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使用海表面温度构建工业革命以来的印尼贯穿流流量序列 被引量:1
1
作者 辛林超 胡石建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3,共12页
印尼贯穿流连接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系统至关重要,但在印尼贯穿流的长期变化研究中非常缺乏长时间序列。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历史模拟数据对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基于海表面温度反演了... 印尼贯穿流连接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系统至关重要,但在印尼贯穿流的长期变化研究中非常缺乏长时间序列。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历史模拟数据对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基于海表面温度反演了印尼贯穿流的体积输运。结果表明,该模型反演的印尼贯穿流可再现其总方差的80%左右。进而结合数据,首次构建了1870~2023年长达154 a的印尼贯穿流流量时间序列。通过与潜标观测数据对比发现,反演结果与国际努沙登拉层化和输运计划(the international Nusantara stratification and transport,INSTANT)、印尼贯穿流监测项目(monitoring Indonesian throughflow,MITF)观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6与0.69,验证了该时间序列的可靠性。使用梯度加权类激活映射(gradient-weighted class activation mapping,Grad-CAM)与注意力机制研究了该模型中影响印尼贯穿流反演技巧的敏感性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贯穿流 洋环流 表面温度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对赤道太平洋海表面温度短期预报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桃 林鹏飞 +6 位作者 刘海龙 郑伟鹏 王鹏飞 徐天亮 李逸文 刘娟 陈铖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5-754,共10页
海表面温度作为海洋中一个最重要的变量,对全球气候、海洋生态等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十分有必要对海表面温度(SST)进行预报。深度学习具备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但目前利用深度学习对整个赤道太平洋的SST短期预报及预报技巧的研究仍较少。... 海表面温度作为海洋中一个最重要的变量,对全球气候、海洋生态等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十分有必要对海表面温度(SST)进行预报。深度学习具备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但目前利用深度学习对整个赤道太平洋的SST短期预报及预报技巧的研究仍较少。本文基于最优插值海表面温度(OISST)的日平均SST数据,利用长短期记忆(LSTM)网络构建了未来10天赤道太平洋(10°S~10°N,120°E~80°W)SST的逐日预报模型。LSTM预报模型利用1982~2010年的观测数据进行训练,2011~2020年的观测数据作为初值进行预报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赤道太平洋东部地区预报均方根误差(RMSE)大于中、西部,东部预报第1天RMSE为0.6℃左右,而中、西部均小于0.3℃。在不同的年际变化位相,预报RMSE在拉尼娜出现时期最大,正常年份次之,厄尔尼诺时期最小,RMSE在拉尼娜时期比在厄尔尼诺时期可达20%。预报偏差整体表现为东正、西负。相关预报技巧上,中部最好,可预报天数基本为10天以上,赤道冷舌附近可预报天数为4~7天,赤道西边部分地区可预报天数为3天。预报模型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地区各月份预报技巧普遍低于西部地区,相比较而言各区域10、11月份预报技巧最低。总的来说,基于LSTM构建的SST预报模型能很好地捕捉到SST在时序上的演变特征,在不同案例中预报表现良好。同时该预报模型依靠数据驱动,能迅速且较好地预报未来10天以内的日平均SST的短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温度 LSTM (long SHORT-TERM memory) 短期预报 赤道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南海海表面温度的智能化预测研究
3
作者 谢博闻 张丛 +2 位作者 杨树国 冯忠琨 孙贵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2-1095,共14页
