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体交换速率和时间平均尺度对海-气碳通量估计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宋朝阳 赵栋梁 张宇铭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2-79,共8页
基于卫星资料建立的CCMP风场、ECMWF波浪和最新CO2分压数据,分别用4种以风速为单参数和2种包含海况影响的双参数气体交换速率公式,估算了全球海-气CO2通量,发现前者的结果比后者平均小30%左右,从整体上看,与单参数公式相比,双参数公式... 基于卫星资料建立的CCMP风场、ECMWF波浪和最新CO2分压数据,分别用4种以风速为单参数和2种包含海况影响的双参数气体交换速率公式,估算了全球海-气CO2通量,发现前者的结果比后者平均小30%左右,从整体上看,与单参数公式相比,双参数公式使得海洋中CO2源和汇的强度均明显增强。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时间平均尺度对海-气CO2通量估计的影响,结果表明,标量平均法比矢量平均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但依然使得短时间平均比长时间平均得到的CO2通量值要大,月平均与6h平均相比,单参数公式和双参数公式分别使海洋的净吸收量减少33%和5%,说明双参数公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研究还发现,1988—2009年间,全球平均风速有增大的趋势,2006年前后出现一个极大值,但相应的CO2年净通量基本保持稳定,甚至其绝对值有所减小、海洋的吸收能力减弱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交换速率 海-气碳通量 时间平均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河口-近海连续体碳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陈建芳 翟惟东 +6 位作者 王斌 李德望 熊天琦 金海燕 李宏亮 刘沁宇 苗燕熠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21,共11页
河流-河口-近海连续体(简称连续体)是连接陆地和大洋的过渡地带,也是目前全球碳收支估算的薄弱环节。这个复杂的海陆交互生态系统不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溶解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_(2),陆地和流域光合作用或化学风化作用固定的碳也可以被... 河流-河口-近海连续体(简称连续体)是连接陆地和大洋的过渡地带,也是目前全球碳收支估算的薄弱环节。这个复杂的海陆交互生态系统不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溶解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_(2),陆地和流域光合作用或化学风化作用固定的碳也可以被横向输送到陆架和大洋中。本文以国际上著名的切萨皮克湾以及长江-长江口-东海等为例,综述了连续体碳循环研究的进展,并指出通过陆海统筹、海空一体、点线面结合的系统观测,结合动力-生态数值模拟、沉积记录开展多时空尺度过程机制分析研究,是阐明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压力下,河流-河口-近海连续体碳交换的演变规律及其对碳收支的影响的可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体 海-气碳通量 河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中北部海域秋季表层海水中无机碳与海气界面碳的迁移 被引量:4
3
作者 朱连磊 宋金明 +4 位作者 李学刚 袁华茂 李宁 段丽琴 于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6-32,共7页
基于2010年11月对长江口外东海中北部海域的综合调查,系统研究了该海域的无机碳体系参数的分布特征、海一气界面二氧化碳通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秋季溶解无机碳(DIC)高值区主要出现在调查海域东北部及长江口附近海... 基于2010年11月对长江口外东海中北部海域的综合调查,系统研究了该海域的无机碳体系参数的分布特征、海一气界面二氧化碳通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秋季溶解无机碳(DIC)高值区主要出现在调查海域东北部及长江口附近海域,而调查海域南部DIC含量较少且变化平缓,其主要是受台湾东部流向东北方向的黑潮支流及长江冲淡水的影响;表层海水C02分压(pC02)值变化范围为40.8~63.5Pa,呈现沿黑潮支流流八方向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高的趋势。秋季表层海水pCO:与温度(T)、盐度(∞有较好的负相关性,说明海水温度升高和盐度增加,pC02降低,反之亦然。另外,通过估算得出,秋季CO2海-气交换通量为2.69-33.66mmol/(m^2·d),平均值为(14.35-4-7.06)mmol/(m^2·d),其在长江口邻近海域相对较大,而在调查海域南部相对较小;2010年秋季水体向大气释放C02的量(以碳计)为(2.35±1.16)×10^4t/d,是大气C02较强的源,说明东海中北部海域秋季总体上是CO2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通量 水无机 中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