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年夏季中国高温环流特征及其与热带海面温度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张雯 薛峰 +2 位作者 张潇潇 林壬萍 董啸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59-572,共14页
基于1979~2022年NCEP/DOE逐月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面温度资料,通过合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以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异常影响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了2022年与La Niña年强迫作用下的我国夏季季节内环流差异,并在此基... 基于1979~2022年NCEP/DOE逐月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面温度资料,通过合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以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异常影响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了2022年与La Niña年强迫作用下的我国夏季季节内环流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异常高温与同期热带SST之间存在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1)2022年夏季,我国中东部高温区具有明显空间变化特征,6月位于华中地区、7月位于西南地区、8月影响整个长江流域。2)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的同时异常加强,以及两者重叠打通并形成少见的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是造成2022年夏季我国中东部异常高温过程的直接原因。3)在持续2年的较强La Niña背景下,2022年东亚夏季环流并未完全表现出对La Niña冷SST的响应,南海及菲律宾以东对流异常偏弱、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不显著均与La Niña年环流典型特征有较大出入。夏季同期热带SST异常对高温过程的形成具有一定贡献,热带西印度洋和热带中太平洋的冷SST异常分别有利于我国长江流域和华中地区出现高温酷暑,其中热带中太平洋冷SST异常可能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的重要原因,而热带西印度洋冷SST对南亚高压的增强有贡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 年高温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南亚高压 热带海面温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表面海温异常对南海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2
作者 江静 钱永甫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56-564,共9页
采用P_σ混合坐标系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了 4~ 7月南海季风的爆发、演变过程 ,并进行了 3组敏感性数值试验 ,研究南海表面海温异常对南海季风的影响 ,得到以下结论 :(1)南海 4月份海温异常对南海季风的爆发日期影响不大 ,但对季风爆发后... 采用P_σ混合坐标系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了 4~ 7月南海季风的爆发、演变过程 ,并进行了 3组敏感性数值试验 ,研究南海表面海温异常对南海季风的影响 ,得到以下结论 :(1)南海 4月份海温异常对南海季风的爆发日期影响不大 ,但对季风爆发后的强度有所影响 ,异常增温造成南海季风增强 ,异常降温则南海季风减弱 .(2 )南海季风爆发和强度的变化与南海本身的海温变化情况有密切的关系 ,尤其是 5月份南海海温异常 .5月份南海异常增温可以使南海季风提前爆发 ,季风增强 ,南海海温异常降低时 ,南海季风爆发的时间推迟 ,季风减弱 .(3)南海海温持续异常可以影响南海及中国大陆的高低空环流变化 ,海温持续异常增温可以使南海季风提前爆发 ,显著地加强南海季风 ,并有利于南海季风向北推进 ,但当海温在 6月份进一步持续增温时 ,则有利于季风维持在较南地区 ,阻碍季风向北发展 ;当海温持续异常降低时 ,南海季风推迟爆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海面温度异常 南海季风 爆发机制 爆发强度 爆发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1年夏季江淮洪涝成因的数值试验——西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谦谦 徐海明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A01期595-603,共9页
利用1991年6-7月的海温距平分布和球圈范围的初始方程模式,研究了海温异常对1991年7月江淮洪涝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太平洋面积不大的海温负距平是造成当年洪涝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海温异常的影响机制也作了讨论。
关键词 洪涝 海面温度异常 数值试验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黑潮区域SSTA的时空演变及其与大气环流的联系 被引量:16
4
作者 倪东鸿 孙照渤 +1 位作者 陈海山 朱伟军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40-748,共9页
采用海温资料和NCEP/NCAR40a再分析的海平面气压场(SLP)、高度场、风场资料,利用REOF、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冬季黑潮区域海温异常(SSTA)的时空演变,结果显示:冬季黑潮SSTA具有整体一致的空间变化特征,并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 采用海温资料和NCEP/NCAR40a再分析的海平面气压场(SLP)、高度场、风场资料,利用REOF、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冬季黑潮区域海温异常(SSTA)的时空演变,结果显示:冬季黑潮SSTA具有整体一致的空间变化特征,并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趋势。划分了冬季黑潮海温的正、负异常年,分析了相应年份若干气象要素场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负异常年时,黑潮海域SLP和700hPa高度场为负距平,冬季风加强,正异常年则反之;冬季黑潮区域SSTA与850hPa风场距平的分布形态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 暖性洋流 天气异常 海面温度异常 REO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大范围旱涝与南亚高压的关系 被引量:185