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是影响海洋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准确预测SST的变化对于海洋生态环境、气象和航行等至关重要。传统的SST预测方法通常依赖于数值模式,但是其计算成本较高。该文基于深度学习模型(3D U-Net)... 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是影响海洋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准确预测SST的变化对于海洋生态环境、气象和航行等至关重要。传统的SST预测方法通常依赖于数值模式,但是其计算成本较高。该文基于深度学习模型(3D U-Net),将SST、海表面高度异常(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ies,SSHA)以及海表面风(sea surface wind,SSW)作为输入变量成功构建了南海SST的快速化智能预报模型。结果表明,与卷积长短时记忆(convolu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ConvLSTM)模型相比,3D U-Net模型在所有预测时间中均显示出更高的准确度,其均方根误差(RMSE)为0.53℃,皮尔逊相关系数(R)达到0.96。在不同季节和南海不同区域,3D U-Net模型均表现出较小的预测误差,而且在季风盛行期间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此外,3D U-Net模型在预测2021年南海的海洋热浪(marine heatwave,MHW)事件时,大部分海域的准确率达到了80%以上,总体上精确率和召回率分别为0.89和0.45。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SSHA和SSW对模型的预测性能有显著影响,并在不同的预报阶段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综上所述,结合多源海表数据的3D U-Net模型能够快速准确地预测出南海SST,并为预测MHW事件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温度 3D U-Net模型 深度学习 洋热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秩和联合平滑性约束下的时变海表面温度重构方法
4
作者 李姣 万腾汶 邱伟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259-4267,共9页
海表面温度对于海洋动力过程及海气相互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是海洋环境关键要素之一。浮标是海表面温度观测的常用手段,但由于浮标在空间的分布不规则,浮标采集的海表面温度数据也呈现非规则性。另外,浮标在实际工作中难免存在故障,致... 海表面温度对于海洋动力过程及海气相互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是海洋环境关键要素之一。浮标是海表面温度观测的常用手段,但由于浮标在空间的分布不规则,浮标采集的海表面温度数据也呈现非规则性。另外,浮标在实际工作中难免存在故障,致使采集的海表面温度数据存在缺失。因此对存在缺失的非规则海表面温度数据进行重构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将海表面温度数据建立为时变图信号,利用图信号处理方法解决海表面温度缺失数据重构问题。首先,利用数据的低秩性和时域-图域联合变差特性构建海表面温度重构模型;其次,基于交替方向乘子法框架提出一种求解该优化模型的基于低秩和联合平滑性(LRJS)的时变图信号重构方法,并分析该方法的计算复杂度和估计误差的理论极限;最后,采用南海和太平洋海域海表温度数据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与现有缺失数据重构方法相比,该文所提LRJS方法有更高的重建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温度 时变图信号 信号重构 低秩 联合平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太平洋冷舌区海表面温度日变化特征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林鹏飞 刘海龙 +1 位作者 章丽娜 张学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9-270,共12页
本文通过分辨太阳辐射日变化,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气候系统海洋环流模式(LICOM),模拟了东太平洋冷舌区海表面温度(SST)的日变化特征并研究了弱混合对其影响。采用理想... 本文通过分辨太阳辐射日变化,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气候系统海洋环流模式(LICOM),模拟了东太平洋冷舌区海表面温度(SST)的日变化特征并研究了弱混合对其影响。采用理想的太阳辐射日变化强迫上层垂向分辨率为10m的海洋模式LI-COM,模拟出了SST日变化一些特征,同时海洋的上层流场也产生明显日变化。模拟的SST日变化振幅水平分布与观测接近,且受太阳辐射日变化振幅水平分布调制。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区,模拟的SST日变化振幅(约为0.3~0.4℃)比观测偏小约0.1~0.2℃。模拟的SST日变化峰值出现在15~16时(当地标准时间),落后于太阳辐射峰值2~3个小时,接近观测。进一步减弱混合后,模拟的日变化振幅增加约0.1℃,更接近观测。这说明在东太平洋冷舌区SST日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日变化和垂直混合影响。此外,混合减小后,在太阳辐射日变化调制下,平均态(如混合层、温度和流场)也出现明显变化。在赤道东太平洋冷舌区北侧,弱混合导致混合层变浅,变浅使热量堆积进而使平均SST升高约0.3℃;在赤道东太平洋冷舌南侧,经向平流加强导致平均SST降低约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温度(sst)日变化 模拟 混合 东太平洋冷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历史和卫星资料的中国近海海表面温度长期变化趋势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孟庆佳 施建伟 +1 位作者 刘娜 王凡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1-126,共6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科学数据库”历史资料并结合Pathfinder 卫星遥感资料, 对中国近海的海表面温度(SST)多年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 给出了变化趋势。