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太平洋海表面盐度最大值年代际变异机理研究
1
作者 朱婷婷 王庆业 陈丽丽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61,共11页
已有研究表明南太平洋海表面盐度最大值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表现为盐度位置的变化,而对于调控该年代际变化的机制尚不清楚。利用1999—2022年的盐度数据,再现了盐度最大值位置的东北—西南向摆动,即2005年和2016年盐度位置偏东北,201... 已有研究表明南太平洋海表面盐度最大值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表现为盐度位置的变化,而对于调控该年代际变化的机制尚不清楚。利用1999—2022年的盐度数据,再现了盐度最大值位置的东北—西南向摆动,即2005年和2016年盐度位置偏东北,2011年和2022年偏西南。在此基础上,利用盐度收支分析与1.5层约化重力模式两种方法研究了1999—2022年南太平洋海表面盐度最大值的年代际变化机理,评估了淡水强迫、水平平流、垂直夹卷、水平扩散这4种因素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水平平流、淡水强迫的平均贡献最大,前者是驱动南太平洋海表面盐度最大值位置的年代际变化的关键因素,而淡水强迫项主要是引起盐度量值大小的年代际变化;垂直夹卷项与水平扩散项在盐度最大值年代际变化中的贡献可能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太平洋 海表面盐度 年代际变化 水平平流 淡水强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表面盐度的微波遥感——平静海面的微波辐射机理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殷晓斌 刘玉光 +1 位作者 张汉德 修鹏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86-90,共5页
基于平静海面微波辐射理论和海水相对电容率εr的经验公式,探讨了平静海面在L波段(1.4GHz)的微波辐射特性.依据两个不同的经验公式获得的海水相对电容率εr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也体现在盐度反演结果上.海表面温度TS越高,海表面盐度SS对... 基于平静海面微波辐射理论和海水相对电容率εr的经验公式,探讨了平静海面在L波段(1.4GHz)的微波辐射特性.依据两个不同的经验公式获得的海水相对电容率εr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也体现在盐度反演结果上.海表面温度TS越高,海表面盐度SS对平静海面亮温(Tbv或Tbh)的影响越大,即|( )Tbv,bh/( )SS|越大.因此,在TS较高的海域,SS遥感容易达到较高的精度;反之,SS反演的精度则会降低.采用小角度入射角观测方案进行SS遥感具有优势.此时,SS和TS越高,则前述两种海水相对电容率εr经验公式反演SS的差异越小.在较小的入射角条件下,对于具有较高TS和SS的平静海面,使用现有海水相对电容率εr经验公式反演SS比较可行.而对于具有较低SS的近岸海域,则反演的SS可能产生比较大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发射率 表面温度 海表面盐度 相对电容率 微波辐射特性 微波遥感 机理研究 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表面盐度的统计预测模型 被引量:2
3
作者 赵红 李长军 殷一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1-146,共6页
海表面盐度SSS(Sea Surface Salinity)是研究大洋环流和海洋对全球气候影响的重要参量。海表面盐度卫星遥感探测可以满足大范围、连续观测的研究需要,是获取该参量的有效手段。2009年欧洲空间局发射了SMOS(Soil Moisture and Ocean Sali... 海表面盐度SSS(Sea Surface Salinity)是研究大洋环流和海洋对全球气候影响的重要参量。海表面盐度卫星遥感探测可以满足大范围、连续观测的研究需要,是获取该参量的有效手段。2009年欧洲空间局发射了SMOS(Soil Moisture and Ocean Salinity)卫星,并且根据卫星观测的数据反演出海表面盐度的相关产品,但是产品的精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本文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统计分析方法,针对SMOS卫星相关数据(观测亮温数据和辅助数据)建立一种全新的不依赖于物理机制的海表面盐度统计模型。本文针对太平洋中部提出的统计模型计算的盐度点对点的精度为0.165 5psu,1°×1°月平均精度为0.106 3psu,而SMOS卫星Level 2盐度产品的精度分别为0.585 5和0.181 9psu。同时将模型应用到验证数据集,得到了点对点精度为0.224 2psu,进一步说明模型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面盐度 SMOS卫星 数据挖掘 多元线性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波遥感的海表面盐度探测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严明 严卫 +3 位作者 王迎强 产世军 介阳阳 周霄林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25,共9页
海表面盐度是气候学和海洋学的重要参数,利用海水盐度在L波段的辐射特性实现海表面盐度探测已经是国际上公认的有效手段。该文回顾了现有基于微波遥感的海表面盐度探测体制的研究进展,包括双波段探测体制、L波段被动探测体制、L波段主... 海表面盐度是气候学和海洋学的重要参数,利用海水盐度在L波段的辐射特性实现海表面盐度探测已经是国际上公认的有效手段。该文回顾了现有基于微波遥感的海表面盐度探测体制的研究进展,包括双波段探测体制、L波段被动探测体制、L波段主被动联合探测体制,着重介绍了机载L/S双波段,土壤温度观测卫星和宝瓶座应用科学卫星(Aquarius)的亮温校正技术,反演算法以及两颗盐度卫星的定标技术。此外,还介绍了一种基于GNSS反射信号(GNSS-R)技术的新型海表面盐度探测体制。最后,对基于微波遥感的不同海表面盐度探测体制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比较,提出了未来海表盐度遥感可以改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面盐度 微波遥感 探测体制 反演算法 GNSS-R 盐度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go浮标的西太平洋SMAP卫星海表面盐度数据质量评估 被引量:5
