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X线摄影联合MRI在浸润性乳腺癌伴广泛导管内癌成分术前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1
作者 梁旭 胥豪 +3 位作者 罗红兵 徐忠孜 周鹏 周婷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41-545,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X线摄影联合MRI影像征象对浸润性乳腺癌伴广泛导管内癌成分(Extensive intraductal component,EIC)的术前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手术病理证实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检查资料... 目的:探讨乳腺X线摄影联合MRI影像征象对浸润性乳腺癌伴广泛导管内癌成分(Extensive intraductal component,EIC)的术前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手术病理证实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检查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EIC阳性组和EIC阴性组。分析乳腺X线和MRI影像征象,乳腺X线征象包括腺体密度、病变类型、肿块边缘特征、恶性微钙化数量、范围、位置、形态特征及分布特征;MRI征象包括乳腺背景实质强化类型、MRI病变类型、强化特征、时间信号曲线类型、有无瘤周早期不规则样强化、是否多中心病灶、是否有瘤内坏死、病变长径。单因素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像征象,将单因素分析P<0.05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行多因素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回归模型对EIC的预测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I70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EIC阴性组86例(50.6%)和EIC阳性组84例(49.4%)。单因素分析显示,在临床病理特征中,两组患者在HER2状态、分子分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在乳腺X线征象中,两组患者在乳腺X线病变类型、恶性微钙化、钙化数量、位置、范围、形态及分布特征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RI征象中,两组患者在MRI病变类型、病变形态、边缘、强化特征及瘤周早期不规则强化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范围钙化(OR值=6.087,P<0.001)和存在瘤周早期不规则强化(OR值=4.334,P<0.001)与EIC存在关联;回归模型对术前浸润性乳腺癌伴EIC成分的预测诊断ROC曲线下面积为0.812(95%CI:0.746~0.877)。结论:乳腺X线征象显示的大范围恶性微钙化以及MRI征象表现为瘤周早期不规则样强化对浸润性乳腺癌伴EIC有一定预测价值,有利于制定个性化的乳腺癌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导管 浸润性 乳房X线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药代动力灌注扫描在鉴别段样强化肉芽肿性乳腺炎与浸润性导管癌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陈艳 吴晓燕 +3 位作者 张敏 黄学菁 成建明 郑李韵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7-182,共6页
目的 探讨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磁共振药代动力灌注扫描对段样强化的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diopathic granulomatous mastitis,IGM)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段样强化、... 目的 探讨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磁共振药代动力灌注扫描对段样强化的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diopathic granulomatous mastitis,IGM)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段样强化、无脓肿型IGM和15例ID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均行磁共振药代动力灌注扫描。采用Fisher精确检验、t检验、χ^(2)检验比较两组月经状态、年龄、内部强化方式的差异,采用t检验、Mann Whitney U检验筛选出两组容积转运常数(volume transport constant,K^(trans))、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K_(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Ve)值中的差异项,用二元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其与IDC的危险系数,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 两组年龄、月经状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3),而内部强化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3)。磁共振药代动力灌注扫描:IGM组K^(trans)值[(0.274±0.163)min^(-1)]低于IDC组[(0.451±0.257) min^(-1)],IGM组K_(ep)值[(0.618±0.245)min^(-1)]低于IDC组[(0.856±0.420) min^(-1)],且两组间K^(trans)及K_(ep)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12)。两组Ve值为IGM组(0.531±0.320)min^(-1)、IDC组(0.629±0.323)min^(-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2)。二元logistic线性回归:K^(trans)值的优势比(odds ratios,OR)=2.243[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52~6.294](P=0.021),绘制ROC曲线显示,约登指数、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585、73.3%、85.2%,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778 (95%CI:0.623~0.891)(P=0.001)。结论 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磁共振药代动力灌注扫描所得K^(trans)值对以段样强化为表现的IGM、IDC有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 浸润性导管 磁共振药代动力灌注扫描 压缩感知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影像组学列线图术前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舒妮 赵楠楠 +5 位作者 李阳 朱芸 杨静茹 张澳琪 顾一泓 谢宗玉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87,共10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组学列线图术前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转移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224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首先,选取T...