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对大鼠海马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长时程增强的作用 被引量:5
1
作者 马骋 闫丽萍 沈梅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69-171,共3页
目的 观察电针对麻醉状态下正常和东莨菪碱引起的学习记忆减退模型大鼠海马突触EPSP长时程增强 (LTP)的作用。方法 引导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突触后兴奋性电位群 (EPSPs) ,强直刺激 (HFS)大脑皮层前穿质区引起海马突触LTP反应 ;... 目的 观察电针对麻醉状态下正常和东莨菪碱引起的学习记忆减退模型大鼠海马突触EPSP长时程增强 (LTP)的作用。方法 引导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突触后兴奋性电位群 (EPSPs) ,强直刺激 (HFS)大脑皮层前穿质区引起海马突触LTP反应 ;用东莨菪碱制备学习记忆障碍模型 ;观察电针大椎和肾俞穴对正常和模型大鼠海马LTP的影响。结果 电针对HFS诱发的海马突触LTP效应 ,其作用强于未电针组 ,部分参数和时段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且维持时间长于后者 ;东莨菪碱i.p可显著抑制HFS诱发的海马突触LTP(P <0 .0 1) ,电针能显著对抗这一抑制作用 (P <0 .0 1;P <0 .0 5 )。结论 电针对HFS引起的海马突触LTP有一定的易化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长时程增强 学习记忆障碍 电针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兴奋性传递的突触后电位小波熵分析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爱华 顾建文 郑崇勋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8-431,共4页
采用细胞内记录方法提取了离体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应用小波熵研究了EPSP所包含的信息.在计算了EPSP的小波熵、幅度、上升和下降相速率等参数并对其进行相关矩阵分析后,发现EPSP小波熵与其幅度、上升和... 采用细胞内记录方法提取了离体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应用小波熵研究了EPSP所包含的信息.在计算了EPSP的小波熵、幅度、上升和下降相速率等参数并对其进行相关矩阵分析后,发现EPSP小波熵与其幅度、上升和下降相速率等参数均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是EPSP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特征参数.进而分析了大黄酸对中枢兴奋性传递的作用,发现神经元在灌流大黄酸前后小波熵参数值变化显著.研究表明,小波熵能较全面地表征EPSP信号特征,比传统参数更具代表性,并能较灵敏地反映神经元兴奋性改变,较好地反映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小波熵 海马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化因子MCP-1对大鼠海马区NMD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李珊 胡喆 +1 位作者 周燕 熊焕贵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50-955,共6页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MCP-1对大鼠海马CA1区NMD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2.3 nmol·L^(-1)MCP-1对大鼠海马脑片CA1区NMDA受体尤其是其重要受体亚型NR2BR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观察MCP-...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MCP-1对大鼠海马CA1区NMD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2.3 nmol·L^(-1)MCP-1对大鼠海马脑片CA1区NMDA受体尤其是其重要受体亚型NR2BR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观察MCP-1是否对海马CA1区神经元有易化兴奋性作用;应用微管相关蛋白-2(MAP-2)抗体染色的方法,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轴突结构的完整性,研究在NMDAR、AMPAR、CCR2受体拮抗剂分别存在的情况下,MCP-1引发海马脑片神经元结构损害的差异,观察上述各种拮抗剂是否对MCP-1导致的神经细胞结构损害有保护作用。结果灌流液内加入MCP-1能明显增加EPSCs、EPSCAMPAR、EPSCNMDAR电流幅度(P<0.05),MCP-1能增加EPSCNR2BR的电流幅度,冲洗掉MCP-1后上述电流可恢复到接近给药前基础值,说明MCP-1对EPSCNR2BR的易化和促进作用是可逆的。在海马脑片上所做的MAP-2免疫组化染色的实验结果显示MCP-1对神经元轴突结构有损害作用,该作用可被NMDA和AMPA受体拮抗剂或CCR2受体拮抗剂逆转。结论 MCP-1对大脑海马CA1区NMDA受体,尤其是NR2B受体介导的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有明显易化作用,神经元过度兴奋引发兴奋性神经毒性而导致神经损伤。NMDA和AMPA受体拮抗剂或CCR2受体拮抗剂对MCP-1诱导的神经元轴突结构损伤起到明显保护作用,这些拮抗剂的神经保护效应可为寻找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潜在治疗方法提供非常有价值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因子 MCP-1 海马脑片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神经兴奋性毒性 艾滋性认知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对大鼠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谢玉波 刘敬臣 +1 位作者 徐林 曾邦雄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399-401,共3页
