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分注井气嘴节流特性及矿场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蔡萌 朱振坤 +2 位作者 刘云 刘钰川 李海成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7,共9页
为了解决CO_(2)分注井节流压差建立困难,气嘴易冲蚀的技术难题,通过构建CO_(2)物性变化的流动-传热耦合模型,揭示2级和3级节流气嘴的流场演化机制,优化设计气嘴结构、建立了绕流气嘴节流图版并开展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流量为10 m3/d时,... 为了解决CO_(2)分注井节流压差建立困难,气嘴易冲蚀的技术难题,通过构建CO_(2)物性变化的流动-传热耦合模型,揭示2级和3级节流气嘴的流场演化机制,优化设计气嘴结构、建立了绕流气嘴节流图版并开展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流量为10 m3/d时,2级嘴径1.4 mm和3级嘴径1.6 mm的绕流气嘴分别能产生将近6 MPa和8 MPa的节流压差,证明绕流气嘴结构合理、性能可靠、能够达到调整层间压差的技术要求;参照气嘴图版优选的节流气嘴,现场应用20口井,节流压差可达4 MPa左右,调整后注入压力上升2.4 MPa,加强层相对吸气比例由9.7%上升至50.7%,有效调整了层间差异,解决了分注井小层吸气不均的问题。研究结果指导现场测调,为CO_(2)分注规模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绕流气嘴 节流机理 气嘴图版 节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红树林河口海-气CO_(2)通量季节变化及控制因素——以海南东寨港为例
2
作者 王洋 全鑫 +2 位作者 庄雅 赵化德 苏剑钟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9,共11页
近岸河口受到陆源输入的影响,通常表现为大气二氧化碳(CO_(2))的源,而红树林生态系统一般是大气CO_(2)的汇。因此,准确衡量红树林河口的CO_(2)排放量对构建区域和全球碳收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东寨港位于海南岛东北部,向外连通琼州海... 近岸河口受到陆源输入的影响,通常表现为大气二氧化碳(CO_(2))的源,而红树林生态系统一般是大气CO_(2)的汇。因此,准确衡量红树林河口的CO_(2)排放量对构建区域和全球碳收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东寨港位于海南岛东北部,向外连通琼州海峡,有5条主要河流汇入,西部和南部分布着成片红树林。本研究分别于2022年12月(干季)、2023年12月(干季)、2022年5月(湿季)、2023年8月(湿季)对东寨港、周边的主要河流以及邻近海域开展了4次野外调查。结果显示,表层水体CO_(2)分压(pCO_(2))呈现从河流向港内、港外递减的趋势;温度、物理混合与生物活动都会影响干湿季pCO_(2)空间分布;湿季CO_(2)通量(8.8±8.2 mmol·m^(-2)·d^(-1))大于干季(3.4±3.6 mmol·m^(-2)·d^(-1)),全年平均值为6.1±6.3 mmol·m^(-2)·d^(-1),在全球红树林河口中处于较低水平;东寨港水体的年CO_(2)排放量将抵消红树林植物固碳量的10.4%~2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河口 co_(2) 海-气co_(2)通量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流化床中不同CO_(2)分压下煤焦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珂 曾玺 +4 位作者 王芳 岳君容 康国俊 谭依玲 王少楠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6-42,共7页
利用新开发的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MFBRA)开展了煤焦-CO_(2)等温气化反应实验,考察了气化剂分压对半焦气化反应特性的影响,并与热重分析仪(TGA)中的气化反应行为和动力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与TGA相比,相同条件下,MFBRA测定的反应速... 利用新开发的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MFBRA)开展了煤焦-CO_(2)等温气化反应实验,考察了气化剂分压对半焦气化反应特性的影响,并与热重分析仪(TGA)中的气化反应行为和动力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与TGA相比,相同条件下,MFBRA测定的反应速率更高,利用等转化率法计算得到的活化能偏大,这主要是由于MFBRA中均匀的温度分布、高传热速率及对气-固反应扩散的有效抑制。分析MFBRA中气化剂分压影响发现,高气化剂分压下,半焦具有更高的反应速率和更短的气化反应完成时间,且CO_(2)分压大于20%时,分压对气化反应的影响有限。