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组学列线图术前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转移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224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首先,选取T2WI图像和动态对比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第二期图像的病灶最大层面及同一病灶的钼靶(mammography,MG)头尾位、内外斜位图像勾画感兴趣区,并且提取病灶感兴趣区特征,按照7∶3比例将样本随机分为训练集156例和测试集68例,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进行特征降维筛选,选择5种机器学习分类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K近邻(K nearest neighbors,KNN)、极端梯度提升决策树(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随机森林(randomforest,RF)]构建多模态影像组学模型并选择预测性能最佳分类器建立MRI、MG影像组学模型。通过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临床高危因素构建临床模型。最终选择影像组学评分联合临床高危因素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模型预测乳腺癌患者ALN状态的性能,利用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拟合能力,决策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最终得到14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在测试集中5种机器学习分类器AUC值范围为0.764~0.864,其中SVM的AUC值最高(0.864)。淋巴结触诊(P<0.001)及MRI_ALN(P=0.005)是评估ALN是否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训练集AUC、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0.941、90.7%、88.9%、88.5%;测试集分别为0.926、84.4%、86.1%、85.3%。结论列线图模型性能最佳,在术前预测ALN状态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协助临床制订科学有效的诊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导管 腋窝淋巴结 影像组学 列线图 钼靶检查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块大小与多模态超声及免疫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
作者 李文肖 曹春莉 +3 位作者 马婷 石丽楠 王子静 李军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0-546,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大小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常规超声、声触诊组织成像和定量分析(VTIQ)、超声造影超声特征及免疫指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022年5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的106例IDC患者的多模态超声和临床资料。根据肿块大小,将... 目的:探讨不同大小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常规超声、声触诊组织成像和定量分析(VTIQ)、超声造影超声特征及免疫指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022年5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的106例IDC患者的多模态超声和临床资料。根据肿块大小,将患者分为>2 cm组(55例)和≤2 cm组(51例)。分析两组之间肿瘤的常规超声特征(位置、纵横比、后方回声衰减、边缘毛刺征、Adler血流分级)、VTIQ指标[剪切波速度最大值(SWV_(max))、最小值(SWV_(min))、周边平均值(SWV_(周边AVG))、肿瘤与同切面正常腺体SWV最大值的比值(maxSWVR_(肿瘤/正常乳腺))、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SWVR_(max/min))]和超声造影特征(增强程度、增强速度、增强顺序、病灶边缘放射状汇聚、灌注缺损和增强后病灶范围有无增大)的差异,及其与肿瘤免疫组化指标(ER、PR、Her-2、Ki-67)的相关性。结果:两组之间病变位置(χ^(2)=6.937,P=0.031)、Adler血流分级(χ^(2)=9.456,P=0.002)、SWV周边AVG(Z=-2.504,P=0.012)、maxSWVR肿瘤/正常乳腺(Z=-2.545,P=0.011)、SWVR_(max/min)(Z=-2.469,P=0.014)、增强强度(χ^(2)=3.918,P=0.048)、增强后放射状汇聚(χ^(2)=10.403,P=0.001)、增强后病灶面积增大与否(χ^(2)=8.289,P=0.004)及Ki-67水平(χ^(2)=5.213,P=0.022)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dler血流分级Ⅱ~Ⅲ级、增强后病灶边缘放射状汇聚、增强后病灶面积增大、高SWV周边AVG、高SWVR_(max/min)、高maxSWVR_(肿瘤/正常乳腺)乳腺IDC肿块大小呈正相关。结论:不同直径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以2 cm为阈值时)的多模态超声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可以为临床及超声医师的术前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导管 超声造影 声触诊组织量化成像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JMJD3、MMP-2和VEGF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14
5
作者 徐小艳 王建君 +5 位作者 闫琛 门颖丽 姜黄 方会娟 徐宪伟 杨金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93-1600,共8页