目的观察500μmol/L丙泊酚对大鼠海马CA1区电刺激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的影响,分析丙泊酚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断头法分离Wistar大鼠(13~19d)海马半脑,用切片机切出400μm厚度的海马脑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CA1区锥体神经元E... 目的观察500μmol/L丙泊酚对大鼠海马CA1区电刺激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的影响,分析丙泊酚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断头法分离Wistar大鼠(13~19d)海马半脑,用切片机切出400μm厚度的海马脑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CA1区锥体神经元EPSC。实验分两组:脂肪乳剂组(n=6)和丙泊酚组(n=10)。先以50μmol/L印防己毒素预孵脑片30min后,记录基础EPSC10min,然后加入450μl脂肪乳剂或丙泊酚(相当于500μmol/L),继续记录EPSC40min;继而以配对刺激代替单刺激,观察EPSC2/EPSC1比率的变化;改变膜钳制电压(-80^+60mV),观察电流-电压(I-V)曲线的变化。结果脂肪乳剂对EPSC无影响,500μmol/L丙泊酚降低大鼠海马CA1区EPSC值,25~30min左右达最大抑制效果,EPSC幅值下降至基础值的67·5%,明显低于脂肪乳剂组(P<0·05);而且500μmol/L丙泊酚明显降低EPSC2/EPSC1比率,也使I-V曲线左移,降低反转电位至-35mV左右。结论500μmol/L丙泊酚对大鼠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传递产生抑制作用,这可能与其增强突触前膜、突触后膜GABAA受体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大鼠 海马CA1区 兴奋性 突触传递 Γ-氨基丁酸 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激迷叶诱发的鲫鱼Mauthner细胞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5
作者 童学红 李效义 +3 位作者 张丽娟 侯晓莉 崔茜 郝刚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8年第12期37-41,共5页
采用微电极胞内穿刺技术探查鲫鱼Mauthner细胞(M-细胞)对迷叶刺激的电反应特征。电刺激鲫鱼迷叶背面中央外侧区,可在双侧M-细胞胞体,腹侧树突和外侧树突近端记录到一种复合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迷叶诱发性EPSP)。迷叶诱发性EPSP表现较短... 采用微电极胞内穿刺技术探查鲫鱼Mauthner细胞(M-细胞)对迷叶刺激的电反应特征。电刺激鲫鱼迷叶背面中央外侧区,可在双侧M-细胞胞体,腹侧树突和外侧树突近端记录到一种复合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迷叶诱发性EPSP)。迷叶诱发性EPSP表现较短潜伏期(0.584±0.16 ms),较长持续时间(6.20±2.13 ms),幅度分级和刺激频率依从等特征,并可引起M-细胞顺向激活。多点胞内连续穿刺实验显示迷叶诱发性EPSP起源于腹侧树突远端。实验结果提示,迷叶—M-细胞通路可能包含一组长短不等的神经元链,它们依链的短或长,由近及远依次投射在腹侧树突的限定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UTHNER细胞 迷叶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腹侧树突 鲫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激皮肤诱发的鲫鱼Mauthner细胞复合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动作电位 被引量:3
6
作者 冯逵 张淑华 张英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09-514,共6页
目的研究皮肤感觉传入信息对Mauthner细胞M细胞兴奋性的影响。方法电刺激皮肤并结合M细胞多点胞内穿刺技术记录胞体及腹侧树突的电反应。结果刺激躯干部皮肤在国产鲫鱼M细胞上记录到3组复合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a组EPSP幅度最... 目的研究皮肤感觉传入信息对Mauthner细胞M细胞兴奋性的影响。方法电刺激皮肤并结合M细胞多点胞内穿刺技术记录胞体及腹侧树突的电反应。结果刺激躯干部皮肤在国产鲫鱼M细胞上记录到3组复合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a组EPSP幅度最低潜伏期和时程也最短,分布在胞体及胞体附近的腹侧树突上,耐受≥1Hz的刺激。b组EPSP幅度最高,时程最长,潜伏期介于a、c两组之间不耐受≥1Hz的刺激从胞体到腹侧树突末梢端幅度逐渐增大;在b组EPSP基础上可爆发动作电位。c组EPSP的特点是需要较强(伤害性)刺激≥100V才可出现,潜伏期最长幅度介于a、b两组之间,不耐受≥1Hz的刺激。上述3组EPSP上均叠加有代表电突触活动的尖峰样瞬变电位。结论(1)皮肤感觉传入信息可使M细胞爆发动作电位,这与以往观点不同;(2)皮肤伤害性刺激可使M细胞产生一个迟发性EPSP(3)从皮肤投射到M细胞的神经通路可能是由含有不同突触接替次数和不同突触种类的神经链群组成,它们在M细胞上的投射部位各异;4在上述通路上有可能皆存在电和化学突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UTHNER细胞 腹侧树突 皮肤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鲫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缺血在在体大鼠海马CA1锥体神经元上诱发出一种NMDA受体介导的新突触后电位 被引量:1
