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对台风暴雨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34
1
作者 黄立文 吴国雄 宇如聪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5-467,i0002,共14页
利用中尺度海-气耦合模式MCM对两个典型台风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定量地分析了海-气相互作用对台风暴雨的影响,并探讨了这一影响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模式MCM能成功模拟台风的路径、强度以及台风暴雨的落时、落区.考虑海-气相互作用... 利用中尺度海-气耦合模式MCM对两个典型台风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定量地分析了海-气相互作用对台风暴雨的影响,并探讨了这一影响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模式MCM能成功模拟台风的路径、强度以及台风暴雨的落时、落区.考虑海-气相互作用能使台风中心气压48和72 h分别回升9.9和3.5 hPa,使后续时段的台风对流性降水减小40~100 mm,还明显改变了非对流性降水分布.耦合与非耦合试验对比分析初步表明,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台风暴雨的机制是一种通过台风大风区附近海平面温度(SST)下降来调节的负反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相互作用 台风暴雨 中尺度耦合模式 台风过程 中尺度 暴雨过程 -耦合模式 数值模拟试验 对流性降水 物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与海洋暖涡间的海-气相互作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刘欣 韦骏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56-466,共11页
采用区域海-气耦合模式WRF-sbPOM,设计敏感性试验,通过控制海洋暖涡(WCR)的有无以及暖涡与热带气旋(TC)的相对位置,对理想性TC与WCR间的海-气相互作用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当TC经过WCR后,因为WCR区域较厚的暖水使海表温度在TC经过后... 采用区域海-气耦合模式WRF-sbPOM,设计敏感性试验,通过控制海洋暖涡(WCR)的有无以及暖涡与热带气旋(TC)的相对位置,对理想性TC与WCR间的海-气相互作用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当TC经过WCR后,因为WCR区域较厚的暖水使海表温度在TC经过后并没有明显的降低,削弱了海–气间的负反馈机制,所以TC强度增大。但受作用时间、气旋强度以及WCR处较强流速的影响,TC强度增大的程度不同,移动速度较慢的TC有明显增强,移动速度较快的TC增强不明显。同时TC向海洋中输入大量的机械能,与WCR的反气旋式环流发生相互作用,WCR的形状由最初的圆形变为椭圆形,热容量损失约30%,动能损失约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 暖涡 海-气相互作用 WRF-sbPO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周明煜 钱粉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37-45,共9页
主要对近十几年来我国在西太平洋海域海-气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回顾通过参与国际合作,我国在西太平洋海域已经获得大量观测资料,并在海气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方面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包括:(1)近中国海和热带... 主要对近十几年来我国在西太平洋海域海-气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回顾通过参与国际合作,我国在西太平洋海域已经获得大量观测资料,并在海气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方面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包括:(1)近中国海和热带西太平洋海域的海面动量、热量交换特征;(2)西太平洋及暖油海域的边界层特征;(3)海上气溶胶特性及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相互作用 西太平洋 溶胶 热通量 二氧化碳 边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与ENSO动力学及预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4
作者 任宏利 郑飞 +5 位作者 罗京佳 王润 刘明竑 张文君 周天军 周广庆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1-369,共19页