针对1963~1996 年和1985~1996 年两个时间段, 对夏季和冬季中... 利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科学数据库”历史资料并结合Pathfinder 卫星遥感资料, 对中国近海的海表面温度(SST)多年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 给出了变化趋势。针对1963~1996 年和1985~1996 年两个时间段, 对夏季和冬季中国近海SST 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中国近海除个别海域外, 增温是主要的特征, 其中冬季增温趋势更为明显。对若干代表性海域SST 的时间序列分析, 表明在外海海域历史资料和卫星资料有较高的一致性, SST 自80 年代中期以来增温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 表面温度(sst) 变化趋势 增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分伴随数据同化在海表面温度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马继瑞 韩桂军 李冬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7,共7页
将变分伴随数据同化技术应用于海表面温度 (SST)数值预报 .采用中国近海海表面温度短期数值预报模式 ,将船舶测报海表面温度同化到该模型中 ,对SST初始场进行优化 .文中给出了中国近海SST数值预报同化模型 5d试报结果与观测值的比较 ,... 将变分伴随数据同化技术应用于海表面温度 (SST)数值预报 .采用中国近海海表面温度短期数值预报模式 ,将船舶测报海表面温度同化到该模型中 ,对SST初始场进行优化 .文中给出了中国近海SST数值预报同化模型 5d试报结果与观测值的比较 ,整个区域的均绝差由同化前的 2 .71℃降至 0 .87℃ ,即变分伴随数据同化对改进SST数值预报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分伴随同化 sst模型 数值预报 中国 表面温度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黄海海表面温度季节内变化特征的EOF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曾广恩 练树民 +2 位作者 程旭华 华祖林 齐义泉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6-155,共10页
基于1998—2004年的TRMM/TMI卫星遥感海面温度(SST)数据,在初步分析东、黄海SST的季节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EOF方法分析了SST的季节内变化特征,进而对SST季节内变化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EOF分析获得的前4个模态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7.... 基于1998—2004年的TRMM/TMI卫星遥感海面温度(SST)数据,在初步分析东、黄海SST的季节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EOF方法分析了SST的季节内变化特征,进而对SST季节内变化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EOF分析获得的前4个模态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7.07%,其结果基本反映了东、黄海SST变化的主要物理过程。其中,EOF的第一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30.17%,其空间模态揭示了以东海北部为中心的、整个海域SST变化趋于一致的特征,这一模态的显著变化周期为6.3周;第二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14.36%,其空间模态呈现东南海域与西北海域SST的反相变化趋势,显著变化周期为8.7周和10.6周;第三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7.02%,其空间SST变率最大的区域位于黄海海域,显著变化周期为6.8,8.7,10.2周等;第四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5.52%,其空间SST变率最大的区域位于东、黄海近海,显著变化周期为6.8周。东、黄海SST季节内变化与此海区大气中的季节内振荡是紧密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温度 季节内变化 EOF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黄、东海海表面温度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6
9
作者 张松 于非 +1 位作者 刁新源 郭景松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6-81,共6页