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JMJD3、MMP-2和VEGF蛋白水平的表达,研究过表达JMJD3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以及MMP-2和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法和RT-PCR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相对应的癌旁组织中JMJD3、MMP-2和VEGF蛋白和mRNA的表... 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JMJD3、MMP-2和VEGF蛋白水平的表达,研究过表达JMJD3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以及MMP-2和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法和RT-PCR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相对应的癌旁组织中JMJD3、MMP-2和VEGF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上述蛋白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来评估JMJD3、MMP-2和VEGF蛋白的异常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通过重组质粒在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过表达JMJD3,用CCK-8和免疫组化检测Ki67表达分析其对增殖的影响,用RT-PCR方法检测MMP-2和VEGFmRNA水平表达的变化。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中JMJD3阳性强度低于相应癌旁组织(P<0.05),乳腺癌组织中MMP-2和VEGF阳性强度高于相应癌旁组织(P<0.05);RT-PCR结果显示,乳腺癌JMJD3 mRNA水平低于癌旁组织,MMP-2和VEGF mRNA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5)。JMJD3的表达在乳腺癌直径较小、高分化、TNMⅠ+Ⅱ期、淋巴结无转移及分子分型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表达率较高(P<0.05),MMP-2和VEGF的表达在乳腺癌肿瘤直径较大、低分化、TNMⅢ+Ⅳ期、淋巴结有转移、Luminal B型和Her-2过表达型表达率较高(P<0.05)。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JMJD3蛋白表达水平较高者的无病生存期高于低表达者(P<0.05),MMP-2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较高者的无病生存期低于低表达表达者(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JMJD3、MMP-2和VEGF、分化程度是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JMJD3与MMP2和VEGF均呈负相关(r=-0.569,-0.533,P<0.05),MMP2和VEGF呈正相关(r=0.923,P<0.05)。过表达JMJD3能够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增殖、MMP-2和VEGF的表达。结论JMJD3、MMP-2和VEGF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增殖、浸润、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三者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 JMJD3 MMP-2 VEGF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HPV18、HPV16感染的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周晓燕 朱伟萍 +1 位作者 金爱萍 施达仁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74-377,共4页
目的 :了解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HPV18、HPV16的感染情况 ,分析其是否是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HPV16、HPV18的DNA序列 ,合成相应特异的寡核苷酸片段 ,用加尾标记法制备地高辛标记探针 ,用原位杂交法检测 ... 目的 :了解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HPV18、HPV16的感染情况 ,分析其是否是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HPV16、HPV18的DNA序列 ,合成相应特异的寡核苷酸片段 ,用加尾标记法制备地高辛标记探针 ,用原位杂交法检测 5 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0例相应正常乳腺上皮及 15例良性乳腺病变中HPV18、HPV16的感染 ,并分析其与患者发病年龄、肿块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浸润性导管癌中HPV18或 16的总阳性率达 70 6 % ,其中HPV18与HPV16的阳性率分别为 5 8 8%、4 5 1% ,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上皮的感染率 (30 0 %、10 0 % ;P <0 0 5 ) ;乳腺良性病变的HPV18、16阳性率分别是 6 0 0 %、6 0 % ,其中HPV18的阳性率亦显著高于正常乳腺上皮 (P <0 0 5 )。结论 :(1)HPV16和18可能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的致病因子 ,HPV18尚可能与乳腺良性病变的发生有关。 (2 )HPV的感染与患者年龄、肿块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 HPV18 HPV16 乳腺肿瘤 导管 人乳头瘤病毒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钼靶和病理的列线图预测肿块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被引量:20
7
作者 朱芸 张书海 +6 位作者 王小雷 杨昭 李淑华 杨丽 汤晓敏 马宜传 谢宗玉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5-51,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MRI、钼靶影像特征联合临床病理因素构建的列线图在预测肿块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转移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312例,按3∶1随... 目的探讨基于MRI、钼靶影像特征联合临床病理因素构建的列线图在预测肿块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转移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312例,按3∶1随机分成训练组(234例)与验证组(78例),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在训练组中,SLN阴性组158例,阳性组76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MRI、钼靶影像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预测因子,构建预测SLN转移的列线图模型。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拟合优度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临床病理因素、MRI、钼靶影像特征在训练组及验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训练组中,肿瘤最大径、临床T分期、淋巴结触诊、孕激素受体、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脉管浸润、MRI[肿块形状、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类、腋窝淋巴结状态]、钼靶(BI-RADS分类、腋窝淋巴结状态)这11个变量在SLN阴性组和阳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肿瘤最大径、淋巴结触诊、MRI(腋窝淋巴结状态)、钼靶(腋窝淋巴结状态)以及脉管浸润为预测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5个变量构建模型,训练组及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8和0.897;Hosmer-Lemeshow检验拟合优度P值分别为0.883和0.579(P>0.05)。