC颈部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 淋巴结 肿瘤转移 超声检查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TO通过调控pri-miR-139的m^(6)A修饰抑制乳头状甲状腺癌转移
6
作者 李家乐 周平 +3 位作者 杜鹃 沈宏伟 赵永锋 于姗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5-826,共12页
目的:低风险微小乳头状甲状腺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检出增加与过度诊断和治疗有关。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修饰导致的微RNA(microRNAs,miRNA)失调在肿瘤转移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m^(6)... 目的:低风险微小乳头状甲状腺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检出增加与过度诊断和治疗有关。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修饰导致的微RNA(microRNAs,miRNA)失调在肿瘤转移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m^(6)A靶向miRNAs在PTC中的功能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究m^(6)A-miR-139-5p在PTC中的表达调控机制,明确其与PTC转移的关联,并评估其作为PTC转移诊断生物标志物的潜力,为PTC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和GSE130512队列筛选与PTC转移相关的候选靶向m^(6)A-miRNA分子。收集13例PTC转移患者和18例非转移患者的临床标本,检测m^(6)A-miR-139-5p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转移的相关性。通过实验探究脂肪质量和肥胖相关蛋白(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 protein,FTO)对pri-miR-139甲基化水平及加工过程的影响,明确其对miR-139-5p表达的调控作用。在TPC-1细胞中,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实验检测miR-139-5p过表达对FTO过表达介导的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细胞侵袭实验验证miR-139-5p对PTC细胞侵袭能力的作用,并探究其是否通过靶向ZEB1/E-钙黏蛋白轴发挥功能。结果:通过比较TCGA和GSE130512队列,发现血清循环m^(6)A-miR-139-5p可作为检测PTC转移的生物指标。对13例转移和18例非转移临床标本的检测表明,FTO通过降低其甲基化水平抑制pri-miR-139的加工,导致miR-139-5p在PTC中表达失调(P<0.05)。在TPC-1细胞中,MTT实验显示miR-139-5p过表达可部分逆转FTO过表达介导的细胞增殖(P<0.05)。此外,miR-139-5p通过靶向ZEB1/E-钙黏蛋白轴抑制PTC细胞的侵袭能力,而FTO过表达可部分削弱这种抑制效应。结论:血清循环miR-139-5p可作为评估PTC转移的潜在标志物,FTO通过调控pri-miR-139的m^(6)A修饰影响miR-139-5的表达及功能,但其临床价值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 N^(6)-甲基腺苷修饰 m^(6)A靶向RNA 脂肪质量和肥胖相关蛋白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血清循环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果酸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LINC01089及其靶基因表达的影响
7
作者 伊琳 何亚丽 +3 位作者 吕红英 王晓科 杨鑫 顾远晖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15,I0001-I0004,共9页
目的分析熊果酸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长链非编码RNA(Long chain non coding RNA,lncRNA)-LINC01089及其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LINC01089为前期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并通过验证的差异表达lncRNA,体外常规培... 目的分析熊果酸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长链非编码RNA(Long chain non coding RNA,lncRNA)-LINC01089及其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LINC01089为前期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并通过验证的差异表达lncRNA,体外常规培养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正常人甲状腺细胞(Nthy-Ori3-1)。将细胞分为正常组(正常人甲状腺细胞组)、对照组(TPC-1细胞组)、不同浓度熊果酸(Ursolic acid,UA)干预组(10、20、40μmol·L^(-1))。CCK-8法检测各组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的存活率;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不同浓度UA对TPC-1细胞水平、垂直迁移以及侵袭的影响作用;利用RT-qPCR法检测TPC-1细胞中LINC01089的相对表达量及熊果酸的干预作用;RT-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靶基因丝状伪足相关基因(Ras homolog family member F,RHOF)、4-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4-Hydroxyphenylpyruvate dioxygenase,HPD)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熊果酸的干预作用。结果不同浓度的UA(10、20、40、80μmol·L^(-1))作用不同时间(12~48 h)后均能抑制TPC-1细胞的增殖,当UA浓度为10~40μmol·L^(-1)时,在12~24 h内随着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的抑制效应逐渐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A处理TPC-1细胞24 h后,细胞增殖缓慢,随着UA(10、20、40μmol·L^(-1))浓度的增高,细胞出现凋亡的形态学改变;与对照组相比,UA(10、20、40μmol·L^(-1))组可抑制TPC-1细胞迁移和侵袭,呈明显浓度依赖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熊果酸能不同程度上调LINC01089的表达量,下调RHOF、HPD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论熊果酸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上调LINC01089作用于靶基因RHOF发挥抑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乳头 熊果酸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超声联合超声造影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汤郎 胡滨 +2 位作者 刘启平 傅庆印 张远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7-262,共6页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联合超声造影(CEUS)特征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确诊为PTC的222例患者,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62例)和未转移组(160例)。