总体而言,各气化剂分压下半焦气化反应在不同转化率下的活化能分布均匀,这进一步说明MFBRA内低气体扩散在半焦气化反应行为测定和动力学求算准确性方面的优势,求得的数据更贴近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FBRA TGA 煤焦 等温气化 c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春季长江口-东海连续体pCO_(2)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德望 林华 +6 位作者 陈思杨 王斌 王奎 王尧 马云龙 金海燕 陈建芳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62,共11页
厘清河口-陆架连续体的碳源/汇机制是认识海洋在“碳中和”中作用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2017年春季长江口-东海的走航CO_(2)分压(pCO_(2))及温、盐等资料,分区域阐述春季长江口-东海连续体pCO_(2)的空间分布格局,半定量解析水团分配、... 厘清河口-陆架连续体的碳源/汇机制是认识海洋在“碳中和”中作用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2017年春季长江口-东海的走航CO_(2)分压(pCO_(2))及温、盐等资料,分区域阐述春季长江口-东海连续体pCO_(2)的空间分布格局,半定量解析水团分配、有机质生产及降解等过程对pCO_(2)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水团来源是决定春季长江口-东海连续体pCO_(2)分布及碳源/汇格局的主要因素,而有机质生产或者降解可强烈影响长江口-东海连续体碳源/汇格局。春季长江口门及浙江沿岸受长江径流影响而具有较高的pCO_(2),碳源强度可达5.36 mmol·m^(-2)·d^(-1);研究区域北部和东部分别受冲淡水及黑潮表层水的影响,表现为大气碳汇,北部碳汇强度为^(-1)5.44 mmol·m^(-2)·d^(-1)。2017年春季研究区域平均碳通量为-6.73 mmol·m^(-2)·d^(-1)。端元混合模型结果表明陆源有机质降解导致河口pCO_(2)增加了约200μatm,促使春季河口由大气CO_(2)的弱汇转变为碳源;陆架区域在仅考虑水团分配下同样为碳汇,而藻华过程进一步降低了pCO_(2)(下降144μatm),增强了其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东海 co_(2)(pco_(2)) 碳通量 春季藻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珊瑚礁海域枯水季pCO_(2)的分布特征及CO_(2)汇源转换机制——以深圳杨梅坑海域为例
5
作者 张卓 杨波 +6 位作者 崔洲平 林子燚 谢子强 郑惠娜 廖宝林 肖宝华 朱春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5-56,共12页
由于存在极高的初级生产和高效的碳代谢速率,珊瑚礁海域二氧化碳(CO_(2))的汇/源属性仍存有争议。为明晰中国典型珊瑚礁海域CO_(2)的汇源属性及驱动因素,作者基于2022年11月(秋季)和2023年2月(冬季)在深圳杨梅坑海域的调查结果并结合室... 由于存在极高的初级生产和高效的碳代谢速率,珊瑚礁海域二氧化碳(CO_(2))的汇/源属性仍存有争议。为明晰中国典型珊瑚礁海域CO_(2)的汇源属性及驱动因素,作者基于2022年11月(秋季)和2023年2月(冬季)在深圳杨梅坑海域的调查结果并结合室内培养实验所获得的数据,探究了枯水季节典型亚热带珊瑚礁海水二氧化碳分压(pCO_(2))的分布特征及主要控制机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pCO_(2)的变化较大,其范围为233.3~465.3μatm。秋季表现为大气CO_(2)的汇,CO_(2)吸收通量为1.66±0.41 mmol C/(m^(2)/d);冬季表现为大气CO_(2)的弱源,其释放通量为0.36±0.17 mmol C/(m^(2)/d)。调查期间(枯水季)杨梅坑海域受淡水输入的影响较小,季节性温度影响下的生物过程是驱动pCO_(2)变化的关键因素,其贡献pCO_(2)总变化量的73.6%(表层)和66.5%(底层)。其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季节差异是导致海水CO_(2)汇源转变的主要成因,而微生物呼吸作用的影响甚微。相比较,物理过程(CO_(2)海-气交换、温度和盐度变化)对pCO_(2)的影响相对较小,其作用结果远低于生物过程。此外,珊瑚的代谢活动对杨梅坑局部海域pCO_(2)分布产生一定影响,造成礁区pCO_(2)值高于非礁区。因此,海气CO_(2)通量估算中不能忽视局部海域珊瑚代谢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co_(2) 海气co_(2)通量 源汇特征 杨梅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东北部春、夏季表层海水CO_(2)分压的24 h变化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许欣 王翔 +6 位作者 胡慧娜 向荣 蔡钰灿 刘长建 张伟杰 陈际雨 马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26,共13页
