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崖青 郭晓静 +2 位作者 刘芳芳 傅西林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0-173,共4页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是一种较常见的乳腺癌类型,通常表现出显著的形态学、分子特征、以及独特的临床行为,其发生率也在逐年递增,近年来对小叶癌变异型的认识亦逐步加深同时基于对乳腺癌基因特征的研究,发现除了E-cadherin基因外,其他基因...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是一种较常见的乳腺癌类型,通常表现出显著的形态学、分子特征、以及独特的临床行为,其发生率也在逐年递增,近年来对小叶癌变异型的认识亦逐步加深同时基于对乳腺癌基因特征的研究,发现除了E-cadherin基因外,其他基因也表现出差异性表达本文综述了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分子病理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小叶癌 临床病理学 分子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的PCNA和p53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2
作者 牛昀 郎荣刚 +2 位作者 傅西林 吕阿娟 张连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889-892,共4页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PCNA、p5 3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 ,对 5 4例浸润性小叶癌进行检测 ,用有关统计学方法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浸润性小叶癌PCNA阳性率为 90 74% (49/5 4) ,PCNA平均指数 5 1 5 0 %&...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PCNA、p5 3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 ,对 5 4例浸润性小叶癌进行检测 ,用有关统计学方法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浸润性小叶癌PCNA阳性率为 90 74% (49/5 4) ,PCNA平均指数 5 1 5 0 %± 2 2 49% ,PCNA指数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 (P <0 0 1)。随PCNA指数升高 ,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生存期缩短 (P <0 0 1)。但浸润性小叶癌p5 3阳性率仅为 3 70 % (2 / 5 4)。结论 :1)PCNA可作为反映浸润性小叶癌增殖活性 ,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 2 ) p5 3免疫组化检测不能作为浸润性小叶癌的有用指标 ,需探讨其它的检测方法。 3)进一步显示浸润性小叶癌与来源于导管上皮的乳腺癌的某些生物学特征可能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小叶癌 增殖细胞核抗原 P53基因 乳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9
3
作者 李丽 孟刚 +5 位作者 汪小霞 王岳君 杨苗苗 陈青 黄雯 韩彪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0-394,399,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ILC和530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结果 ILC和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中...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ILC和530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结果 ILC和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68.5、67个月。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相比,ILC患者就诊时年龄较大,肿瘤较大,组织学分级多为2级,ER、PR阳性率高,HER-2多为阴性,Ki-67增殖指数较低,分子分型多为管腔A型(P<0.001)。ILC中,经典型ILC肿瘤较小,组织学分级较低,Ki-67增殖指数较低,分子分型中管腔A型较多;非经典型ILC中管腔B型、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较多(P=0.035)。单因素分析显示经典型与非经典型ILC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48);ILC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P=0.397);多因素分析显示,ILC中管腔A型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高于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P=0.016,P=0.015)。结论 ILC的预后和组织学分型与分子分型有关,应为预后较差的患者探寻新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小叶癌 非特殊型浸润性 临床病理特征 分子分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K5/6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光之 张小丽 +1 位作者 李静 丁华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92-495,共4页
目的研究CK5/6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方法检测61例ILC组织中CK5/6、ER、PR、Her-2及Ki-67等的表达情况。结果 61例ILC中,6例表达CK5/6,其中弥漫阳性3例,灶状阳... 目的研究CK5/6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方法检测61例ILC组织中CK5/6、ER、PR、Her-2及Ki-67等的表达情况。结果 61例ILC中,6例表达CK5/6,其中弥漫阳性3例,灶状阳性3例;组织学类型为混合型、多形型或实性型,核级为2~3级;5例核分裂小于5个/10 HPF,1例约20个/10 HPF;其中2例表达ER和PR,4例不表达;6例Her-2均阴性;3例Ki-67增殖指数大于60%。结论 ILC中有少数表达CK5/6,倾向于高核级、ER、PR、Her-2表达阴性;可能存在基底细胞样亚型小叶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小叶癌 CK5/6 基底细胞样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组织学类型观察 被引量:6