采用...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联合超声造影(CEUS)特征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确诊为PTC的222例患者,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62例)和未转移组(160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因素,建立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结果:纵横比≥1、微钙化、低增强及造影后边界不清晰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25(95%CI 0.542~0.708)、0.664(95%CI 0.587~0.741)、0.714(95%CI 0.636~0.793)、0.613(95%CI 0.531~0.695)。基于独立预测因素构建的二维超声联合CEUS模型的AUC为0.875(95%CI 0.829~0.921),明显优于单一预测因素。结论:二维超声联合CEUS模型对预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 颈部淋巴结转移 超声造影 二维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1
9
作者 胡蓓蓓 张英霞 邓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4-168,共5页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机器学习(ML)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方法纳入207例经病理诊断的PTC患者,根据术后淋巴结病理结果将其分为转移组(n=103)与非转移组(n=104),并以7:3比例分为训练集(n=144)与验证集(n=...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机器学习(ML)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方法纳入207例经病理诊断的PTC患者,根据术后淋巴结病理结果将其分为转移组(n=103)与非转移组(n=104),并以7:3比例分为训练集(n=144)与验证集(n=63)。结合临床信息和淋巴结超声特征构建随机森林(RF)、决策树(DT)、K近邻法(KNN)、逻辑回归(LR)及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以预测PTC发生CLNM。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模型预测PTC CLNM的效能。结果患者年龄,超声所见淋巴结横径/纵径比值≥0.5、囊性变、微钙化、淋巴门消失、呈偏高回声团及边界不清均为PTC CLNM的影响因素,尤以微钙化对模型的贡献度最高。所获DT、RF模型预测训练集PTC CLNM的准确率达93.06%,AUC均为0.987。DT模型及RF模型预测验证集PTC CLNM的AUC分别为0.817及0.895,高于其他模型;RF模型的准确率、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4.13%、93.10%及92.86%,为5种ML模型中的最佳者。结论ML模型中,RF模型用于预测PTC发生CLNM较其他模型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肿瘤 乳头 肿瘤转移 机器学习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超声及其新技术在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喉前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佳美 曹琨芃 +2 位作者 王欣玥 徐超丽 叶新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259,共7页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组织学类型。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尤其是喉前淋巴结,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先累及的部位。早期诊断喉前淋巴结转移对患者的治疗方式及生存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超声是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首...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组织学类型。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尤其是喉前淋巴结,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先累及的部位。早期诊断喉前淋巴结转移对患者的治疗方式及生存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超声是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首选方式,文章针对高频超声及其新技术在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喉前淋巴结转移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乳头 喉前淋巴结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超声表现:与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相对照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灿斌 刘晖 崔婕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41-1344,共4页
目的观察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PC)超声表现,并与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IBC-NST)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收集经病理确诊的14例EPC(EPC组),并按1∶2比例纳入28例年龄、性别及发病时间相匹配的IBC-NST(IBC-NST组)。比较组间声像图特征,应用... 目的观察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PC)超声表现,并与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IBC-NST)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收集经病理确诊的14例EPC(EPC组),并按1∶2比例纳入28例年龄、性别及发病时间相匹配的IBC-NST(IBC-NST组)。比较组间声像图特征,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EPC超声独立预测因素,比较组间穿刺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符合率和术后病理所示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结果组间病灶横径、纵径、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及腋窝淋巴结肿大与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混合回声是EPC的独立危险因素、后方回声衰减是EPC独立保护因素(P均<0.05)。EPC组穿刺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符合率及术后病理所示腋窝淋巴结转移率均低于IBC-NST组(P均<0.05)。结论相比IBC-NST,EPC超声多表现为相对较大病灶内部呈混合回声(囊实性)、后方回声增强或无变化,少见腋窝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头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T10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
