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型集成的被动微波反演海表温度方法
1
作者 姬长铭 丁海勇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79,共9页
针对传统物理算法与统计算法反演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存在效率低、偏差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多模型集成的机器学习模型反演SST。首先,对单一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超参数优化、训练以及评价;然后,利用Stacking方法将多个单... 针对传统物理算法与统计算法反演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存在效率低、偏差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多模型集成的机器学习模型反演SST。首先,对单一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超参数优化、训练以及评价;然后,利用Stacking方法将多个单一机器学习模型集成为新的模型;最后,使用包含AMSR2辐射计亮温数据和ARGO浮标数据的时空匹配数据完成Stacking模型的训练以及验证。同时,将单日AMSR2亮温数据输入所得模型内反演全球SST,并与OISST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传统回归算法和单一机器学习模型相比,Stacking模型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和反演效果。将反演所得SST与OISST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二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 机器学习 STACKING AMSR2 被动微波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航次观测和再分析资料的南海海表二氧化碳分压反演及变化机制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邱爽 叶海军 +1 位作者 张玉红 唐世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6-116,共11页
海表二氧化碳分压(pCO_(2))是指海洋表层水和大气之间的二氧化碳(CO_(2))交换处于动态平衡时CO_(2)的含量,是描述海-气CO_(2)交换的一个主要因子。本文利用2008—2014年覆盖南海大部分海域的海表pCO_(2)观测资料,结合现场海表温度和海... 海表二氧化碳分压(pCO_(2))是指海洋表层水和大气之间的二氧化碳(CO_(2))交换处于动态平衡时CO_(2)的含量,是描述海-气CO_(2)交换的一个主要因子。本文利用2008—2014年覆盖南海大部分海域的海表pCO_(2)观测资料,结合现场海表温度和海表盐度以及卫星观测的叶绿素a数据,构建了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的分区域反演模型。模型在水深浅于30m的区域均方根误差为5.3μatm,其余海区均方根误差为10.8μatm,与前人基于个别航次的有限区域反演结果的均方根误差相当。利用该模型公式和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HYCOM)再分析海表温、盐数据及MODIS-Aqua卫星观测的叶绿素a数据进行反演,得到了时空分辨率为5'×5'的2004—2016年的逐月南海海表pCO_(2)数据。该数据能较好地反映南海海表pCO_(2)在海表温度影响下,春夏高、秋冬低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前人基于航次观测的研究结果相似,表明反演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进一步分析发现,南海及邻近海域平均海表pCO_(2)具有显著的准十年振荡特征:2012年附近出现了极小值,之前表现为降低的趋势,之后略有升高的趋势。受海表pCO_(2)的影响,南海海盆平均海-气CO_(2)通量在2012年之前出现了显著降低的趋势,表明南海释放到大气中的CO_(2)减少,并在2007年之后的冬季出现了负值(从碳源变为碳汇),2012年之后变化较为平缓。热带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引起的南海区域海表盐度变化是造成海表pCO_(2)及海-气CO_(2)通量准十年变化的主要原因。分区分析的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海表pCO_(2)变化最为显著,在南海海表pCO_(2)的季节和准十年变化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表pco_(2)反演 海-气CO_(2)通量 海表盐度 准十年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温度相关的HY-2A散射计地球物理模型函数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克海 解学通 +1 位作者 张金兰 郑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0-102,共13页
