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2年南海季风爆发前后西沙海区海-气通量交换及其变化 被引量:32
1
作者 闫俊岳 唐志毅 +3 位作者 姚华栋 李江龙 肖义国 陈弈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00-1010,共11页
利用2002年4月24日至6月20日在西沙海区进行的第三次南海海-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采用涡相关法和TOGACOARE2.5b版本通量计算方案,计算了西南季风爆发前后海洋-大气间的通量交换,讨论了辐射、动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海洋热量净收支的... 利用2002年4月24日至6月20日在西沙海区进行的第三次南海海-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采用涡相关法和TOGACOARE2.5b版本通量计算方案,计算了西南季风爆发前后海洋-大气间的通量交换,讨论了辐射、动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海洋热量净收支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南季风爆发前后,太阳短波辐射、海面净辐射、潜热通量和海洋热量净收支变化特别强烈;通量变化受不同环境要素的影响:感热通量与海-气温差呈正相关关系,与气温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潜热通量与风速、海-气温差及海面水温均有正相关关系,其中与风速的关系最密切.动量通量(τ)主要随风速变化,它与风速(V)的关系可以表示为τ=0.00185V2-0.00559V+0.012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 季风爆发 海-气通量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北黄海养马岛养殖区溶解甲烷浓度、影响因素及海-气交换通量
2
作者 周晨霞 温健文 +3 位作者 翟方国 宋昌远 宋国栋 张桂玲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52,共13页
养殖海区是向大气中释放甲烷(CH_(4))的热点区域。本研究于2023年6月底、8月初和8月底对北黄海养马岛养殖区海域进行了3个航次调查,采集了表、底层海水样品,利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对样品进行分析测定,以认识夏季养殖区海水中溶解CH_(4... 养殖海区是向大气中释放甲烷(CH_(4))的热点区域。本研究于2023年6月底、8月初和8月底对北黄海养马岛养殖区海域进行了3个航次调查,采集了表、底层海水样品,利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对样品进行分析测定,以认识夏季养殖区海水中溶解CH_(4)的分布特征并估算其海–气交换通量。结果显示,夏季养马岛养殖区海域表、底层溶解CH_(4)浓度范围分别为3.32~25.29 nmol/L和4.13~33.29 nmol/L,受沉积物释放的影响,底层溶解CH_(4)浓度整体高于表层。受陆源输入、物理过程、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CH_(4)的水平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其中,近岸河口处CH_(4)浓度明显高于远岸海域,贝类养殖区明显高于非养殖区。室内受控培养实验和现场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产CH_(4)等有氧产生过程是夏季该海域表层富氧水体中过剩甲烷ΔCH_(4)的来源。夏季3个航次的表层海水CH_(4)的平均饱和度分别为(364±201)%、(499±212)%和(402±134)%,均处于过饱和状态,同时利用W2014公式估算出养马岛养殖区海域夏季表层海水CH_(4)的海-气交换通量为(18.87±28.82)μmol/(m^(2)·d),表明夏季该海域是大气CH_(4)的净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马岛养殖区 甲烷 水产养殖 -交换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8月北黄海北部溶解甲烷分布、海-气交换通量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徐雪梅 王明丽 +4 位作者 何宗财 韩建波 邢庆会 王心怡 陈虹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2-793,共12页
科学评估陆架边缘海溶解甲烷(CH_(4))的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对于认识陆架边缘海CH_(4)的释放对大气CH_(4)的区域性贡献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2年8月的现场调查数据和资料,研究北黄海北部海水溶解CH_(4)的分布、海-气交换通量及影响因素... 科学评估陆架边缘海溶解甲烷(CH_(4))的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对于认识陆架边缘海CH_(4)的释放对大气CH_(4)的区域性贡献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2年8月的现场调查数据和资料,研究北黄海北部海水溶解CH_(4)的分布、海-气交换通量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溶解CH_(4)浓度为4.0~63.3 nmol/L,饱和度为168%~2 360%,高值区位于鸭绿江口附近海域,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表层海水溶解CH_(4)浓度迅速降低。鸭绿江等陆源冲淡水的输入耦合海水及沉积物有机质的降解致使近岸海域海水CH_(4)升高;陆源冲淡水与海水混合过程中海水CH_(4)的氧化消耗也是控制CH_(4)浓度和分布不容忽视的重要过程。