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化外凝聚法制备姜油树脂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的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利萍 毛威 +1 位作者 贾玉梅 高雅丽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9-232,共4页
目的:优化姜油树脂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的制备工艺,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考察。方法:采用乳化外凝聚法制备微囊,以微囊粒径和包封率为测定指标,用均匀设计表U11(116)优选处方工艺;影响因素实验考察微囊的稳定性。结果: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为:... 目的:优化姜油树脂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的制备工艺,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考察。方法:采用乳化外凝聚法制备微囊,以微囊粒径和包封率为测定指标,用均匀设计表U11(116)优选处方工艺;影响因素实验考察微囊的稳定性。结果: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2.0%、海藻酸钠与姜油树脂的质量比3∶1、CaCl2浓度1.0%、壳聚糖浓度1.2%,所得微囊外观形态良好,平均粒径为842μm、跨距为0.14,包封率为(69.82±1.05)%。微囊在高温、高湿和强光实验条件下,载药量与外观形态稳定。结论:在均匀设计所得优化条件下,姜油树脂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的制备工艺重现性好,微囊化是提高姜油树脂稳定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油树脂 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 乳化外凝聚法 均匀设计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海藻酸钠缓释制备红景天苷微囊 被引量:12
2
作者 赵武奇 殷涌光 +1 位作者 梁歧 闫海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6-69,共4页
用壳聚糖 海藻酸钠微囊技术制备了一系列红景天苷微囊。试验结果表明 :海藻酸钠的浓度、壳聚糖的浓度及壳聚糖溶液的pH值对海藻酸钠 壳聚糖微囊的包埋率、载药量及缓释性能有影响 ,海藻酸钠和壳聚糖微囊能作为红景天苷活性成分的载体。
关键词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技术 红景天苷微囊 包埋率 载药量 缓释性能 制备 有效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海藻酸钠靛玉红自微乳缓释微囊制备、评价及体外释放的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蒋瑶 王云红 +2 位作者 裴太蓉 冉继春 刘楠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71-1176,共6页
以靛玉红自微乳为囊心物,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为囊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壳聚糖-海藻酸钠靛玉红自乳化缓释微囊,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考察确定壳聚糖-海藻酸钠靛玉红缓释微囊的最佳制备工艺。并以载药量、包封率为评价指标对其进行质量评价,... 以靛玉红自微乳为囊心物,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为囊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壳聚糖-海藻酸钠靛玉红自乳化缓释微囊,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考察确定壳聚糖-海藻酸钠靛玉红缓释微囊的最佳制备工艺。并以载药量、包封率为评价指标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同时以体外释放度评价其释药性能。壳聚糖-海藻酸钠靛玉红缓释微囊的最佳工艺是海藻酸钠的浓度为1.5%,靛玉红自微乳体积、海藻酸钠体积、壳聚糖质量三者比例为1∶1∶0.5,氯化钙浓度的最佳浓度为2.0%。采用该工艺制备的微囊载药量为0.0416%、包封率为79.2%,体外释放24 h累积释放率为(97.1±2.68)%。该微囊的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和一级释药模型,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靛玉红自微乳 缓释微囊 海藻酸钠 壳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壳聚糖-桑椹红微囊的制备 被引量:7
4
作者 刘欣 段亚军 王美艳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37-540,共4页
以海藻酸钠-壳聚糖为复合囊材采用锐孔法制备桑椹红微囊,探讨了海藻酸钠浓度、壳聚糖浓度、Ca Cl2浓度、桑椹红浓度、针头孔径、下滴高度、温度、转速等因素对微囊包封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4.0%、壳聚糖浓度2... 以海藻酸钠-壳聚糖为复合囊材采用锐孔法制备桑椹红微囊,探讨了海藻酸钠浓度、壳聚糖浓度、Ca Cl2浓度、桑椹红浓度、针头孔径、下滴高度、温度、转速等因素对微囊包封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4.0%、壳聚糖浓度2.5%、氯化钙浓度2.0%、桑椹红浓度0.50%、针头孔径0.390mm、下滴高度4cm、温度为20℃、转速为300r·min-1。制得的微囊药物含量为11.28%,包封率为88.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椹红 海藻酸钠 壳聚糖 微囊 锐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壳聚糖-海藻酸钠为壁材制备纸用微囊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文波 宋湛谦 于钢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7-19,共3页