利用散射计测量海面后向散射系数,并通过地球物理模型函数(geophysical model function, GMF)反演得到海面风场。目前散射计风场反演所采用的GMF一般只考虑雷达极化方式、雷达入射角、风速和相对风向对海面后向散射系数的影响,而相关研... 利用散射计测量海面后向散射系数,并通过地球物理模型函数(geophysical model function, GMF)反演得到海面风场。目前散射计风场反演所采用的GMF一般只考虑雷达极化方式、雷达入射角、风速和相对风向对海面后向散射系数的影响,而相关研究表明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对Ku波段散射计风场反演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文章利用海洋二号A卫星散射计(Haiyang-2AScatterometer,HY2A-SCAT)后向散射系数观测值、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再分析风矢量和SST数据,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起一种SST相关的GMF (TNGMF)。对TNGMF进行分析后发现,海面后向散射系数随着SST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其增加幅度与雷达极化方式、风速有关。为了对比,文章使用相同数据集和相同方法建立了不包含SST的GMF (NGMF),将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散射计-2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Scatterometer-2, NSCAT2) GMF、TNGMF和NGMF分别用于HY2A-SCAT风场反演实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NSCAT2 GMF、NGMF反演得到的风速在低温时系统性偏小,在高温时系统性偏大;而TNGMF可较好地纠正SST对风速偏差均值的影响,从而提高反演风场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2A散射计 海表温度 风场反演 地球物理模型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变化中北冰洋CO_(2)汇研究进展
4
作者 赵德荣 高众勇 孙恒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5-127,共13页
作为高纬度吸收CO_(2)重要海区之一,北极气候和生态环境正发生快速变化,这些变化使得北冰洋CO_(2)的源汇格局及相关过程发生相应改变,并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表层海水CO_(2)分压(pCO_(2))是评估CO_(2)源汇的重要参考指标,其调控因子较... 作为高纬度吸收CO_(2)重要海区之一,北极气候和生态环境正发生快速变化,这些变化使得北冰洋CO_(2)的源汇格局及相关过程发生相应改变,并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表层海水CO_(2)分压(pCO_(2))是评估CO_(2)源汇的重要参考指标,其调控因子较为复杂,特别是对于环境具有区域性显著差异的北冰洋。综合目前国内外对北冰洋碳汇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北冰洋pCO_(2)和CO_(2)源汇的空间分布特征、重要影响因素及其在北极快速变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提出预测未来变化的不确定性。由于北极快速变化,北冰洋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过程及机制变得更为复杂,进而影响碳汇能力及CO_(2)源汇分布格局。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最近20年间,随着海冰的快速退缩,北冰洋已经逐渐增强为重要的CO_(2)汇,最新的评估数值可高达180TgC·a^(–1)(1Tg=10^(12)g),其中楚科奇海陆架CO_(2)汇几乎占到整体的1/3。未来的快速变化中,预测北冰洋碳汇将继续增强,但受限于营养盐的补给、升温以及海水酸化效应,其增长潜力低于预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CO_(2)分压(pco_(2)) 北冰洋CO_(2)汇 调控因子 碳循环机制 北冰洋 北极快速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冰洋二氧化碳分压变异与海冰变化的关系
5
作者 赵雨 杨威 +2 位作者 吴瀛旭 金梅兵 祁第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9-507,共9页
北极海冰消退造成了开阔水域面积的增加,进而促进表层海水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CO_(2)),导致表层CO_(2)分压(pCO_(2))呈上升趋势。然而,目前还缺少对于海冰消退过程中pCO_(2)的显著变化及其与海冰联系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基于2008年中国... 北极海冰消退造成了开阔水域面积的增加,进而促进表层海水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CO_(2)),导致表层CO_(2)分压(pCO_(2))呈上升趋势。然而,目前还缺少对于海冰消退过程中pCO_(2)的显著变化及其与海冰联系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基于2008年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数据,发现西北冰洋夏季海表pCO_(2)的分布呈现出陆架区低海盆区高的特征,整个海区总体上为大气CO_(2)的汇,其中陆架区碳汇通量为13.8 mmol·m^(-2)·d^(-1),而广阔的加拿大海盆区仅为3.7 mmol·m^(-2)·d^(-1)。本研究重点分析了海盆区高pCO_(2)和低碳汇的驱动机制,根据质量平衡模型模拟了加拿大海盆区在整个海冰融化过程以及随开阔海域时间延长的情景下,海表pCO_(2)的响应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在融冰过程中,海-气CO_(2)交换驱动pCO_(2)呈缓慢增加趋势;(2)在海冰完全融化后,伴随着海面暴露在空气中时间的延长,海-气CO_(2)交换与升温共同作用使pCO_(2)迅速增加,且增加速率高于融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冰洋 pco_(2) 海表温度 海-气交换 净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