离岸海域海水及沉积物有机质厌氧降解耦合黄海冷水团的作用使得底层海水溶解CH_(4)浓度高于表层海水。研究海域海-气CH_(4)交换通量为18.4~578.8μmol/(m^(2)·d),是大气CH_(4)的源;鸭绿江口附近海域海-气CH_(4)交换通量高于离岸海域。由此可见,受陆源冲淡水输入的影响研究海域溶解CH_(4)浓度和海-气交换通量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且变幅高于世界其他海域;加强河口以及近海调查研究对于准确评估陆架边缘海CH_(4)的排放,明确CH_(4)排放源项的构成及制定CH_(4)减排的有效措施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 溶解甲烷 -CH_(4)交换通量 冲淡水输入 有机质厌氧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北黄海溶解态CH_4和N_2O的浓度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 被引量:5
4
作者 臧昆鹏 霍城 +1 位作者 郑楠 徐雪梅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59-967,共9页
2014年1月开展了北黄海表层海水中溶解态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浓度及海水温盐等参数的观测研究.结果显示,冬季北黄海表层海水溶解态CH_4和N_2O的浓度范围分别为4.3—7.3 nmol·L-1和12.8—14.9 nmol·L-1,饱和度范围分别... 2014年1月开展了北黄海表层海水中溶解态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浓度及海水温盐等参数的观测研究.结果显示,冬季北黄海表层海水溶解态CH_4和N_2O的浓度范围分别为4.3—7.3 nmol·L-1和12.8—14.9 nmol·L-1,饱和度范围分别为150%—255%和128%—149%,是大气CH_4和N_2O的源.通过针对性开展温盐数据校正,区域和全球尺度大气CH_4和N_2O摩尔分数参考值的对比计算等关键过程的研究,优化提高了溶解态CH_4和N_2O饱和度及海-气交换通量计算方法和结果的准确度,得出1月份海-气CH_4和N_2O交换通量分别为6.3±5.1μmol·m-2·d-1和9.4±8.0μmol·m-2·d-1(W2014).并结合文献报道的春、夏、秋季节观测结果,将北黄海N_2O年释放量修订为1.02×10-2T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 甲烷 氧化亚氮 -交换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水中DO的平面、垂直分布以及海-气交换通量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小涯 潘建明 +1 位作者 张海生 姚龙奎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48,共8页
根据1998年7月和1999年1月南海两个航次的综合调查结果,对溶解氧(DO)的平面、垂直分布以及海-气交换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海水是DO浓度最高的含氧层,在次表层20~75 m处普遍存在着DO浓度的最大值(440 μmol/dm3),同时该层还出现... 根据1998年7月和1999年1月南海两个航次的综合调查结果,对溶解氧(DO)的平面、垂直分布以及海-气交换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海水是DO浓度最高的含氧层,在次表层20~75 m处普遍存在着DO浓度的最大值(440 μmol/dm3),同时该层还出现了pH值的最大值和活性磷酸盐浓度的最小值,其位置在温跃层的下界附近.对夏季表层DO和活性磷酸盐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其相关系数为-0.915(n=288),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同时,DO和pH值垂向变化趋势相一致,相关系数为0.951(n=288),两者呈强烈正相关.通过计算,得到1998年夏季和1999年冬季海面溶解氧的海-气交换通量:夏季释放通量为-0.346~0.226 mol/(m2·d);冬季为-0.234~3.123 mol/(m2·d).由于夏季南海海水生物的初级生产力相对要高于冬季,因此夏季溶解氧向上通量的区域较冬季广,同时,海-气交换的通量随区域的变化也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 PH值 活性磷酸盐 平面分布 垂直分布 -交换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秋季南海北部陆坡区氧化亚氮的分布、产生及海-气交换通量 被引量:3
6
作者 任妍妍 郑文静 +2 位作者 叶旺旺 张云燕 张桂玲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9-39,共11页
分别于2014年10月和2015年6月对南海北部陆坡区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其溶存氧化亚氮(N_2O)的分布、产生并估算了其海-气交换通量。结果表明:秋季南海北部表层海水中溶解N_2O浓度为(8.19±0.79)nmol/L,饱和度为132.5%±13.4%;夏季... 分别于2014年10月和2015年6月对南海北部陆坡区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其溶存氧化亚氮(N_2O)的分布、产生并估算了其海-气交换通量。结果表明:秋季南海北部表层海水中溶解N_2O浓度为(8.19±0.79)nmol/L,饱和度为132.5%±13.4%;夏季表层海水中溶解N_2O浓度为(7.72±0.56)nmol/L,饱和度为135.5%±9.7%。夏季由于受到珠江冲淡水的影响,表层N_2O浓度随盐度升高呈降低趋势,秋季调查区域东北部受到穿过吕宋海峡的黑潮分支表层水的影响,N_2O浓度较低。结合文献资料,南海北部陆坡区表层N_2O浓度季节变化特征为春末>秋季>夏季,同一季节,南海陆坡区的N_2O浓度高于其他区域。