国际上针对海洋-大气系统的观测、理论和模拟方面已经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为短期气候预测水平的不断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其中中国学者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文中简要回顾了中国学者70年来在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与ENSO动力学及预测方... 国际上针对海洋-大气系统的观测、理论和模拟方面已经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为短期气候预测水平的不断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其中中国学者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文中简要回顾了中国学者70年来在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与ENSO动力学及预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其中,热带海-气相互作用部分主要涉及4个方面的内容:热带太平洋气候特征与ENSO现象、热带印度洋海温主要模态及其与太平洋相互作用、热带大西洋海温主要模态及与海盆的相互作用、中高纬度海-气系统对ENSO的影响;ENSO动力学包括7个方面的内容:基本理论的相关研究、ENSO相关的诊断与模拟研究、两类ENSO相关研究、ENSO触发机制相关研究、ENSO与其他现象的相互作用、外部强迫与大气遥相关、气候变化与ENSO响应;ENSO预测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动力-统计ENSO预测方法、ENSO预测系统与应用。最后,还讨论了上述相关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海-气相互作用 ENSO 动力学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大洋季节内尺度上海-气相互作用特征分析
5
作者 席婧嫄 周磊 姜良红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共8页
判定局地海-气相互作用的特征对海-气耦合模式中应用哪种形式的"强迫模拟"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根据海表热通量异常与海表温度异常及海表温度变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对全球大洋季节内尺度上的海-气相互作用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 判定局地海-气相互作用的特征对海-气耦合模式中应用哪种形式的"强迫模拟"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根据海表热通量异常与海表温度异常及海表温度变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对全球大洋季节内尺度上的海-气相互作用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南、北半球亚热带地区海-气相互作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大气对海洋的强迫,且在夏季(北半球为6—8月,南半球为12—翌年2月)强迫作用的范围最大,冬季强迫作用的范围最小;(2)赤道中、东太平洋及赤道大西洋地区海-气相互作用的特征全年表现为海洋对大气的强迫,印度洋索马里沿岸、阿拉伯海以及孟加拉湾地区仅在6—8月表现出海洋强迫大气的现象,而孟加拉湾则在9—11月表现为大气强迫海洋;(3)45°N(S)以上的高纬度地区海表温度的异常和变率无法用局地热通量的交换来解释,这是因为该区域海表温度的变化主要由平流等海洋内部动力过程决定,因此海-气之间在季节内尺度上的相互作用不明显。在某些海区,季节内尺度上的海-气相互作用关系与季节以上时间尺度的这种关系可能会有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相互作用 -热通量 表温度异常 全球大洋 季节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北太平洋海表面热通量异常和海气相互作用的耦合模式模拟 被引量:17
6
作者 李博 周天军 +1 位作者 林鹏飞 包庆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2-63,共12页
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开发的耦合气候系统模式FGOALS_s1.0控制试验的积分结果,分析了冬季北太平洋海表面湍流热通量(潜热和感热通量之和)异常及其对海表面温度(SST)异... 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开发的耦合气候系统模式FGOALS_s1.0控制试验的积分结果,分析了冬季北太平洋海表面湍流热通量(潜热和感热通量之和)异常及其对海表面温度(SST)异常的影响,并通过分析海温倾向方程,比较了各因子对SST变率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模式能基本再现冬季北太平洋海表面热通量的平均态和湍流热通量年际变率的主要特征。在冬季热带外北太平洋上,海洋向大气释放的湍流热通量同SST倾向存在显著的相关。在冬季热带外大部分北太平洋上,湍流热通量异常是决定SST变率的最主要因子,入射短波辐射通量异常只在夏威夷群岛东南侧的一个小区域起主要作用。模式能够较为准确模拟出SST倾向的主要模态和相应的海平面气压场特征。分析表明,模式模拟的北太平洋冬季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异常通过影响湍流热通量从而决定SST的变率。文中得出的结果进一步证明"在冬季的热带外北太平洋上,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大气对海洋的强迫"这个结论是有意义的,LASG新版本耦合模式FGOALS_s亦适用于开展北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热通量 北太平洋 SST变率 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事件的协调发展 被引量:13
7
作者 巢纪平 袁绍宇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7-252,共6页