7
作者 高天明 徐造成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61-370,共10页
脑缺血在在体大鼠海马CA1锥体神经元上诱发出一种NMDA受体介导的新突触后电位高天明(GaoTianming)徐造成(XuZaocheng)(田纳西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系,盂菲斯,田纳西38104美国;第一军医大学生理... 脑缺血在在体大鼠海马CA1锥体神经元上诱发出一种NMDA受体介导的新突触后电位高天明(GaoTianming)徐造成(XuZaocheng)(田纳西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系,盂菲斯,田纳西38104美国;第一军医大学生理学教研室,广州510515)海马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海马 NMDA受体 突触后电位 锥体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人体运动系统兴奋性的影响——基于TMS和H反射的证据
8
作者 卞秀玲 刘宇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29-529,共1页
目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 DCS)可改变神经系统兴奋性,进而提升人体运动能力。然而t DCS具体如何调节神经兴奋性,进而提升运动表现的生理证据尚不充分。因此,本研究旨在运用TMS和H反射检测手段,观... 目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 DCS)可改变神经系统兴奋性,进而提升人体运动能力。然而t DCS具体如何调节神经兴奋性,进而提升运动表现的生理证据尚不充分。因此,本研究旨在运用TMS和H反射检测手段,观察t DCS干预后大脑初级运动皮层、脊髓传导通路兴奋性的变化,为该技术改善运动表现的机制问题提供生理学证据。方法16名上海体育大学健康男性参与了测试。采用双盲交叉设计,刺激方案:2 m A,20 min的阳极、阴极、假刺激,间隔48 h。统计方法: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大脑皮层兴奋性:阳极刺激后动作诱发电位较基线振幅显著增大(P<0.05),阴极刺激则相反(P<0.05);阳极刺激后SICI抑制水平较基线显著降低(P<0.05),且较阴极显著提高(P<0.05);(2)脊髓通路兴奋性:阳极刺激后,Hmax/Mmax值显著降低(P<0.05),H反射潜伏期较刺激前显著缩短(P<0.05)。突触前抑制阳极刺激较基线有显著差异性(P<0.05)。运动传导速度的增加值,阳极较阴极显著提升(P<0.05)。结论(1)t DCS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兴奋性,阳极刺激提高大脑皮层的动作诱发电位、降低皮层内抑制,阴极干预效果相反。(2)t DCS刺激可通过影响H反射振幅、H反射潜伏期、突触前抑制、神经传导速度,进而调节脊髓传导通路兴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前抑制 初级运动皮层 H反射 诱发电位 交叉设计 人体运动能力 神经传导速度 神经兴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D-95参与大鼠孕期铅暴露对子代海马突触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赵再华 郑刚 +2 位作者 骆文静 陈景元 沈学锋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2-296,共5页
目的:研究大鼠孕期铅暴露后子代海马突触变化与PSD-95表达改变的相关性,探讨铅暴露损伤学习记忆功能的机制。方法:通过饮用0.02%醋酸铅水溶液建立孕期铅暴露模型,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检测血铅,透射电镜技术检测海马突触密度,蛋白印... 目的:研究大鼠孕期铅暴露后子代海马突触变化与PSD-95表达改变的相关性,探讨铅暴露损伤学习记忆功能的机制。方法:通过饮用0.02%醋酸铅水溶液建立孕期铅暴露模型,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检测血铅,透射电镜技术检测海马突触密度,蛋白印记技术检测子代大鼠海马组织中VGLUT、VGAT和PSD-95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和铅暴露组雄性21 d大鼠体重分别为(55.73±4.23)g和(56.01±5.97)g,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与铅暴露组雄性21 d大鼠血铅分别为(10.2±2.1)μg/L和(301.2±34.8)μg/L,血铅水平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与铅暴露组雄性21 d大鼠单位面积突触数目分别为32.79±2.03和23.46±1.97,突触密度明显减少(P<0.01);铅暴露后,VGAT的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P>0.05),VGLUT和PSD-95的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PSD-95表达减少引起海马兴奋性突触数目的下降是发育期铅暴露损伤学习记忆功能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暴露 发育期 海马 兴奋性突触 PSD-95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藻氨酸对海马CA1区突触传递的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智良 徐如祥 +4 位作者 姜晓丹 尹震 罗成义 杜谋选 邹雨汐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52-654,共3页