温度是影响N_2O分布的重要因素,ΔN_2O与表观耗氧量(apparent oxygen utilization,AOU)和NO_3~ˉ的显著相关说明硝化作用是南海水体中N_2O产生的主要机制,由此估算硝化作用的N_2O产率分别为秋季0.033%,夏季0.035%。利用N2000和W2014公式分别估算了该区域秋季和夏季N_2O的海-气交换通量:秋季为1.81—23.81(11.11±6.52,平均值±SD,下同)(N2000)和1.73—24.38(11.30±6.81)(W2014),夏季为1.01—21.57(7.04±6.10)(N2000)和0.75—22.69(6.94±6.49)(W2014),单位均为μmol/(m^2·d)。初步估算出南海北部陆坡N_2O释放量为0.055Tg/a,约占全球海洋总释放量的0.39%,远高于其面积比,说明南海北部陆坡是N_2O释放的活跃海域,是大气N_2O的重要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 分布 产生 -交换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春、秋季溶存CH_4的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 被引量:2
7
作者 侯静 张桂玲 +2 位作者 叶旺旺 宋达 孙明爽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7-277,共11页
分析2013-10,2014-05和2015-05对桑沟湾3个航次的调查中采集的表、底层海水样品,研究该海域海水中溶解CH_4的分布特征及海-气交换通量。结果表明:春、秋季桑沟湾水体中CH_4浓度范围为3.0356.4nmol·L^(-1),底层浓度高于表层。由于... 分析2013-10,2014-05和2015-05对桑沟湾3个航次的调查中采集的表、底层海水样品,研究该海域海水中溶解CH_4的分布特征及海-气交换通量。结果表明:春、秋季桑沟湾水体中CH_4浓度范围为3.0356.4nmol·L^(-1),底层浓度高于表层。由于水温的季节变化和陆源输入的影响,秋季表、底层平均CH_4浓度是春季的37倍。受养殖活动的影响,贝藻混养区表、底层CH_4均高于其他养殖区和湾外。2013-10,2014-05和2015-05桑沟湾表层海水CH_4的平均饱和度分别为(2 704±2 532)%,(330±276)%和(858±417)%,表现为秋季高于春季。根据W2014公式估算出桑沟湾春、秋季表层海水CH_4海-气交换通量范围为3.919.9μmol·m^(-2)·d^(-1),根据N2000公式估算出春、秋季表层海水CH_4海-气交换通量范围为5.520.6μmol·m^(-2)·d^(-1),表明春、秋季桑沟湾是大气CH_4的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沟湾 甲烷 分布特征 -交换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三横山岛养殖海域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8
作者 常佳楠 张建琳 +6 位作者 段元亮 沈亦非 沈茜妤 赵爽 张梅菁 赵子滔 何培民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5-617,共13页
为研究下三横山岛养殖海域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及影响因素,从2020年7月开始,在该海域开展为期一年(4次)的监测和分析,主要剖析其温度、盐度、pH、总碱度(TA)及水体中溶解无机碳(DIC)、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分布差异,估... 为研究下三横山岛养殖海域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及影响因素,从2020年7月开始,在该海域开展为期一年(4次)的监测和分析,主要剖析其温度、盐度、pH、总碱度(TA)及水体中溶解无机碳(DIC)、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分布差异,估算下三横山岛养殖海域表层海水CO_(2)分压(pCO_(2))及海-气界面CO_(2)通量(FCO_(2))值,并分析pCO_(2)的影响因素,探讨下三横山岛该养殖海域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结果表明,下三横山岛海域表层海水4个季节的温度、盐度、pH、TA、DIC、DOC、POC的分布在季节上差异极显著(P<0.01)。下三横山岛海域pCO_(2)全年的变化范围为29.93~836.80μatm,FCO_(2)值的变化范围为-45.67~216.50 mmol·(m^(2)·d)^(-1)。pCO_(2)与FCO_(2)值四季变化显著(P<0.05),全年碳分布格局有较大差异,其中,仅春季为碳汇,碳汇强度为(-32.79±3.73)mmol·(m^(2)·d)^(-1),夏、秋、冬季皆为碳源,碳源强度分别为(14.74±33.35)mmol·(m^(2)·d)^(-1)、(18.39±6.63)mmol·(m^(2)·d)^(-1)、(50.34±9.27)mmol·(m^(2)·d)^(-1),其中,春、夏、秋季FCO_(2)最低值均出现在鱼类养殖区,最高值出现在贻贝养殖区。养殖区内的生物活动是影响下三横山岛海域表层海水pCO_(2)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下三横山岛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的碳汇研究提供了前期数据及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三横山岛 水CO_(2)分压 -CO_(2)交换通量 水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东海溶存氧化亚氮的分布和海气交换通量 被引量:5
9
作者 马啸 张桂玲 +3 位作者 曹兴朋 宋国栋 王岚 刘素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28,共8页
