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速剪切法和微流控法制备海藻酸钠微球及流变和摩擦特性表征
1
作者 林嘉文 陈思谦 +2 位作者 刘宇佳 朱杰 王凯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3-111,共9页
海藻酸钠微球在生物医药和食品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但目前对于其流变及摩擦特性缺乏系统性讨论。本研究使用高速剪切法和微流控法制备了不同粒径分布的海藻酸钠微球,并将制得的微球以无堆积(0.5 wt%)、半堆积(5 wt%)和紧密堆积(20 w... 海藻酸钠微球在生物医药和食品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但目前对于其流变及摩擦特性缺乏系统性讨论。本研究使用高速剪切法和微流控法制备了不同粒径分布的海藻酸钠微球,并将制得的微球以无堆积(0.5 wt%)、半堆积(5 wt%)和紧密堆积(20 wt%)三个浓度分散在水中形成悬浊液,对比其粒径、形貌、流变特性(流动特性、黏弹特性、触变特性)和摩擦特性。结果表明,高速剪切法制备的微球粒径为127.7±55.0µm,而微流控法制备的微球形状更规则,粒径为91.2±3.3µm。高速剪切法制备的微球具有更强的剪切稀化行为。在低浓度(0.5 wt%~5 wt%)范围内,微流控法制备的微球以黏性特征为主,而高速剪切法制备的微球以弹性特征为主。微流控法制得微球的触变性及恢复能力更强,且摩擦系数受浓度影响较小。总体而言,微流控法制备的微球有更为稳定的流变及摩擦性能。本研究对理解海藻酸钠微球浓度和粒径分布对其流变及摩擦特性影响,及开发流变及摩擦性能可控的微球产品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微球 流控 流变学 摩擦学 高速剪切法 流动特性 黏弹特性 触变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胶海绵颗粒与海藻酸钠微球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对比研究 被引量:26
2
作者 黄秋峰 李忱瑞 +3 位作者 许飞 孙伟 史仲华 郭彦君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95-199,共5页
目的比较明胶海绵颗粒与海藻酸钠微球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不可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接受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所用栓塞剂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n=39)采用海藻... 目的比较明胶海绵颗粒与海藻酸钠微球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不可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接受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所用栓塞剂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n=39)采用海藻酸钠微球+碘化油,对照组(n=36)采用明胶海绵颗粒+碘化油。比较两组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肝功能变化值及1、2、3年累积生存率。结果两组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变化值对照组高于实验组,但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治疗前后变化值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1、2、3年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海藻酸钠微球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有望作为明胶海绵颗粒的替代品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明胶海绵 海藻酸钠微球 化学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海藻酸钠微球联合碘化油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 被引量:21
3
作者 杨建东 孔曼 +1 位作者 黄希芬 裴文仲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0年第3期225-227,共3页