采用天然高分子物质壳聚糖、海藻酸钠为壁材,无色染料油溶液为芯材,通过复合凝聚法制备纸用微囊。通过初步实验确定了主要影响因素,利用正交实验分析探讨了乳化、絮凝、固化过程中的最佳工艺条件。
关键词 壳聚糖 海藻酸钠 复合凝聚法 纸用微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形成机理及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史同瑞 刘宇 +3 位作者 苏永福 王爽 王岩 李丹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5年第5期11-13,共3页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是一种优良的缓释递药系统,生物相容性良好。本文综述了壳聚糖和海藻酸钠的理化性质、微囊的形成机理和制备方法,并探讨了微囊的研发方向。
关键词 壳聚糖 海藻酸钠 微囊 形成机理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海藻酸钠黄芩微囊的制备及释放性能评价 被引量:6
7
作者 吴菁菁 吕敏 刘克海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178-2180,共3页
目的制备壳聚糖-海藻酸钠黄芩微囊并评价其释放性能。方法选择锐孔-凝固浴法,以黄芩提取物为芯材,壳聚糖、海藻酸钠为壁材,制备黄芩微胶囊,以包封率为指标,采用L9(43)正交实验优选制备工艺条件,通过体外药物释放度测定评价其释放性能。... 目的制备壳聚糖-海藻酸钠黄芩微囊并评价其释放性能。方法选择锐孔-凝固浴法,以黄芩提取物为芯材,壳聚糖、海藻酸钠为壁材,制备黄芩微胶囊,以包封率为指标,采用L9(43)正交实验优选制备工艺条件,通过体外药物释放度测定评价其释放性能。结果微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药物质量浓度0.2 g/mL、海藻酸钠量1.5%、壳聚糖量0.2%,药物包埋率可达61.61%。该微囊在24 h内释放完全,释药动力学拟合符合一级方程ln(1-Q)=-0.2054 t﹣0.1080(r=0.9989)。结论本法操作简便,制备所得微囊有良好缓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壳聚糖 海藻酸钠 微囊 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测定癸氧喹酯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中药物含量 被引量:1
8
作者 鄂伟 张启迪 +3 位作者 王君玮 曲志娜 赵思俊 邹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86-1489,共4页
建立癸氧喹酯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中癸氧喹酯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采用破囊液(0.2 mol/L NaHCO3和0.06 mol/L Na3C6H5O7·2H2O,pH=7.8~8.2)对癸氧喹酯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进行破囊,破囊后用甲醇和三氯甲烷混合溶液(4∶1)超声提取癸... 建立癸氧喹酯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中癸氧喹酯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采用破囊液(0.2 mol/L NaHCO3和0.06 mol/L Na3C6H5O7·2H2O,pH=7.8~8.2)对癸氧喹酯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进行破囊,破囊后用甲醇和三氯甲烷混合溶液(4∶1)超声提取癸氧喹酯。HPLC检测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80A Extend-C18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75∶2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7 nm;流速为1 mL/min。结果表明,所采取的破囊方法破解效率高,微囊破解完全。方法精密度与准确度表明,癸氧喹酯浓度在0.05~10μg/m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61.768X+2.8814,R2=0.9996。本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可靠等特点,适合癸氧喹酯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中药物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癸氧喹酯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海藻酸钠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瑾 李默馨 +2 位作者 李红玲 王腾宇 于殿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4-167,共4页
