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南海北部陆架海洋表层温度锋的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王磊 王丽娅 魏皓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51-357,共7页
利用 7年 (1993~ 1999)月平均的 SST卫星遥感资料 ,分析了南海北部陆架区域海洋表层温度锋在一年中的逐月变化特征 ,表明南海北部陆架海洋表层温度锋存在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结合风场的卫星遥感资料 ,分析了东北季风对南海北部陆架温度... 利用 7年 (1993~ 1999)月平均的 SST卫星遥感资料 ,分析了南海北部陆架区域海洋表层温度锋在一年中的逐月变化特征 ,表明南海北部陆架海洋表层温度锋存在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结合风场的卫星遥感资料 ,分析了东北季风对南海北部陆架温度锋的影响 ,表明东北季风风速的增加有利于温度锋强度的增强。通过对黑潮南海流套入侵较强的 1999年 2月与流套入侵较弱的1998年 2月的 SST卫星遥感资料的对比分析 ,考察了黑潮南海流套的入侵对南海北部陆架温度锋的影响 ,结果表明黑潮流套的较强入侵能够增加陆架温度锋的强度 ,对温度锋的走向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资料 南海 陆架 SST 东北季风 黑潮流套 海洋表层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渔场时空变化及其与表温的关系 被引量:9
2
作者 陆化杰 陈新军 方舟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82-388,共7页
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是西南大西洋重要的经济性头足类,也是中国大陆鱿钓渔业重要的捕捞对象,掌握其渔场时空分布特性及其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合理开发、有效管理资源的基础.本文根据2000~2010年中国大陆鱿钓渔业在西... 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是西南大西洋重要的经济性头足类,也是中国大陆鱿钓渔业重要的捕捞对象,掌握其渔场时空分布特性及其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合理开发、有效管理资源的基础.本文根据2000~2010年中国大陆鱿钓渔业在西南大西洋39°~51°S、57°~67°W海域的生产统计数据,对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中心渔场时空分布及与海洋表层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月间,阿根廷滑柔鱼产量及作业次数在纬度方向由南向北逐渐递增,经度方向上由西向东逐渐递增.不同年份间,阿根廷滑柔鱼渔场重心纬度方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经度方向分布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1~5月阿根廷滑柔鱼渔场重心纬度、经度的变化与SST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并且渔场重心均随着SST的升高呈现向南和向西移动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根廷滑柔鱼 渔场 海洋表层温度 西南大西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应力对SST气候场和年际变率作用的诊断及数值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明 吴洪宝 高维英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5-163,共9页
相关方法分析 Nino3区 SSTA和风应力的关系 ,发现前期风应力距平场与Nino3区 SSTA有很好的相关关系 ,这种相关性超前 8个月时就有所显现。影响 Ni-no3区 SSTA的主要风应力区域的位置随风应力超前的时间缩短均向中太平洋扩展。数值试验... 相关方法分析 Nino3区 SSTA和风应力的关系 ,发现前期风应力距平场与Nino3区 SSTA有很好的相关关系 ,这种相关性超前 8个月时就有所显现。影响 Ni-no3区 SSTA的主要风应力区域的位置随风应力超前的时间缩短均向中太平洋扩展。数值试验方法研究不同区域的风应力对热带太平洋 SST作用的结果表明 ,强相关区域的风应力对形成和维持热带太平洋 SST的气候场的作用不明显 ,而对 SST的年际变率有重要贡献 ;相反 ,强相关区域以外的风应力对形成和维持热带太平洋SST的气候场起重要作用 ,但是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表层温度 年际变率 风应力 相关性 数值试验 SST气候场 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1-2015年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ENSO的关系 被引量:13
4
作者 顾成林 康建成 +1 位作者 闫国东 陈志伟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9-134,140,共7页
以美国联合台风中心的热带气旋资料为基础,对1951-2015年65年间登陆中国的强热带气旋的变化特征以及与ENSO的关系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1951-2015年登陆频数有着很强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在1988年发生向增多期的越变过程。但是,从... 以美国联合台风中心的热带气旋资料为基础,对1951-2015年65年间登陆中国的强热带气旋的变化特征以及与ENSO的关系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1951-2015年登陆频数有着很强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在1988年发生向增多期的越变过程。但是,从长期变化趋势看,1980年代末期至2015年登陆频数呈缓慢下降趋势。登陆强度在1950年代末期至1960年代初期年为快速增强期,强跃变年份在1966年,1960年代末至2015年有一明显下降又回升的趋势;(2)登陆频数与ENSO-3.4区海表温度呈显著负相关,显著负相关集中发生在1990年代,两者滑动相关系数年际变化几乎都为负值,1977年发生强跃变过程,以前为弱的负相关,之后快速过度为较强的负相关;(3)登陆强度与ENSO-3.4区海表温度没有发现显著相关,滑动相关系数的年代际变化表现为正相关与负相关交替出现,阶段性非常明显。显著负相关集中发生在2000年代。1950年代末期至1970年代末期它基本上一直处于较弱的正相关期。1981年发生强跃变过程,由较弱的正相关期跃变为较强的负相关期(4)厄尔尼诺年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的源地向东南移动,拉妮娜年向东北方向移动;(5)在厄尔尼诺年影响中国大陆海岸线附近的热带气旋频数偏少,而影响日本的频数增多。拉妮娜年影响日本及周边海域、中国黄海、渤海、南海的热带气旋的频数增加,而台湾省的频数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ENSO 海洋表层温度 时空变化特征 登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烯酮在西北大西洋重建全新世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王丹 RASHID Harunur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1-191,共11页
大量研究表明,长链烯酮不饱和度(U^(K’)_(37)指数)可用于重建过去的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然而是否存在其他因素导致实际温度与重建的SST之间存在差异,以及重建的温度是代表年均SST还是季节性温度都仍有争议。除了反... 大量研究表明,长链烯酮不饱和度(U^(K’)_(37)指数)可用于重建过去的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然而是否存在其他因素导致实际温度与重建的SST之间存在差异,以及重建的温度是代表年均SST还是季节性温度都仍有争议。除了反映温度,在受季节性海冰影响或SST较低的区域,长链烯酮C_(37:4)在C_(37)中的占比(%C_(37:4))还能为盐度变化提供重要信息,特别是在拉布拉多和格陵兰岛陆地边缘海域。在此总结了西北大西洋长链烯酮重建古海洋气候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在使用U^(K’)_(37)重建SST时,需要考虑营养盐、横向平流、成岩作用以及烯酮母源的生长季节性等因素,认为%C_(37:4)有望用作重建过去海冰融水或海冰覆盖情况的替代指标,但季节性因素对烯酮重建古温的影响程度的评估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烯酮 海洋表层温度 冰融水 烯酮%C_(37:4) 西北大西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