周日观测对掌握近海碳酸盐体系变化和海-气CO_(2)交换过程是必要的,有助于降低碳源汇评估的不确定性。针对北部湾东北部的英罗湾-安铺港海域,于2018年4月和8月利用24 h定点逐时采样观测了该区域表层海水碳酸盐体系及相关要素,分析了春... 周日观测对掌握近海碳酸盐体系变化和海-气CO_(2)交换过程是必要的,有助于降低碳源汇评估的不确定性。针对北部湾东北部的英罗湾-安铺港海域,于2018年4月和8月利用24 h定点逐时采样观测了该区域表层海水碳酸盐体系及相关要素,分析了春、夏季的表层海水CO_(2)分压(p CO_(2))24 h逐时变化规律及其调控因子。观测结果表明,春、夏季p CO_(2)变化范围分别为530~628μatm和427~748μatm,平均海-气CO_(2)通量分别为(1.7±0.8)mmol/(m^(2)·d)和(1.2±0.8)mmol/(m^(2)·d),均表现为大气CO_(2)的弱源。其中春季p CO_(2)24 h逐时变化受温度的影响相比夏季更显著,而夏季p CO_(2)对潮汐作用以及区域内沿岸河流、地下水等淡水汇入引起的生物生产和呼吸代谢过程增强的响应更明显。海水升温主导了春季区域表层高p CO_(2)的形成,夏季咸淡水的物理混合过程中增强的生物生产对表层溶解无机碳(DIC)起到降低作用,区域内的红树林、盐沼等生态系统对淡水端的DIC添加有一定的贡献。水团DIC浓度与总碱度(TA)的比值变化可反映英罗湾-安铺港海域p CO_(2)湾内高、湾外低的总体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英罗湾-安铺港 co_(2) 海-气co_(2)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流式水-气平衡器的研制及其在海水CO_(2)分压测量中的应用
7
作者 邱丽 江坤善 +2 位作者 袁东星 刘文静 李权龙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96-902,共7页
水-气平衡器是海水CO_(2)分压(CO_(2)partial pressure,p CO_(2))测量系统的关键部件,决定着测量的准确度与稳定性.通过将射流器应用于一种新型水-气平衡器的研制,增强水气间CO_(2)的交换;同时在平衡器排水管上设计气体收集腔及气体回流... 水-气平衡器是海水CO_(2)分压(CO_(2)partial pressure,p CO_(2))测量系统的关键部件,决定着测量的准确度与稳定性.通过将射流器应用于一种新型水-气平衡器的研制,增强水气间CO_(2)的交换;同时在平衡器排水管上设计气体收集腔及气体回流管,避免平衡器内气体损失,提高运行的稳定性.在实验室测试了平衡器的性能,并将其应用于福建沿岸海水中p CO_(2)的船载走航测定.结果表明,与商品化的喷淋式水-气平衡器相比,所研制的新型平衡器具有体积小、响应速度快的特点,能在实际环境中稳定运行,可以用于海水p CO_(2)的测量,是一种新型高性能水-气平衡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水-气平衡器 射流器 海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环保绝缘气体C_(4)F_(7)N/CO_(2)的制备及检测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唐晓杰 张荣伟 +5 位作者 李龙 戴坚宇 何涛 曾晓哲 宁帅官 王腾辉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107,共6页
为了进一步探究C_(4)F_(7)N/CO_(2)混合气体在高压电气设备中的应用潜能,本研究搭建C_(4)F_(7)N/CO_(2)混合气体制备系统,采用分压法制备了C_(4)F_(7)N体积分数不同的C_(4)F_(7)N/CO_(2)混合气体。建立了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 为了进一步探究C_(4)F_(7)N/CO_(2)混合气体在高压电气设备中的应用潜能,本研究搭建C_(4)F_(7)N/CO_(2)混合气体制备系统,采用分压法制备了C_(4)F_(7)N体积分数不同的C_(4)F_(7)N/CO_(2)混合气体。建立了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FID)检测方法,针对C_(4)F_(7)N/CO_(2)混合气体制备过程中检测质量难以控制的问题,基于流体力学及有限元分析,开展不同C_(4)F_(7)N/CO_(2)混合气体的热驱动扩散模拟实验。结果表明:C_(4)F_(7)N体积分数为2%、5%、10%时C_(4)F_(7)N/CO_(2)气体浓度扩散平衡的时间分别为4775、6600、8800 s,C_(4)F_(7)N气体浓度扩散平衡的时间分别为94、122、158 min。3种C_(4)F_(7)N/CO_(2)混合气体分别在配制100、125、160 min后进行质量检测及应用,可达到良好的质量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特性 GC-FID C_(4)F_(7)N/co_(2) 流体力学 扩散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钢在CO_(2)/H_(2)S共存体系下油田采出水中的腐蚀行为研究