目的研究激活海马红藻氨酸(kainate,KA)受体对CA1区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递质的作用。方法对成年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细胞采用“盲法”全细胞电压钳记录,分别检测和分析KA (10 μmol/L)对CA1传入纤维引出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和抑制性突... 目的研究激活海马红藻氨酸(kainate,KA)受体对CA1区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递质的作用。方法对成年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细胞采用“盲法”全细胞电压钳记录,分别检测和分析KA (10 μmol/L)对CA1传入纤维引出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和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结果KA受体的激活不仅显著性抑制抑制性突触后电流(P<0.01),而且同时显著性抑制兴奋性突触后电流(P<0.01)。结论KA受体通过激活同时抑制海马CA1区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的传入,对海马神经元动力学的平衡产生影响,从而促进癫痫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藻氨酸 海马 CAl区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BA能突触在海马CA1锥体细胞树突分支点和棘颈处的分布 被引量:1
11
作者 姚志彬 徐造成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树突树的分支程度及其构筑对神经元的“计算”特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讨树突计算的形态基础,本文研究γ-氨基丁酸(GABA)能突触在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树突分支点和树突分支点和树突颈的分布。方法:实验用雄性Wist... 目的:树突树的分支程度及其构筑对神经元的“计算”特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讨树突计算的形态基础,本文研究γ-氨基丁酸(GABA)能突触在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树突分支点和树突分支点和树突颈的分布。方法: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灌注固定取脑,按免疫电镜程序制 GABA免疫电镜切片,电镜观察和拍照。结果:在大鼠海马CA1锥体细胞的大多数树突分支(66.7%)和树突颈处(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 突触 GABA 海马 动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培养海马神经元的突触功能活动的调控作用
12
作者 程娟 张玉松 +3 位作者 李珍 张晨 刘悦雁 王烈成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21-724,共4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细胞间突触传导的影响。方法将C57BL/6品系24 h内的乳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2周,海马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方法记录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细胞间突触传导的影响。方法将C57BL/6品系24 h内的乳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2周,海马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方法记录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和诱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EPSC)。结果对海马神经元分别用含0.67%酒精(对照组)或0.67%酒精和100μmol/L Res(给药组)的正常外液灌流或孵育,两组间海马神经元的mEPSC、mIPSC和eEPSC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100μmol/L Res对正常海马神经元的突触功能活动无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海马神经元 全细胞记录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大鼠海马CA1区诱发癫痫样放电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尤竹燕 王斌生 +2 位作者 解敏 李珍 王烈成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0-265,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癫痫大鼠海马CA1区场电位的影响,为临床研发抗癫痫新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正常大鼠海马脑片灌流γ-氨基丁酸受体拮抗剂bicuculline引起癫痫样活动以及在正常大鼠右侧海马CA3区注射海人藻酸(...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癫痫大鼠海马CA1区场电位的影响,为临床研发抗癫痫新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正常大鼠海马脑片灌流γ-氨基丁酸受体拮抗剂bicuculline引起癫痫样活动以及在正常大鼠右侧海马CA3区注射海人藻酸(KA)建立颞叶癫痫(TLE)大鼠模型,应用离体脑片细胞外场电位记录,刺激辐射层Schaffer侧支通路,在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记录群峰电位(PS)的变化。