5
作者 丁华野 皋岚湘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6-19,I003,共5页
目的:研究浸润性小叶癌(ILC)的各种组织类型特点。方法:对753例浸润性乳腺癌存档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753例浸润性乳腺癌中ILC43例(占5.71%),复查前后对ILC诊断误差率为93.02%。该组ILC... 目的:研究浸润性小叶癌(ILC)的各种组织类型特点。方法:对753例浸润性乳腺癌存档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753例浸润性乳腺癌中ILC43例(占5.71%),复查前后对ILC诊断误差率为93.02%。该组ILC平均年龄51.2岁,肿瘤平均直径3.5cm,有腋下淋巴结转移者25例(58.13%)。按ILC组织形态可分出10个亚型:经典型13例(30.23%),腺泡型6例(13.95%),多形型4例(9.30%),实性型3例(6.97%),印戒细胞型2例(4.65%),粘液型2例(4.65%),小梁型1例(2.32%),小管型1例(2.32%),混合型6例(13.96%)和小叶-导管复合型癌5例(11.62%)。结论:ILC组织学形态的主要共同特点为:细胞小,癌灶中残留正常小叶单位,细胞呈靶样结构和单列线样排列,有小叶原位癌存在,癌组织呈跳跃式分布,核分裂象和坏死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小叶癌 病理学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胎/多能干细胞标记物Oct3/4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的表达及其对分子分型的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国江 何潇言 +3 位作者 王鸿雁 韩玉翠 赵子龙 杨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79-683,共5页
目的研究干细胞标记物Oct3/4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分子分型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临床病理和术后随访资料完整的乳腺癌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及正常乳腺组织中Oct3/4的表达情况,探讨Oct3/... 目的研究干细胞标记物Oct3/4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分子分型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临床病理和术后随访资料完整的乳腺癌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及正常乳腺组织中Oct3/4的表达情况,探讨Oct3/4表达与其分子分型及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Oct3/4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P<0.05);Oct3/4在基底细胞样型、Luminal A型、Luminal B(HER2-)型、Luminal B(HER2+)型、HER2(+)型浸润性小叶癌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78%、29.63%、14.28%、20%、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3/4与CK5/6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394,P<0.05);Oct3/4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是否绝经、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情况、AJCC分期、患者生存状况及组织学分型均无相关性。结论干细胞标志物Oct3/4表达可能与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发生相关,但与其进展和预后关系不明显;Oct3/4表达与浸润性小叶癌的基底细胞样型存在一定相关性;Oct3/4与CK5/6在分子机制上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 分子分型 免疫组织化学 Oct3/4 干细胞标记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形态学分析及意义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冯彬 张慧英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4期1392-1395,共4页
目的:观察8例浸润性小叶癌的形态特点,并与组织切片对照,就其能否进行正确的组织学分类,提出诊断的参考指标及意义。方法:收集乳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涂片926例,其中289例乳腺癌(包括可疑癌)病例中浸润性小叶癌8例,观察其形态特点,并用图像... 目的:观察8例浸润性小叶癌的形态特点,并与组织切片对照,就其能否进行正确的组织学分类,提出诊断的参考指标及意义。方法:收集乳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涂片926例,其中289例乳腺癌(包括可疑癌)病例中浸润性小叶癌8例,观察其形态特点,并用图像分析系统行细胞形态分析。结果: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发生率占乳腺癌的2.8%(8/289),细胞病理上有其特殊形态特点,其它临床特征与一般乳腺癌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细针穿刺细胞学对于多数浸润性小叶癌可以做出分型诊断,但有时形态鉴别较困难,加之其常与浸润性导管癌混合存在,因此明确分型宜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细针穿刺细胞学 浸润性小叶癌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clin D1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师杰 梁智勇 刘彤华 《协和医学杂志》 2012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探讨Cyclin D1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75例具有经典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结构的标本进行Cyclin D1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Cyclin D1阳性表达率为93.33%(70/75),其中41例(54.67%)呈弥漫强阳性表... 