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40 a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海表温度异常年际变化分析
1
作者 赖启祥 周为峰 +1 位作者 崔雪森 石永闯 《海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47,共15页
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是海洋中最重要的物理参数之一。它的变化会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近40 a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均有分布,海洋表面温度的异常变化必然影响到在三大洋... 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是海洋中最重要的物理参数之一。它的变化会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近40 a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均有分布,海洋表面温度的异常变化必然影响到在三大洋的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的最优插值月平均海面温度(Optimum Interpolati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NOAA OISST)数据(1982—2021年)与澳大利亚气象局发布的1982—2021年的南方涛动指数(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SOI),分别对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1982—2021年的海面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的时间序列进行年纪变动分析,使用傅里叶变换计算时间序列的显著变动周期,并对SSTA与SOI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采用STL(Seasonal and Trend decomposition using Loess,STL)分解查看各洋区海温变化的季节性强度和趋势。结果表明,1982—2021年,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的海面温度异常总体的波动范围在–0.39℃~0.379℃,波动周期为3~4 a。与同期的SOI时间序列相比,从年际尺度上看,两者呈反相位波动。经过显著性分析发现,年平均海面温度异常值与SOI时间序列在0.05显著水平上呈负相关,相关指数为0.351。这一结果与1982—2011年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海表温度异常年际变化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平均SSTA呈持续上升趋势,且从各渔场的SSTA趋势曲线来看各渔场均呈上升趋势;太平洋东部和太平洋东南部渔场的趋势从下降转变为上升,进一步说明了渔场SSTA变动受ENSO事件的影响。通过去趋势后对SSTA时间序列与SOI时间序列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太平洋东部、太平洋西北部、大西洋中部和印度洋东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74、0.395、0.334和–0.380,而其他渔场的SSTA与SOI无显著相关性;季节性强度排序显示,太平洋西北部和东印度洋的季节性强度最高,西太平洋最低;与前30 a的均值与整体均值标准差的对比分析表明,近10 a里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海表温度异常的均值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具有更大的温度波动范围和变化不稳定性,这表明近10 a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洋渔业 海表温度 海表温度异常 南方涛动指数 STL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表温度异常影响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2
作者 曾刚 伯忠凯 +2 位作者 孙照渤 倪东鸿 李忠贤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6-296,共11页
采用1950—2000年逐月观测的不同海域(全球、热带外、热带、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热带印度洋及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分别驱动NCAR 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多组长时间积分试验,对比ERA-40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讨论了这些海域海表... 采用1950—2000年逐月观测的不同海域(全球、热带外、热带、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热带印度洋及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分别驱动NCAR 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多组长时间积分试验,对比ERA-40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讨论了这些海域海表温度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全球、热带、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和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对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均模拟出了东亚夏季风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发生的年代际减弱现象,以及强、弱夏季风年代夏季大气环流异常分布的显著不同,这与观测结果较一致,表明热带太平洋是影响东亚夏季风此次年代际变化的关键海区;利用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驱动模式模拟出的东亚夏季风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发生年代际增强现象,即当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年代际偏暖(冷)时,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增强(减弱),与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影响相反;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年代际背景的变化对东亚夏季风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年代际减弱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年代际变化 海表温度异常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海域海表温度异常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代际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曾刚 孙照渤 +1 位作者 林朝晖 倪东鸿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7-322,共16页