结果正常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细胞记录到的场电位为单个PS,分别灌流含有低、中和高剂量(分别为5、15和50μmol.L-1)Res的ACSF,PS幅度均无明显变化(n=8,P>0.05)。灌流bicuculline(30μmol.L-1)后,记录到的场电位为多个PS的痫样电位,在此基础上灌流低和中剂量的Res,PS幅度和数目没有明显改变(n=8,P>0.05);而灌流高剂量的Res,前4个PS幅度均有明显降低(n=8,P<0.01),PS数目也有明显减少(n=8,P<0.01)。在TLE模型大鼠海马脑片上记录到的场电位也为多个PS的痫样电位,灌流低和中剂量的Res,PS幅度和数目没有明显改变(n=6,P>0.05);灌流高剂量Res,前4个PS幅度均有明显降低(n=6,P<0.01),PS数目也有明显减少(n=6,P<0.01)。结论高剂量的Res能部分抑制大鼠海马CA1区诱发癫痫样放电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海马 白藜芦醇 群峰电位 突触 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对大鼠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魏辉明 杨云丽 +3 位作者 麻伟青 于涛 李治贵 李文锋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1264-1268,共5页
目的:研究丙泊酚对大鼠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LTP)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63只戊巴比妥钠麻醉大鼠分多组,分别观察腹腔注射丙泊酚20mg/kg对海马CA1区树突层兴奋性突触后膜电位(EPSP)、LTP表达的影响以及与D-2-氨基-5-磷酸戊酸(A... 目的:研究丙泊酚对大鼠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LTP)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63只戊巴比妥钠麻醉大鼠分多组,分别观察腹腔注射丙泊酚20mg/kg对海马CA1区树突层兴奋性突触后膜电位(EPSP)、LTP表达的影响以及与D-2-氨基-5-磷酸戊酸(APV)和6-氰基-7-硝基喹啉-2,3-二酮(CNQX)合用时对LTP表达的影响。结果:各组基础EPSP幅值稳定;高频刺激(HFS)前应用丙泊酚引出的LTP与对照组相当(P>0.05),HFS后LTP幅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丙泊酚合用APV后不能引出LTP,合用CNQX后幅值一过性升高后,迅速下降并低于基线(P<0.05)。结论:丙泊酚20mg/kg腹腔注射不影响戊巴比妥钠麻醉大鼠海马CA1区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依赖型LTP诱导,但可影响其维持;其机制与阻滞α-氨基-3-羟基-5-甲基恶唑-4-丙酸(AMPA)受体有关,与NMDA受体功能状态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长时程增强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受体 大鼠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HT_(1P)受体介导的交感神经节慢突触传递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烈成 祝延 +3 位作者 何延龙 胡金兰 黄振信 马如纯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74-577,共4页
目的 在豚鼠肠系膜下神经节 (IMG)细胞上观察不同 5 羟色胺 (5 HT)受体亚型拮抗剂对非胆碱能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LS EPSP)的作用。方法 应用离体细胞内记录技术。结果 赛庚啶 (cyproheptadine ,5 HT1/ 2 受体拮抗剂 )及BRL 2 4... 目的 在豚鼠肠系膜下神经节 (IMG)细胞上观察不同 5 羟色胺 (5 HT)受体亚型拮抗剂对非胆碱能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LS EPSP)的作用。方法 应用离体细胞内记录技术。结果 赛庚啶 (cyproheptadine ,5 HT1/ 2 受体拮抗剂 )及BRL 2 492 4(5 HT1P受体拮抗剂 )可逆的阻抑 5 HT敏感细胞的LS EPSP ,而mianserin(5 HT2 受体拮抗剂 ) ,MDL72 2 2 2 (5 HT3 受体拮抗剂 ) ,spiperone(5 HT1A受体拮抗剂 )对LS EPSP无显著影响 ;用MCPP(5 HT1P受体激动剂 )持续灌流IMG使 5 HT敏感细胞脱敏后可逆的阻抑LS EPSP的发生。结论  5 HT敏感细胞的LS EPSP是由 5 HT1P受体介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羟色胺 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LS-EPSP 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视觉发育前关键期视皮层神经元反应特性与突触可塑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史学锋 赵堪兴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8-304,共7页