12
作者 袁力 周平 +3 位作者 赵永锋 李家乐 章燕 刘稳刚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2-415,共14页
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s,PTC)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复发和生存率密切相关,现有技术难以检测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寻找准确预测PTC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标志物和方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分析WNT10A在PTC中... 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s,PTC)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复发和生存率密切相关,现有技术难以检测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寻找准确预测PTC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标志物和方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分析WNT10A在PT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并探讨WNT10A基因敲减在PTC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基于基因表达水平的交互式分析(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GEPIA)和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癌症数据分析门户(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ra Cancer data analysis Portal,UALCAN)数据库在线分析WNT10A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采用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RT-PCR)法检测32例PTC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WNT10A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158例PTC标本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WNT10A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选取K1和TPC-1细胞进行细胞实验,采用Celigo和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观察干扰后肿瘤细胞增殖情况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划痕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干扰后肿瘤细胞体外转移、侵袭能力。建立PTC异种移植瘤模型,观察并记录裸鼠的生长状态,根据瘤体重、体积比较2种细胞株成瘤结果差异。采用mRNA-seq法筛选WNT10A调控的差异基因,并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和基于独创性路径分析(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IPA)的经典通路分析。采用real-time 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验证WNT10A对Tec激酶信号通路下游关键分子mRNA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结果:GEPIA和UALCAN数据库分析显示WNT10A mRNA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均P<0.01)。Real-time RT-PCR结果显示WNT10A mRNA在PTC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WNT10A在PTC癌组织中高表达,与相应的癌旁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与PTC的多灶性、腺外侵袭及淋巴结转移相关。WNT10A基因敲减能够显著抑制K1和TPC-1细胞的增殖,改变细胞周期分布,增加凋亡细胞占比(均P<0.01)。细胞划痕及Transwell侵袭实验发现敲减WNT10A基因能够降低K1和TPC-1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裸鼠荷瘤实验证明敲减WNT10A基因在TPC-1细胞株中起抑制肿瘤的作用。GO分析和IPA显示Tec激酶信号通路是WNT10A作用的关键信号通路;real-time 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验证结果显示在K1细胞系中敲减WNT10A后,Tec激酶信号通路下游关键基因STAT3、MAPK8、TNFRSF21和AKT2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调。结论:WNT10A基因在PTC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PTC的侵袭、转移有关,其高表达具有促进PTC细胞增殖及侵袭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ec激酶信号通路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 WNT10A 增殖 侵袭 转移 Tec激酶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VCAN、THBS2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的关系
13
作者 武胤彤 方艳 +5 位作者 彭薇 汪树静 黄山 王弦 虞红珍 吴强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9,共10页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中多功能蛋白聚糖(versican, VCAN)、血小板反应蛋白2(thrombospondin 2, THBS2)的表达及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CAFs)的关系和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中多功能蛋白聚糖(versican, VCAN)、血小板反应蛋白2(thrombospondin 2, THBS2)的表达及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CAFs)的关系和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及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数据库提取PTC单细胞测序数据,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识别CAFs相关基因,并对与CAFs相关的枢纽基因进行富集分析;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30例PTC组织中VCAN、THBS2和α-SMA的表达,采用Masson染色法评估肿瘤间质纤维化程度。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VCAN、THBS2位于GEO数据库和TCGA数据库与CAFs相关性最强模块的交集核心基因中,与CAFs显著相关,富集分析显示VCAN、THBS2主要参与细胞外基质相关通路。