采用1950~2000年逐月观测的不同海域(全球、热带外、热带、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热带印度洋及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分别驱动NCAR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多组长时间积分试验,对比观测资料,讨论了这些海域海表温度异常(SSTA)对西北太... 采用1950~2000年逐月观测的不同海域(全球、热带外、热带、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热带印度洋及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分别驱动NCAR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多组长时间积分试验,对比观测资料,讨论了这些海域海表温度异常(SSTA)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代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球、热带、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变化均对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代际变化有重要作用,即在这些海域的海表温度变化影响下,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均在197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年代际变化,其后副高面积增大、强度增强、位置偏西、偏南,这与观测结果较一致;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对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代际变化也有重要作用,在其作用下,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面积在1960年代后期发生年代际变化,南界在1970年代中后期发生年代际变化,这些时段以后副高强度增强、面积增大、偏南;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驱动模拟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比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驱动模拟的副高更接近于观测结果,且年代际变化更显著,其差异的可能原因在于两区海表温度在1970年代中后期以后的年代际变化能在孟加拉湾-中国东南沿海区域强迫产生的异常环流不同,前者强迫产生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有利于副高的增强、面积增大和西伸,而后者强迫产生出气旋性环流异常,不利于副高的西伸;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在1970年代中后期的冷、暖年代际背景变化对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代际变化有重要作用;热带外海表温度变化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代际变化作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年代际变化 海表温度异常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套大气再分析资料的南亚高压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海表温度异常关系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曾刚 伯忠凯 +1 位作者 倪东鸿 李忠贤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7-585,共9页
以往的研究中多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来讨论南亚高压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海表温度的关系,鉴于其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本文采用ERA-40、ERA-Interim、NCEP/NCAR、NCEPDOE和JRA-25五套再分析资料,以及应用全球、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大西... 以往的研究中多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来讨论南亚高压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海表温度的关系,鉴于其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本文采用ERA-40、ERA-Interim、NCEP/NCAR、NCEPDOE和JRA-25五套再分析资料,以及应用全球、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大西洋1978—2008年逐月观测海表温度分别驱动NCAR CAM5.1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数值模拟结果,比较了它们的夏季南亚高压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海表温度的关系。再分析资料间的比较结果表明,NCEP/NCAR、NCEPDOE两套再分析资料与ERA-40、ERA-Interim、JRA-25三套再分析资料的南亚高压强度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前两套再分析资料揭示的该时段南亚高压强度显著偏高,可能是不真实的,进而导致南亚高压强度与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与后三套再分析资料的结果差异明显。ERA-40、ERA-Interim和JRA-25三套再分析资料和数值试验结果均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夏季南亚高压强度异常与前期冬季、春季及同期夏季的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关系持续密切,表明热带印度洋是影响夏季南亚高压强度变化的关键海区。当热带印度洋偏暖时,热带地区对流层温度增暖,南亚高压强度增强、面积增大、南扩、东伸西展,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再分析资料 南亚高压强度 海表温度异常 数值模拟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与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25
5
作者 强学民 杨修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583-2593,共11页