背景人类及哺乳动物的视觉发育主要是在生后关键期内完成的,但此期并非是哺乳动物接受视觉经验刺激的最早期。小鼠等哺乳动物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前还存在前关键期。目前,前关键期视皮层神经元的反应特性及突触可塑性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背景人类及哺乳动物的视觉发育主要是在生后关键期内完成的,但此期并非是哺乳动物接受视觉经验刺激的最早期。小鼠等哺乳动物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前还存在前关键期。目前,前关键期视皮层神经元的反应特性及突触可塑性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目的探讨小鼠前关键期视皮层神经元的反应特性及突触可塑性特点。方法选择生后13~17d的C57BL/6J小鼠48只,分别采用在体膜片钳全细胞记录及离体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法记录小鼠视皮层第Ⅳ层神经元的电生理反应。在体记录在小鼠麻醉下进行,在电流钳模式下给予步阶电流刺激,测量其在体膜反应特性。给予最优刺激参数的移动光棒刺激,测量其视觉诱发反应特性。完成在体实验后行离体实验,分别测量神经元离体膜反应特性及白质-第Ⅳ层通路刺激条件下的诱发反应特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成4个组,各组雌雄比例分配均匀。每组测定12个细胞,按照刺激频率的不同分别行低频刺激(LFS)和高频刺激[0波脉冲刺激(TBS)]模式训练,按照刺激时序的不同进行突触前一后(pre-post)模式和突触后-前(post—pre)模式训练,在-70mV电压钳制下分别记录训练前后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采用pClmap10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Matlab2008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体成功记录的细胞数为39个,离体记录48个。在体和离体条件下视皮层第Ⅳ层神经元稳态平均发放动作电位(AP)个数分别为1.01±0.03和1.01±0.05,AP阈值分别为(-40.2±3.2)mV和(-39.6+2.0)mV,阈电流水平分别为(126.7±17.4)pA和(129.6±17.5)p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P数:t=0.512,P=0.610;AP阈值:t=-1.074,P=0.286;阈电流:t=-0.776,P=0.440)。在体最优视觉刺激条件下平均膜电位峰值幅度为(7.3±4.3)mV,鲜见AP;离体最强通路刺激条件下平均膜电位峰值反应幅度为(6.4±2.8)mV,未见AP,在体与离体记录的平均膜电位峰值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4,P=0.221)。离体条件下,LFS训练前后EPSCs幅度分别为(138.1±51.9)pA和(76.1±34.8)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37,P=0.001),而TBS训练前后EPSCs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6,P=0.466),pre—post训练前后EPSCs幅度分别为(122.4±62.2)pA和(78.55±46.7)pA,postpre训练前后分别为(131.9±48.0)pA和(74.35±30.7)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re—post:t=3.558,P=0.004;post—pre:t=4.283,P=0.001)。结论前关键期小鼠视皮层第Ⅳ层已完成神经回路的基本构建,但神经元的膜反应性以及突触连接仍未成熟。在低频或高频突触前后时序差异性输入条件下,突触功能受到抑制,而在高频输入条件下突触功能得到继续保持。前关键期小鼠视觉神经系统的发育具有不同于关键期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皮层/生长和发育 神经可塑性/生理 突触传递/生理 动作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近交系C57BL小鼠 膜片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性惊厥对大鼠海马齿状回谷氨酸受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炼 罗小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6-159,共4页
目的了解热性惊厥导致神经损伤的详细机制,以筛选更有效的治疗药物。方法选取出生10 d的新生雄性Wistar大鼠建立热性惊厥模型。通过大鼠脑片灌流和全细胞记录的膜片钳技术检测了热性惊厥时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3种谷氨酸受体的兴奋性突触... 目的了解热性惊厥导致神经损伤的详细机制,以筛选更有效的治疗药物。方法选取出生10 d的新生雄性Wistar大鼠建立热性惊厥模型。通过大鼠脑片灌流和全细胞记录的膜片钳技术检测了热性惊厥时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3种谷氨酸受体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分别由NMDA和AMPA受体介导的EPSC和混合EPSC。并与正常对照组大鼠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大鼠齿状回的混合EPSC为(138±23)pA,而热性惊厥组混合EPSC为(186±29)pA,较前者明显上升(P<0.05)。同时发现热性惊厥组齿状回由NMDA受体介导的EPSC也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两者分别为(92±14)pA和(60±10)pA(P<0.05)。但由AMPA受体介导的EPSC热性惊厥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变,两者分别为(65±17)pA和(68±11)pA(P>0.05)。结论热性惊厥选择性使齿状回NMDA受体兴奋性增加,但不影响AMPA功能,这构成了热性惊厥神经损伤的一个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性惊厥 海马 谷氨酸受体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中脑下丘神经元对单、双耳听觉信息突触反应的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涛 何娜 +1 位作者 刘秀萍 鄢俊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8-64,共7页