5
作者 张琼 吴国雄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69-577,共9页
利用1958~1999年月平均气象资料,分析了42 a以来长江流域大范围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 发现长江流域降水具有非常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年代际的转折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60年 代的持续干旱和90年代的多发性洪涝形... 利用1958~1999年月平均气象资料,分析了42 a以来长江流域大范围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 发现长江流域降水具有非常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年代际的转折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60年 代的持续干旱和90年代的多发性洪涝形成鲜明对比。依照降水标准差大小,从42 a降水资料 中划分出6个严重涝年和5个严重旱年。合成分析表明旱涝年大气环流和全球海温均有明显差 异,涝年高 低层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强,全球海温呈大范围正距平,旱年则相反。文中对比分析了南亚 高压和海温两个异常因子与夏季长江流域降水的关系,发现南亚高压强度指数与长江流域降 水有显著相关,二者的年代际变化趋势非常一致,20世纪70年代末当南亚高压由弱变强,长 江流域由相对干旱转为相对多雨。而赤道太平洋SSTA与长江流域降水的关系不甚确定。超前 /滞后相关分析表明,前期冬春季100 hPa副热带高压强度与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呈显著的正相 关,前期冬春季赤道东太平洋SSTA与长江流域降水也呈正相关,但相关不显著。分析结果表 明,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地形和海陆分布特征,将南亚高压作为一个异常强信号并加 以关注,对中国短期气候尤其是灾害性气候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 南亚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海面温度异常距平 长江流域 气象资料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TA年代际变化对ENSO事件的调制作用以及它与LOD、SOI等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廖德春 周永宏 廖新浩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6-47,共12页
用带通滤波方法从日长变化(LOD)、南方涛动指数(SOI)和Nino各海区海面温度异常变化(SSTA)等资料中提取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分量,研究了Nino3.4海区SSTA的年代际分量对ENSO事件的调制作用.研究发现,除了年际分量之外, SSTA的年代际分量对E... 用带通滤波方法从日长变化(LOD)、南方涛动指数(SOI)和Nino各海区海面温度异常变化(SSTA)等资料中提取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分量,研究了Nino3.4海区SSTA的年代际分量对ENSO事件的调制作用.研究发现,除了年际分量之外, SSTA的年代际分量对ENSO事件的表征和监测有重要影响.当ENSO事件比较强时,SSTA年代际变化分量的作用倾向于使ENSO事件的时间延长,并使事件的极端温度增大;当ENSO事件比较弱时,在SSTA年际变化中没有检测到的事件,可借助于年代际变化分量的调制作用得到检测.还研究了SSTA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与SOI、热带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异常(SLPA)和信风异常(TWA),以及大气角动量(AAM)和海洋角动量(OAM)轴向分量(χ3)的相应变化之间的频谱相干性.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SSTA与LOD、SOI、SLPA、TWA、大气角动量的轴向分量(χω3,χpib3和χωpib3)和海洋角动量的轴向分量(χv3和χv+bp3)等都有密切关系,其中以SOI、SLPA、TWA和χω3与SSTA的关系更加显著;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SSTA与SOI、SLPA、TWA、χω3以及χω+v3的关系更为密切,与LOD、大气压(χpib3)和洋底压强(χbp3)的关系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事件 日长变化 海面温度异常 南方涛动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气候数值预测中海温和初始场作用的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12
7
作者 赵彦 郭裕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A06期21-30,共10页
该文利用 AGCM L2 AGCM1 - 1模式 ,对两种类型的大气初始场 ( ICs)异常和海表温度( SST)异常进行了一系列的跨季度敏感性试验 ,用大量的试验结果考察了 ICs异常和 SST异常对东亚夏季 50 0 h Pa高度场和降水距平场的影响 ,得到以下主要结... 该文利用 AGCM L2 AGCM1 - 1模式 ,对两种类型的大气初始场 ( ICs)异常和海表温度( SST)异常进行了一系列的跨季度敏感性试验 ,用大量的试验结果考察了 ICs异常和 SST异常对东亚夏季 50 0 h Pa高度场和降水距平场的影响 ,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热带东太平洋的 SST异常型对我国夏季降水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在 El Nino型 SST异常影响下 ,我国从西南到华北地区降水距平为负 ,东南沿海到日本及其以东海域为较强的正距平 ,中心位于海上 ,当 SST异常为 La Nina型时 ,我国东南沿海的正距平区向西、向北伸展 ,中心位于江淮流域 ,强度减小 ;ICs异常对中高纬度地区降水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某些地区 ,当其与某种 SST异常配置时 ,可能引起降水距平反向 ;热带东太平洋的 SST异常对全球的大气环流有着重要作用 ;相比之下 ,ICs异常的作用是局地的 ,却是重要的 ,对中高纬度地区的环流形势影响较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数值预测 大气初始场(ICs) 海面温度(SST)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