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卜战云 郑嵩山 +1 位作者 柳晓辉 李晓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29-833,共5页
背景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OCH)是成人常见的原发于眼眶的良性肿瘤,术前准确的定性、定位诊断是安全、有效摘除肿瘤的重要前提. 目的 探讨OCH的临床特点、术前诊断、不同手术进路的适应证选择、治疗效果及并发症预防.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 背景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OCH)是成人常见的原发于眼眶的良性肿瘤,术前准确的定性、定位诊断是安全、有效摘除肿瘤的重要前提. 目的 探讨OCH的临床特点、术前诊断、不同手术进路的适应证选择、治疗效果及并发症预防.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OCH患者117例117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接受视力、眼球突出度、眼球运动、眼眶扪诊、眼眶A型和B型超声、CDI、CT和MRI检查,并根据肿瘤在眼眶中的位置分别接受前路开眶术、外侧开眶术或外侧联合内侧开眶术.比较手术前后视觉功能和眼眶的形态学改变. 结果 OCH以渐进性眼球突出和视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117眼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为100%.采用结膜入路者占52.14% (61/117),外侧开眶术者占30.77% (36/117),前路开眶皮肤切口术者占16.24% (19/117),外侧结合内侧开眶术者占0.85% (1/117).随访3个月~5年,影像学检查未见肿瘤残留和复发.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者占30.77% (36/117),下降者占8.55% (10/117),视力不变者占60.68% (71/117).术后一过性并发症为瞳孔改变者占14.53% (17/117),眶内大出血者占1.71%(2/117),眼球运动障碍者占16.24% (19/117),上睑下垂者占4.27% (5/117);术后永久性并发症为瞳孔向心性扩大3眼及视力丧失和永久性外展运动受限各1眼. 结论 OCH术前定性和定位诊断主要根据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有助于手术进路的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和熟练的技巧对于OCH的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诊断 海绵状血管瘤/手术 眼眶肿 眼科手术方法 术中并发症/预防和治疗 医学影像学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体表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及局部注射治疗 被引量:2
2
作者 齐鸿燕 张金哲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402-406,封二,共6页
目的总结彩色多普勒B型超声、增强CT及三维立体重建影像检查对血管瘤诊断的意义,比较地塞米松、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小儿浅表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选取1995年~1999年浅表海绵状血管瘤80例为A组,瘤内注射地塞米松;2000年~2005年8... 目的总结彩色多普勒B型超声、增强CT及三维立体重建影像检查对血管瘤诊断的意义,比较地塞米松、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小儿浅表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选取1995年~1999年浅表海绵状血管瘤80例为A组,瘤内注射地塞米松;2000年~2005年80例为B组,瘤内注射平阳霉素。两组均每1~2周注射1次,共注射2~6次不等,直至肿物不再缩小。两组患儿年龄2个月~10岁,男∶女≈1∶3。全部病例均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及彩色多普勒B超确诊。部分行增强CT及三维立体重建影像检查进一步明确血管瘤的大小、形态、位置、血流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果A、B两组治愈率分别为75%、92.5%,好转率为25%、7.5%,总有效率均为100%。平阳霉素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地塞米松组。全部病例无明显瘢痕形成。A组78%出现肥胖、多毛等,停药后恢复正常;B组注射后发热、腹泻、皮疹的发生率分别为47.5%、22.5%、7.5%,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无肺炎样症状、肺纤维化及过敏发生。结论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小儿浅表海绵状血管瘤疗效满意,是治疗小儿浅表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海绵状/诊断 血管 海绵状/治疗 投药 局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