于2011年5至6月在东海采集不同深度海水样品,研究了其中溶存氧化亚氮(N2O)的分布并估算其海-气交换通量。结果表明,春季东海表层海水中溶存N2O浓度范围为6.31-11.88 nmol/L,平均值为(9.13±1.45) nmol/L;底层海水中N2O浓度范围... 于2011年5至6月在东海采集不同深度海水样品,研究了其中溶存氧化亚氮(N2O)的分布并估算其海-气交换通量。结果表明,春季东海表层海水中溶存N2O浓度范围为6.31-11.88 nmol/L,平均值为(9.13±1.45) nmol/L;底层海水中N2O浓度范围为7.53-39.75 nmol/L,平均值为(13.71±7.76) nmol/L。随着深度的增加, N2O浓度逐渐升高。温度是影响春季东海N2O分布的主要因素, N2O浓度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长江冲淡水和黑潮水是东海N2O的重要来源。东海表层海水中 N2O 的饱和度范围为92.5%-139.3%,平均值为118.5%±10.3%,绝大多数站位都处于过饱和状态,因此,春季东海是大气N2O的净源。利用LM86公式和W92公式求得东海的海-气交换通量分别为(4.96±6.12)μmol/(m^2·d)和(10.25±17.18)μmol/(m^2·d),初步估算出东海年释放N2O通量约为0.061-0.127 Tg/a,占全球海洋释放总量的2.0%,远高于其所占的面积比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 氧化亚氮 分布 -交换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溶存N_2O的分布和海气交换通量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立晓 张桂玲 李建兵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8-23,共6页
于2006年4月至2007年1月对桑沟湾海域进行了4个航次的调查,采集表层海水样品,研究了该海域表层海水中溶解N2O的分布特征及海气交换通量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桑沟湾表层海水中溶解N2O浓度和饱和度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变化,浓度表现为冬季最... 于2006年4月至2007年1月对桑沟湾海域进行了4个航次的调查,采集表层海水样品,研究了该海域表层海水中溶解N2O的分布特征及海气交换通量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桑沟湾表层海水中溶解N2O浓度和饱和度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变化,浓度表现为冬季最高而饱和度为夏季最高。利用Liss和Merlivat公式(LM86)以及Wanninkhof公式(W92)估算了该海湾海水中N2O的年平均海-气交换通量,分别为0.2μmol/(m2.d)±0.1μmol/(m2.d)和1.5μmol/(m2.d)±1.0μmol/(m2.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沟湾 氧化亚氮 分布特征 -交换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西北太平洋水体中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玉 张桂玲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1-328,共8页
于2010年5—6月搭乘日本KH10-1航次,对西北太平洋两个不同深度站位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垂直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海域表层海水中CH4和N2O浓度分别为(2.55±0.22)nmol/L和(7.50±1.11)nmol/L,饱... 于2010年5—6月搭乘日本KH10-1航次,对西北太平洋两个不同深度站位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垂直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海域表层海水中CH4和N2O浓度分别为(2.55±0.22)nmol/L和(7.50±1.11)nmol/L,饱和度分别为126%和116%,均处于轻度过饱和状态。在垂直方向上,CH4浓度分布呈现次表层极大的特征,次表层以下CH4浓度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小。CH4次表层极大值可能是由于细菌利用甲基化合物进行好氧产生和在悬浮颗粒物、浮游动物或其他海洋生物肠道内厌氧微环境产生的综合作用造成的。N2O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跃层下部达到最大值,N2O与溶解氧的垂直分布呈镜像关系。水体中N2O主要通过硝化过程产生。利用LM86和W92公式计算得到CH4的海气交换通量分别为(0.76±0.57)μmol/(m2·d)和(1.57±0.67)μmol/(m2·d),N2O的海气交换通量分别为(1.96±0.24)μmol/(m2·d)和(3.08±0.38)μmol/(m2·d),因此西北太平洋是大气CH4和N2O的净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CH4) 氧化亚氮(N2O) 西北太平洋 垂直分布 -交换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溶解氧化亚氮的分布、通量和影响因素
12
作者 邢明尧 林华 +6 位作者 杨志 王斌 李杨杰 张乾江 陈倩娜 郑豪 陈建芳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9,共12页