将渤、黄、东海海表面温度作为一个整体场,研究其年际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与东亚季风场年际变化特征的关系。利用美国NOAA极轨卫星中的高级甚高分辨率辐射计(AVHRR)反演的海表面温度资料,采用EOF方法分冬夏两季对渤、黄、东海SST的... 将渤、黄、东海海表面温度作为一个整体场,研究其年际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与东亚季风场年际变化特征的关系。利用美国NOAA极轨卫星中的高级甚高分辨率辐射计(AVHRR)反演的海表面温度资料,采用EOF方法分冬夏两季对渤、黄、东海SST的年际变化做了初步分析,发现渤、黄、东海SST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周期,冬季存在5 a的显著变化周期,夏季存在4 a的显著变化周期,并研究了东亚季风场的年际变化对SST变化产生的影响,发现冬季El Nio年东亚寒潮活动弱于La Nia年,El Nio年SST较La Nia年偏高;夏季El Nio年东亚夏季风活动弱于La Nia年,El Nio年SST较La Nia年偏低,但是趋势不如冬季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温度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和微波辐射计反演海表面温度的比较 被引量:12
10
作者 殷晓斌 刘玉光 +3 位作者 王振占 程永存 顾艳振 文凡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10,21,共9页
介绍了红外辐射计和微波辐射计测量海表面温度的原理,分析了它们各自在反演海表面温度时的差异。在全球范围的海表面温度的遥感监测中,红外辐射计和微波辐射计的遥感精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传感器本身的噪音、算法反演精度、传感器分辨... 介绍了红外辐射计和微波辐射计测量海表面温度的原理,分析了它们各自在反演海表面温度时的差异。在全球范围的海表面温度的遥感监测中,红外辐射计和微波辐射计的遥感精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传感器本身的噪音、算法反演精度、传感器分辨率、搭载卫星的全球覆盖率等自身因素使辐射计的探测资料产生差别;大气状况、海面风速、测量海洋不同深度海水的表征温度等外界因子也同时影响着红外辐射计和微波辐射计的遥感精度。了解红外波段和微波波段的辐射计在各方面的优劣,有助于发挥各自特长,有效提高卫星监测海表面温度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 微波 辐射计 表面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海表面温度的遥感反演及精度检验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春桂 张星 +2 位作者 曾银东 潘卫华 林晶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3-160,共8页
关键词 遥感反演 表面温度 精度检验 MODIS 台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海表面温度长期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33
12
作者 于非 许一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77-481,共5页
通过对卫星海表面温度资料的分析,研究了东海表面温度的长期变化趋势。发现东海存在41个月左右的变化周期,并与ENSO有一定的关系。海表面温度变异最大的区域在东海北部由长江口至济州岛南部区域。
关键词 表面温度 长期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南极走航观测评估卫星遥感海表面温度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明 张占海 +3 位作者 刘骥平 孙波 吴辉碇 李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27,共12页
利用1989—2005年间南极走航观测的海表面温度,对目前3个主要的卫星反演的SST产品AVHRR(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TMI(TRMM Microwave Imager)和AMSR-E(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for the Earth O... 利用1989—2005年间南极走航观测的海表面温度,对目前3个主要的卫星反演的SST产品AVHRR(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TMI(TRMM Microwave Imager)和AMSR-E(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for the Earth Observing System)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估,并着重检验了它们在南大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AVHRR SST比观测数据偏冷,白天的偏差为-0.12℃,夜晚的偏差为-0.04℃,而且南大洋的冷偏差更为显著。TMI SST比观测数据明显偏暖,白天的偏差为0.48℃,夜晚的偏差为0.57℃,其温差ΔT受37 GHz风速影响,在强风速(〉6 m/s)下这种影响仍然存在。AMSR-E SST比观测数据偏暖,白天的偏差为0.34℃,夜晚的偏差为0.27℃,而且南大洋的暖偏差相对较大。AMSR-E SST温差受水汽影响,并在南大洋随着水汽的增加而增加。通过进一步比较微波(AMSR-E和TMI)和红外(AVHRR)遥感的SST在2004年北半球冬季(即南半球夏季)的差别,发现微波遥感在热带(15°S-15°N)和南大洋区域(45°S以南)比红外遥感偏暖,而且在南大洋区域的偏差相对较大,相反在北半球中纬度区域(15°~40°N)偏冷。AMSR-E与AVHRR SST的温差,从白天到夜晚有减小的趋势,而TMI与AVHRR SST的温差无明显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温度 卫星遥感 南极走航观测 南大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浪搅拌混合对北太平洋海表面温度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子龙 史剑 +2 位作者 蒋国荣 陈奕德 张成成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1-137,共7页