目的探讨海藻酸钠微球联合碘化油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海藻酸钠微球联合碘化油,采用TACE治疗13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结果TACE后,38例肿瘤完全消失,65例肿瘤缩小>50%,25例肿瘤缩小25%~50%,8例... 目的探讨海藻酸钠微球联合碘化油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海藻酸钠微球联合碘化油,采用TACE治疗13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结果TACE后,38例肿瘤完全消失,65例肿瘤缩小>50%,25例肿瘤缩小25%~50%,8例肿瘤无明显变化。TACE后腹痛发生率47.79%(65/136),其中80.00%为轻、中度,术后发热为41.18%(56/136)。术后肝功能损害轻微,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海藻酸钠微球联合碘化油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使用方便,能够克服碘油流失,增强栓塞血管的效应,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微球 碘化油 肝肿瘤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微球与碘化油栓塞治疗兔VX2肝转移瘤对比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史博 杨东强 +3 位作者 郝晓光 平勇 李亚洲 李智岗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96-899,共4页
目的对比海藻酸钠(KMG)微球与碘化油栓塞治疗兔VX2肝转移瘤模型效果,分析KMG微球栓塞治疗肿瘤的安全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 VX2肿瘤细胞悬液(浓度1×107/ml)1 ml接种新西兰大白兔脾脏,制作兔肝转移瘤模型。50只成功建模的兔模型随机... 目的对比海藻酸钠(KMG)微球与碘化油栓塞治疗兔VX2肝转移瘤模型效果,分析KMG微球栓塞治疗肿瘤的安全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 VX2肿瘤细胞悬液(浓度1×107/ml)1 ml接种新西兰大白兔脾脏,制作兔肝转移瘤模型。50只成功建模的兔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n=20)以KMG微球栓塞肝固有动脉,B组(n=20)于以碘化油栓塞肝固有动脉,C组(n=10)未作栓塞。A、B组接种瘤株后15 d作DSA造影及栓塞治疗。分别观察各组模型兔子生存时间(接种VX2瘤株至死亡),栓塞前、栓塞后7 d及栓塞后14 d测定谷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值,栓塞后7 d CT灌注扫描检测瘤灶边缘血流量(BF)、血容量(BV)及肝动脉分数(HAF);兔模型死亡后取肝脏作苏木精-伊红(HE)染色病理切片,镜下观察肿瘤坏死情况。结果 A组KMG微球栓塞剂平均用量为(0.15±0.03)g,B组碘化油栓塞剂平均用量为(1.3±0.4)ml,均无栓塞剂反流。栓塞后7 d、14 d血清ALT、AST值,A、B两组均较术前明显升高,C组变化不明显;A、B两组与C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5,P=0.005),但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3)。栓塞后7 d CT灌注扫描显示,A组BV、BF、HAF值明显低于B组(P=0.003,P=0.002,P<0.000 1)。兔模型生存时间分别为A组(46.28±2.85)d、B组(43.92±2.17)d、C组(33.44±1.86)d,A、B两组均明显长于C组(P=0.001,P=0.004)。A、B两组组织病理HE染色显示,癌巢中央可见大片坏死,坏死区中残存瘤细胞核明显固缩。结论 KMG微球作为肿瘤栓塞剂安全有效、可行。KMG微球栓塞治疗兔VX2肝转移瘤效果优于碘化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微球 碘化油 VX2肝转移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微球在部分脾栓塞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花迎雪 乔德林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5期456-457,共2页
关键词 海藻酸钠微球 脾栓塞术 临床应用 门脉高压继发脾功能亢进症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微球栓塞治疗肝细胞癌合并动静脉分流22例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盛晔 施海彬 +6 位作者 刘圣 杨正强 祖庆泉 周春高 夏金国 赵林波 周卫忠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2-256,共5页
目的探讨海藻酸钠微球(KMG)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细胞癌(HCC)合并动静脉分流的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2年10月应用KMG栓塞治疗的22例HCC合并动静脉分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相关不良反应、并发症及肿瘤的近... 目的探讨海藻酸钠微球(KMG)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细胞癌(HCC)合并动静脉分流的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2年10月应用KMG栓塞治疗的22例HCC合并动静脉分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相关不良反应、并发症及肿瘤的近期疗效。结果 22例患者中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18例,肝动-静脉分流(AVS)3例,APS合并AVS 1例;周围型20例,混合型2例;轻度分流5例,中度分流17例。