5
作者 王艺晴 韩震 +1 位作者 周玮辰 吴义生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87-397,共11页
以西太平洋为研究区域,利用Argo浮标表层盐度观测值(<5m)对SMAP卫星获得的2016年海表面盐度反演质量进行了评估。首先将西太平洋2016-01—12期间的每日和每月SMAP卫星SSS数据与Argo实测SSS数据进行匹配,然后利用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法... 以西太平洋为研究区域,利用Argo浮标表层盐度观测值(<5m)对SMAP卫星获得的2016年海表面盐度反演质量进行了评估。首先将西太平洋2016-01—12期间的每日和每月SMAP卫星SSS数据与Argo实测SSS数据进行匹配,然后利用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法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误差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MAPSSS与ArgoSSS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每日Argo浮标数据(WMOID:2901520,WMOID:2901548)和SMAPSSS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前者均方根误差(RMSE)、偏差(Bias)和相关系数(r)分别为0.43,0.34和0.71,后者RMSE,Bias和r分别为0.41,0.26和0.69;研究区域内全年RMSE值处于0~0.35,在西太平洋南部海域偏差较大,这可能是由于该海域小岛众多,缺少Argo实测数据,导致其网格化的盐度存在较大误差。除夏季外,研究区域的大部分海域,RMSE都小于0.25。在海表盐度较低的海域,两者的对比结果误差较大,该现象在夏秋两季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P卫星 Argo浮标数据 海表面盐度(SSS) 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go资料的西北太平洋海表面盐度对台风的响应特征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吴铃蔚 凌征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共6页
基于1996—2012年西北太平洋Argo剖面浮标盐度观测资料,利用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海表面盐度对台风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海表面盐度对台风的响应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台风过后其路径右侧的海表面盐度显著上升;左侧的则在R50内上升,R50外区... 基于1996—2012年西北太平洋Argo剖面浮标盐度观测资料,利用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海表面盐度对台风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海表面盐度对台风的响应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台风过后其路径右侧的海表面盐度显著上升;左侧的则在R50内上升,R50外区域普遍下降。进一步分析显示台风强度、移动速度和海洋混合层深度对海表面盐度响应特征均有较大影响。强度大或移动缓慢的台风能造成大范围的海表面盐度上升;强度小或移动快速的台风只在路径右侧造成海表面盐度上升,左侧的则普遍下降。夏季(6-9月)台风过后,海表面盐度在混合层浅的区域普遍大幅上升,在混合层深的区域则在台风路径左右两侧2R50范围内小幅上升,在远离台风路径左侧区域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面盐度 ARGO剖面浮标 台风 混合层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quarius/SAC-D卫星盐度数据在中国南海的准确度评估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新新 杨建洪 +2 位作者 赵冬至 王祥 孙广轮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3-28,共6页
采用Argo浮标表层数据评估了Aquarius/SAC-D卫星L2盐度数据在中国南海的准确度,并进行局地化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匹配数据的线性关系并不显著,卫星数据在南海及其东北部海域的准确度分别为0.62‰和0.70‰。南海处于低纬度地区,海表... 采用Argo浮标表层数据评估了Aquarius/SAC-D卫星L2盐度数据在中国南海的准确度,并进行局地化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匹配数据的线性关系并不显著,卫星数据在南海及其东北部海域的准确度分别为0.62‰和0.70‰。南海处于低纬度地区,海表温度较高,对结果影响较小,影响数据准确度的因素可能是该海域的强风场、降雨和陆地射频干扰(RFI)等。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盐度反演误差随风速增大而增大,风速大于7m·s 1时,盐度反演误差会呈明显上升趋势,可见海表面粗糙度对数据准确度影响很大;同时,南海处在RFI高度污染地区,即使卫星数据产品修正了RFI的影响,但并没有完全消除,所以RFI可能也会影响卫星数据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准确度评估 海表面盐度 射频干扰 表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带的海表面亮温增量统计模型
8
作者 李长军 王颖芝 赵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0-158,共9页