利用NCEP再分析风场驱动WAVEWATCH III海浪模式对北太平洋海域的海浪过程进行模拟,利用浮标观测资料对模拟出的海浪要素有效波高进行验证,发现他们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基于模式输出的有效波高等波浪要素,利用特征波参数化理论,在海... 利用NCEP再分析风场驱动WAVEWATCH III海浪模式对北太平洋海域的海浪过程进行模拟,利用浮标观测资料对模拟出的海浪要素有效波高进行验证,发现他们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基于模式输出的有效波高等波浪要素,利用特征波参数化理论,在海洋环流模式中引入海浪搅拌混合作用,分析其对北太平洋海表面温度模拟的影响,初步数值模拟结果表明,sbPOM模式在考虑海浪搅拌混合作用以后,模拟精度进一步提升,这对提供一个准确的大气模式下边界条件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混合 表面温度 WAVEWATCHIII sbPO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rk平台下的海表面温度并行预测算法 被引量:3
15
作者 贺琪 查铖 +4 位作者 孙苗 姜晓轶 戚福明 黄冬梅 宋巍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0-289,共10页
面对海量的海表面温度数据,如何使用大数据处理平台和新的处理技术来实时处理、分析并预测海表面温度数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现阶段的时间序列方法和专家意见,首先,将类比合成方法引入到海表面温度预测应用中;其次,基于 Sp... 面对海量的海表面温度数据,如何使用大数据处理平台和新的处理技术来实时处理、分析并预测海表面温度数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现阶段的时间序列方法和专家意见,首先,将类比合成方法引入到海表面温度预测应用中;其次,基于 Spark 平台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快速 DTW 算法 SparkDTW;最后,为了充分利用通过时间序列挖掘得到的信息,将SparkDTW 与 SVM 相结合,提出了 SparkDTW+SVM 混合模型,为海表面温度预测的应用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实验结果表明,SparkDTW 算法预测精度优于 SVM,提高了海表面温度预测效率,验证了将类比合成方法应用在海表面温度预测的可行性;SparkDTW+SVM 在精度方面要优于 SparkDTW 和 SVM,表明 SVM 模型能充分利用时间序列挖掘的信息,验证了 SparkDTW+SVM 在海表面温度预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序列 相似性度量 表面温度预测 SPA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合卡尔曼滤波的海表面温度融合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胡旭冉 韩震 +1 位作者 李静 丁如一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4-401,共8页
利用集合卡尔曼滤波法对2011-05-14太平洋区域(140°~150°E,15°~25°N)AMSRE SST和AVHRR SST数据与混合坐标海洋模型(HYCOM)SST融合,然后根据均值、方差、信息熵、梯度对融合结果图像质量进行分析,并用XBT现场SST数... 利用集合卡尔曼滤波法对2011-05-14太平洋区域(140°~150°E,15°~25°N)AMSRE SST和AVHRR SST数据与混合坐标海洋模型(HYCOM)SST融合,然后根据均值、方差、信息熵、梯度对融合结果图像质量进行分析,并用XBT现场SST数据对融合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结果显示,融合后SST图像未改变原始数据总体分布,均值接近原始数据,而且携带更丰富的信息,方差、信息熵分别为0.788 3℃2和4.787 8,在细节表现上也更突出,其梯度为0.136 8K/0.1°,远高于原始数据;融合精度也得到了提升,最大绝对误差、最小绝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714 4,0.006 9和0.244 7℃,均方根误差为0.310 6℃,平均相对误差为0.88%。在与最优插值融合结果对比后发现,两者在分布上大致相同,且在细节和精度方面,集合卡尔曼滤波的结果优于最优插值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温度 集合卡尔曼滤波 HYCOM AMSRE AVHRR 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热带海洋海表面温度年际变化的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孟庆佳 林鹏飞 唐晓晖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9-65,共7页