所有患者均成功行瘘口封堵及肿瘤栓塞治疗;术后不良反应包括:发热59.1%(13/22);肝区疼痛72.7%(16/22);恶心呕吐22.7%(5/22),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左右复查CT或MR见肿瘤活性灶较栓塞前缩小(t=2.286,P=0.033);所有患者并再次行TACE/TAE治疗,术中示10例出现新发APS,2例新发AVS,再次以KMG成功栓塞。结论 KMG栓塞治疗HCC合并动静脉分流安全,近期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栓塞 海藻酸钠微球 动静脉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微球的制备及对BSA控制释放的实验 被引量:8
7
作者 单连海 郭海霞 张志斌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0年第9期34-37,共4页
通过凝聚相分离法制备海藻酸钠微球,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海藻酸钠为包埋材料制备载药微球,并对载药微球的包埋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用海藻酸钠作为包埋材料具有较好的包埋率,同时对牛血清白蛋白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关键词 海藻酸钠微球 凝聚相分离 牛血清白蛋白 包埋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海藻酸钠微球栓塞治疗肝动脉破裂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亚斌 梁明 +5 位作者 吕国军 姚天明 孙景阳 王为 马小军 韩雅玲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8-250,共3页
目的在战争或自然灾害条件下,如何有效的治疗心血管疾病患者是世界性难题。文中目的是研发一种新型野战伤病综合手术救治方舱,在战争或自然灾害条件下对于危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紧急的介入治疗。探讨在战争或自然灾害等野战条件下,... 目的在战争或自然灾害条件下,如何有效的治疗心血管疾病患者是世界性难题。文中目的是研发一种新型野战伤病综合手术救治方舱,在战争或自然灾害条件下对于危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紧急的介入治疗。探讨在战争或自然灾害等野战条件下,在新型野战伤病综合手术救治方舱内,应用海藻酸钠微球(kelp micro gelation,KMG)栓塞治疗肝动脉破裂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构建肝动脉破裂的实验猪模型,在新型野战伤病综合手术救治方舱内,应用KMG对损伤的肝动脉血管进行栓塞,观察栓塞即刻、栓塞后1周的肝动脉造影,以及栓塞后1周的组织病理表现,评价栓塞效果。结果手术均成功,止血效果确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无死亡。结论新型野战伤病综合手术救治方舱的使用,为急重症伤员提供了快速的诊治,KMG治疗肝动脉破裂疗效确切、便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野战伤病综合手术救治方舱 肝动脉破裂 海藻酸钠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在海藻酸钠微球栓塞治疗子宫肌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李芙蓉 郭云怀 +1 位作者 柳建华 刘丽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8期469-471,共3页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评价新型栓塞剂海藻酸钠微球(KMG)用于子宫动脉栓塞(UAE)治疗子宫肌瘤近期疗效中的价值。方法49例子宫肌瘤患者在应用KMG经UAE术前3~7d及其后1、3、6个月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二维声像...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评价新型栓塞剂海藻酸钠微球(KMG)用于子宫动脉栓塞(UAE)治疗子宫肌瘤近期疗效中的价值。方法49例子宫肌瘤患者在应用KMG经UAE术前3~7d及其后1、3、6个月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二维声像图、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栓塞6个月后肌瘤体积明显缩小(缩小35%~90%),早期瘤内回声明显增强,后出现液性暗区、钙化等改变,术后肌瘤内血流完全消失。结论KMG是一种有效的用于UAE治疗子宫肌瘤的栓塞剂,而超声对评价其效果、不良反应及术后的长期随访具有重要价值,是无创性检查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动脉栓塞术 海藻酸钠微球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微球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实验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许亮亮 陈懿 +1 位作者 姚禹 闵凯文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9-82,共4页