本研究基于2022年3月在杭州湾海域的航次调查,阐述了春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溶解氧化亚氮(N_(2)O)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海-气交换通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春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水体溶解N_(2)O的浓度与饱和度范围分别为12.5~2... 本研究基于2022年3月在杭州湾海域的航次调查,阐述了春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溶解氧化亚氮(N_(2)O)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海-气交换通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春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水体溶解N_(2)O的浓度与饱和度范围分别为12.5~21.3 nmol·L^(-1)和115%~183%,其中,上、中、下游N_(2)O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7.2±2.9、14.1±0.8和13.2±0.7 nmol·L^(-1),饱和度平均值分别为151%±17%、125%±6%和123%±6%,所有站位的溶解N_(2)O均处于过饱和状态。表层水体N_(2)O浓度和饱和度的分布显示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高值集中在上游,且自西向东逐渐递减,中、下游呈现自北向南逐渐递减的趋势。温度、河口混合、河流输入和生物过程对春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溶解N_(2)O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N_(2)O海-气交换通量范围为11.4~71.2μmol·m^(-2)·d^(-1),平均值为29.5±16.0μmol·m^(-2)·d^(-1)。与国内其他河口、海湾相比,杭州湾的N_(2)O海-气交换通量相对较高,N_(2)O释放潜力大。根据海域面积,本研究初步估算春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N_(2)O的释放量为3.5×105 mol·d-1,表明其在大气N_(2)O排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 钱塘江 N_(2)O 分布特征 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 -交换通量 源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8月底长江口海水中甲烷的分布与释放通量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玉川 张桂玲 刘素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1-89,共9页
于2009年8月27日至9月2日对长江口海域进行了大面调查,采集了表层和底层海水样品,对溶解甲烷(CH4)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夏季长江口海域表、底层溶解甲烷的浓度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即从近岸向远海逐渐降低,底层浓度约为表层的2倍。利... 于2009年8月27日至9月2日对长江口海域进行了大面调查,采集了表层和底层海水样品,对溶解甲烷(CH4)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夏季长江口海域表、底层溶解甲烷的浓度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即从近岸向远海逐渐降低,底层浓度约为表层的2倍。利用Liss and Merlivat(1986)公式、Wanninkhof(1992)公式、Raymod and Cole(2001)公式和平均瞬时风速估算出夏季长江口海域CH4的海-气交换通量分别为(22.1±38.4)μmol/(m2.d)、(34.3±59.6)μmol/(m2.d)和(48.6±84.5)μmol/(m2.d)。夏季长江口海域表层海水中CH4均呈过饱和状态,是大气中CH4的净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甲烷 分布 -交换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和海水中非甲烷烃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静 张桂玲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2期205-213,共9页
非甲烷烃类是大气中重要的活性气体,对全球大气中氧化物的平衡有重要影响。而海水中普遍存在着过饱和的非甲烷烃类,对全球偏远海区的大气化学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海水中非甲烷烃类的主要来源是直接的生物产生和水体中溶解有机物的光... 非甲烷烃类是大气中重要的活性气体,对全球大气中氧化物的平衡有重要影响。而海水中普遍存在着过饱和的非甲烷烃类,对全球偏远海区的大气化学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海水中非甲烷烃类的主要来源是直接的生物产生和水体中溶解有机物的光化学产生。本文综述了大气和海水中非甲烷烃类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大气中非甲烷烃类的化学反应、来源,以及海水中非甲烷烃类的分布特征、源和汇,并探讨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甲烷烃类 分布特征 -交换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溶解CH_(4)分布和通量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悦 罗畅 +4 位作者 杜冠祥 王浩男 宋国栋 刘素美 张桂玲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4-456,共13页