9
作者 曲虎 陆诗建 +2 位作者 林俊岭 马艳辉 刘静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66-2371,2375,共7页
CO_(2)、H_(2)S和高矿化度是油田采出水中3种常见的腐蚀因素,当3种腐蚀因素同时存在时,腐蚀行为远比CO_(2)、H_(2)S和高矿化度单独作用时复杂。利用反应釜模拟高矿化度采出水同时存在CO_(2)和H_(2)S的实际工况,研究了CO_(2)分压分别为0.... CO_(2)、H_(2)S和高矿化度是油田采出水中3种常见的腐蚀因素,当3种腐蚀因素同时存在时,腐蚀行为远比CO_(2)、H_(2)S和高矿化度单独作用时复杂。利用反应釜模拟高矿化度采出水同时存在CO_(2)和H_(2)S的实际工况,研究了CO_(2)分压分别为0.15,0.75,1.5 MPa,H_(2)S分压为0.00015 MPa,温度为50,60,70℃条件下,20G、L245N和L360Q三种碳钢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3种碳钢在CO_(2)/H_(2)S共存的油田高矿化度采出水体系中均腐蚀严重,在液相中比在气相中腐蚀更为严重,最大腐蚀速率达到3.4 mm/a,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腐蚀速率整体呈现波动性下降的趋势;随实验温度的提高其腐蚀速率呈总体增大趋势;在3种分压条件下,腐蚀速率随CO_(2)分压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分压0.75 MPa时腐蚀速率最大;3种材质腐蚀速率大小顺序为L245N>L360Q>20G,则耐蚀顺序为20G>L360Q>L245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H_(2)S共存体系 高矿化度 采出水 腐蚀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下河涌出后CO_(2)逸散通量的时空格局——基于广西巴马盘阳河
10
作者 冼金梅 宋贤威 +5 位作者 张乐 林沛新 韦岳春 杨取宝 甘文静 杨露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3-765,共13页
喀斯特流域是岩石风化碳汇的关键区域,同时也是CO_(2)逸散研究的热点区域。为探究喀斯特地下河涌出后CO_(2)分压(pCO_(2))及其逸散通量的时空变化格局,选择喀斯特流域巴马盘阳河为对象,分析水体的pH、碱度、总溶解性固体(TDS)、溶解无机... 喀斯特流域是岩石风化碳汇的关键区域,同时也是CO_(2)逸散研究的热点区域。为探究喀斯特地下河涌出后CO_(2)分压(pCO_(2))及其逸散通量的时空变化格局,选择喀斯特流域巴马盘阳河为对象,分析水体的pH、碱度、总溶解性固体(TDS)、溶解无机碳(DIC)、溶解有机碳(DOC)、pCO_(2)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pCO_(2)的调控因素并估算了CO_(2)逸散通量。结果表明,流域内地下水碱度、TDS、DIC和pCO_(2)显著高于地表水,表明喀斯特碳酸盐风化释放大量DIC进入地下水,地下水涌出后产生CO_(2)逸散降低了地表水DIC含量和pCO_(2)。在时间尺度上,旱季常规地表、地下水的碱度、TDS、DIC、pCO_(2)、CO_(2)逸散通量均显著高于雨季,主要归结于雨季雨水的稀释效应。然而次降雨事件下地表、地下水的pH、碱度、TDS、DIC、DOC、pCO_(2)无显著性差异,可能由于降雨量不足或降雨持续时间短。研究期间,巴马盘阳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CO_(2)逸散通量范围分别为-0.10~9.20 kg C m^(-2)year^(-1),-0.12~17.28kg C m^(-2)year^(-1),平均CO_(2)逸散通量分别为1.06±1.46 kg C m^(-2)year^(-1)和2.40±3.14 kg C m^(-2)year^(-1),远高于全球主要大型流域的平均CO_(2)逸散通量(0.64 kg Cm^(-2)year^(-1))。阐明喀斯特流域的CO_(2)逸散通量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对准确评估河流碳收支状况与评估岩石风化碳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岩溶泉 溶解无机碳 河流co_(2) co_(2)逸散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浮标观测的春季青岛近岸海水pCO_(2)变化及海-气CO_(2)通量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学杭 张洪海 +1 位作者 马昕 陈朝晖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21,共8页