基于技术素养培养视角,借鉴催化剂工程设计理念,选用天然多糖海藻酸钠作为催化剂支架,制备了负载不同催化剂海藻酸钠微球,并利用数字化手持技术对微球的催化效果进行了对比探究。整个实验所用材料价格低廉、无毒环保,实验设计新颖有趣,... 基于技术素养培养视角,借鉴催化剂工程设计理念,选用天然多糖海藻酸钠作为催化剂支架,制备了负载不同催化剂海藻酸钠微球,并利用数字化手持技术对微球的催化效果进行了对比探究。整个实验所用材料价格低廉、无毒环保,实验设计新颖有趣,操作简单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微球 过氧化氢分解 催化 实验探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微球栓塞肝脏肿瘤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8
11
作者 史仲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8-40,44,共4页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肿瘤栓塞治疗疗效,克服碘油栓塞时碘油流失影响栓塞效果,寻找新的疗效更好的栓塞剂。方法:采用KMG血管栓剂栓塞肿瘤98例162人次,原发性肝癌52例,肝转移瘤30例,肝血管瘤8例。结果:栓塞后腹疼发生率为32.7%,其中83%为轻...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肿瘤栓塞治疗疗效,克服碘油栓塞时碘油流失影响栓塞效果,寻找新的疗效更好的栓塞剂。方法:采用KMG血管栓剂栓塞肿瘤98例162人次,原发性肝癌52例,肝转移瘤30例,肝血管瘤8例。结果:栓塞后腹疼发生率为32.7%,其中83%为轻中度,栓塞后发烧为49.3%,无其他不良反应出现。术后常规对症处理,包括止痛,保肝治疗,抗炎处理。经过两次栓塞病灶明显缩小,动脉栓塞后可保持两个月内动脉无血流进入病灶。结论:海藻酸钠微球(KMG)为安全有效的栓塞剂,使用方便,疗效好,能克服碘油流失增强栓塞血管的效应提高治疗效果。建议在肿瘤的栓塞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微球(KMG) 栓塞材料 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微球肾动脉栓塞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邹强 佟小强 +5 位作者 王健 杨敏 吕永兴 齐宪荣 洪宏 邹英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79-482,共4页
目的评价海藻酸钠微球栓塞剂在实验动物体内的栓塞性能、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实验动物为中华小型猪8头,首先利用海藻酸钠微球全部行左肾动脉栓塞,分别于栓塞后的1、2、4、8周随机抽取其中2头实验动物行动脉造影与CT复查肾脏栓塞后... 目的评价海藻酸钠微球栓塞剂在实验动物体内的栓塞性能、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实验动物为中华小型猪8头,首先利用海藻酸钠微球全部行左肾动脉栓塞,分别于栓塞后的1、2、4、8周随机抽取其中2头实验动物行动脉造影与CT复查肾脏栓塞后变化,随后处死实验动物,对栓塞肾脏行组织学检查,同时对实验动物栓塞前后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栓塞后即刻动脉造影显示肾动脉阻断,1周后,肾动脉分支有再通,随着时间的延长,动脉再通越来越明显;CT复查可见被栓塞肾脏内有梗死区,肾脏逐渐变小;一直到栓塞后4周,组织学检查均可见小动脉内微球,动脉周围有炎症反应,并可见肾实质梗死灶;实验动物栓塞前后的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海藻酸钠微球具有明确的栓塞效果,体内可降解,生物相容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 栓塞 治疗性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Ⅲ)改性海藻酸钠微球微萃取-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海水中As(Ⅴ)和As(Ⅲ)
13
作者 彭晓丽 徐芳 +2 位作者 边静 张闻中 吴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89-1692,共4页
首次制备了Fe(Ⅲ)改性修饰的海藻酸钠微球作为固相微萃取材料,用该微球装载的微柱能够在不同形态砷化物共存时选择性富集水样中As(Ⅴ)。结合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可以实现实际水体样中无机As(Ⅲ)和As(Ⅴ)的形态分析。具体过程为:... 首次制备了Fe(Ⅲ)改性修饰的海藻酸钠微球作为固相微萃取材料,用该微球装载的微柱能够在不同形态砷化物共存时选择性富集水样中As(Ⅴ)。结合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可以实现实际水体样中无机As(Ⅲ)和As(Ⅴ)的形态分析。具体过程为:(1)以0.1mol·L-1柠檬酸为介质,在填充柱后流出液中选择性测定As(Ⅲ);(2)以20g·L-1硫脲-10g·L-1抗坏血酸溶液为预还原剂,5%盐酸为介质,测定不经过微萃取柱分离的原始水体样品中无机总砷(As(Ⅲ)和As(Ⅴ)),然后以差减法计算As(Ⅴ)的量。Fe(Ⅲ)改性海藻酸钠微球制备过程简便,成本低廉、绿色环保,相应基于Fe(Ⅲ)改性海藻酸钠微球微萃取过程的砷形态分离分析微萃取柱及其光谱联用技术,可以有效、快速地测定自然水体中As(Ⅲ)和As(Ⅴ),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Ⅲ)改性海藻酸钠微球 As(Ⅲ)和As(Ⅴ) 形态分析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微球血管栓塞剂介入栓塞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