结论基于MRI及钼靶的术前影像学特征联合临床病理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SLN转移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导管 列线图 前哨淋巴结 磁共振成像 钼靶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H3和Ki-6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西林 张永生 +2 位作者 韩洁 朱晓玲 高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28-1232,共5页
目的探讨磷酸化组蛋白H3(phospho-histone H3,PHH3)和Ki-6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Max Vision两步法检测PHH3和Ki-67在13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4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乳腺浸润性... 目的探讨磷酸化组蛋白H3(phospho-histone H3,PHH3)和Ki-6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Max Vision两步法检测PHH3和Ki-67在13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4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PHH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71.0%(98/138)和7.5%(3/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HH3高表达与病理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Ki-6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63.0%(87/138)和10.0%(4/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高表达与病理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PHH3和Ki-6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高表达呈正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PHH3和Ki-67高表达与预后呈负相关,用Log-rank法分析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HH3和Ki-6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二者可为乳腺癌的预后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导管 PHH3 KI-67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ER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判定的重复性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唐源 魏兵 +7 位作者 步宏 杨莹 陈卉娇 张璋 刘希 陈海玲 廖殿英 李俸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2-27,共6页
目的探讨病理医师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ER2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结果判定的重复性及其影响因素,寻求提高判读重复性和准确性的措施。方法参照《乳腺癌HEB2检测指南》,2位乳腺专科病理医师共同读片选取56例浸润性... 目的探讨病理医师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ER2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结果判定的重复性及其影响因素,寻求提高判读重复性和准确性的措施。方法参照《乳腺癌HEB2检测指南》,2位乳腺专科病理医师共同读片选取56例浸润性导管癌的HER2 IHC切片作为研究对象。4位非专科病理医师独立盲法完成对该组病例IHC切片的前后两轮结果判定。对第一轮4位观察者间的判读重复性和观察者自身的判读重复性进行Kappa分析。同时将2位专科医师共同确定的判读结果作为HER2判读参考分级,4位非专科医师第一轮的判读结果分别与之进行配对Kappa分析。结果观察者间的判读重复性为中等(K=0.5939),重复性最高的级别是HER2为0(K=0.8114),最低的是HER2为2+(K=0.4736)。判读级别简化为阳性和阴性后,观察者间的重复性明显提高(K=0.7230)。4位观察者自身的判读重复性极好(Kw=0.8219~0.9165),判读的准确性则与经验有关。结论采用标准化的检测手段、深入学习和实践现有的判读标准以及联合判读等措施应有助于提高HER2 IHC判读的重复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导管 HER2 免疫组化学 判读重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Ezrin、Galectin-3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7
10
作者 樊祥山 余慧萍 +5 位作者 孟凡青 张东生 周强 吴鸿雁 杨军 孟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检测Ezrin和Galectin-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IDC进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法研究101例乳腺IDC和37例乳腺良性病变中Ezrin、Galectin-3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分析其与年龄、肿块最... 目的检测Ezrin和Galectin-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IDC进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法研究101例乳腺IDC和37例乳腺良性病变中Ezrin、Galectin-3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分析其与年龄、肿块最大径、组织学分级、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间关系。结果Ezrin在乳腺IDC和良性病变中具有明显不同的亚细胞定位(P=0.000),而Galectin-3则具有明显的表达强度差异(P=0.000)。在IDC组,Ezrin表达与淋巴结转移(rs=0.323,P=0.001)、TNM分期(rs=0.334,P=0.001)、肿瘤最大径(rs=0.227,P=0.005)呈正相关,与年龄、组织学分级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Galectin-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rs=0.337,P=0.001)和TNM分期(rs=0.269,P=0.007)呈正相关,而与年龄、肿瘤直径以及组织学分级无关;而Galectin-3表达与Ezrin表达亦呈正相关(rs=0.360,P=0.000)。