利用近50年华南地区站点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和全球大气、海洋分析资料,分析了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近50年来华南前汛期降水总体呈现减少趋势.影响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的太平洋海温异常型是一... 利用近50年华南地区站点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和全球大气、海洋分析资料,分析了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近50年来华南前汛期降水总体呈现减少趋势.影响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的太平洋海温异常型是一个类似于ENSO的西太平洋暖池模态,即显著海温异常区域位于西太平洋暖池.西太平洋暖池区域(120°E—180°E,20°S—20°N)前期冬季海温异常同华南前汛期降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是具有预报意义的海温关键区.该关键区海温异常影响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可能物理过程是:当前期冬季暖池异常偏暖时,菲律宾周围地区对流活动加强,导致Walker环流及东亚太平洋中低纬局地Hadley环流增强;该异常通过影响东亚-太平洋遥相关波列,使前汛期期间西太平洋副高加强西伸,脊线位置偏北,同时副热带西风急流减弱北退.随着Hadley环流上升支的增强,东亚副热带地区下沉运动也增强了,华南地区对流活动受到抑制.而且由于副高的增强,经过其北侧向华南地区的西南水汽输送辐合也减弱了,因此前汛期降水偏少.冷海温年的情形则相反,华南前汛期降水偏多.近50年来华南前汛期降水总体呈现趋势性减少正是由于前冬西太平洋暖池趋势性增暖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降水异常 西太平洋暖池 海表温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海表温度异常对北太平洋风暴轴年际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朱伟军 孙照渤 +1 位作者 闵锦忠 彭加毅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91-96,共6页
对15个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区域 500 hPa天气尺度滤波位势高度方差与同期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进行了奇异值分解(SVD)分析,结果表明,SVD得到的第一对空间典型分布反映了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海温异常对风暴轴年际变化的... 对15个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区域 500 hPa天气尺度滤波位势高度方差与同期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进行了奇异值分解(SVD)分析,结果表明,SVD得到的第一对空间典型分布反映了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海温异常对风暴轴年际变化的影响。进一步的合成分析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海表温度异常可以通过激发或加强500 hPa高度场上的 PNA遥相关型,主要影响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东西摆动及其中、东端的强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轴 年际变化 遥相关型 太平洋 海表温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表温度异常对Madden-Julian振荡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巢纪平 林永辉 王斌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57-271,共15页
在前文[1]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当海表温度存在经圈方向不均匀分布或偏离气候状态(距平)时,改变水分收支平衡及边界层的湿度辐合这一物理过程对Madden-Julian振荡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它对修正的Kelvin波和... 在前文[1]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当海表温度存在经圈方向不均匀分布或偏离气候状态(距平)时,改变水分收支平衡及边界层的湿度辐合这一物理过程对Madden-Julian振荡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它对修正的Kelvin波和Rossby波的传播性质影响不大。但当海表温度为正距平时,修正后东传Kelvin波振幅不稳定增长到e倍的时间约减小了14.5%,其不稳定增长率随着热源特征宽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特征宽度为2倍Rossby变形半径时,不稳定增长率达极大,但当特征宽度继续增大时,其不稳定增长率又将减小。当海表温度为负距平时,修正后东传Kelvin波振幅不稳定增长到e倍的时间约增加20%,其不稳定增长率随着冷源特征宽度的增加而减小,当特征宽度为2倍Rossby变形半径时,其不稳定增长率达极小,此后;随着特征宽度的增加其不稳定增长率随之增加,但始终小于无海表温度异常的情形。经圈尺度较小的那支修正的Rossby波除波长极长的波段外,波仍是阻尼的;而经圈尺度较大的那支修正的Rossby波,在短的波段内仍是不稳定增长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荡 海表温度异常 色散性 不稳定性 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中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对西南地区春季降水年际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余锦华 张婉莹 张岳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20,共10页
基于1961—2010年中国西南地区26站春季月平均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Hadley全球海表温度(SST)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春季降水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异常(SSTA)的关系。利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ECHAM5进行降水异常对关键海域SSTA... 基于1961—2010年中国西南地区26站春季月平均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Hadley全球海表温度(SST)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春季降水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异常(SSTA)的关系。利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ECHAM5进行降水异常对关键海域SSTA响应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西南春季降水年际变化特征十分明显,与同期赤道中太平洋海温有显著的负相关,与中纬度太平洋海温有显著的正相关。数值模式研究显示,当春季赤道中太平洋处于SSTA冷位相时,局地降水减少,其西北侧产生副热带反气旋和中纬度西太平洋地区的气旋式环流异常的响应,我国西南地区对流层低层的东北侧受西太平洋异常气旋环流西部的东-东北风影响。赤道西太平洋海洋大陆区域降水增加,其西北侧的气旋式环流异常,使孟加拉湾低槽增强,西南地区南侧的偏南气流加强了向西南地区的水汽输送,该异常暖湿气流与从东北侧进入西南地区的异常冷空气相交绥,使西南地区春季降水增多。在年际时间尺度上,中纬度太平洋SSTA对西南地区春季降水异常的直接影响不明显,这与中纬度太平洋SSTA受赤道中太平洋SSTA的影响有关,其自身可能是对赤道中太平洋SSTA引起的大气异常的一种反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春季降水 年际变化 海表温度异常 ECHAM5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对太平洋风暴轴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11