目的研究小鼠中脑下丘单个神经元对单耳对侧、同侧声刺激的突触反应及双侧同时刺激的整合反应,探索其潜在的神经生理学基础与神经环路。方法52只正常C57小鼠,采用声刺激系统记录下丘单个神经元对单耳对侧、单耳同侧声刺激的频率-幅度反... 目的研究小鼠中脑下丘单个神经元对单耳对侧、同侧声刺激的突触反应及双侧同时刺激的整合反应,探索其潜在的神经生理学基础与神经环路。方法52只正常C57小鼠,采用声刺激系统记录下丘单个神经元对单耳对侧、单耳同侧声刺激的频率-幅度反应域(frequency-amplitude response areas,FARA),获得神经元的特征频率(characteristic frequency,CF)和最低阈值(minimum threshold,MT)。采用活体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最适声刺激条件下(即声音参数为CF与MT),记录下丘同一个神经元分别对单耳对侧、单耳同侧声刺激的突触反应,以及双侧声音同时刺激时的突触整合反应,对记录到的突触反应及整合反应进行分类分析。结果共记录到146个下丘神经元,CF-对侧与CF-同侧分别为14.9±4.8、14.7±5.0 kHz,两者成直线相关且相关系数为1.0258;MT-对侧为19.3±19.3 dB,显著低于MT-同侧(45.1±18.6 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神经元对单耳刺激的反应是兴奋(excitation,E)、无反应(no response,O)还是抑制(inhibition,I),可将这146个神经元分成7种不同类型,即EE、EO、EI、II、IO、IE和CM(complex-mode,CM)双耳神经元,分别占66.4%(97/146)、15.8%(23/146)、4.1%(6/146)、6.8%(10/146)、1.4%(2/146)、1.4%(2/146)和4.1%(6/146)。根据双耳整合特性,EE神经元可分成抑制EE/I、易化EE/F和无整合EE/N三种类型,分别占38.1%(37/97)、20.6%(20/97)和41.2%(40/97)。EO和II神经元对双耳信息的整合反应可出现抑制和无整合两种,EI神经元仅表现出抑制的整合反应,而IO和IE神经元则呈双耳无整合效应。结论EE、EO、EI、II、IO、IE和CM这7种不同类型的下丘双耳神经元各自具有不同的双侧突触结构和神经环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双耳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vendustin A对gp120抑制大鼠海马CA1区LTP的翻转作用
19
作者 董军 陆大祥 +2 位作者 颜亮 付咏梅 李楚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646-1646,共1页
目的:为了探讨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Lavendustin A(Lav A)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的包膜糖蛋白gp120引起大鼠海马脑片CA1区的长时程增强效应(long-term potentiation,LTP)的影响. 方法:应用离体脑片记录技术,记录大鼠海马CA1区... 目的:为了探讨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Lavendustin A(Lav A)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的包膜糖蛋白gp120引起大鼠海马脑片CA1区的长时程增强效应(long-term potentiation,LTP)的影响. 方法:应用离体脑片记录技术,记录大鼠海马CA1区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研究了Lav A对gp120引起的大鼠海马脑片CA1区突触传递和可塑性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 海马CA1区 GP120 大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 LTP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长时程增强效应 海马脑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DA受体在培养神经元突触内和突触外发育中的变化
20
作者 田映红 胡德辉 +1 位作者 李树基 高天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34-637,646,共5页
目的观察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在突触内和突触外发育中的变化。方法采用膜片钳的全细胞模式和外面向外模式分别记录突触内和突触外NMDA受体通道电流。结果培养2周海马神经元突触内NMDA受体通道介导的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N... 目的观察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在突触内和突触外发育中的变化。方法采用膜片钳的全细胞模式和外面向外模式分别记录突触内和突触外NMDA受体通道电流。结果培养2周海马神经元突触内NMDA受体通道介导的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NMDA)幅度比培养1周神经元小,对NMDA受体亚单位NR2B的特异拮抗剂ifenprodil的敏感性远低于培养1周神经元;培养2周神经元突触外NMDA受体的单通道电流幅度和开放概率比培养1周神经元增大,但两者的电导和翻转电位无显著差异。ifenprodil降低培养1周和2周神经元突触外NNDA受体单通道电流的电导和开放概率,且对培养2周神经元开放概率的抑制作用更显著。结论NMDA受体通道电流在培养海马神经元突触内和突触外有发育变化,提示NMDA受体NR2亚单位在培养1周的神经元突触内和突触外均主要为NR2B亚单位;而神经元培养到2周时,突触内NR2B亚单位逐渐被NR2A亚单位取代,突触外仍主要为NR2B亚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神经元 NMDA受体 膜片钳 突触 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单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