对次表层海温距平的分布和变化的分析表明,在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都存在海温距平的偶极子模态,即在赤道附近大洋东、西两个部分的海温距平在不少年份呈反符号分布。进一步分析表明,两大洋海温距平的偶极子模态间有密切的联系。在分析它们... 对次表层海温距平的分布和变化的分析表明,在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都存在海温距平的偶极子模态,即在赤道附近大洋东、西两个部分的海温距平在不少年份呈反符号分布。进一步分析表明,两大洋海温距平的偶极子模态间有密切的联系。在分析它们和850hPa纬向风距平后指出,正是Walker环流异常把两大洋的海温距平变化联系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太平洋 偶极子 异常Walker环流 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高纬地区年际尺度循环过程中的气-海-冰相互作用关系
8
作者 刘喜迎 刘海龙 +3 位作者 李薇 张学洪 宇如聪 俞永强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4-392,共9页
基于一个全球气-海-冰耦合模式数值模拟结果,对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年际尺度的气-海-冰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在所使用的全球气-海-冰耦合模式中,大气环流模式和陆面过程模式来自国家气候中心,海洋环流模式和海冰模式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 基于一个全球气-海-冰耦合模式数值模拟结果,对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年际尺度的气-海-冰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在所使用的全球气-海-冰耦合模式中,大气环流模式和陆面过程模式来自国家气候中心,海洋环流模式和海冰模式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采用一种逐日通量距平耦合方案实现次网格尺度海冰非均匀条件下大气环流模式和海洋环流模式在高纬地区的耦合。只对50 a模拟结果中的后30 a结果进行了分析。在分析中,首先对滤波后的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海平面气压、表面大气温度、海表面温度、海冰密集度及海表面感热通量的标准化距平做联合复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取第一模进行重建,然后讨论了在一个循环周期(约4 a)中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气-海-冰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当北大西洋涛动处于正位相时,格陵兰海出现南风异常,使表面大气温度升高,海洋失去感热通量减少,海洋表面温度升高,海冰密集度减小;当北大西洋涛动处于负位相时,格陵兰海出现北风异常,使表面大气温度降低,海洋失去感热通量增多,海洋表面温度降低,海冰密集度增加。巴伦支海变化特点与格陵兰海相似,但在时间上并不完全一致。(2)多年平均而言,北冰洋内部靠近极点区域为冷中心。当北冰洋内部为低压异常时,因异常中心偏向太平洋一侧,使北冰洋内部靠近太平洋部分为暖平流异常,靠近大西洋一侧为冷平流异常。伴随着暖、冷平流异常,这两侧分别出现暖异常和冷异常,海表面给大气的感热通量分别偏少和偏多,上述海区海表面温度分别偏高和偏低,海冰密集度分别偏小和偏大。当北冰洋内部为高压异常时特点正好与上述相反。由上述分析结果可知,在海洋、大气年际循环中,大尺度大气环流变率起主导作用,海洋表面温度和海冰密集度变化主要是对大气环流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模式 --相互作用 联合复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气界面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傅平青 胡伟 +8 位作者 赵曦 徐占杰 丁士元 吴礼彬 邓君俊 姜哲 李晓东 朱佳雷 刘丛强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104,共13页
随着全球变化加剧,地-气界面作为地球系统中关键的物质与能量交换界面,成为理解气候变化、生态演变以及地球系统反馈机制的重要窗口。地-气界面过程涉及大气与陆地、海洋之间的能量与物质交换,是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核心,直接... 随着全球变化加剧,地-气界面作为地球系统中关键的物质与能量交换界面,成为理解气候变化、生态演变以及地球系统反馈机制的重要窗口。地-气界面过程涉及大气与陆地、海洋之间的能量与物质交换,是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核心,直接影响地球系统的演变。地-气界面科学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地球系统的动力学过程至关重要,是地球系统科学中的重要前沿问题之一。本文首先概述了地球系统科学视角下的地-气界面科学研究,总结了地球系统结构中的地-气界面及其作用,以及地-气界面物质与能量交换过程与全球变化的关系。其次,综述了地-气界面过程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地-气界面过程对生态系统的碳、氮等元素循环、水循环及其功能服务的影响,以及陆-海-气系统作用与全球气候变化。最后,提出了地-气界面科学研究的前沿与挑战,包括建设地-气界面科学的多尺度跨学科研究体系,如天-地-空立体观测系统优化、地-气界面过程的模式研究与多尺度耦合机制、人工智能时代的地-气界面科学研究等,极地、高山和滨海等生态和气候敏感区的地-气界面过程及影响等。地-气界面科学研究将在气候变化应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 全球变化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地球系统模式 -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冰气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结果的可能统计解释
10
作者 刘喜迎 刘海龙 +2 位作者 李薇 张学洪 俞永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38-646,共9页
