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外可见上转换剂/TiO_2复合光催化剂在海洋石油污染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刘云庆 于晓彩 +2 位作者 吴云英 金晓杰 宫喜斌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0-424,共5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取大连市黑石礁海域海水,加入风化好后的柴油配制成模拟石油污染海水,通过分别改变催化剂的掺杂比、溶液pH、催化剂添加量、光照时间和柴油初始浓度等因素,研究各因素对上转换材料TiO2复合光催化剂催化降解海洋石油污染... 在实验室条件下,取大连市黑石礁海域海水,加入风化好后的柴油配制成模拟石油污染海水,通过分别改变催化剂的掺杂比、溶液pH、催化剂添加量、光照时间和柴油初始浓度等因素,研究各因素对上转换材料TiO2复合光催化剂催化降解海洋石油污染的影响效果,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光催化降解海洋石油污染的条件。结果表明:在海洋中柴油初始浓度为0.1 g/L时,催化剂掺杂比为15%,催化剂添加量为40mg,溶液pH为7的条件下催化降解2.5 h,海洋石油污染光催化降解效果最好,降解率可达88.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石油污染 上转化材料 降解有机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石油污染对海气正常交换过程的破坏性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曲维政 邓声贵 岳淑红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5-59,共5页
世界海洋石油污染物的地理分布特点受到污染源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分布很有规律。石油所形成的薄膜漂浮于海面上,其反射的阳光比海水大2~4倍,使上层海水吸收的太阳热量减少10%。同时,通过海气界面向大气输送的水汽减少,使之接近于零;海... 世界海洋石油污染物的地理分布特点受到污染源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分布很有规律。石油所形成的薄膜漂浮于海面上,其反射的阳光比海水大2~4倍,使上层海水吸收的太阳热量减少10%。同时,通过海气界面向大气输送的水汽减少,使之接近于零;海面风传递给海面的动力通量锐减,大大阻碍了海水中盐颗粒向大气中飞溅和海水对大气中O2和CO2气体的吸收,从而严重影响到海-气相互作用的每一个过程和海洋生物的繁衍生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石油污染 大洋环境 海气交换 地理分布 大气环流 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石油污染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苏增建 谷慧宇 李敏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6-65,共10页
介绍了目前海洋石油污染的原因、转化形式和主要危害,并对目前海洋石油污染修复中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现有3类修复方法(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方法)的应用成果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指出3类修复方法各有优缺点,... 介绍了目前海洋石油污染的原因、转化形式和主要危害,并对目前海洋石油污染修复中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现有3类修复方法(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方法)的应用成果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指出3类修复方法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3种方法应该配合使用,才能实现较好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 海洋石油污染 物理修复法 化学修复法 生物修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海洋石油污染的现状和对策 被引量:5
4
作者 闫峰 张鹰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1期94-97,共4页
海洋石油污染越来越严重、海洋生态危机加大 ,影响了海气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传递 ,破坏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制约了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分析江苏省海洋石油污染的现状、成因和危害的基础上 ,提出了重点从人们环境素质、法律... 海洋石油污染越来越严重、海洋生态危机加大 ,影响了海气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传递 ,破坏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制约了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分析江苏省海洋石油污染的现状、成因和危害的基础上 ,提出了重点从人们环境素质、法律制度、治理技术和监测预警等人文因素方面入手 ,减少和治理海洋石油污染 ,实现江苏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海洋石油污染 环保意识 立法 综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石油污染的危害与净化 被引量:18
5
作者 李建明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5-35,共1页
关键词 海洋石油污染 危害 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治理海洋石油污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梁嘉玲 陈敏 +3 位作者 唐蓝 高国赋 魏宝阳 欧小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3期175-177,183,共4页