14
作者 韩德昌 水少锋 +1 位作者 韩新光 Pratyush Anang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36-437,共2页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 颌面部血管畸形 介入栓塞治疗 海藻酸钠微球 血管栓塞剂 外科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技术 大血管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疏水型海藻酸钠微球保水剂缓释性能调控机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柳佳利 白波 孙钰琨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0-35,共6页
释水速度快与机械性能差极大地限制了海藻酸钠凝胶微球在保水方面的应用,表面疏水改性是改善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以SA(海藻酸钠)和PVA(聚乙烯醇)组成的载水微球为基质,通过BW(蜂蜡)表面修饰,制备具有疏水缓释性能的环境友好型BW@SA/PV... 释水速度快与机械性能差极大地限制了海藻酸钠凝胶微球在保水方面的应用,表面疏水改性是改善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以SA(海藻酸钠)和PVA(聚乙烯醇)组成的载水微球为基质,通过BW(蜂蜡)表面修饰,制备具有疏水缓释性能的环境友好型BW@SA/PVA复合微球。研究复合微球的微观结构、机械性能、溶胀性能和土壤保水性能,探讨BW@SA/PVA复合微球的保水调节机制。结果表明:复合微球表面的BW修饰层可有效地降低海藻酸钠凝胶微球孔隙度并提高微球的机械强度,从而使海藻酸钠凝胶微球内外水分的传质阻力得到显著增强。其中SA与BW质量比为1∶1的BW@SA/PVA复合微球具有最好的形貌结构和保水性能,相比于SA/PVA复合微球,BW@SA/PVA复合微球(1∶1)的机械性能提高了13.18%,土壤保水性能提高了26.11%,且在水中的溶胀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凝胶 蜂蜡 表面疏水 保水剂 传质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变色微球的制备和表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许亮亮 陈懿 +2 位作者 王晓亚 王汉扬 王鸣远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9-81,共3页
以高一化学2离子键为知识背景,设计趣味化学实验。提取多种天然花青素并制备可变色海藻酸钠微球,利用色度传感器对可变色微球缓释花青素的现象进行定量表征。该实验可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有助于对基础原理的理解,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趣味化学实验 天然花青素 海藻酸钠微球制备 性质表征 实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基丙烯酸钠-海藻酸钠共混微球的制备及其形态研究
17
作者 单连海 杨娟 +1 位作者 张志斌 陆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0期18393-18394,18400,共3页
[目的]以聚甲基丙烯酸钠(PMAA)与海藻酸钠(SA)共混来制备共混微球,以提高海藻酸钠微球在模拟肠液环境中溶胀度以及能够保持形态的时间。[方法]首先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制备聚甲基丙烯酸水凝胶,然后通过凝聚相分离法制备PMAA-SA共混微球,研... [目的]以聚甲基丙烯酸钠(PMAA)与海藻酸钠(SA)共混来制备共混微球,以提高海藻酸钠微球在模拟肠液环境中溶胀度以及能够保持形态的时间。[方法]首先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制备聚甲基丙烯酸水凝胶,然后通过凝聚相分离法制备PMAA-SA共混微球,研究PMAA浓度、SA浓度、CaCl2浓度以及PMAA和SA的体积比对共混微球形态、粒径、分布以及对所制共混微球的溶胀情况的影响。同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共混微球的内部形态及外部形态。[结果]当PMAA浓度为4.0%,SA浓度4.0%,CaCl2浓度大于5.0%时,可制得外观形态良好的共混微球,并且PMAA与SA体积比为1∶1和1∶4时具有重要的意义。[结论]以聚甲基丙烯酸钠与海藻酸钠共混来制备的共混微球在模拟肠液中溶胀后能够保持形态的时间提高1倍,达到40 h。这对于药物的释放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聚相分离 聚甲基丙烯酸钠-海藻酸钠共混 体积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甲壳素/海藻酸钠交联微球的制备及其表征和控释性能考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洪颐 《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5期577-581,共5页