基于一个全球海-冰-气耦合模式的数值模拟结果,选取冬季格陵兰海海表面温度(SST)、海冰密集度、海表面感热通量等物理量以及3个相关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别作经验正交函数展开,取第一模时间系数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上一年海冰密集度偏大(... 基于一个全球海-冰-气耦合模式的数值模拟结果,选取冬季格陵兰海海表面温度(SST)、海冰密集度、海表面感热通量等物理量以及3个相关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别作经验正交函数展开,取第一模时间系数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上一年海冰密集度偏大(小)与来年的SST偏低(高)相联系,但二者同期相关性最大。当海气热通量交换变化超前一年时,其与SST相关性最大。模式最低层大气温度与海洋表面热通量之间的同时相关性最大,冬季模式最低层气温偏高(低)与海洋表面失去的感热、潜热通量偏少(多)相联系。气温、比湿都和冰岛低压区及格陵兰海的海平面气压相关性最强,冰岛低压气压偏低(高)与模式最低层气温和比湿偏高(低)相联系。所以,在海-冰-气年际尺度的相互作用中,主要关系是大气环流调整造成大气中云量和低层气温、湿度变化,进而影响海气界面上的通量交换,造成SST的变化。SST变化决定着海冰范围及海冰密集度的变化,但海冰变化时通过相变潜热的释放或吸收反过来对SST变化有较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模式 --相互作用 格陵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尺度海-气耦合模式GRAPES_OMLM对台风珍珠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子谦 段安民 +3 位作者 郑永骏 刘琨 梁旭东 马光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1-274,共14页
利用全球/区域同化与预报系统GRAPES(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和改进的Mellor-Yamada型海洋混合层模式OMLM(Ocean Mixed Layer Model),建立了一个新的中尺度海-气耦合模式GRAPES_OMLM,并利用该模式对发生... 利用全球/区域同化与预报系统GRAPES(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和改进的Mellor-Yamada型海洋混合层模式OMLM(Ocean Mixed Layer Model),建立了一个新的中尺度海-气耦合模式GRAPES_OMLM,并利用该模式对发生于南海的台风珍珠(0601)进行了模拟研究,检验了GRAPES_OMLM对台风的模拟性能,并分析了局地海-气相互作用对台风的影响。结果表明,GRAPES_OMLM基本能模拟出台风天气过程中的主要物理过程。考虑了海-气相互作用的耦合试验所模拟出的台风强度、近台风中心最大风速以及台风后期移动路径,相对于两组控制试验(单独大气模式)的模拟结果都有较大的改进。而且,采用逐日变化海表温度作为下边界条件的控制试验2的模拟结果相对于SST不变的控制试验1更接近观测。耦合模式GRAPES_OMLM能较好地模拟出台风过境海表温度的变化,台风珍珠在其路径右侧有超过4.0℃的降温。SST的变化和海表风应力的变化呈反相关系,风应力的增大伴随着海洋近表层湍流动能(TKE)的加强,大风动力作用是SST降低的主要原因。SST的降低致使海洋向台风输送的热通量减少,进而削弱了台风的强度并改变台风环流结构,同时通过改变位势涡度趋势的一波结构(WN-1)来影响台风的移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模式 台风模拟 局地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jason-1资料验证区域海气耦合模式模拟台风浪的有效性 被引量:5
12
作者 关皓 周林 +1 位作者 史尧 宿兴涛 《海洋预报》 2009年第1期84-93,共10页
本文基于中尺度大气模式MM5、区域海洋模式POM及第三代海浪模式WW3建立了综合考虑海气间动力、热力相互作用的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系统。利用耦合模式模拟中国南海的两次典型的台风过程,并利用jason-1卫星高度计资料验证耦合模式模拟台风... 本文基于中尺度大气模式MM5、区域海洋模式POM及第三代海浪模式WW3建立了综合考虑海气间动力、热力相互作用的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系统。利用耦合模式模拟中国南海的两次典型的台风过程,并利用jason-1卫星高度计资料验证耦合模式模拟台风浪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耦合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南海台风的移动和强度,但模拟台风系统略偏弱,耦合模式对正常路径台风的模拟效果优于转向型台风;耦合模式能够模拟出南海台风过程中海浪场的演变特征,模拟结果与jason实测值相关性较好,相对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区域海气耦合模式为台风等强天气过程中海洋、气象要素演变特征及海-气界面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相互作用 耦合模式 台风Jason-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太暖池高温暖水的移位与南海夏季风爆发
13
作者 刘秦玉 宋子涵 +1 位作者 郑小童 解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67,共13页