目的探讨Cyclin D1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75例具有经典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结构的标本进行Cyclin D1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Cyclin D1阳性表达率为93.33%(70/75),其中41例(54.67%)呈弥漫强阳性表达(3+,6~7分),21例(28%)呈中阳性表达(2+,4~5分),8例(10.67%)呈弱阳性表达(1+,2~3分);仅有5例(6.67%)呈阴性表达(0~1分)。Cyclin D1的阳性表达在患者年龄是否≥50岁、肿瘤最大径是否≥2cm、淋巴结是否有转移、是否累及乳头间质及其下大导管、雌孕激素受体有无及P53是否突变等因素的分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CyclinD1阳性表达程度与淋巴结是否有转移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P<0.05)。结论 Cyclin D1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呈过表达状态,该蛋白过表达提示其在基因水平上可能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异常,这一假设尚需进一步行基因检测加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CLIN D1 细胞周期蛋白 乳腺 浸润性小叶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细胞外黏液分泌的乳腺浸润性小叶癌1例
9
作者 谷腾腾 刘宇琼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13-1014,共2页
患者女性,52岁,左侧乳腺肿块渐进性生长4年,无明显不适,自觉肿块变硬6个月入院。体检:左侧乳腺外上象限触及一大小2.0 cm×1.5 cm×1.0 cm的质硬肿块,表面欠光滑,边界欠佳,活动度欠佳。B超示:左侧乳腺1点钟方向可见一大小18.1 m... 患者女性,52岁,左侧乳腺肿块渐进性生长4年,无明显不适,自觉肿块变硬6个月入院。体检:左侧乳腺外上象限触及一大小2.0 cm×1.5 cm×1.0 cm的质硬肿块,表面欠光滑,边界欠佳,活动度欠佳。B超示:左侧乳腺1点钟方向可见一大小18.1 mm×15.1 mm×18.0 mm的低回声结节,BI-RADS分类:5类。MRI平扫+增强示:左侧乳腺外侧皮肤局部略凹陷并可见条片状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后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形态不规则,边缘毛糙且可见分叶,BI-RADS:5级。遂行“左侧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术”,病理检查示:浸润性小叶癌。临床以TA方案化疗3个疗程后,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左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小叶癌 细胞外黏液分泌 免疫组织化学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微浸润性(T1mic)小叶癌:16例临床病理学特点 被引量:5
10
作者 解建军 张仁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84-884,共1页
迄今为止,乳腺微浸润性小叶癌(MILC,〈0.1 cm)仍是一类组织学特征尚不十分明确的肿瘤。2010版美国癌症联合会分类系统中对乳腺微浸润性癌界定在微浸润区域〈1mm。作者复习18年问(1991~2009年)75250例乳腺病例,对可疑或已诊断MILC... 迄今为止,乳腺微浸润性小叶癌(MILC,〈0.1 cm)仍是一类组织学特征尚不十分明确的肿瘤。2010版美国癌症联合会分类系统中对乳腺微浸润性癌界定在微浸润区域〈1mm。作者复习18年问(1991~2009年)75250例乳腺病例,对可疑或已诊断MILC病例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进行复习,仅少部分MILC病例可能无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小叶癌 病理学特点 乳腺 临床 组织学特征 2009年 浸润性 分类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交界性叶状肿瘤内小管癌与小叶癌1例并文献复习
11
作者 梁月勉 王维娜 +2 位作者 张培 秦颖 王娅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4-316,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内浸润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收集1例乳腺交界性叶状肿瘤内小管癌与浸润性小叶癌临床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由...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内浸润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收集1例乳腺交界性叶状肿瘤内小管癌与浸润性小叶癌临床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由密集的短梭形间质细胞和单层小管状上皮构成,小管均匀分布于间质,见顶浆分泌,周围肌上皮缺失;间质细胞中度异型,核分裂象多见,另见小叶上皮内瘤变和少量浸润性小叶癌。免疫表型:小管癌ER和PR均强阳性,HER2(0),Ki67增殖指数10%,周围肌上皮标记p63、CK5/6、Calponin均阴性;浸润性小叶癌E-cadherin阴性,p120胞质阳性,ER和PR均强阳性,HER2(0),Ki67增殖指数5%;梭形间质细胞CD34阳性,CD10和SMA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30%;无错配修复功能缺陷。结论交界性叶状肿瘤内小管癌并浸润性小叶癌临床罕见,易漏诊,病理医师需充分取材仔细观察,辅以免疫组化进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交界性叶状肿瘤 小管 浸润性小叶癌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上皮钙依赖粘附素相关分子的表达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壬寅 李珊珊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85-387,共3页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 (ILC)和浸润性导管癌 (IDC)中上皮钙依赖粘附素相关分子α cat、β cat、γ Cat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38例ILC(其中有淋巴结转移 1 7例 )和 6 4例IDC(有淋巴结转移1 4例 )组织中...