PTC中CAFs的增生率为83.1%(108/130),VCAN、THBS2阳性率分别为96.9%(126/130)、75.4%(98/130)。PTC的间质纤维化指数中位数为32.4,四分位距为22.7~50.0。CAFs的高度增生与淋巴结转移(P<0.001)、高TNM分期(P<0.05)呈正相关,并且与PTC的组织学亚型相关。VCAN表达、THBS2表达及PTC间质纤维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P<0.001,P<0.05,P<0.001),并且THBS2表达及PTC间质纤维化程度与PTC的组织学亚型相关。肿瘤间质α-SMA阳性细胞百分比与VCAN及THBS2的免疫反应评分(IRS)均呈正相关(r_(s)=0.713,P<0.001;r_(s)=0.646,P<0.001)。PTC中Masson染色面积百分比与肿瘤间质α-SMA阳性细胞百分比、VCAN及THBS2的IRS均呈正相关(r_(s)=0.892,P<0.001;r_(s)=0.729,P<0.001;r_(s)=0.616,P<0.001)。结论 VCAN与THBS2可作为评估PTC侵袭性与淋巴结转移的潜在标志物;VCAN、THBS2与CAFs的密切关系为进一步探究PTC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肿瘤 乳头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VCAN THBS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膜外侵犯
14
作者 成一鸣 林宇 +3 位作者 李旭 苟涛华 张艳 罗渝昆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27-833,847,共8页
目的构建基于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CEUS)特征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膜外侵犯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其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就诊的71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和超声数据,根据... 目的构建基于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CEUS)特征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膜外侵犯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其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就诊的71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和超声数据,根据是否发生被膜外侵犯分为两组,通过多因素分析确定与被膜外侵犯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建立临床、临床+常规超声和临床+常规超声+CEUS模型,构建最佳模型的列线图并验证。结果基于临床+常规超声+CEUS的模型表现最佳(曲线下面积为0.88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偏大(OR=1.029,95%CI 1.011~1.047)、体重指数偏高(OR=1.108,95%CI1.049~1.171)、被膜接触<25%(OR=4.716,95%CI 2.079~10.701)、被膜接触25%~50%(OR=21.320,95%CI 8.240~55.160)、被膜接触>50%(OR=24.045,95%CI 6.792~85.126)、结节接触外侧被膜(OR=4.265,95%CI 1.366~13.318)、结节接触内侧被膜(OR=6.416,95%CI 2.067~19.920)及造影被膜中断(OR=6.044,95%CI 3.588~10.180)是发生被膜外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临床决策曲线和临床影响曲线显示模型预测净收益率较高,十折交叉验证显示模型稳定性较好。结论基于常规超声及CEUS特征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膜外侵犯的效能较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 超声检查 结节外侵犯 列线图表 造影剂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相对指数联合S-Dete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15
作者 徐泽林 郑振浩 +5 位作者 邓雅倩 曾冠明 杜婷婷 朱佩珊 刘文 李军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581-2589,共9页
目的探究基于常规超声的弹性相对指数(elasticity contrast index,ECI)联合S-Dete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1月至2024年8月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诊治的135例甲状腺乳头状... 目的探究基于常规超声的弹性相对指数(elasticity contrast index,ECI)联合S-Dete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1月至2024年8月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诊治的13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并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及S-Detect分析结果,筛选出PTC发生CLNM的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比较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选取最佳预测模型构建风险概率列线图,分析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及临床适用性。结果年龄、结节最大径、边界、包膜侵犯、S-Detect横切面识别的形状结果与ECI弹性分级为预测PTC发生CLNM的独立预测因子(均P<0.05),6个指标联合建立预测模型的AUC为0.890(95%CI:0.835~0.945),校准曲线结果表明一致性良好,临床决策曲线分析表明阈值概率为2%~91.5%时,列线图模型可获得较好的净收益。结论年龄、结节最大径、边界、包膜侵犯、S-Detect横切面识别的形状结果与ECI弹性分级为预测PTC发生CLNM的独立预测因子,以上指标联合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有效预测CLNM的发生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 S-Detect 颈部淋巴结转移 超声弹性成像 腺外包膜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血供与乏血供T1N0M0甲状腺乳头状癌射频消融疗效比较
16
作者 何佳艺 张明博 +5 位作者 井好雨 李欣洋 阎琳 肖静 杨振 罗渝昆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2,共7页