利用海-气界面浮标观测得到的高频数据,分析了春季青岛近岸海域海表二氧化碳分压(pCO_(2))的变化规律及驱动因素,并对海-气CO_(2)通量进行了估算。观测期间该海域由大气的碳汇转变为碳源,主要是由海表pCO_(2)的不断增长所致。对海表pCO_... 利用海-气界面浮标观测得到的高频数据,分析了春季青岛近岸海域海表二氧化碳分压(pCO_(2))的变化规律及驱动因素,并对海-气CO_(2)通量进行了估算。观测期间该海域由大气的碳汇转变为碳源,主要是由海表pCO_(2)的不断增长所致。对海表pCO_(2)控制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温度升高是pCO_(2)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生物过程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海表pCO_(2)呈现出日变化特征,温度和生物因素对海表pCO_(2)日变化的作用均与太阳辐射相关,但两者的作用相反。此外,分析发现浮标的不同采样频率会对海-气CO_(2)通量估算产生影响,缩短采样间隔能有效降低海-气CO_(2)通量估算的偏差,提高估算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海-气co_(2)通量 浮标观测 青岛近岸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三横山岛养殖海域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12
作者 常佳楠 张建琳 +6 位作者 段元亮 沈亦非 沈茜妤 赵爽 张梅菁 赵子滔 何培民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5-617,共13页
为研究下三横山岛养殖海域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及影响因素,从2020年7月开始,在该海域开展为期一年(4次)的监测和分析,主要剖析其温度、盐度、pH、总碱度(TA)及水体中溶解无机碳(DIC)、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分布差异,估... 为研究下三横山岛养殖海域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及影响因素,从2020年7月开始,在该海域开展为期一年(4次)的监测和分析,主要剖析其温度、盐度、pH、总碱度(TA)及水体中溶解无机碳(DIC)、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分布差异,估算下三横山岛养殖海域表层海水CO_(2)分压(pCO_(2))及海-气界面CO_(2)通量(FCO_(2))值,并分析pCO_(2)的影响因素,探讨下三横山岛该养殖海域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结果表明,下三横山岛海域表层海水4个季节的温度、盐度、pH、TA、DIC、DOC、POC的分布在季节上差异极显著(P<0.01)。下三横山岛海域pCO_(2)全年的变化范围为29.93~836.80μatm,FCO_(2)值的变化范围为-45.67~216.50 mmol·(m^(2)·d)^(-1)。pCO_(2)与FCO_(2)值四季变化显著(P<0.05),全年碳分布格局有较大差异,其中,仅春季为碳汇,碳汇强度为(-32.79±3.73)mmol·(m^(2)·d)^(-1),夏、秋、冬季皆为碳源,碳源强度分别为(14.74±33.35)mmol·(m^(2)·d)^(-1)、(18.39±6.63)mmol·(m^(2)·d)^(-1)、(50.34±9.27)mmol·(m^(2)·d)^(-1),其中,春、夏、秋季FCO_(2)最低值均出现在鱼类养殖区,最高值出现在贻贝养殖区。养殖区内的生物活动是影响下三横山岛海域表层海水pCO_(2)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下三横山岛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的碳汇研究提供了前期数据及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三横山岛 海水co_(2) 海-气co_(2)交换通量 海水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水环境和气象参数经验公式估算的东海海-气CO_2通量
13
作者 李熠 何海伦 陈大可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5,共11页
使用World Ocean Altas 2009提供的气候态月平均温度、盐度和磷酸盐浓度资料,以及Globalview和NCEP的大气资料,借助较为可靠的经验公式,估算了东海海表CO2分压(pCO2)和海-气CO2通量的平均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pCO2的空间分布... 使用World Ocean Altas 2009提供的气候态月平均温度、盐度和磷酸盐浓度资料,以及Globalview和NCEP的大气资料,借助较为可靠的经验公式,估算了东海海表CO2分压(pCO2)和海-气CO2通量的平均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pCO2的空间分布形态四季大体相同,但其强度随季节变化,春、冬季低,夏、秋季高。