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 (ILC)和浸润性导管癌 (IDC)中上皮钙依赖粘附素相关分子α cat、β cat、γ Cat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38例ILC(其中有淋巴结转移 1 7例 )和 6 4例IDC(有淋巴结转移1 4例 )组织中α Cat、β Cat、γ Cat的表达 ,按阳性癌细胞占肿瘤细胞的比例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 :38例ILC中α Cat、β Cat、γ Cat表达缺失和低表达者分别为 32例 (84 .2 1 % ) ,2 2例 (5 7.89% )和 33例 (86 .84 % ) ,而 6 4例IDC癌组织中 3者的表达缺失和低表达者分别为 5 0例 (90 .6 2 % ) ,5例 (7.81 % )和 5 2例 (81 .2 5 % ) ,α Cat与 β Cat在ILC和IDC中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P <0 .0 5 ) ;β Cat的表达缺失和低表达者在乳腺ILC和IDC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性 (P <0 .0 5 ) ,而α Cat、γ Cat在乳腺ILC和IDC的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 (P >0 .0 5 )。结论 :α Cat、β Cat、γ Cat在乳腺ILC和IDC中表达均明显减少和缺失 ,提示上皮钙依赖粘附素相关分子在乳腺浸润性癌发生发展中丧失了其正常的细胞粘附功能。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导管 浸润性小叶癌 细胞支架蛋白质 钙粘着糖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多形性小叶癌7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13
作者 张伟 刘霞 +1 位作者 李佳嘉 张帆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32-535,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多形性小叶癌( pleomorphic lobular carcinoma, PLC)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浸润性小叶癌(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ILC),从中筛选7例PLC;对其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并行免疫组化EnVisio... 目的:探讨乳腺多形性小叶癌( pleomorphic lobular carcinoma, PLC)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浸润性小叶癌(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ILC),从中筛选7例PLC;对其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并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结果 PLC患者平均年龄56.6岁(47-74岁)。肿瘤呈结节样肿块,镜下生长方式表现典型或不典型的单行及列兵样排列特点;癌细胞具有显著的多形性和异型性,胞质丰富,嗜酸性或颗粒样,核深染,核膜不规则,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活跃,肿瘤内可伴导管原位癌(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及多形性小叶原位癌( pleomorphic 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PLCIS);免疫组化及HER-2 FISH检测显示E-cadherin(7/7)失表达及p120(7/7)胞质表达,ER(5/7)、PR(5/7)、HER-2(7/7)失表达,5例表现为三阴性乳腺癌,其中2例具有基底样表型。部分病例有神经侵犯(3/7)及腋窝淋巴结转移(4/7)。结论 PLC是ILC的一种少见亚型,部分病例有神经侵犯及腋窝淋巴结转移。 PLC的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小叶癌 多形性小叶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中EZH2和p53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4
14
作者 汪小霞 孟刚 +5 位作者 李丽 王岳君 杨苗苗 韩彪 陈青 黄雯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3-276,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EZH2和p53蛋白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 Vision法检测50例乳腺腺病、92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和2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EZH2和p53蛋白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 Vision法检测50例乳腺腺病、92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和2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组织中EZH2和p53的表达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EZH2在ILC与IDC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 7),其在乳腺腺病组织中的表达低于ILC与IDC组织(P<0.016 7)。EZH2表达与患者年龄、绝经状态、组织学类型、p TNM分期等均无关,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分子亚型、生存状态及p53表达有关(P<0.05)。p53蛋白在乳腺腺病和ILC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 7),其在ID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ILC与乳腺腺病组织(P<0.0167)。p53表达与患者年龄、绝经状态、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等无关,与组织学类型、p TNM分期、分子亚型及生存状态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示:EZH2及p53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具有相关性(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EZH2及p53蛋白表达是乳腺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在乳腺腺病、ILC及IDC组织中,EZH2及p53蛋白表达逐渐升高,二者表达呈正相关。EZH2及p53蛋白表达水平对评价乳腺癌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导管 浸润性小叶癌 EZH2 P53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转移性乳腺癌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玉艳 董丽 +2 位作者 齐兴四 吴有添 黄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84-786,共3页