甲烷(CH_(4))是影响地球辐射平衡的主要温室气体,海洋是大气CH_(4)的自然源,而陆架等近海是释放CH_(4)的热点海域。于2021年4月、7月和10月对渤海进行了调查,以认识其分布特征并估算其海-气交换通量。春、夏和秋季表层海水CH_(4)浓度分... 甲烷(CH_(4))是影响地球辐射平衡的主要温室气体,海洋是大气CH_(4)的自然源,而陆架等近海是释放CH_(4)的热点海域。于2021年4月、7月和10月对渤海进行了调查,以认识其分布特征并估算其海-气交换通量。春、夏和秋季表层海水CH_(4)浓度分别为(4.56±2.60)、(8.31±4.01)和(4.99±1.31)nmol/L,夏季明显高于春秋季。CH_(4)的垂直分布规律为底层普遍高于表层,不同站位的垂直分布空间差异较大。渤海CH_(4)分布主要受河流输入、油气泄漏、生物活动以及沉积物-水界面交换等因素的影响,其中黄河向渤海输入CH_(4)约为每月1.4×104~2.8×10^(5)mol,秋冬季沉积物-水界面CH_(4)交换通量范围为-4.0~0.42μmol/(m^(2)·d),表明秋冬季沉积物既可能是渤海水体CH_(4)的源,也可能是其汇。春、夏和秋季渤海CH_(4)海-气交换通量分别为(1.1±2.4)、(7.5±8.8)和(3.9±5.5)μmol/(m^(2)·d)。渤海年CH_(4)排放通量为2.37×10-3 Tg/a,约占全球海洋释放总量的0.05%,远高于其面积占比0.02%,是大气CH_(4)的净源。该文系统探讨了渤海CH_(4)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深入认识近岸海域对全球海洋CH_(4)释放的贡献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交换通量 河流输入 泄漏 生物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溶解甲烷的分布与释放通量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明爽 张桂玲 +2 位作者 王岚 叶旺旺 任景玲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61-68,共8页
分别于2012年3和7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大面调查,测定了表、底层海水中溶解甲烷浓度,并对其海-气交换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春、夏季表层甲烷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8.33±38.33)和(19.92±19.18)nmol·L-1,甲烷浓... 分别于2012年3和7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大面调查,测定了表、底层海水中溶解甲烷浓度,并对其海-气交换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春、夏季表层甲烷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8.33±38.33)和(19.92±19.18)nmol·L-1,甲烷浓度从内河口向外海逐渐降低。长江口溶解甲烷浓度和饱和度有明显季节变化,其中春季内河口甲烷浓度和饱和度高于夏季,但外河口及邻近海域则相反,这主要是温度和长江冲淡水中甲烷浓度的季节差异造成的。该海域溶解甲烷的分布受陆源输入影响显著,夏季长江冲淡水影响范围较春季更广,但由于稀释效应夏季甲烷浓度低于春季。夏季沉积物的释放对河口区甲烷的贡献较春季更为明显。调查期间该海域溶解甲烷都处于过饱和状态,是大气甲烷的净源;根据W92公式初步估算出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年释放CH4量约为8.81×108 mol·a-1,占全球海洋年释放量的0.08%,远高于其面积比0.01%,因此该海区是甲烷产生和释放的活跃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甲烷 分布 -交换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水调沙对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溶存甲烷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顾培培 张桂玲 +2 位作者 李佩佩 韩玉 赵玉川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821-1828,共8页
于黄河第9次调水调沙期间在黄河下游垦利站开展调查,分析了调水调沙对黄河溶存甲烷浓度分布及黄河甲烷年入海通量的影响.于2009年6-7月黄河调水调沙前、中、后期对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开展调查,探讨了调水调沙对黄河口甲烷分布的影响.... 于黄河第9次调水调沙期间在黄河下游垦利站开展调查,分析了调水调沙对黄河溶存甲烷浓度分布及黄河甲烷年入海通量的影响.于2009年6-7月黄河调水调沙前、中、后期对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开展调查,探讨了调水调沙对黄河口甲烷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垦利站甲烷浓度变化范围为9.89~205.34nmol/L,与径流量和悬沙含量呈正相关,表明甲烷主要来源于河床底层浮泥的释放.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向渤海输送的甲烷约为2.2×10^5mol,约占2009年黄河向渤海输送甲烷总量的50%,调水调沙对甲烷输送通量在年内的分配有较大影响.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三次调查结果显示甲烷浓度范围为3.71—37.77nmol/L,受黄河冲淡水影响较大.据估算黄河口甲烷的饱和度为(649.7±292.1)%,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是大气甲烷的净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黄河 黄河口 调水调沙 分布 -交换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