目的评估射频消融治疗富血供与乏血供T1N0M0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长期疗效。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6月—2018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375例T1N0M0 PTC患者的临床资料、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消融参数... 目的评估射频消融治疗富血供与乏血供T1N0M0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长期疗效。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6月—2018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375例T1N0M0 PTC患者的临床资料、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消融参数、术后复查指标等。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对两组的基线资料进行1∶1匹配,共212例患者纳入研究。比较两组的消融参数、消融灶体积、肿瘤消失率、肿瘤局部进展与无进展生存期。使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富血供与肿瘤局部进展之间的关系。结果根据术前超声造影显示的峰值强度,将病灶分为富血供组129例和乏血供组246例。平均随访(84.48±14.44)个月后,富血供组的肿瘤消失率为87.74%,乏血供组的肿瘤消失率为88.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5,P=0.831)。富血供组10例出现肿瘤局部进展(残留癌6例,新发癌4例),乏血供组6例出现肿瘤局部进展(残留癌2例,新发癌4例),两组肿瘤局部进展率分别为9.43%和5.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P=0.298)。Kaplan-Meier曲线分析表明两组无进展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5)。经校正后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富血供与肿瘤局部进展无关(HR=1.54,P=0.409)。结论射频消融对于富血供的T1N0M0 PTC可实现有效消融,其长期疗效与乏血供者相似,可成为不同血供T1N0M0 PTC的有效替代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 射频消融 治疗结果 超声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脂蛋白C1高表达通过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凋亡
17
作者 宾禹 李子雯 +6 位作者 左素微 孙思诺 李敏 宋佳茵 林旭 薛刚 吴靖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9-370,共12页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C1(APOC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的表达及对PTC细胞增殖、凋亡及关键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通过GEPIA 2及K-M数据库分析APOC1在PTC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检测APOC1在PTC和癌...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C1(APOC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的表达及对PTC细胞增殖、凋亡及关键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通过GEPIA 2及K-M数据库分析APOC1在PTC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检测APOC1在PTC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以及3株PTC细胞和正常甲状腺Nthyori 3-1细胞的表达。采用细胞转染技术,构建APOC1敲低和过表达PTC细胞模型(TPC-1细胞和BCPAP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RT-qPCR分别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检验细胞模型构建是否成功。通过生长曲线、集落形成实验检测敲低和过表达APOC1后细胞的生长情况和集落形成能力;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敲低和过表达APOC1对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增殖及凋亡相关靶基因P21,P27,CDK4,CyclinD1,BCL-2,Bax,caspase-3/caspase-9 mRNA和蛋白以及JAK2/STAT3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APOC1敲低和过表达PTC细胞模型;PTC组织及3个PTC细胞株APOC1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和Nthyori 3-1细胞(P<0.001)。与对照组相比,沉默组细胞增殖能力减弱(P<0.05);G0/G1期的细胞比例增高(P<0.01),S和G2期的细胞比例下降(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CDK4,CyclinD1,BCL-2 mRNA和蛋白表达量下调(P<0.05);p-JAK2,p-STAT3蛋白表达下调(P<0.001);增强组与沉默组结果相反:P21,P27,Bax,caspase-3/caspase-9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0.05);p-JAK2,p-STAT3蛋白表达上调(P<0.001)。JAK2抑制剂AG490显著减弱过表达APOC1对BCPAP细胞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效应(P<0.01)。结论APOC1可能通过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缩短G0/G1期进程,促进PTC细胞增殖并抑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 载脂蛋白C1 增殖 凋亡 JAK2/STAT3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对乳腺实性乳头状癌危险程度的评估价值
18
作者 黎鑫乐 伏秋燚 +2 位作者 孙琨 夏冰清 柴维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6-192,共7页
目的:归纳总结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PC)的磁共振成像特征,评估术前危险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手术病理为乳腺SPC(其中原位癌45例,浸润癌89例)的临床、磁共振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浸润癌肿块直径(中位数)大于原位癌(2.3 cm vs 1.2 cm... 目的:归纳总结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PC)的磁共振成像特征,评估术前危险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手术病理为乳腺SPC(其中原位癌45例,浸润癌89例)的临床、磁共振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浸润癌肿块直径(中位数)大于原位癌(2.3 cm vs 1.2 cm,P<0.001)。浸润癌相对原位癌病灶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对应表观弥散系数(ADC)图低信号]者所占比例更高(56/60 vs 12/19,P=0.001)。原位癌肿块以均匀强化为主,浸润癌肿块以不均匀强化为主(P=0.001)。浸润癌肿块伴周围非肿块强化较原位癌更多见(P=0.037)。表现为非肿块强化的浸润癌相对原位癌病灶T2呈高信号者所占比例更高(19/29 vs 10/26,P=0.047)。原位癌均无淋巴结转移,7例浸润癌伴淋巴结转移(2例前哨淋巴结转移,5例腋窝淋巴结转移,1例内乳淋巴结转移)。所有乳腺SPC均是Luminal分型。结论:肿块大小、病灶DWI高信号(对应ADC图低信号)、肿块的强化方式、肿块伴非肿块强化、非肿块T2W高信号、淋巴结转移阳性等是评估乳腺SPC危险程度的关键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实性乳头 磁共振成像 Luminal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测早期乳头状胃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与列线图诊断模型的构建