目的探讨胃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1例胃转移性乳腺癌进行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治疗,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胃黏膜活检:低倍镜下见少量胃黏膜组织,腺体数目减少,固有膜内可... 目的探讨胃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1例胃转移性乳腺癌进行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治疗,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胃黏膜活检:低倍镜下见少量胃黏膜组织,腺体数目减少,固有膜内可见大量大小一致的肿瘤细胞弥漫浸润。高倍镜下见肿瘤细胞单一,细胞异型性明显,胞质丰富,可见胞质管腔内嗜酸性包含物,部分细胞呈印戒状。乳腺穿刺活检:细胞形态与胃黏膜内肿瘤细胞形态一致。免疫表型:肿瘤细胞ER、PR、Mammaglobin、GCDFP-15、CK7和CEA均阳性,E-cadherin、HER-2和CK20均阴性。结论胃转移性乳腺癌临床及胃镜表现缺乏特异性,与原发性胃癌很难鉴别,尤其是当转移癌显示印戒细胞形态时,免疫表型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治疗以全身治疗为主,术后辅以化疗或内分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转移 浸润性小叶癌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中分泌成分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郑桂华 吴雅珣 何松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8-341,共4页
目的探讨分泌成分(secretory component,SC)在良性乳腺腺泡及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SC在114例良性乳腺腺泡中的表达,并检测SC、ER、PR在133例乳腺癌中的表达。结果SC在良性乳腺腺泡和乳腺癌中的... 目的探讨分泌成分(secretory component,SC)在良性乳腺腺泡及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SC在114例良性乳腺腺泡中的表达,并检测SC、ER、PR在133例乳腺癌中的表达。结果SC在良性乳腺腺泡和乳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9.3%(79/114)、22.6%(30/133)。SC阳性率与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的分化程度无显著相关性(P=0.543);但与浸润性小叶癌的类型相关,其在腺泡型浸润性小叶癌中的阳性率高于多形性、经典型、实性型中的阳性率(P=0.014)。此外,SC阳性率与浸润性小叶癌PR表达状态相关,其在PR阳性患者中的阳性率低于PR阴性患者中的阳性率(P=0.024)。结论SC在乳腺癌中表达明显低于良性乳腺腺泡,且在腺泡型浸润性小叶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亚型浸润性小叶癌。SC在浸润性小叶癌中PR阳性患者中的阳性率低于PR阴性患者中的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小叶癌 非特殊型浸润性 分泌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影像学检查对乳腺癌患者术前肿瘤大小准确度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陶咏 李晓兵 +1 位作者 李跃华 张迅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2-255,共4页
目的:乳腺癌患者术前肿瘤大小判断直接影响手术效果。本研究对X线、超声以及磁共振成像(MRI)三种方法判断乳腺癌患者术前肿瘤大小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临床医学价值。方法:对157例乳腺癌患者术前X线、超声以及磁共振检查结果展开回... 目的:乳腺癌患者术前肿瘤大小判断直接影响手术效果。本研究对X线、超声以及磁共振成像(MRI)三种方法判断乳腺癌患者术前肿瘤大小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临床医学价值。方法:对157例乳腺癌患者术前X线、超声以及磁共振检查结果展开回顾性研究,并且以术后得到的实际病灶大小为准确度判断的主要依据对三种方法的检查效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针对浸润性导管癌,MRI和乳腺X线摄影测量更精确,超声显著低估;针对浸润性导管癌(IDC)+导管癌原位(DCIS), MRI更准确,超声显著低估;针对DICS, X线摄影测量更精确,超声和MRI基本相当;对小叶癌病灶 MRI和X线更精确,超声显著低估。结论:超声与X线非显著的低估病灶大小,组织学肿瘤越大,低估约明显;核磁共振(MRI)非显著性高估,特别是大于2cm的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 CT MRI 乳腺 肿瘤大小 乳腺导管原位 浸润性导管 浸润性小叶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冻切片在乳腺硬化型淋巴细胞性小叶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红 谈顺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0期1261-1262,1282,共3页
目的:分析乳腺硬化型淋巴细胞性小叶炎(SLL)与浸润性小叶癌及淋巴瘤在冰冻切片上的鉴别点。方法:结合文献回顾分析1例SLL患者的冰冻及HE切片的病理形态学表现及免疫组化结果,并与浸润性小叶癌及淋巴瘤进行鉴别。结果:巨检:组织灰白间灰... 目的:分析乳腺硬化型淋巴细胞性小叶炎(SLL)与浸润性小叶癌及淋巴瘤在冰冻切片上的鉴别点。方法:结合文献回顾分析1例SLL患者的冰冻及HE切片的病理形态学表现及免疫组化结果,并与浸润性小叶癌及淋巴瘤进行鉴别。结果:巨检:组织灰白间灰黄色,质硬。镜检:冰冻切片上乳腺小叶萎缩、破坏,纤维组织增生伴胶原化,间质内小圆形细胞弥漫浸润,部分排列呈条索状、流水状。免疫组化检查:小圆细胞CD20(+),CD79α(+),CD3(+),CD45RO(+),CK(-),CK7(-),Ki-67<1%。结论:硬化型淋巴细胞性小叶炎是良性炎症性病变,采用冰冻切片快速诊断极易与浸润性小叶癌及淋巴瘤混淆,必要时应行免疫组化检查加以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硬化型淋巴细胞性小叶 冰冻 浸润性小叶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