9
作者 朱伟军 孙照渤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478-485,共8页
采用T_21L_5大气环流模式,详细探讨了冬季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对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西北太平洋暖海表温度异常能显著增强异常区北侧及下游地区的斜压性,天气尺度扰动方差、扰动动能以及涡动热量通量等也在... 采用T_21L_5大气环流模式,详细探讨了冬季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对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西北太平洋暖海表温度异常能显著增强异常区北侧及下游地区的斜压性,天气尺度扰动方差、扰动动能以及涡动热量通量等也在此风暴轴的入口区得到增强,由此揭示出外热源强迫对太平洋风暴轴的维持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异常 风暴轴 数值试验 太平洋 冬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热带海表温度异常的主振荡型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段安民 吴洪宝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61-69,共9页
用主振荡型分析方法对全球热带海表温度异常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传播型和驻波型的几种典型模态,指出ElNino/LaNina现象与这几种典型模态的组合有关,最显著的两个典型模态周期分别为准4a和准2a,周期相近的振荡还具有... 用主振荡型分析方法对全球热带海表温度异常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传播型和驻波型的几种典型模态,指出ElNino/LaNina现象与这几种典型模态的组合有关,最显著的两个典型模态周期分别为准4a和准2a,周期相近的振荡还具有不同的空间型态,热带印度洋与太平洋4个Nino海区SSTA呈同位相的关系,主要表现于大洋中部,且峰值时间稍滞后于太平洋,大西洋情况类似,但SSTA强度较弱,峰值时间滞后于太平洋和印度洋。同时指出不应仅以某单一模态解释、模拟或预测ElNino/LaNina现象的时空演变,而应强调多模态相互作用,叠加、‘锁相’是造成事件循环的重要原因。ElNino/LaNina现象除以振荡传播为主要特征外,局地振荡也不应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振荡型 ElNino/LaNina 海表温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热带海表温度异常的POP预报模型 被引量:4
11
作者 段安民 吴洪宝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346-353,共8页
在对全球热带海表温度异常(SSTA)进行主振荡型(POP)分析的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大尺度海洋运动状况和长期预报的特征引入了相位划分预报方案,将典型POP模态进行相位划分并综合考虑它们的相位承替规律预报SSTA未来发展趋... 在对全球热带海表温度异常(SSTA)进行主振荡型(POP)分析的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大尺度海洋运动状况和长期预报的特征引入了相位划分预报方案,将典型POP模态进行相位划分并综合考虑它们的相位承替规律预报SSTA未来发展趋势,独立样本事后预报结果证实相位划分预报方案能提供较好的预报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异常 主振荡型 相位划分 预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热带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与夏季亚澳季风区降水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晨 李忠贤 +1 位作者 陈兵 于怡秋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18-926,共9页
利用1979—2019年Hadley中心的海表温度资料、GPCP的降水资料以及NCEP-DOE的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北半球春季热带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与北半球夏季亚澳季风区降水异常的联系。研究表明,北半球春季热带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与随后夏季热... 利用1979—2019年Hadley中心的海表温度资料、GPCP的降水资料以及NCEP-DOE的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北半球春季热带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与北半球夏季亚澳季风区降水异常的联系。研究表明,北半球春季热带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与随后夏季热带西太平洋到南海(澳大利亚东侧海域到热带东印度洋)地区的降水异常为显著负相关(正相关)关系。北半球春季热带南大西洋的海表温度正异常可以引起热带大西洋和热带太平洋间的异常垂直环流,其中异常上升支(下沉支)位于热带大西洋(热带中太平洋)。热带中太平洋的异常下沉气流和低层辐散气流引起热带中西太平洋低层的异常东风,后者有利于热带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出现负异常。通过Bjerknes正反馈机制,热带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从北半球春季到夏季得到发展。热带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负异常激发的Rossby波使得北半球夏季热带西太平洋低层出现一对异常反气旋。此时,850 hPa上热带西太平洋到海洋性大陆地区为显著的异常东风,有利于热带西太平洋到南海(澳大利亚东侧海域到热带东印度洋)地区出现异常的水汽辐散(辐合),导致该地区降水减少(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南大西洋 海表温度异常 亚澳季风区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四季极端雨日数时空变化及其与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4
13
作者 谢益军 邹用昌 +2 位作者 谢倩 房佳蓓 杨修群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1-320,共10页