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作为一种新型环保的生物修复技术,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本文对微生物治理海洋石油污染的机理以及工艺技术进行了综述,对微生物降解机制及有关直链烷烃的降解、支链烷烃的降解、芳香烃的降解、多环芳烃的降解、环... 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作为一种新型环保的生物修复技术,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本文对微生物治理海洋石油污染的机理以及工艺技术进行了综述,对微生物降解机制及有关直链烷烃的降解、支链烷烃的降解、芳香烃的降解、多环芳烃的降解、环化烃的降解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影响微生物降解石油的影响因素如温度、营养盐等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利用微生物治理海洋石油污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石油污染 治理 微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材料在海洋石油类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孙晓军 付红蕊 +3 位作者 包木太 李阳 李一鸣 陆金仁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29-1041,共13页
时有发生的溢油事故以及沿海陆源输入性的石油污染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短期或长期的危害.生物炭是一种原料来源广、低成本、环境友好的富含碳的材料,是解决全球废弃物碳足迹问题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基于生物炭的海洋石油烃修复材料被广... 时有发生的溢油事故以及沿海陆源输入性的石油污染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短期或长期的危害.生物炭是一种原料来源广、低成本、环境友好的富含碳的材料,是解决全球废弃物碳足迹问题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基于生物炭的海洋石油烃修复材料被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生物炭的制备及生物炭材料在海洋石油烃修复中的应用.生物炭的制备过程中,其理化性质主要受原料类型、热解速率、热解温度和热解时间的影响.生物炭的高孔隙率和丰富的表面官能团,使其具有溢油吸附的巨大潜力.为提高溢油吸附效率,酸改性、磁改性和疏水改性等方法常用来改善生物炭的性质.此外,生物炭基气凝胶因其独特的吸附性能,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除在水环境适用外,利用生物炭还可对沉积物中的石油烃进行封存和修复,以减少其扩散和生物利用度.多孔、富含营养元素的特点使生物炭可以作为固定化材料来固定石油烃降解菌,以减少海洋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的冲击,保证菌剂的降解效率.综上,生物炭具备的各种优异性质使其在海洋石油污染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生物炭实际应用的不足及自身存在的某些性质问题,是此后生物炭的研究重点,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海洋石油污染 吸附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石油降解酵母的分离鉴定与降解特性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杰凤 马超 +2 位作者 刘正辉 王春 周天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99-905,共7页
以原油为唯一碳源,采用富集培养、平板涂布分离、平板划线纯化及摇瓶复筛等方法,从表层海水或海泥中分离得到2株具有较强石油降解能力的菌株SYB-5和SYB-2.根据菌落及菌体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分析、鉴定显示,SYB-5为季也蒙毕... 以原油为唯一碳源,采用富集培养、平板涂布分离、平板划线纯化及摇瓶复筛等方法,从表层海水或海泥中分离得到2株具有较强石油降解能力的菌株SYB-5和SYB-2.根据菌落及菌体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分析、鉴定显示,SYB-5为季也蒙毕赤酵母(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Pichia guilliermondii),SYB-2为长孢洛德酵母(Lodderomyces elongisporus).对2株酵母菌的石油降解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SYB-5和SYB-2以原油组分作为碳源,以(NH4)2SO4和(NH4)3PO4作为氮源,在ρ(NaCl)为30 gL、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生长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6和32℃,pH均为7.0.在最适生长条件下,培养5 d后的原油降解率分别达到45.8%和34.4%.当2株菌混合培养时,培养5 d的原油降解率可提高到53.9%,培养8 d时达到56.4%,说明2株菌利用原油作碳源生长时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生物 石油降解菌 酵母 海洋石油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石油降解菌不同固定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薛建良 刘志秀 +4 位作者 吴亚男 谭薇 高宇 肖新峰 高洪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2期162-168,173,共8页
近年来,海洋溢油等事故频发使得海洋石油污染严重,给社会和人类本身带来危害,因此探索海洋石油污染的高效修复方法十分必要。微生物固定化技术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和石油污染水体已被广泛研究。简要介绍了微生物固定所使用的吸附、包埋和... 近年来,海洋溢油等事故频发使得海洋石油污染严重,给社会和人类本身带来危害,因此探索海洋石油污染的高效修复方法十分必要。微生物固定化技术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和石油污染水体已被广泛研究。简要介绍了微生物固定所使用的吸附、包埋和交联法及其适宜的载体,还有目前在固定化方法、添加营养元素和无机盐离子、载体材料方面对固定化技术的改进,以及海洋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为固定化技术修复海洋环境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石油污染 生物修复 固定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低温石油降解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那广水 张月梅 +1 位作者 陈彤 姚子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06期181-185,共5页