以壳聚糖、海藻酸钠为包埋材料,戊二醛为交联剂,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研究了固定化条件与固定化酶的活力回收的关系。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的固定化方法,即:壳聚糖(脱乙酰度=85%)浓度为1.5%、海藻酸钠浓度为2%、戊二醛浓度为1... 以壳聚糖、海藻酸钠为包埋材料,戊二醛为交联剂,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研究了固定化条件与固定化酶的活力回收的关系。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的固定化方法,即:壳聚糖(脱乙酰度=85%)浓度为1.5%、海藻酸钠浓度为2%、戊二醛浓度为1.0%、钙离子浓度为0.7mol/L、pH为5,固定化酶的活力回收达到83.8%。固定化酶的最适温度为60℃,最适pH为5,该固定化酶重复使用5次后,其活力仍能保持70%。由于β-葡萄糖苷酶比较昂贵,采用固定化技术将其固定在载体上反复使用,可以达到简化工艺、降低成本的目的,作用于大豆异黄酮的水解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海藻酸钠 Β-葡萄糖苷酶 固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壳聚糖固定化磷脂酶A_2的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佳宁 宋云花 +2 位作者 王玥 邹小雨 于殿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201-205,209,共6页
采用海藻酸钠-壳聚糖作为载体对磷脂酶A2进行固定,以固定化酶的活力回收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对固定化条件进行优化,最优固定化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2.0%,壳聚糖浓度2.0%,钙离子浓度0.25mol/L,戊二醛质量百分浓度0.3%,交... 采用海藻酸钠-壳聚糖作为载体对磷脂酶A2进行固定,以固定化酶的活力回收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对固定化条件进行优化,最优固定化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2.0%,壳聚糖浓度2.0%,钙离子浓度0.25mol/L,戊二醛质量百分浓度0.3%,交联时间7h,此时固定化酶活力回收率达到74.8%;对固定化酶酶学性质进行研究,其最适温度为55℃,最适pH为5.0。该固定化酶重复使用7次后活力可以保持54%以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也显示海藻酸钠-壳聚糖能较好的固定磷脂酶A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壳聚糖 磷脂酶A2 固定化 S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对蛋白质控制释放的研究 被引量:35
11
作者 舒晓正 朱康杰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423-426,430,共5页
采用乳化法制备了可注射用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 其粒径小于200 μm ,且具有相对较窄的近似高斯分布。牛血清白蛋白作为模型药物在微囊中的包埋率可超过50 % 。通过壳聚糖在海藻酸钠微囊表面的复合,牛血清白蛋白从微囊中的... 采用乳化法制备了可注射用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 其粒径小于200 μm ,且具有相对较窄的近似高斯分布。牛血清白蛋白作为模型药物在微囊中的包埋率可超过50 % 。通过壳聚糖在海藻酸钠微囊表面的复合,牛血清白蛋白从微囊中的持续释放时间从几个小时延长到半个月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海藻酸钠 微囊 药物控释材料 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间充质干细胞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武杰 李保国 +2 位作者 张超 谢鑫荟 汤亭亭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64-866,共3页
目的:以壳聚糖为囊材来制备间充质干细胞(MSCs)海藻酸钠.壳聚糖体系微胶囊。方法:通过研究羧甲基壳聚糖、低聚壳聚糖等不同种类壳聚糖的成囊性,以及壳聚糖溶液浓度对间充质干细胞活性的影响,来优化微胶囊制备工艺。结果:羧甲基... 目的:以壳聚糖为囊材来制备间充质干细胞(MSCs)海藻酸钠.壳聚糖体系微胶囊。方法:通过研究羧甲基壳聚糖、低聚壳聚糖等不同种类壳聚糖的成囊性,以及壳聚糖溶液浓度对间充质干细胞活性的影响,来优化微胶囊制备工艺。结果:羧甲基壳聚糖不能成膜;低聚壳聚糖成囊性差;高相对分子质量(尬)壳聚糖成囊性良好,但微囊粒径大且易破碎;Mr为100000~250000的壳聚糖具有良好的成囊性。结论:可用Mr100000~250000的壳聚糖来制备载MSCs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同时应控制壳聚糖溶液覆膜时间〈10min,以及1g/L壳聚糖溶液来降低其对间充质干细胞活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间充质干细胞 微囊 免疫隔离 海藻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膜中溶氧扩散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赵伟 张英 +2 位作者 于炜婷 谢红国 马小军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9-435,共7页