为了揭示高温暖水在中国南海(文中简称南海)夏季风爆发中所起的作用,依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发布的第5代全球大气海洋再分析资料,发现气候平均意义下印度洋—太平洋暖池中30℃以上高温暖水会在5月出现移位:5月上旬高温暖水出现在孟加... 为了揭示高温暖水在中国南海(文中简称南海)夏季风爆发中所起的作用,依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发布的第5代全球大气海洋再分析资料,发现气候平均意义下印度洋—太平洋暖池中30℃以上高温暖水会在5月出现移位:5月上旬高温暖水出现在孟加拉湾中部,而到下旬消退并移位到南海南部。通过分析局地天气尺度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过程,揭示了上述高温暖水月内移位的物理机制:在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后,逐渐增强的潜热释放和减少的短波辐射会导致孟加拉湾高温暖水的面积逐渐缩小;与此同时,在副热带高压影响下,南海菲律宾岛西南高温暖水出现,并因其面积逐渐增大,并与泰国湾的高温暖水共同构成了南海南部的高温暖水。研究发现南海季风爆发几乎都出现在上述高温暖水移位之后,因此孟加拉湾中部和南海南部海表温度的差由正转负可以作为南海季风爆发的先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爆发 孟加拉湾 中国南 暖水 尺度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石油污染对海气正常交换过程的破坏性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曲维政 邓声贵 岳淑红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5-59,共5页
世界海洋石油污染物的地理分布特点受到污染源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分布很有规律。石油所形成的薄膜漂浮于海面上,其反射的阳光比海水大2~4倍,使上层海水吸收的太阳热量减少10%。同时,通过海气界面向大气输送的水汽减少,使之接近于零;海... 世界海洋石油污染物的地理分布特点受到污染源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分布很有规律。石油所形成的薄膜漂浮于海面上,其反射的阳光比海水大2~4倍,使上层海水吸收的太阳热量减少10%。同时,通过海气界面向大气输送的水汽减少,使之接近于零;海面风传递给海面的动力通量锐减,大大阻碍了海水中盐颗粒向大气中飞溅和海水对大气中O2和CO2气体的吸收,从而严重影响到海-气相互作用的每一个过程和海洋生物的繁衍生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石油污染 大洋环境 交换 地理分布 环流 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复杂海洋状况下的深远海风电场并网系统可靠性评估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冬梅 牟宗凯 +3 位作者 时帅 胡安铎 杜艳玲 费严诚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4-183,共10页
与现有海上风电场相比,由于海洋和气候条件的不同,深远海海上风电场对电力系统运行可靠性的影响更为复杂。为了分析大型深远海海上风电机组的运行可靠性,提出考虑中尺度涡和热带气旋影响的可靠性评估模型,用于评价海洋关键因素与系统可... 与现有海上风电场相比,由于海洋和气候条件的不同,深远海海上风电场对电力系统运行可靠性的影响更为复杂。为了分析大型深远海海上风电机组的运行可靠性,提出考虑中尺度涡和热带气旋影响的可靠性评估模型,用于评价海洋关键因素与系统可靠性之间的内在机制。利用改进的罗伊·比林顿测试系统(Roy Billinton test system,RBTS)分析了东海中尺度涡、热带气旋及相应的海气耦合作用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中尺度涡和热带气旋对风电并网系统可靠性性能影响显著,且呈季节性趋势。此外,在仿真算例中应用了储能系统,以提高可靠性水平,减少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风电 电力系统 中尺度涡 热带 海-气相互作用 可靠性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海洋学与海洋气象学系
16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 1985年第C00期11-21,共11页
海水条件密度σt查算仪,近代物理海洋学(包括海-气相互作用等)研究的进展,大洋环流动力学理论的进展,一种计算海流速度的大气-海洋三层模式,浅海海水温度、盐度和深度调查值精确度的研究……
关键词 水条件密度 查算仪 海-气相互作用 速度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系统预测:基础创新和集成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会军 戴永久 +6 位作者 杨崧 李天明 罗京佳 尹志聪 段明铿 周放 张艺佳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72,共12页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强,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愈发严重。当前气候预测的准确性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气候系统预测理论和方法面临着众多挑战性问题。为提档气候预测科学水平和准确率,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山大学承担...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强,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愈发严重。当前气候预测的准确性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气候系统预测理论和方法面临着众多挑战性问题。为提档气候预测科学水平和准确率,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山大学承担的“气候系统预测研究中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支持(2021年1月—2025年12月)。