石油的生产及使用已造成了,严重污染,目前利用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物的研究已有很多,并筛选出许多可降解石油污染物的细菌和真菌。文章针对国内外在石油污染物生物降懈方断的研究成果以及海洋低温石油降解菌的祷性进行了综述及展望。
关键词 海洋石油污染 低温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近海面临的石油污染及其防治 被引量:32
11
作者 郭志平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3期269-272,共4页
随着我国石油进口量和海上运输量的逐年递增,我国的近海石油污染日益加剧。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近海石油污染加剧的背景和原因、海洋石油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海洋石油污染的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 海洋石油污染 近海 海面 海上运输 危害 中国 石油进口量 对策 背景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物质对海洋土著石油烃降解菌生长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崔芹芹 薛建良 +5 位作者 王明清 姜尔颖 程怡甜 杨晓健 高宇 肖新峰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7-100,共4页
原位生物修复技术是解决石油污染海洋的重要途径之一。采集3个不同海域的海水水样,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外加营养物质研究其对石油烃降解菌生长、降解石油烃的效果等的影响。结果发现,3个采样点石油烃降解菌种分布较... 原位生物修复技术是解决石油污染海洋的重要途径之一。采集3个不同海域的海水水样,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外加营养物质研究其对石油烃降解菌生长、降解石油烃的效果等的影响。结果发现,3个采样点石油烃降解菌种分布较少,仅分离出6株单菌3个不同的菌属。通过分析海水理化性质发现,石油烃降解菌种的数量和营养物质也较少。进一步研究不同的营养物质对石油烃降解菌生长的影响发现,磷氮元素对石油烃降解菌的生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另外,添加氮、磷源后菌的降解效果显著提高,可以达到47.7%和49.6%。初步说明适量增加磷、氮元素对于原位生物修复石油污染海洋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降解菌 海洋石油污染 原位修复 营养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
13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1997年第5期49-51,共3页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海洋污染 监测中心 石油 厦门西港 海洋石油污染 沉淀物 溢油行为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 总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
14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04年第6期15-16,共2页
X55 200403307 浓缩型溢油分散剂的研究/王宗廷(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海洋环境科学/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2004,23(1).-44-46 环图X-14 针对海洋石油污染的严峻形势和普通型消油剂的局限性,研制开发了对环境友好的浓缩型溢油分散... X55 200403307 浓缩型溢油分散剂的研究/王宗廷(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海洋环境科学/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2004,23(1).-44-46 环图X-14 针对海洋石油污染的严峻形势和普通型消油剂的局限性,研制开发了对环境友好的浓缩型溢油分散剂。该溢油分散剂具有乳化性能好、鱼类急性毒性低的特点,且凝固点较低,适宜于低温(高于-20%)环境条件下使用。惟有生物可降解性指标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本文分析了造成其生物降解性差的原因,并提出了新的测定方法——CTAS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污染 分散剂 海洋石油污染 鱼类急性毒性 海洋环境科学 生物可降解性 生物降解性 测定方法 浓缩型 溢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
15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33-34,共2页
X55 X172 200500851 海洋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生物修复/宋志文(青岛建筑工程学院)…//生态学杂志/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4,23(3).-99~102 环图Q—28 石油是海洋环境的主要污染物。
关键词 海洋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 生物修复 微生物降解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 海洋环境 主要污染 生态学 应用生态 双酚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烃细菌的分离及其特性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碧娥 刘祖同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9-13,共5页