19
作者 陈家琦 金木兰 周成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44-852,共9页
目的探讨早期乳头状胃腺癌(early papillary gastric adenocarcinoma,EPG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诊断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325例早期分化型胃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以EPGA作为病例组,早期分化型管状胃腺癌(early well-moderatel... 目的探讨早期乳头状胃腺癌(early papillary gastric adenocarcinoma,EPG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诊断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325例早期分化型胃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以EPGA作为病例组,早期分化型管状胃腺癌(early well-moderately differentiated tubular gastric adenocarcinoma,ETGA)作为对照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预测EPG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及校准曲线检验评估列线图诊断模型。结果325例早期分化型胃腺癌中,EPGA 121例、ETGA 20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隆起型(56.3%)、溃疡形成(11.5%)、肿瘤最大径2.15(1.60,3.00)cm、中分化(55.2%)、黏膜下层浸润(21.9%)、脉管侵犯(10.4%)、MUC5AC高表达(75.0%)、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性(15.6%)、p53野生型表达(59.4%)在EPGA中发生的风险明显增高。多因素分析显示:大体类型、溃疡形成、肿瘤最大径及MUC5AC表达是EPG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诊断模型并计算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AUC分别为0.847(95%CI=0.799~0.896)和0.830(95%CI=0.733~0.927),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分别为χ^(2)=13.498,P=0.096和χ^(2)=7.138,P=0.415。结论基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诊断EPGA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可为病理医师快速且精确的诊断EPGA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早期乳头胃腺 临床病理特征 危险因素 列线图 MUC5AC 卫星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超声弹性成像参数与甲状腺乳头状癌Galectin-3、SQSTM1表达水平及预后的相关性
20
作者 李琦 蔡晓峰 +2 位作者 姚俊 王珺琰 王捷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6,共7页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超声弹性成像参数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死骨片1(sequestosome 1,SQSTM1)表达水平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搜集接受手术治疗的92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患者,术中取患者癌组织及癌旁正...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超声弹性成像参数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死骨片1(sequestosome 1,SQSTM1)表达水平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搜集接受手术治疗的92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患者,术中取患者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观察并记录病灶最大径、形态、边界、纵横比、微钙化、血流信号分级,弹性成像参数弹性最大值(Emax)、弹性最小值(Emin)、弹性均值(Emean)、弹性标准差(Emen),超声造影增强方式、增强程度、增强均匀性、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和曲线下面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所有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Galectin-3、SQSTM1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3年,观察无进展生存期,根据是否发生进展,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Galectin-3、SQSTM1高表达水平的比例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lectin-3高表达患者的肿瘤最大径、出现微钙化、血流信号2~3级、超声造影增强不均匀的比例显著高于低表达患者,峰值强度、 Emax、Esd显著高于低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QSTM1高表达患者出现微钙化、血流信号2~3级、增强不均匀的比例显著高于低表达患者,达峰时间显著低于低表达患者,峰值强度、Emax、Emean、Esd显著高于低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患者出现血流信号2~3级、增强不均匀的比例显著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峰值强度、Emax、Esd显著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肿瘤最大径≥1 mm、血流信号2~3级、较大的峰值强度、Emax和Esd是Galectin-3高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流信号2~3级、增强不均匀、较大的峰值强度、Emax和Esd是Galectin-3高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较大的峰值强度和Esd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与低水平峰值强度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4.893,P=0.027),高水平与低水平Esd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11.604,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弹性成像参数联合预测Galectin-3、SQSTM1高表达的敏感度分别为88.4%和81.0%,特异度分别为87.0%和88.2%;多参数联合预测患者预后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0%和94.4%。结论: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超声弹性成像参数与甲状腺乳头状癌Galectin-3、SQSTM1表达水平及预后有关,且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 超声检查 超声造影 弹性成像 GALECTIN-3 SQSTM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