CO2通量在东海陆架区为汇,汇的强度从NW向SE逐渐减弱;在黑潮区为源,强度从SW向NE逐渐减弱。东海整体于春、冬季为CO2的汇,夏、秋季为CO2的源。进一步分析东海pCO2和CO2通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表明,东海海表pCO2变化主要受温度控制,而在陆架区,盐度和磷酸盐的作用不可忽略。东海整体CO2通量变化在4至10月由风速主导,11月至翌年3月由海表pCO2控制;陆架区CO2通量的季节变化主要由风速决定;黑潮区CO2通量的变化在夏季由风速主导,秋季由风速和pCO2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co2 海-气co2通量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航次观测和再分析资料的南海海表二氧化碳分压反演及变化机制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邱爽 叶海军 +1 位作者 张玉红 唐世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6-116,共11页
海表二氧化碳分压(pCO_(2))是指海洋表层水和大气之间的二氧化碳(CO_(2))交换处于动态平衡时CO_(2)的含量,是描述海-气CO_(2)交换的一个主要因子。本文利用2008—2014年覆盖南海大部分海域的海表pCO_(2)观测资料,结合现场海表温度和海... 海表二氧化碳分压(pCO_(2))是指海洋表层水和大气之间的二氧化碳(CO_(2))交换处于动态平衡时CO_(2)的含量,是描述海-气CO_(2)交换的一个主要因子。本文利用2008—2014年覆盖南海大部分海域的海表pCO_(2)观测资料,结合现场海表温度和海表盐度以及卫星观测的叶绿素a数据,构建了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的分区域反演模型。模型在水深浅于30m的区域均方根误差为5.3μatm,其余海区均方根误差为10.8μatm,与前人基于个别航次的有限区域反演结果的均方根误差相当。利用该模型公式和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HYCOM)再分析海表温、盐数据及MODIS-Aqua卫星观测的叶绿素a数据进行反演,得到了时空分辨率为5'×5'的2004—2016年的逐月南海海表pCO_(2)数据。该数据能较好地反映南海海表pCO_(2)在海表温度影响下,春夏高、秋冬低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前人基于航次观测的研究结果相似,表明反演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进一步分析发现,南海及邻近海域平均海表pCO_(2)具有显著的准十年振荡特征:2012年附近出现了极小值,之前表现为降低的趋势,之后略有升高的趋势。受海表pCO_(2)的影响,南海海盆平均海-气CO_(2)通量在2012年之前出现了显著降低的趋势,表明南海释放到大气中的CO_(2)减少,并在2007年之后的冬季出现了负值(从碳源变为碳汇),2012年之后变化较为平缓。热带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引起的南海区域海表盐度变化是造成海表pCO_(2)及海-气CO_(2)通量准十年变化的主要原因。分区分析的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海表pCO_(2)变化最为显著,在南海海表pCO_(2)的季节和准十年变化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表pco_(2)反演 海-气co_(2)通量 海表盐度 准十年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415管线钢在天然气环境中的CO_(2)腐蚀行为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姜厚君 王忠辉 +3 位作者 王熙淞 赵松 孙昌 郑伟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83-87,共5页
针对L415管线钢在天然气环境中的CO_(2)腐蚀行为问题,研究首先对L415管线钢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进行分析,通过实验的方式,分别进行L415管线钢在不同温度、流速以及CO_(2)分压下的腐蚀行为研究,为L415管线钢在含CO_(2)天然气中的应用奠... 