利用Hadley中心海冰和海表面温度资料集Had ISST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的扩展重建海温(ERSST)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观测数据,结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中CM... 利用Hadley中心海冰和海表面温度资料集Had ISST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的扩展重建海温(ERSST)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观测数据,结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中CMIP3(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3)的24个耦合模式的模拟结果,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等方法,对20世纪热带海洋在的SST年际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热带海洋年际变化的主要规律是ENSO信号,且有持续增强的趋势;热带海盆间存在显著的SST梯度,其长期变化与热带东太平洋显著相关。本文结论有利于理解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海盆间的相互作用对赤道海域气候改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热带 表面温度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浪破碎对北太平洋海表面温度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子龙 史剑 蒋国荣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2-129,共8页
基于海浪模式WAVEWATCH Ⅲ模拟北太平洋海浪要素,结合NDBC浮标资料进行验证,发现模拟出的有效波高与浮标测量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基于改进型白冠覆盖率耗散模型,利用海浪模式模拟出的有效波高、有效波周期和摩擦速度等海浪要素计算出... 基于海浪模式WAVEWATCH Ⅲ模拟北太平洋海浪要素,结合NDBC浮标资料进行验证,发现模拟出的有效波高与浮标测量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基于改进型白冠覆盖率耗散模型,利用海浪模式模拟出的有效波高、有效波周期和摩擦速度等海浪要素计算出单位面积水柱内因海浪破碎产生的湍动能通量。通过改变环流模式sbPOM湍动能方程的上边界条件,引入海浪破碎产生的湍动能通量,并探究海浪破碎对北太平洋海表面温度模拟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海浪破碎的引入,环流模式sbPOM对北太平洋海表面温度模拟的准确程度得到提升,这为大气模式提供一个准确的北太平洋下边界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破碎 表面温度 WAVEWATCHⅢ sbPO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纬度海表面温度日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剑 凌铁军 韩雪 《海洋预报》 2017年第6期1-7,共7页
针对海表面温度日变化幅度,基于观测数据,建立经验诊断模型。利用30 a再分析数据计算得到时间跨度为30 a、水平分辨率约为0.3°的DSST逐日数据集,并对DSST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DSST空间变化明显,北半球的平均DSST高于... 针对海表面温度日变化幅度,基于观测数据,建立经验诊断模型。利用30 a再分析数据计算得到时间跨度为30 a、水平分辨率约为0.3°的DSST逐日数据集,并对DSST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DSST空间变化明显,北半球的平均DSST高于南半球。DSST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西太平洋暖池区域在秋季DSST值域较大,东太平洋则四季均具有较大的DSST;热带大西洋全年整体DSST变化不明显;印度洋由于受季风影响,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的DSST值域夏季小于冬季。太阳短波辐射和风速因素是造成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DSST 30 a的异常值长期变化不大,但年际振荡明显,整体年际变化异常趋势存在下降趋势。DSST与ENSO事件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温度 日变化 经验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挖掘的时间融合算法及在海表面温度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凌宇 方晓君 +1 位作者 徐仁杰 沈立炜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50-553,559,共5页
使用序列挖掘的时间融合模型研究数字海洋中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预测,对基于时序的动态SST数据进行推测.提出基于平滑处理与支持度判断的抛物线回归模型方法,通过对曲线拐点判断方法的改进,改善抛物线回归模型在趋... 使用序列挖掘的时间融合模型研究数字海洋中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预测,对基于时序的动态SST数据进行推测.提出基于平滑处理与支持度判断的抛物线回归模型方法,通过对曲线拐点判断方法的改进,改善抛物线回归模型在趋势预测方面存在的不足.试验证明此方法对发展趋势较为平稳的SST数据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序 挖掘 时间融合 表面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