在该项目执行的前三年,项目团队开展了大量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若干重要进展:1)揭示了气候系统的若干关键变化、驱动力和机制;2)剖析了海-陆-冰-气相互作用对我国重大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3)在气候系统数值模式研发和预测系统集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4)发展了延伸期-S2S-年代际的气候系统预测理论和方法。本文对这些进展作了扼要介绍,并针对气候与环境变化归因、古今气候环境研究融合、跨时空气候系统变异和极端气候、人工智能与气候科学、年代际预测和风险应对体系等关键科学问题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候系统 候预测 极端 ---相互作用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际变率的关键海区及影响机制 被引量:15
18
作者 何超 周天军 吴波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40-951,共12页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是影响东亚夏季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其年际变率受热带多个海区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的调控。为明确影响夏季西太副高的关键海区及其影响机制,在总结最近十余年来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归纳出影响夏季西太...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是影响东亚夏季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其年际变率受热带多个海区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的调控。为明确影响夏季西太副高的关键海区及其影响机制,在总结最近十余年来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归纳出影响夏季西太副高年际变率的5个关键海区,包括赤道中东太平洋、热带印度洋、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洋大陆附近海区以及热带大西洋。阐述了这5个关键海区的海温异常影响西太副高年际变率的机制,并探讨了5个关键海区海温异常的形成机制。围绕夏季西太副高的年际变率,回顾了当前气候模式的模拟和预测研究的现状。最后,提出了本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年际变率 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影响下的山东半岛冷流降雪 被引量:8
19
作者 于群 周发琇 王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0-169,共10页
为探讨山东半岛北部冷流降雪的气候条件及其形成机理,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有效地分离出系统性降雪和局地降雪即冷流降雪.通过回归和合成分析揭示了冷流降雪多发时典型的环流特征是低层温度场落后高度场,强冷平流伴随冷槽加深,西... 为探讨山东半岛北部冷流降雪的气候条件及其形成机理,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有效地分离出系统性降雪和局地降雪即冷流降雪.通过回归和合成分析揭示了冷流降雪多发时典型的环流特征是低层温度场落后高度场,强冷平流伴随冷槽加深,西北风加强.在此环流背景下,低层大气层结不稳定、充分的热量、水汽输送是局地降雪的主要气候原因.根据热力、水汽和层结等条件的分析表明,12月具备最佳降雪条件,与观测事实一致.沿海边界层的斜压结构、陆面摩擦与地形强迫,使上升运动加强,形成了半岛局地降雪特有的空间分布型.进一步分析表明,低频重力内波有可能成为激发对流,组织降雪的动力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流降雪 海-气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 山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对热带西太平洋大气外强迫的响应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秦玉 刘衍韫 黄菲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5-351,共7页
利用1个热带太平洋中等海气耦合模式,针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对热带西太平洋季节内振荡(MJO)和季风的响应进行了研究。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热带西太平洋的MJO和季风这类周期比ENSO周期短的大气外强迫对ENSO的影响随强迫强度的... 利用1个热带太平洋中等海气耦合模式,针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对热带西太平洋季节内振荡(MJO)和季风的响应进行了研究。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热带西太平洋的MJO和季风这类周期比ENSO周期短的大气外强迫对ENSO的影响随强迫强度的不同具备不同的表现形式:当MJO或季风很弱时会使ENSO振幅加强;当为中等强度时,几乎对ENSO没有影响;当MJO或季风较强时,ENSO振幅加强,锁相时间从冬季转移至秋季;外强迫非常强时,会因为短周期外强迫形成的海洋波动干扰了ENSO循环,ENSO循环振幅减弱或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相互作用 太平洋 外强迫 季风 季节内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