结论Ezrin和Galec-tin-3的亚细胞定位或(和)表达水平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发生了明显变化,二者的表达情况对乳腺病变性质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Ezrin和Galectin-3高表达的乳腺IDC具有更高侵袭性和淋巴结转移能力;对Ezrin和Galectin-3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可能使其成为乳腺IDC患者个体化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导管 淋巴结转移 EZRIN GALECTIN-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的影像组学特征在鉴别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分级中的价值 被引量:16
11
作者 吴佩琪 刘再毅 梁长虹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38-942,共5页
目的影像组学在鉴别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方面有一定价值。文中旨在探讨基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MRI的影像组学特征与IDC的组织学分级的关系,进而为术前预测乳腺癌患者的组织学分级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 目的影像组学在鉴别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方面有一定价值。文中旨在探讨基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MRI的影像组学特征与IDC的组织学分级的关系,进而为术前预测乳腺癌患者的组织学分级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广东省人民医院乳腺外科71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记录病灶MRI传统定量指标:表观弥散系数(ADC)和初始强化率(IER);对ADC图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图上的肿瘤病灶进行手动分割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分析比较影像组学标签在低级别(Ⅰ级+Ⅱ级)和高级别者(Ⅲ级)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模,比较ADC值、IER值及ADC图和DCE图影像组学标签模型在鉴别低级别和高级别IDC时的效果。结果高级别IDC患者其乳腺癌灶的ADC、B_sum_variance、L_SRE和R_RP值低于低级别,而B_uniform、B_GLN、L_energy、R_homogeneity2和R_IDN值则高于低级别(P<0.05)。IER值在鉴别高级别和低级别IDC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C图影像组学标签模型鉴别高级别和低级别IDC的AUC[0.858(0.774~0.942)]明显大于ADC值模型[0.709(0.588~0.830)]、DCE图影像组学标签模型[0.691(0.565~0.818)]。ADC图影像组学标签模型的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明显优于ADC值模型和DCE图影像组学标签模型。结论 ADC值和乳腺MRI的影像组学标签对鉴别高级别和低级别IDC有一定价值,尤其是ADC图影像组学标签模型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 病理分级 MRI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TKTL1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12
作者 崔力方 张继新 +5 位作者 昌红 曲丛玲 郭洋 沈兵 高颖 张建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4-496,501,共4页
目的探讨转酮醇酶样基因1(transketolase-like 1,TKTL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54例乳腺IDC和10例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中TKTL1的表达,比... 目的探讨转酮醇酶样基因1(transketolase-like 1,TKTL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54例乳腺IDC和10例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中TKTL1的表达,比较其差异并分析IDC中TKTL1的表达与ER、PR、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脉管瘤栓、神经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等主要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1)TKTL1在IDC、DCIS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2)IDC中TKTL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个数呈正相关(P=0.047),与ER、PR、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脉管瘤栓及神经侵犯无相关性(P>0.05)。结论 TKTL1在IDC中高表达,可能与肿瘤的浸润、转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导管 TKTL1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T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玉娟 汪静 +7 位作者 王晓东 吕青 王宇 朱精强 李宏江 刘雪娟 羊晓勤 杨金巧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583-587,591,共6页
目的:评价信号传导活化因子3(STAT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12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TAT3表达情况,Chi-squire分析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Logis... 目的:评价信号传导活化因子3(STAT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12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TAT3表达情况,Chi-squire分析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Multinomial logistic分析证实与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TAT3表达最为密切的因素,线性回归定量分析STAT3与临床病理指标相关密切程度。