利用1960—2004年我国586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对每个季节和每个站点,以雨日降水量升序排列的第90个百分位值定义极端日降水阈值,分析揭示了我国四季极端雨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与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以及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异常型... 利用1960—2004年我国586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对每个季节和每个站点,以雨日降水量升序排列的第90个百分位值定义极端日降水阈值,分析揭示了我国四季极端雨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与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以及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异常型。结果表明,我国长江流域极端雨日数在冬季和夏季呈显著增加趋势,华北地区极端雨日数在冬季显著增加、而在夏季显著减少,华南地区极端雨日数在春季显著增加,东北地区极端雨日数在冬季和春季显著增加,而西北地区极端雨日数在四季均显著增加。各季极端雨日数在线性趋势变化之上表现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且其典型异常型明显不同,春、秋季表现为长江以南与以北地区反位相的"偶极型"变化,夏季表现为长江流域与华南、华北地区反位相的"三极型"变化,冬季表现为全国大部分地区同位相的"单极型"变化。我国季节极端雨日数与印度洋-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与ENSO的关系,而ENSO影响我国极端降水异常是通过相应的大气环流异常型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极端雨日数 海表温度异常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远洋作业渔场海表温度异常年际变动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纪世建 周为峰 +2 位作者 樊伟 靳少非 崔雪森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5-93,共9页
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气候预测中心月平均SST资料,利用时间序列的统计学特征分析了中国7个主要远洋作业渔场1982-2011年海表温度异常(SSTA)年际变动,用功率谱方法计算时间序列的显著变动周期,并用相关分析探讨了去除趋势项... 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气候预测中心月平均SST资料,利用时间序列的统计学特征分析了中国7个主要远洋作业渔场1982-2011年海表温度异常(SSTA)年际变动,用功率谱方法计算时间序列的显著变动周期,并用相关分析探讨了去除趋势项后的SSTA与南方涛动指数(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SOI)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82-2011年中国主要远洋作业渔场SSTA为–0.3-0.3℃,波动周期约为3-4 a,平均SSTA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与SOI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509),说明渔场的SSTA与ENSO事件有着密切联系;从渔场SSTA升降趋势来看,除了东太平洋和东南太平洋SSTA出现下降趋势,其余渔场的SSTA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其中西北太平洋SSTA上升最为显著;从渔场SSTA的变化周期来看,东太平洋和西南大西洋的SSTA变化周期为3-4 a,东南太平洋为4 a,西太平洋为5 a,其余的短期周期性较不明显,约为10 a;与SOI时间序列进行相关分析得到,东太平洋、中大西洋以及西南大西洋均与SOI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95、0.471和–0.598,其余渔场与SOI无显著相关。通过各渔场间的对比得到以下特征:赤道附近海域东太平洋SSTA变化往往与西太平洋和中大西洋反相,而与印度洋同相;中纬度海域的3个渔场中,南半球中纬度渔场温度变化要比北半球中纬度渔场小;东、西印度洋SSTA存在显著相关性,印度洋内部SSTA正负变化情况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洋渔场 海表温度 海表温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异常对北太平洋气旋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慈航 罗德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49-54,66,共7页
计算了黑潮延伸体区域冬季海表温度异常的平均值,并选取了正、负异常年份,对正、负异常年份的气旋活动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正异常年份相对于负异常年份气旋的分布在中、西太平洋明显偏北,而且正异常年份气旋生成区域相对集中,主... 计算了黑潮延伸体区域冬季海表温度异常的平均值,并选取了正、负异常年份,对正、负异常年份的气旋活动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正异常年份相对于负异常年份气旋的分布在中、西太平洋明显偏北,而且正异常年份气旋生成区域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日本以东的洋面上,成熟和消亡区域则集中在中太平洋区域,西太平洋的鄂霍次克海区域也有相当数量;负异常年份的气旋生成区域则覆盖了包括日本在内的西太平洋的广大区域,在中太平洋的中纬度区域也有相当数量,成熟期虽然也有部分集中在西太平洋区域,但是消亡期则几乎没有在西太平洋出现,而是主要出现在中太平洋偏东的区域。随后的1 000 hPa位势高度场合成分析和斜压性的分析则进一步证明了这些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延伸体 海表温度异常 中纬度气旋 气旋示踪 气旋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大洋海表温度异常年际变化规律研究
16
作者 马旺叶 彭红春 +1 位作者 吴立宗 孟皓凡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6-33,共8页
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的最佳插值(NOAA OISST)的海表温度(SST)产品数据(1982—2019年),对南大洋海域38年间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年际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SSTA与南方涛动指数(SOI)、厄尔尼诺指数(ONI)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其次... 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的最佳插值(NOAA OISST)的海表温度(SST)产品数据(1982—2019年),对南大洋海域38年间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年际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SSTA与南方涛动指数(SOI)、厄尔尼诺指数(ONI)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其次还研究了南大洋海区SST年际变化规律的空间差异特征。结果显示:在南大洋西南海域(45°S—70°S,120°W—170°W)SSTA与SOI、ONI存在较强的显著相关性,体现了南大洋海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ONI计算原理,利用该区域SST计算得到南太平洋指数(SPI);通过SPI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对比分析,发现该区域SSTA在厄尔尼诺/拉尼娜年份有增加/降低现象,表明该区域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可能存在遥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洋 海表温度异常(SSTA) 南方涛动指数(SOI) 厄尔尼诺指数(ONI) 全球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持续强冬季风影响赤道海表温度初始异常的数值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吴国雄 尉艺 刘辉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41-651,共11页