目的制备可溶性甲壳素/海藻酸钠交联微球,表征微球的微观结构和形态。方法利用滴入法制备可溶性甲壳素/海藻酸钠交联微球,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表征微球的微观结构和形态,以牛血清蛋白为药物模型,研究微球的药物缓释性能。结果可溶性甲... 目的制备可溶性甲壳素/海藻酸钠交联微球,表征微球的微观结构和形态。方法利用滴入法制备可溶性甲壳素/海藻酸钠交联微球,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表征微球的微观结构和形态,以牛血清蛋白为药物模型,研究微球的药物缓释性能。结果可溶性甲壳素与海藻酸钠进行了良好的混溶,并且在钙离子(Ca2+)溶剂环境下形成交联微球。该微球对药物的包封率及缓释性能与海藻酸钠微球相比都有较大改善,包封率从42%提高到74%,药物缓释时间从4 h上升到24 h。结论可溶性甲壳素/海藻酸钠微球的释药具有pH响应性,在pH为1.2的条件下释药慢,而在pH为7.0~7.4时释药快,可用于小肠或结肠定位缓释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素/海藻酸钠交联 可溶性 制备 药物控释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磺胺嘧啶银微球的制备与释放度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闫静静 郎轶咏 +2 位作者 王强 朱晓红 李三鸣 《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8期1072-1075,共4页
目的制备磺胺嘧啶银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磺胺嘧啶银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研究微球的粒径、形态及体外释药情况。结果微球外观圆整,平均粒径38.2μm,体外5 h释药完全。结论磺胺嘧啶银微球... 目的制备磺胺嘧啶银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磺胺嘧啶银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研究微球的粒径、形态及体外释药情况。结果微球外观圆整,平均粒径38.2μm,体外5 h释药完全。结论磺胺嘧啶银微球制备方法简单易行,体外释药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嘧啶银 乳化-交联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 释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体液滴经微细管成形过程动力学特性的实验与模拟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玉军 张玮 +2 位作者 郑三龙 徐林红 陈冰冰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64-1273,共10页
利用微细管成形及后续交联和致孔过程,可以制备尺寸可控的载体微珠或晶珠。该过程中,微滴的成形是控制粒径的关键步骤,其成形过程动力学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海藻酸钠载体液滴为对象,通过高速摄影方法,用不同内径(1.1,1.6,1.9,2.2... 利用微细管成形及后续交联和致孔过程,可以制备尺寸可控的载体微珠或晶珠。该过程中,微滴的成形是控制粒径的关键步骤,其成形过程动力学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海藻酸钠载体液滴为对象,通过高速摄影方法,用不同内径(1.1,1.6,1.9,2.2 mm)的微细管,对微滴成形过程中的形貌特征和界面演变动力学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微细管内径对液滴成形、滴落下落速度、液滴直径分布、颈缩线长度等的影响规律;进而,用VOF(volume of fluid)法中PLIC(piecewise linear interface calculation)的几何重构方法追踪非牛顿流体液滴形成过程的气液交界面,对相应液滴成形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海藻酸钠溶液滴落下落速度、平均直径及颈缩线长度随着微细管内径的增加而增大;对于浓度2%的海藻酸钠溶液,以内径2.2 mm的微细管为例,当管内流速为30 mm·s^(-1),实验所得液滴脱落时最大颈缩线长度约为9.24 mm,滴落脱落时的速度约为6.09 mm·s^(-1),液滴直径约为5.8 mm;较内径1.1 mm的微细管所得液滴的参数值分别高119.04%、129.81%、39.13%;相应模拟所得液滴颈缩线长度、脱落时的速度及直径与实验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8.7%、2.1%、8.6%,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该方法适于微细管内非牛顿流体如海藻酸钠溶液成滴过程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体液滴 海藻酸钠微球 细管 高速摄像 动力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