结果:单因素Chi-squire分析显示年龄、T分期、N分期、TNM分期、Ki-67表达、VEGF-C表达和VEGF-D表达与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TAT3表达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EGF-C表达、VEGF-D表达、N分期和手术时年龄是影响STAT3在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Multinomial logistic分析证实VEGF-D具有最小的AIC和BIC值,应视为对于STAT3表达的最密切影响因素;Spearman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发现STAT3在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与VEGF-D表达水平呈显著线性相关。结论:STAT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表达与VEGF-D表达明显相关,可能是促进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传导活化因子3 乳腺 浸润性导管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生长抑素受体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少华 于泽平 +4 位作者 李宁 杨小冬 张新华 孙桂勤 黎介寿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9期805-807,i0011,共4页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受体(SSTR)在原发性乳腺浸润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2例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STR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受体(SSTR)在原发性乳腺浸润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2例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STR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STR阳性表达率为74.4%(61/82)。SSTR阳性表达强度与年龄(P=0.881)、肿瘤大小(P=0.522)无关,但不同病理分期(P<0.001)、分化程度(P=0.021)的肿瘤组织其SSTR表达强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STR阳性表达率为74.4%,因此,对大多数疑为乳腺癌的患者可应用核素显像技术(SRS)进行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抑素受体 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脂肪酸合成酶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华 吕青 +3 位作者 薛晖 董立华 SaimaNaz 羊惠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1-384,共4页
目的探讨脂肪酸结合蛋白和脂肪酸合成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机制,以探询新的分子标志和早期分子治疗的靶基因。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等方法检测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E-FABP)... 目的探讨脂肪酸结合蛋白和脂肪酸合成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机制,以探询新的分子标志和早期分子治疗的靶基因。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等方法检测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E-FABP)和脂肪酸合成酶(FAS)在76例浸润性乳腺导管癌中的表达变化。结果E-FABP广泛分布于浸润性导管癌的血管内皮细胞、导管和腺泡的上皮细胞,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量在III级浸润性导管癌的较I、II级明显下调(P<0.05)。FAS主要分布于腺泡和导管的上皮细胞,表达量随组织学级数的变化趋势与E-FABP相同,两者的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此外,E-FABP和FAS的表达与及组织学级数相关(P<0.05),与绝经情况、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无关(P>0.05)。结论在I、II级浸润性导管癌,E-FABP可能作为FAS的下游分子,结合和转运FAS合成的长链脂肪酸,以维持肿瘤细胞旺盛的代谢;在III级导管癌,E-FABP、FAS的表达明显下调,癌细胞的活动可能有赖于其他信号分子起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探寻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的分子标志及早期治疗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和蛋白质表达 脂肪酸结合蛋白 脂肪酸合成酶 浸润性导管 乳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ogistic回归分析在超声造影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16
作者 杜睿 薛玉 +2 位作者 张歆 许建萍 唐艳林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0-273,共4页
目的:探讨Logistic回归分析在超声造影多参数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的3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及63例乳腺良性肿块患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相... 目的:探讨Logistic回归分析在超声造影多参数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的3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及63例乳腺良性肿块患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相关度较高的造影参数,并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后进入模型的5个参数分别为造影剂增强速度、增强不均匀、造影剂渡越时间、造影剂消退速度、肿块增强程度,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有较高相关性(P<0.05)。结论:超声造影多参数Logistic回归分析对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 超声造影 LOGISTIC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hB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光伦 涂刚 +1 位作者 姚榛祥 岳俊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38-440,共3页