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是研究大洋环流和海洋对全球气候影响的关键参数之一。目前借助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全天候和连续的SSS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SSS的反演精度在大部分海域达不到预期目标。众所周知,海表面亮温是反演SSS... 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是研究大洋环流和海洋对全球气候影响的关键参数之一。目前借助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全天候和连续的SSS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SSS的反演精度在大部分海域达不到预期目标。众所周知,海表面亮温是反演SSS的关键因素之一,海面粗糙度导致了亮温增量的产生,亮温正演模型的误差会影响盐度反演的精度。本文首次提出了依据6个风带划分全球海域,利用Argo实测盐度数据、SMOS卫星数据和相关辅助数据,通过LASSO统计方法在各风带覆盖的海域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二次曲线亮温增量模型,再通过贝叶斯迭代反演算法计算出了各个海域的SSS产品。与Argo实测SSS对比,新模型下6部分海域反演SSS的绝对平均误差分别为0.76、0.88、0.93、0.92、1.28和1.21,均显著优于修正前(SMOS L2 SSS)产品的误差(0.98、1.61、2.82、1.50、2.35和3.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OS卫星 亮温增量 海表面盐度 风带 LASSO 二次曲线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资料和观测数据的重点海域海表盐度评估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黄明海 张彪 +1 位作者 陈忠彪 何宜军 《广西科学》 CAS 2015年第3期329-336,共8页
【目的】通过验证Aquarius海表盐度遥感产品数据在不同大洋和波束的反演精度,为其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自沉浮式剖面探测浮标Argo(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盐度观测数据评估Aquarius卫星在重点海域(太... 【目的】通过验证Aquarius海表盐度遥感产品数据在不同大洋和波束的反演精度,为其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自沉浮式剖面探测浮标Argo(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盐度观测数据评估Aquarius卫星在重点海域(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不同波束对应的海表盐度产品精度。【结果】相对于波束2和波束3,波束1海表盐度与Argo观测最为接近,偏差和均方根差分别为0.003psu和0.397psu。与大西洋和印度洋相比,太平洋反演精度最高。在中纬度地区,盐度偏差较小,约为0.1psu;在南北纬20°和高纬度区域,盐度偏差较大,约为0.2psu;低海温和高风速对盐度误差也有重要贡献,低海温对应的弱亮温信号和高风速下的不准确的海面粗糙度模型是导致盐度偏差的主要因素。此外,利用Argo月平均海表盐度观测数据评估了Aquarius卫星海表盐度三级产品,均方根差在0.27∽0.34psu之间,平均值为0.31psu。在二级和三级产品中,V3.0SSS_bias_adj的均方根差相比V3.0SSS均降低约0.04psu。【结论】与V2.0数据产品相比,V3.0二级产品精度有了的较大提高,三级产品无明显改善,升轨和降轨的偏差依然存在。海表温度校正能够提高盐度反演的精度,使得均方根误差下降0.04ps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uarius卫星 海表面盐度 ARGO浮标 准确度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西太平洋海表盐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淡水通量的响应 被引量:2
10
作者 付迪 蔡榕硕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6-473,共8页
基于1980~2015年的全球简单海洋资料同化分析系统(SODA)、全球海气通量(OAFlux)和全球降水气候学计划(GPCP)等海洋、大气观测再分析资料,采用线性拟合、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相关分析和波谱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海... 基于1980~2015年的全球简单海洋资料同化分析系统(SODA)、全球海气通量(OAFlux)和全球降水气候学计划(GPCP)等海洋、大气观测再分析资料,采用线性拟合、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相关分析和波谱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海表盐度(SSS)和淡水通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SSS与淡水通量的气候态及长期线性变化趋势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两者均有多种时间尺度的EOF模态,其年代际变化模态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并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有密切的滞后相关.分析表明,PDO可能通过影响Walker环流的变化来影响热带西太平洋的淡水通量分布,从而影响SSS的时空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水文学 海表面盐度 淡水通量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热带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海表盐度预报的线性马尔可夫模型及其改进办法
11
作者 吕泓柯 巩远发 王桂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1-158,共8页