氧气在微胶囊膜中的扩散行为将直接决定微囊内细胞的生长代谢行为。以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平板膜为研究模型,利用渗透池法,重点考察溶氧在膜中的扩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复合膜的扩散系数和孔隙率均低于海藻酸钙,复合... 氧气在微胶囊膜中的扩散行为将直接决定微囊内细胞的生长代谢行为。以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平板膜为研究模型,利用渗透池法,重点考察溶氧在膜中的扩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复合膜的扩散系数和孔隙率均低于海藻酸钙,复合膜中溶氧扩散系数为(7~13)×10 10m2 s 1,为水中的23.3%~43.3%,孔隙率为93%~97%;扩散系数随海藻酸钠特性黏度的增大而减小,随壳聚糖分子量的增大而减小。微胶囊膜是氧传质主要的阻力部位,孔隙率、三维结构和材料极性是影响扩散性能的重要因素,改变海藻酸钠特性黏度和壳聚糖分子量可以改变膜孔隙率、结构和材料极性,进而调节膜扩散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 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膜 溶氧 扩散系数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点叉尾源海豚链球菌Srr蛋白海藻酸钠-壳聚糖口服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效果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兴丽 汪开毓 +4 位作者 王二龙 王涛 杨倩 陈德芳 耿毅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9-46,共8页
制备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豚链球菌Srr蛋白微球疫苗,并检测其对斑点叉尾的免疫效果。采用乳化法利用海藻酸钠-壳聚糖包被Srr蛋白,测定其包封率、载药率及包被蛋白的抗原性;通过拌饲投喂免疫斑点叉尾,分为Srr组、Srr微球组、空微球组... 制备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豚链球菌Srr蛋白微球疫苗,并检测其对斑点叉尾的免疫效果。采用乳化法利用海藻酸钠-壳聚糖包被Srr蛋白,测定其包封率、载药率及包被蛋白的抗原性;通过拌饲投喂免疫斑点叉尾,分为Srr组、Srr微球组、空微球组以及对照组,间接ELISA法检测免疫后斑点叉尾的血清抗体水平,试剂盒检测多项血清非特异性指标;于免疫后第4周利用海豚链球菌攻毒,计算各组相对保护率,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通过乳化法制得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较为均一的微球疫苗,粒径为(4.26±1.13)μm,包封率为92.38%,载药率为19.41%,Western-blot分析表明Srr蛋白微球具有较好的抗原性;Srr微球组的抗体效价峰值出现在第4周,明显高于其他组,血清总蛋白、T-SOD以及溶菌酶活力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并获得60%的相对保护率。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Srr微球组攻毒后24h和48h各免疫基因表达量均有所上调。Srr蛋白微球疫苗能够提高斑点叉尾抵抗海豚链球菌的能力,对海豚链球菌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豚链球菌 Srr蛋白 海藻酸钠-壳聚糖 口服疫苗 免疫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海藻酸钠叶绿素亚铁微胶囊的制备及缓释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孟庆廷 陈万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137-140,共4页
用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技术制备一系列叶绿素亚铁微胶囊,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作为制备工艺优化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优方案。考察微胶囊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的控制释放效果。结果显示,制备该微胶囊的最优方案为海藻酸钠15mg/mL、壳聚... 用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技术制备一系列叶绿素亚铁微胶囊,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作为制备工艺优化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优方案。考察微胶囊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的控制释放效果。结果显示,制备该微胶囊的最优方案为海藻酸钠15mg/mL、壳聚糖4mg/mL、氯化钙20mg/mL、芯材与海藻酸钠的质量比1:4。所得胶囊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缓释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海藻酸钠叶绿素亚铁微胶囊 载药量 包封率 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壳聚糖/海藻酸钠复合微囊的制备及释药性能 被引量:17
16
作者 丘晓琳 李国明 叶俊生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1-366,共6页
以低分子肝素(LMWH)为囊芯,通过乳化分散成微囊核,然后依次用壳聚糖(CS)和海藻酸钠(ALG)通过大分子自组装形成多层结构的复合胶囊。IR和SEM测试技术对微囊进行的结构表征和形态观察表明,CS与LMWH、CS与ALG均以静电作用相结合。微囊球形... 以低分子肝素(LMWH)为囊芯,通过乳化分散成微囊核,然后依次用壳聚糖(CS)和海藻酸钠(ALG)通过大分子自组装形成多层结构的复合胶囊。IR和SEM测试技术对微囊进行的结构表征和形态观察表明,CS与LMWH、CS与ALG均以静电作用相结合。微囊球形规整,粒度分散性好,平均粒径为(6.9±0.85)μm。微囊对LMWH的包封率最高可达93.5%。微囊的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表明,其半释放率的释放时间可长达72h。随CS浓度或ALG浓度的增大,药物释放速率减缓;释药速率随药物与壳聚糖质量比的增大而加快;交联度越高,微囊的释药速率越小;微囊在酸性条件下释药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海藻酸钠 壳聚糖 微囊 释药性能 复合 制备 分子自组装 乳化分散 多层结构 形态观察 结构表征 测试技术 平均粒径 药物释放 释放时间 释放速率 酸性条件 ALG SEM CS 作用相 分散性 包封率 释放率 质量比 交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作为口服控释制剂载体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石晓丽 徐军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113-114,共2页