通过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 ,文中指出在强东亚季风期间不仅在欧亚大陆和北印度洋出现强大的反气旋环流异常 ,而且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在北太平洋西部和西北部形成异常气旋式流场 ;在其东南部产生异常反气旋式流场。在这种流场异常的驱动下赤... 通过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 ,文中指出在强东亚季风期间不仅在欧亚大陆和北印度洋出现强大的反气旋环流异常 ,而且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在北太平洋西部和西北部形成异常气旋式流场 ;在其东南部产生异常反气旋式流场。在这种流场异常的驱动下赤道西太平洋西风加强 ,海面升高 ,海表温度上升 ,赤道中东印度洋和东太平洋东风加强 ,海面降低 ,海表温度下降。证明由于海表温度异常及海表温度变化趋势存在积分关系 ,因此持续的强东亚冬季风所强迫的沿赤道海表温度变化趋势的上述分布的强讯号可以在海洋中存在近一年之久 ,为尔后赤道太平洋 ENSO事件的可能发展提供初始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相互作用 海表温度异常 冬季风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夏季降水异常与南太平洋夏季海表温度变化主要模态的可能联系 被引量:4
18
作者 孙密娜 管兆勇 +1 位作者 张蓬勃 曹舒娅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2-321,共10页
利用1951—2006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经验正交函数)展开方法提取了南太平洋12—2月海表温度变化的主要模态,其第一模态反映了ENSO(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的信号,周期为3~5a;第二模... 利用1951—2006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经验正交函数)展开方法提取了南太平洋12—2月海表温度变化的主要模态,其第一模态反映了ENSO(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的信号,周期为3~5a;第二模态与南半球环状模(Southern-Hemi-sphere annual mode,SAM)相联系,周期为准两年。结果表明,南太平洋EOF1时间序列处于正(负)相位时华北地区后期5月多(少)雨,同时注意到南、北太平洋EOF1对中国5月降水的影响区域基本一致。南太平洋EOF2时间序列处于正(负)相位时江南地区的夏季平均降水减少(增多)。去掉EOF1和EOF2的线性趋势后,这种显著相关仍然存在,只是显著相关区域有所缩小。利用南、北太平洋EOF1时间序列作为预报因子,建立回归预报方程,可为预测中国华北地区5月降水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海表温度异常 ENSO 南太平洋 夏季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表温度变化及其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的影响 被引量:37
19
作者 李永华 卢楚翰 +1 位作者 徐海明 程炳岩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5-156,共12页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特征及其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偏高,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特征及其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偏高,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多的可能性大;当前期春季印度洋海表温度偏高时,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可能偏多。太平洋区的海表温度距平(SSTA)分布呈"V"字型特征,赤道中东太平洋及南、北美西部沿海的SSTA与赤道西太平洋、南北太平洋的SSTA呈反相关分布,与西太平洋的亚洲大陆东部沿海的SSTA呈正相关,赤道印度洋及南印度洋的大部分地区的SSTA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SSTA变化是一致的。当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及印度洋海表温度(SST)偏高(偏低)时,夏季南亚高压位置偏南(偏北),强度偏强(偏弱),面积偏大(偏小),同时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强(偏弱),面积偏大(偏小),位置偏南(偏北),西伸(东退)明显,东亚夏季风和南亚夏季风偏弱(偏强),我国华北及华南地区盛行下沉(上升)运动,而整个长江流域及青藏高原东部盛行上升(下沉)运动,西南地区东部也盛行弱的上升(下沉)运动,这有利于西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偏少),出现洪涝(干旱)的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东部 夏季旱涝 海表温度异常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表温度差异对1998及2016年8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方珂 余锦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基于1970—2016年Hadley中心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ECHAM4模式,研究了各海盆海表温度异常(SSTA)对1998和2016年这两个超级厄尔尼诺衰减年8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及大尺度环流变化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和大... 基于1970—2016年Hadley中心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ECHAM4模式,研究了各海盆海表温度异常(SSTA)对1998和2016年这两个超级厄尔尼诺衰减年8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及大尺度环流变化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和大西洋在1998与2016年几乎相反的SSTA型态是导致TC生成频数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热带和北太平洋SSTA在1998与2016年均分别在珠江三角洲和日本以南形成气旋性环流。1998年8月热带印度洋和大西洋SSTA产生的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环流响应强于太平洋SSTA产生的气旋性环流异常,使西北太平洋受异常反气旋控制,减少TC的生成。2016年在三个大洋SSTA共同作用下,西北太平洋受异常气旋控制导致TC生成频数偏多。太平洋经向SSTA模在北半球副热带强迫出东西反向的跷跷板形势,在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产生的响应与实际变化相反,因此太平洋经向模对西北太平洋TC生成没有正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热带气旋生成频数(TCGN) 数值模式 海表温度异常(SS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