目的探讨EphB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5例浸润性导管癌以及12例癌旁乳腺组织中的EphB4、ER、PR、CerBb-2、P53的表达。结果EphB4在6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乳腺组织(P&... 目的探讨EphB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5例浸润性导管癌以及12例癌旁乳腺组织中的EphB4、ER、PR、CerBb-2、P53的表达。结果EphB4在6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乳腺组织(P<0.05),EphB4的表达与CerBb-2及肿瘤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P<0.05);与ER、PR及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结论EphB4在乳腺癌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HB4 乳腺浸润性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OGF OGFR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胡建功 金小萍 +2 位作者 谢朝辉 邢恩鸿 张祥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36-338,343,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OGF、OGFR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8例正常乳腺、12例乳腺腺病、8例乳腺异型上皮增生、21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OGF、OGFR的表达。结果:在正常乳腺组、乳腺腺病组、乳腺异型上皮增生组、浸润...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OGF、OGFR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8例正常乳腺、12例乳腺腺病、8例乳腺异型上皮增生、21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OGF、OGFR的表达。结果:在正常乳腺组、乳腺腺病组、乳腺异型上皮增生组、浸润性导管癌组中OGF表达率分别为55.43%、43.48%、34.50%、13.29%,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GFR表达率分别为68.80%、44.22%、40.00%、25.52%,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腺组织中可能存在着OGF-OGFR的相互作用;OGF、OGFR的表达减少,减弱了OGF-OGFR的相互作用,可能促进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增加OGF、OGFR的表达,促进两者的相互作用,可能对乳腺癌的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 免疫组化SP法 相互作用 正常乳腺 上皮增生 乳腺腺病 乳腺组织 表达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RABPⅡ和E-FABP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倩 吴宁 +3 位作者 孟红 丁兀兀 何小艳 易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53-957,共5页
目的观察细胞视黄酸结合蛋白Ⅱ(cellular retinoic acid-binding proteinⅡ,CRABPⅡ)和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epidermal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E-FABP)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ID... 目的观察细胞视黄酸结合蛋白Ⅱ(cellular retinoic acid-binding proteinⅡ,CRABPⅡ)和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epidermal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E-FABP)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ID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3例正常乳腺组织、152例乳腺IDC原发组织以及93例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CRABPⅡ和E-FABP的表达。结果 CRABPⅡ在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率高于乳腺IDC(P<0.05);E-FABP在乳腺IDC中的阳性率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0.05),其在乳腺IDC中的表达与肿瘤的转移有关(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均提示E-FABP阳性组的患者预后差(P<0.05)。结论 CRABPⅡ表达的减弱或缺失、E-FABP表达的增强可能与乳腺IDC的发生和演进相关;E-FABP阳性表达提示预后不良,对IDC患者预后的评估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导管 CRABPⅡ E—FABP 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浸润性导管癌的实时灰阶超声造影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胡蓉菲 许萍 +2 位作者 汪晓虹 王怡 童玲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5-368,共4页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实时灰阶超声造影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造影形态学增强模式和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并比较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对该组肿瘤的诊断准确率。结果:67个浸润性导管癌中,造影增...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实时灰阶超声造影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造影形态学增强模式和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并比较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对该组肿瘤的诊断准确率。结果:67个浸润性导管癌中,造影增强显示病灶形态不规则49个(73%),边界不清51个(76%),周边穿入或扭曲血管50个(75%),内部对比剂分布不均匀58个(87%),其中可见局灶性充盈缺损21个(31%)。超声造影增强前、后病灶的平均大小分别为(23.3±9.9)mm(、26.1±9.5)mm,造影后肿块明显增大(P<0.01)。对比剂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1.9±4.5)s(、20.1±4.6)s、4.9±2.8。本组浸润性导管癌超声造影的诊断准确率为82%(55/67),低于常规超声的诊断率91%(61/67)。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大多具有典型的恶性造影增强特征,但部分呈低增强模式而易导致误诊,超声造影较常规超声未能进一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对比剂 乳腺肿瘤 浸润性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