壳聚糖与海藻酸钠通过聚电解质络合反应制备成壳聚糖 /海藻酸钠微囊 ,其粒径为 1mm左右。以干扰素为模型药物 ,其包封率达 90 %以上。同时还研究了在不同 pH条件下 ,干扰素的控制释放情况。结果表明 :微囊在模拟胃液 (pH 1.0 )中 3h的... 壳聚糖与海藻酸钠通过聚电解质络合反应制备成壳聚糖 /海藻酸钠微囊 ,其粒径为 1mm左右。以干扰素为模型药物 ,其包封率达 90 %以上。同时还研究了在不同 pH条件下 ,干扰素的控制释放情况。结果表明 :微囊在模拟胃液 (pH 1.0 )中 3h的药物释率仅为≤ 5 % ,但在模拟肠液 (pH 7.4 )中 3h ,80 %~ 90 %的药物被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 干扰素 包封率 控制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月桂酰壳聚糖在盐酸中对碳钢的缓蚀作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谭福能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41-946,956,共7页
将壳聚糖(CS)改性成月桂酰壳聚糖(LYCS),再以戊二醛作为交联剂,制备海藻酸钠-月桂酰壳聚糖(SALYCS)。通过失重试验和电化学试验研究了海藻酸钠-月桂酰壳聚糖在1mol/L盐酸溶液中对Q235碳钢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在同一温度下,海藻酸钠-... 将壳聚糖(CS)改性成月桂酰壳聚糖(LYCS),再以戊二醛作为交联剂,制备海藻酸钠-月桂酰壳聚糖(SALYCS)。通过失重试验和电化学试验研究了海藻酸钠-月桂酰壳聚糖在1mol/L盐酸溶液中对Q235碳钢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在同一温度下,海藻酸钠-月桂酰壳聚糖的缓蚀率随其含量的增大而增大;同一浓度下,随温度升高,缓蚀率先增大后减小,在308K时达到最佳;海藻酸钠-月桂酰壳聚糖在碳钢表面上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海藻酸钠-月桂酰壳聚糖属于抑制阴极反应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月桂酰壳聚糖(SA-LYCS) 缓蚀 碳钢 盐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氧化乙烯/海藻酸钠/羟丙基-癸烷基壳聚糖网络凝胶的制备及其对三七总皂苷的体外释放性能研究
19
作者 谭福能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05-209,226,共6页
将壳聚糖改性成两亲性的羟丙基-癸烷基壳聚糖,并通过化学交联方法制备了聚氧化乙烯/海藻酸钠/羟丙基-癸烷基壳聚糖载药网络凝胶。利用傅利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凝胶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该凝胶具... 将壳聚糖改性成两亲性的羟丙基-癸烷基壳聚糖,并通过化学交联方法制备了聚氧化乙烯/海藻酸钠/羟丙基-癸烷基壳聚糖载药网络凝胶。利用傅利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凝胶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该凝胶具有良好的网状结构和溶胀性,同时兼具p H敏感性和温度敏感性,在不同p H环境中均对三七总皂苷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丙基-癸烷基壳聚糖 海藻酸钠 聚氧化乙烯 凝胶 三七总皂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壳聚糖的免疫隔离及生物相容性 被引量:12
20
作者 宋月平 胡国华 +2 位作者 董丽华 马敬红 李淑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 :探讨微囊材料海藻酸钠 /壳聚糖的生物相容性和免疫隔离作用。方法 :以海藻酸钠 -壳聚糖 -海藻酸钠 (ACA)为包囊 ,分别将微囊化 PC1 2细胞、裸 PC1 2细胞、空微囊移植入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鼠纹状体内 ,以阿朴... 目的 :探讨微囊材料海藻酸钠 /壳聚糖的生物相容性和免疫隔离作用。方法 :以海藻酸钠 -壳聚糖 -海藻酸钠 (ACA)为包囊 ,分别将微囊化 PC1 2细胞、裸 PC1 2细胞、空微囊移植入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鼠纹状体内 ,以阿朴吗啡检测移植前后大鼠旋转行为的改变。HE染色后观察纹状体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对移植的微囊化 PC1 2细胞回收后再培养 ,以 MTT和台盼兰检测细胞活性。结果 :微囊化 PC1 2细胞移植能够改善 PD模型鼠的旋转行为 ,与移植前和空囊移植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包囊无破裂 ,无肿瘤形成 ,囊周炎症反应轻微。裸 PC1 2细胞移植组大鼠的旋转行为改善仅持续了 2个月 ,且部分大鼠颅内有致死性肿瘤形成。回收微囊化 PC1 2细胞再培养生长良好 ,MTT法和台盼兰法检测显示细胞具有生物活性。结论 :海藻酸钠壳 /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 壳聚糖 微囊 帕金森病/治疗 细胞移植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