针对L415管线钢在天然气环境中的CO_(2)腐蚀行为问题,研究首先对L415管线钢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进行分析,通过实验的方式,分别进行L415管线钢在不同温度、流速以及CO_(2)分压下的腐蚀行为研究,为L415管线钢在含CO_(2)天然气中的应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在90℃环境下,L415管线钢的腐蚀速率最快,说明温度是L415管线钢CO_(2)腐蚀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天然气流速的增加,L415管线钢的CO_(2)腐蚀速率先增加后降低;随着CO_(2)分压的增加,L415管线钢表明的腐蚀产物保护膜被破坏,L415管线钢的腐蚀速率将急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415管线钢 天然气 co_(2)腐蚀 温度 流速 c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洋海区海-气CO_2通量单参数遥感算法的适用性检验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郝京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6-291,共6页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的优势,基于LDEO数据库的全球海表二氧化碳分压(PCO2)及海表温度(SST)等实测数据,初步建立东太平洋海区PCO2与SST的单参数经验算法,并采用相同区域的独立实测数据检验.结果表明,单参数算法在寡营养大洋海区具有良...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的优势,基于LDEO数据库的全球海表二氧化碳分压(PCO2)及海表温度(SST)等实测数据,初步建立东太平洋海区PCO2与SST的单参数经验算法,并采用相同区域的独立实测数据检验.结果表明,单参数算法在寡营养大洋海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反演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RMS)为0.51 Pa(1 Pa=9.869μatm),由此估算出2003年6月该海域CO2通量为-1.4 mmol/(m2.d),与实测估算的碳通量基本相符,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海区CO2源汇特征.将该遥感算法运用到西大西洋海域(15°~25°N,60°~75°W),反演值与实测值之间均方根误差(RMS)为0.69 Pa.检验结果表明,在寡营养大洋海区,单参数遥感算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在受相似因子调控的同纬度海区可以使用同一遥感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大洋碳循环 卫星遥感 海-气界面co2通量 海表co2(pc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钢在油气田中CO_(2)与H_(2)S共存环境下的腐蚀行为及机理 被引量:3
17
作者 宋成立 宋晓俊 +3 位作者 陈庆国 李坤 贾海东 李广山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0-65,共6页
利用高温高压动态反应釜模拟油气田CO_(2)和H_(2)S共存环境的实际工况,通过腐蚀试验分析了20钢在不同CO_(2)分压(0.01,0.05,0.21,0.50 MPa)和H_(2)S分压(0.0003,0.003,0.01,0.05 MPa)下的腐蚀行为以及CO_(2)和H_(2)S分压对均匀腐蚀和点... 利用高温高压动态反应釜模拟油气田CO_(2)和H_(2)S共存环境的实际工况,通过腐蚀试验分析了20钢在不同CO_(2)分压(0.01,0.05,0.21,0.50 MPa)和H_(2)S分压(0.0003,0.003,0.01,0.05 MPa)下的腐蚀行为以及CO_(2)和H_(2)S分压对均匀腐蚀和点蚀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H_(2)S分压为0.003 MPa条件下,当CO_(2)分压为0.01,0.05 MPa时,20钢主要发生均匀腐蚀,随着CO_(2)分压的继续增大,点蚀越来越严重;在CO_(2)分压为0.05 MPa条件下,当H_(2)S分压为0.0003 MPa时,20钢表面腐蚀轻微,随着H_(2)S分压的增大,腐蚀加剧,但仍主要发生均匀腐蚀;H_(2)S和CO_(2)分压对20钢的均匀腐蚀速率和点蚀速率均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H_(2)S分压对均匀腐蚀的影响程度较大,而CO_(2)分压对点蚀的影响程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和H_(2)S共存环境 均匀腐蚀 点蚀 20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CO_(2)驱工况下N80钢油管腐蚀行为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辉 马振鹏 +3 位作者 迟九蓉 罗江云 张馨予 刘星悦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76-978,986,共4页
