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大气影响的数值模拟
1
作者 徐启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S2期41-50,共10页
用IAP-GCM二层楼式,模拟1月份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增暖对1-8月份大气环流的影响,初步探讨暖池区海温异常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过程。指出北半球500hPa环流场对暖地区1月份海温增暖的响应存在着PNA和EAP波列,在冬季较为明显。其能量传播... 用IAP-GCM二层楼式,模拟1月份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增暖对1-8月份大气环流的影响,初步探讨暖池区海温异常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过程。指出北半球500hPa环流场对暖地区1月份海温增暖的响应存在着PNA和EAP波列,在冬季较为明显。其能量传播特征表示为南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基本上是向东传播,在热带低纬度地区存在着准2个月的低频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海温增暖 大气遥响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5资料的热带大洋非均匀增暖及其成因的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杜美芳 徐海明 周超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2,共12页
利用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简称CMIP5)中的月平均资料,基于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现代气象统计方法,对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年平均海温增暖不均匀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9个海洋... 利用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简称CMIP5)中的月平均资料,基于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现代气象统计方法,对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年平均海温增暖不均匀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9个海洋模式集合的平均结果表明:在全球增暖背景下,3个热带大洋的海温增暖均表现出不均匀性,且增暖原因存在较大差异。热带太平洋赤道及其以北地区以海洋动力作用为主,赤道以南地区则以大气热力作用为主,而且海水上翻/下沉运动对海温增暖的作用在东、西太平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热带印度洋大面积海域的海温变化难以通过海气热通量交换来解释,海水上翻/下沉运动与温度平流对海温增暖的作用比较一致(二者同时利于海温增暖);热带大西洋赤道附近地区的海温增暖是表层温度平流和上翻/下沉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赤道以北的大西洋海温变化则以温度平流的作用为主,而赤道以南的大西洋海温的变化主要是海水上翻/下沉作用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大洋 海温增暖 海气相互作用 净热通量 温度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5资料的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变化与降水变化的关系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杜美芳 徐海明 邓洁淳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42-752,共11页
利用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简称CMIP5)月平均资料,从季节变化角度,对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变化与降水变化的关系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20个模式集合平均结果表明:在全球增暖背景... 利用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简称CMIP5)月平均资料,从季节变化角度,对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变化与降水变化的关系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20个模式集合平均结果表明:在全球增暖背景下,热带太平洋年平均的海温变化与降水变化符合"warmer-get-wetter"型特征,而季节平均与年平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冬季和春季,海温增暖最大区和降水增加区之间存在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位置偏差;夏季和秋季,二者只存在明显的南北位置偏差,且与冬季和春季的情况相反。热带印度洋的冬季和春季海温变化与降水变化也存在位置偏差。两个热带大洋季节平均的降水变化均是"warmer-get-wetter"和"wet-get-wetter"两个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热带太平洋 热带印度洋 海温增暖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黑潮延伸体异常增暖对东亚夏季风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晓丹 钟中 +1 位作者 谭言科 杜楠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69-576,共8页
利用NCAR 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数值试验,研究了冬季黑潮延伸体的海温异常增暖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黑潮延伸体海温异常增暖将导致东亚夏季风增强北推。表征夏季风强度的EASMI(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dex)和LSTD... 利用NCAR 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数值试验,研究了冬季黑潮延伸体的海温异常增暖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黑潮延伸体海温异常增暖将导致东亚夏季风增强北推。表征夏季风强度的EASMI(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dex)和LSTDI(the Land-Sea Thernal Difference Index)在夏季风爆发后都呈现了明显的增强趋势,且LSTDI对海温异常增暖的响应更为敏感。华北、南海和菲律宾以东的低空西南季风显著增强,副热带西风急流轴以北(南)西风加强(减弱)。日本群岛及周边海域和中国东部长江以南至秦岭一线的降水明显减少;华北、南海、东海、黄海和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上的降水增多。华北是东亚夏季风对黑潮延伸体的海温异常响应最敏感的区域。东亚地区近地面温度表现为一致的增温特征,而30~50°N之间对流层的整体升温导致了海陆热力差异的加大,这是促使东亚夏季风增强的重要原因。中国及周边地区环流和降水异常分布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北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东亚夏季风 数值试验 海温异常增暖 黑潮延伸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春季我国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洪洁莉 郑志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75-1384,共10页
2020年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1.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五位,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37 mm,较常年同期偏少4%,东部降水总体呈现"南北多中间少"的特征,东北大部、华北东部、内蒙古... 2020年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1.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五位,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37 mm,较常年同期偏少4%,东部降水总体呈现"南北多中间少"的特征,东北大部、华北东部、内蒙古东部、江南南部和华南大部降水偏多,江淮地区降水显著偏少,季节内变化显著。春季(尤其是4—5月)中高纬度呈现"两槽一脊"分布,在对流层中层,乌拉尔山西北地区为负高度距平中心,贝加尔湖以西地区有很强的高度场正距平中心,日本海上空为高度场负距平;在对流层低层,中国东部大部盛行偏北风,经向度大。低纬度地区西北太平洋上空为反气旋式距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偏南。这种环流形势有利于水汽在东北、华北东部和内蒙古东部辐合,降水偏多,而对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水汽输送则较为不利。3月中高纬度的纬向型环流和偏强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阶段性偏北有利于江南和华南降水偏多。2019/2020年中东太平洋发生一次弱El Nino事件,同时印度洋海温偏高,对维持春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偏强偏西有利。2020年2—3月北大西洋偶极子海温距平与后期4—5月海温有较好持续性,前期北大西洋偶极子是预测4—5月贝加尔湖以西阻塞高压偏强的重要外强迫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气候异常 阻塞高压 北大西洋偶极子 ENSO 印度洋海温一致增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