采自湄洲湾海域的水样 ,经富集培养 ,分离得到 2 5 6株能在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平板上生长的细菌。通过培养液的比浊法筛选 ,获得海鱼弧菌 (Vibriodamsela)VD 3菌株。VD 3菌株生长的最佳条件是温度 2 0~30℃和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 ... 采自湄洲湾海域的水样 ,经富集培养 ,分离得到 2 5 6株能在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平板上生长的细菌。通过培养液的比浊法筛选 ,获得海鱼弧菌 (Vibriodamsela)VD 3菌株。VD 3菌株生长的最佳条件是温度 2 0~30℃和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 3 5 %。该菌具有较强的降解原油的能力。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法 ,考察VD 3菌对不同烃类的利用。结果表明 ,该菌既能降解烷烃 ,也能降解芳烃 ,对长链烷烃正廿四烷的降解率大于正十六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细菌 石油 海鱼孤菌 生物降解 分离 特性 海洋石油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柴油水溶性成分对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17
作者 陈荣 郑微云 郁昂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6期219-221,共3页
在实验条件下,将僧帽牡蛎(Ostreacucullata)分别置于含有低(0.5mg/L)、中(2mg/L)和高(5mg/L)3种浓度0#柴油水溶性成分(watersolublefraction,WSF)的海水中,在污染后1,4,7,11,15d采样,15d后转入清洁海水中进行6d的恢复实验,采样.测定消... 在实验条件下,将僧帽牡蛎(Ostreacucullata)分别置于含有低(0.5mg/L)、中(2mg/L)和高(5mg/L)3种浓度0#柴油水溶性成分(watersolublefraction,WSF)的海水中,在污染后1,4,7,11,15d采样,15d后转入清洁海水中进行6d的恢复实验,采样.测定消化腺和鳃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的活性.结果表明:正常生理条件下鳃GST活性高于消化腺;消化腺和鳃GST活性随污染时间的延长先被诱导后逐渐下降,并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可作为监测海洋石油污染的生物标志物;解除污染后,GST活性恢复到对照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水溶性成分 僧帽牡蛎 柴油 剂量-效应关系 海洋石油污染 生物标志物 消化腺 GST 实验条件 生理条件 活性恢复 污染 海水 采样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废水对秋茄幼苗的几个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1
18
作者 李玫 陈桂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28-532,共5页
研究了 5种不同浓度的含油废水对秋茄幼苗的叶片叶绿素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含水量、相对电导率与生物量、存活率、茎高生长量等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50 mg/L和 1 0 0 mg/L浓度组不仅对植株无不良影响 ,而... 研究了 5种不同浓度的含油废水对秋茄幼苗的叶片叶绿素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含水量、相对电导率与生物量、存活率、茎高生长量等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50 mg/L和 1 0 0 mg/L浓度组不仅对植株无不良影响 ,而且能促进生长 ;2 0 0 mg/L组植株的某些生理生态指标受到影响 ,但整体上生长正常 ;4 0 0 mg/L和 80 0 mg/L组则对植株各项指标产生显著或极显著影响 ,甚至引起个体死亡。因此 ,在实验室条件下秋茄幼苗对含油废水有一定的耐受性和适应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茄幼苗 生理生态指标 红树木 海洋石油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海原油净化过程的模拟实验──悬浮物对油的吸附作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郝恩良 祝陈坚 +5 位作者 李铁 石晓勇 于圣睿 王永辰 史致丽 孙秉一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6-162,共7页
1989年3—7月在实验室内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黄河口悬浮泥沙对胜利油田的河口油和东营油吸附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悬浮物对油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关系式:分配系数(Kd)和最大吸附量(Qm)随海水温度、盐度及颗粒物... 1989年3—7月在实验室内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黄河口悬浮泥沙对胜利油田的河口油和东营油吸附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悬浮物对油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关系式:分配系数(Kd)和最大吸附量(Qm)随海水温度、盐度及颗粒物粒径的增大而降低,并且东管油的分配系数和最大吸附量大于河口油。黄河口悬浮泥沙对两种油的吸附作用主要是物理吸附,吸附热约为-8.6-34kJ/mol。实验结果同时表明,悬浮泥沙对油的吸附速率比较快,在20min左右即可达到吸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石油污染 悬浮物 油的吸附作用 分配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原油及成品油对蒙古裸腹溞的毒性 被引量:28
20
作者 路鸿燕 何志辉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169-174,共6页
报道了大庆原油、直馏柴油、蒸发汽油、航空煤油对蒙古裸腹氵蚤 (MoinamongolicaDaday)的存活、生长、生殖及内禀生长率毒性的研究结果 ,得出这 4种油类及其混合油对该氵蚤 48hLC50 分别为 9 89、 7 1 7、 3 52、 3 4 8、 7 0 2mg/L。... 报道了大庆原油、直馏柴油、蒸发汽油、航空煤油对蒙古裸腹氵蚤 (MoinamongolicaDaday)的存活、生长、生殖及内禀生长率毒性的研究结果 ,得出这 4种油类及其混合油对该氵蚤 48hLC50 分别为 9 89、 7 1 7、 3 52、 3 4 8、 7 0 2mg/L。在亚急性致死试验中 ,随着各组中油类质量浓度的升高 ,氵蚤的产前发育期延长 ,每胎产幼数减少 ,产幼间隔也稍有延长 (有的甚至不能第二次产卵 ) ,且产出的幼体一般不能正常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成品油 蒙古腹Sou 毒性试验 海洋石油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