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带海表风速与海表温度日变化关系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洪星园 傅云飞 +3 位作者 冼桃 王雨 杨元建 衡志炜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7-451,共15页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搭载的微波成像仪(TMI)探测结果,在像元分辨率上同步反演的10年海表温度(SST)和海表风速(SSW)资料,研究了热带地区非降水条件下SSW变化对SST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带地区SST日变化显著,SST日最小...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搭载的微波成像仪(TMI)探测结果,在像元分辨率上同步反演的10年海表温度(SST)和海表风速(SSW)资料,研究了热带地区非降水条件下SSW变化对SST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带地区SST日变化显著,SST日最小值多出现在早晨03:00(当地时间,下同)至06:00,日最大值多出现在午后17:00至19:00,SST日绝对振幅为1.9~3.4℃,日相对振幅为5%~7%。SSW变化对SST日最小值和日最大值的出现时间及SST日振幅均有明显的影响,且均呈现出区域性差异。热带地区SST日绝对振幅随SSW增大而减小,当SSW增加至9m/s之后,SST日绝对振幅变化不再明显;二者符合特定的正弦函数关系。在风速小的情况下,暖池区域平均SST日绝对振幅异常减小了0.16℃;在风速大的情况下,秘鲁沿岸区域平均SST目绝对振幅异常增大了0.17℃,且SST随时间变化波动较大。上述研究结果为下一步研究海表感热和潜热日变化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风速 海表温度 日变化 热带海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部黑潮海域海表风速和海表温度变化特征
2
作者 高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期216-218,共3页
通过AVHRR资料和Quick-SCAT资料分析了我国东部海域特殊的海气相互作用特点,并对我国东部黑潮海域的海表风速和海表温度时间分布特征和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部海域黑潮海区海表温度与海表风速之间存在特殊的正相关关系,黑潮... 通过AVHRR资料和Quick-SCAT资料分析了我国东部海域特殊的海气相互作用特点,并对我国东部黑潮海域的海表风速和海表温度时间分布特征和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部海域黑潮海区海表温度与海表风速之间存在特殊的正相关关系,黑潮海域海表温度与海表风速的冷暖分布均呈现一一对应关系,即大风速区位于暖脊上,而小风速区出现在冷槽上空。这种正相关关系是影响我国东部海域海气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且这种正相关关系随着季节和年份的不同有所变化,在冬、春季节表现最为明显,且春季强于冬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暖流 海表风速 海表温度 变化特征 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锋海表风速最小值及其成因 被引量:2
3
作者 周琰 刘宣飞 李智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7-176,共10页
利用2000—2008年AVHRR、QuickSCAT等高分辨率卫星观测资料和CFS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墨西哥湾流区、东海黑潮锋区、巴西-马尔维纳斯合流区和厄加勒斯回流区等全球主要海洋锋区的大气响应特征,发现在上述海洋锋区普遍存在海表矢量风速的... 利用2000—2008年AVHRR、QuickSCAT等高分辨率卫星观测资料和CFS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墨西哥湾流区、东海黑潮锋区、巴西-马尔维纳斯合流区和厄加勒斯回流区等全球主要海洋锋区的大气响应特征,发现在上述海洋锋区普遍存在海表矢量风速的最小值分布,并对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探讨。研究指出:夏季(6—8月)墨西哥湾流区、6月东海黑潮锋区附近有明显的矢量风速最小值分布,而巴西-马尔维纳斯合流区及厄加勒斯回流区海洋锋附近则终年存在矢量风速最小值。产生这一现象的条件是大尺度气压背景场梯度方向与海洋锋附近海表温度梯度方向接近一致,其物理过程为:海洋锋暖(冷)水区一侧上空对应有低(高)气压,由此产生的局地气压梯度与大尺度背景气压梯度方向接近相反,导致锋区附近叠加后的气压梯度最小,海表风速因此也最小。同时,摩擦作用使海表风偏向低压一侧,于是沿锋区走向(跨锋区走向)的风速分量差在暖水区一侧产生气旋性切变涡度(风速辐合),进而造成上升运动和强降水,而该分量差在冷水区一侧则产生相反的大气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锋 气压调整机制 海表矢量风速 最小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9-2018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风速和波高的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 被引量:1
4
作者 吴秋原 史本伟 +1 位作者 黄远光 杨世伦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7-455,共9页
本文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5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提取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1979-2018年间共40年的风场和海浪场数据,探讨该海域风浪和波高的时空变化特征,EOF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分析结果显示风速与波高的数值在外海... 本文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5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提取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1979-2018年间共40年的风场和海浪场数据,探讨该海域风浪和波高的时空变化特征,EOF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分析结果显示风速与波高的数值在外海普遍高于近岸,且符合长江口所在东海海域受盛行东亚季风影响的特征。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结果显示,在1979-2018年间该海域海表面年均风速呈增长趋势,平均增长速率为0.228 cm/(s·a),累计增长1.6%;年均有效波高呈增长趋势,平均增长速率为0.120 cm/a,累计增长5.4%;年风速和波高的极端值也呈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海表风速 有效波高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海浪场和风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徐秀枝 诸裕良 +1 位作者 冯向波 闫敏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120,共9页
利用欧洲中尺度天气预报中心(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的1979年1月2014年12月逐6 h的ERA-Interim有效波高和10 m风场资料,分析了近36年期间北太平洋海域海浪场和风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中低... 利用欧洲中尺度天气预报中心(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的1979年1月2014年12月逐6 h的ERA-Interim有效波高和10 m风场资料,分析了近36年期间北太平洋海域海浪场和风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中低纬度的西北太平洋波高有逐年线性递增趋势,大约在0.2~0.6 cm/a,而低纬度的太平洋东北部海域则以-0.4^-0.2 cm/a的趋势减小。2)风速线性变化趋势显著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太平洋东北部低纬度海域,约以1.0~2.0 cm/(s·a)的速度在增加。而日本岛四周、菲律宾半岛以南等海域大都以-1.0^-0.5 cm/(s·a)的速度减小。3)北太平洋海域波高和风速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两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西风带内有一个个波高超过10 m的风暴圈,其波高受风浪和涌浪的双重作用。这可为航海、海洋工程设计、军事及海洋能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A-INTERIM 北太平洋 海表风速 波高 线性趋势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