海洋盐度在水循环、海洋环流、海洋生态系统、全球天气和气候变化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受观测的限制,以往对海洋盐度的研究相对匮乏,对其进行预报的工作更为少见。本文采用线性马尔可夫模型对印度洋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 海洋盐度在水循环、海洋环流、海洋生态系统、全球天气和气候变化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受观测的限制,以往对海洋盐度的研究相对匮乏,对其进行预报的工作更为少见。本文采用线性马尔可夫模型对印度洋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开展初步的预报工作。根据混合层盐度收支方程,选择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SSS等物理量的异常值作为模型的组成部分,对印度洋SSS开展预报工作。结果表明,马尔可夫模型可提前9个月对印度洋SSS进行较好的预报。此外,南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海表面高度异常(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SSHA)和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系数等遥相关因素的加入可将线性马尔可夫预报对印度洋SSS的预报效果(相关系数)平均提高10%。利用改进的模型对印度洋SSS进行提前1~11个月的“实时”预测,得出预报的SSS时空变化特征与观测场相吻合。综上所述,改进的线性马尔可夫模型对印度洋SSS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未来可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马尔可夫模型 印度洋 海表面盐度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MOS卫星数据的BP神经网络盐度反演模型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长军 赵清晖 赵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海表面盐度SSS(Sea Surface Salinity)是研究大洋环流和海洋对气候影响的重要参量、是决定海水基本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卫星微波遥感可以满足盐度研究过程中大范围、连续观测的需要。目前,由欧洲空间局设计开发的SMOS(Soil Moisture an... 海表面盐度SSS(Sea Surface Salinity)是研究大洋环流和海洋对气候影响的重要参量、是决定海水基本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卫星微波遥感可以满足盐度研究过程中大范围、连续观测的需要。目前,由欧洲空间局设计开发的SMOS(Soil Moisture and Ocean Salinity)卫星于2009年发射成功,并且根据它的观测数据和物理机制反演出了海表面盐度的相关产品。但结果显示,在某些近海岸区域(如中国南海海域)受陆地RFI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基于卫星遥感物理机制反演得到的盐度产品的精度较低。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科学考察船的走航数据、SMOS卫星数据,针对中国南海海域提出了用BP神经网络预测海表面盐度的方法,并用实测Argo浮标、WOA13的盐度数据对模型进行适应性评估。结果表明,模型产品相对于"东方红2"实测盐度数据的均方根误差(RMSE)是0.21,而SMOS的SSS1产品、SSS2产品和SSS3产品的精度分别为1.90、1.93和1.91。同时,在验证数据集中,模型预测数据相对于Argo浮标实测盐度数据的均方根误差(RMSE)是0.50,而SMOS的SSS1产品、SSS2产品和SSS3产品的精度分别为1.83、1.83和1.84。此模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泛化能力,为海表面盐度的反演和预测提供了一个不依赖于物理机制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面盐度 SMOS卫星 BP神经网络 反演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凤凰”(2014)的结构演变及其引起的海洋响应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甫 明杰 +1 位作者 张翰 田娣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52-561,共10页
利用日本多功能运输卫星(Multi-functional Transport Satellite,简称为MTSAT-2)逐小时云顶亮温资料、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orphing Technique(CMORPH)逐3小时降水资料及南海北部的现场观测资料,对2014年第16号热带气旋“凤凰”... 利用日本多功能运输卫星(Multi-functional Transport Satellite,简称为MTSAT-2)逐小时云顶亮温资料、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orphing Technique(CMORPH)逐3小时降水资料及南海北部的现场观测资料,对2014年第16号热带气旋“凤凰”的结构演变和远距离洋面上的海洋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空环流形势场的变化主导了“凤凰”的移动方向,调整其云系结构;“凤凰”过境期间测站处气压和气温明显下降,风速和相对湿度有所增加,并伴随有多次阵性降雨过程,最大降雨量可达174 mm/h;“凤凰”引起的强混合的热泵作用导致测站处海洋混合层冷却加深,三个站位观测到的最大海表面降温分别为0.53℃(站位2)、0.50℃(站位4)、1.18℃(站位5);“凤凰”期间海表面盐度下降,且强降盐过程与降水时段具有较好的时间一致性,降水时段内,三个站位观测到的表层最大降盐量分别为0.557 psu(站位2)、0.407 psu(站位4)、0.773 psu(站位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卫星资料 降雨 上层洋响应 海表面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