为明确温度、CO_(2)分压对N80钢管材的腐蚀影响,并结合腐蚀环境优化匹配合适的防腐措施,通过失重法,利用高温高压釜模拟CO_(2)驱油工况,得到材料的腐蚀速率,根据扫描电子显微镜、利用EDS分析、结合XRD分析确定腐蚀产物种类。结果表明,模... 为明确温度、CO_(2)分压对N80钢管材的腐蚀影响,并结合腐蚀环境优化匹配合适的防腐措施,通过失重法,利用高温高压釜模拟CO_(2)驱油工况,得到材料的腐蚀速率,根据扫描电子显微镜、利用EDS分析、结合XRD分析确定腐蚀产物种类。结果表明,模拟CO_(2)驱工况下,N80钢在CO_(2)分压为0~10 MPa时,气、液相的腐蚀速率均超过0.076 mm/a的行标要求,腐蚀产物主要可能组分为FeCO_(3),且随着压力升高,N80管材的平均腐蚀速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随温度的升高,N80管材在80℃出现腐蚀极大值,在100℃时腐蚀产物膜层致密,腐蚀速率降低。因此,须采用匹配的缓蚀剂或其他防腐措施,以提高其安全使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N80钢 co_(2) 腐蚀速率 缓蚀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100钢材在原油环境中的CO_(2)腐蚀行为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猛 汪嘉伟 +1 位作者 朱志博 申坤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58-62,67,共6页
针对X100钢材在原油环境中的CO_(2)腐蚀问题,通过实验的方式分别进行了含水率、温度、CO_(2)分压以及流速对腐蚀行为的影响研究,为X100管道的安全使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随着原油含水率的增加,X100钢材的腐蚀速率逐渐增加;随着温度的升... 针对X100钢材在原油环境中的CO_(2)腐蚀问题,通过实验的方式分别进行了含水率、温度、CO_(2)分压以及流速对腐蚀行为的影响研究,为X100管道的安全使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随着原油含水率的增加,X100钢材的腐蚀速率逐渐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腐蚀速率先升高后下降,在温度为40℃时,钢板表面的腐蚀产物膜较为疏松,腐蚀最为严重;X100钢材随着原油中CO_(2)分压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当原油中CO_(2)分压为2.5 MPa时,腐蚀产物出现了多层的状况;随着原油流速的逐渐增加,钢材的腐蚀速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流速为1.0m/s时,钢材的腐蚀相对较为严重,钢材表面存在较多的细小且深度较深的孔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100钢材 原油环境 co_(2)腐蚀 含水率 温度 co_(2) 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变化中北冰洋CO_(2)汇研究进展
20
作者 赵德荣 高众勇 孙恒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5-127,共13页
作为高纬度吸收CO_(2)重要海区之一,北极气候和生态环境正发生快速变化,这些变化使得北冰洋CO_(2)的源汇格局及相关过程发生相应改变,并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表层海水CO_(2)分压(pCO_(2))是评估CO_(2)源汇的重要参考指标,其调控因子较... 作为高纬度吸收CO_(2)重要海区之一,北极气候和生态环境正发生快速变化,这些变化使得北冰洋CO_(2)的源汇格局及相关过程发生相应改变,并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表层海水CO_(2)分压(pCO_(2))是评估CO_(2)源汇的重要参考指标,其调控因子较为复杂,特别是对于环境具有区域性显著差异的北冰洋。综合目前国内外对北冰洋碳汇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北冰洋pCO_(2)和CO_(2)源汇的空间分布特征、重要影响因素及其在北极快速变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提出预测未来变化的不确定性。由于北极快速变化,北冰洋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过程及机制变得更为复杂,进而影响碳汇能力及CO_(2)源汇分布格局。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最近20年间,随着海冰的快速退缩,北冰洋已经逐渐增强为重要的CO_(2)汇,最新的评估数值可高达180TgC·a^(–1)(1Tg=10^(12)g),其中楚科奇海陆架CO_(2)汇几乎占到整体的1/3。未来的快速变化中,预测北冰洋碳汇将继续增强,但受限于营养盐的补给、升温以及海水酸化效应,其增长潜力低于预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co_(2)(pco_(2)) 北冰洋co_(2)汇 调控因子 碳循环机制 北冰洋 北极快速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