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宋金明 徐亚岩 +2 位作者 张英 李学刚 袁华茂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9-77,共9页
关键词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过程研究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中国 全球生态系统 食物链结构 组成部分 地球系统 全球气候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新突破——评《中国近海生物地球化学》
2
作者 顾宏堪 林庆礼 +1 位作者 顾宏堪 林庆礼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9-192,共4页
关键词 海洋生物 生物地球化学 生态环境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介导的地下水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3
作者 戴恒 吴慧娴 +3 位作者 任婉立 张翼宇 文章 袁松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7,共14页
地下水污染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作为地下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通过其代谢反应参与多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控制着污染物的转化与迁移。数值模拟是定量描述和预测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转化行为的重要手... 地下水污染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作为地下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通过其代谢反应参与多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控制着污染物的转化与迁移。数值模拟是定量描述和预测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转化行为的重要手段,而理解和掌握微生物代谢过程的建模方法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对地下水中污染物运移行为的模拟和预测精度。鉴于此,文章按照发展时间与应用尺度,系统总结了微生物代谢活动模拟方法的发展进程,重点探讨了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对数值模拟研究的推动作用;同时,详细介绍了如何构建微生物代谢模型,以定量描述其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汇总了常用的微生物信息数据库和模拟软件;最后指出,当前微生物代谢模型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模型验证困难、参数适用性不足、数据获取难度大以及计算需求高等问题。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深入探索微生物代谢机制,优化建模方法,完善适用于不同需求的参数和经验方程,以提升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同时,还需着力解决模型构建中微生物相关数据的处理、计算精度与效率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 数值模拟 生物代谢模型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数据-模型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过程对小型集水区沉积物地球化学与重矿物组成的影响——以巴兰河为例
4
作者 赵慧莹 谢远云 +4 位作者 迟云平 康春国 吴鹏 孙磊 魏振宇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5,共13页
【目的】河流沉积物记录了丰富的源区信息,对于探究流域源区风化、搬运—沉积循环及母岩成分具有重要意义。与整合了不同风化机制并包含复杂岩石类型的大型流域不同,小型河流具有相似的气候和岩性背景,对研究沉积物物质组成有重要研究... 【目的】河流沉积物记录了丰富的源区信息,对于探究流域源区风化、搬运—沉积循环及母岩成分具有重要意义。与整合了不同风化机制并包含复杂岩石类型的大型流域不同,小型河流具有相似的气候和岩性背景,对研究沉积物物质组成有重要研究价值。【方法】为了探究河流过程对沉积物物质组成的影响,将从巴兰河上游到下游的边滩上获取的8个样品进行分粒级处理(<63μm、63~125μm、125~250μm),将小于63μm的样品进行地球化学测试(常量、微量、稀土和Sr-Nd同位素),63~125μm和125~250μm的样品进行重矿物测试。【结果】巴兰河沉积物经历了较低的化学风化作用、成熟度较低,处于初次循环沉积,物源主要来源于长英质母岩。物源指标(La/Sc、Co/Th、Cr/Th、Th/Sc)和Sr-Nd同位素组成总体变化较小,能够代表巴兰河总体流域特征。【结论】巴兰河样品呈现出一致的化学风化程度、成熟度、再循环特征、母岩特征,这说明河流过程并没有对巴兰河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组成造成明显影响。重矿物经过河流的搬运后稀释混合,不同河段及不同粒级组分的重矿物明显呈现不同的含量组成,表明短距离的搬运很难使重矿物均匀分配到不同粒级组分。因此,在进行河流源—汇系统研究时,少数的样品很难代表整个流域的重矿物组成,即便是在小型河流中。另外,强调了Sr-Nd同位素与不活动元素比值结合可以有效进行河流物源示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兰河 河流过程 地球化学组成 重矿物 SR-ND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高分辨率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CNMM-DNDC三维模型的研发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郑循华 李思琪 +7 位作者 张伟 刘春岩 姚志生 韩圣慧 王睿 王凯 陈笑 李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7,共16页
CNMM-DNDC模型是本文作者团队研发的陆地高分辨率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三维模型。本文系统介绍了建模背景和理念、核心过程和模型特点、模拟功能和观测验证、多尺度区域或流域初步应用以及未来发展展望。自2018年刊发首个版本以来,该... CNMM-DNDC模型是本文作者团队研发的陆地高分辨率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三维模型。本文系统介绍了建模背景和理念、核心过程和模型特点、模拟功能和观测验证、多尺度区域或流域初步应用以及未来发展展望。自2018年刊发首个版本以来,该模型经过了多方面科学过程改进和模拟功能扩展,在元素化学反应、物质相变和机械迁移等基本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层面,完成了对陆地表层系统碳氮磷水循环全耦合的精细刻画。迄今开展的观测验证表明,CNMM-DNDC模型基本普适于不同生物气候带(从热带到寒区多年冻土地带)的流域或区域长时间序列“三高”(时间、空间和过程高分辨率)综合模拟,实现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氮、磷、水三维运移、水土流失、水力驱动溶解态和颗粒态碳氮磷横向迁移、碳氮温室气体和污染气体排放、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分蒸散发和水分能量平衡等众多可持续发展目标表征变量的预测。该模型广泛推广应用于多尺度区域或流域的复杂过程虚拟科学试验研究和服务于面向生态环境建设与减污降碳的优化调控决策,可望为协同落实联合国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磷水循环全耦合模拟 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型 CNMM-DNDC模型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鲁番盆地绿洲区地下水硼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及健康风险
6
作者 丁启振 周殷竹 +7 位作者 周金龙 姜凤 孙英 雷米 任乐 赵水金 赵纳言 李军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83-2196,共14页
新疆吐鲁番盆地绿洲区作为西北典型的干旱区,地下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水源.基于6组地表水和49组地下水水样,利用水化学、同位素和UNMIX模型等方法分析了地下水硼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及潜在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表水呈中性-弱碱... 新疆吐鲁番盆地绿洲区作为西北典型的干旱区,地下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水源.基于6组地表水和49组地下水水样,利用水化学、同位素和UNMIX模型等方法分析了地下水硼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及潜在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表水呈中性-弱碱性,地下水为弱酸-弱碱性;硼在地下水中以H_(3)BO_(3)和B(OH)_(4)-形式混合存在,H_(3)BO_(3)占主导.(2)地下水硼浓度介于ND~4.26mg/L,24.5%的水样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的限值1.0mg/L,高硼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Cl·SO_(4)-Na·Ca为主;硼浓度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聚集在含硼河流下游的高昌区.(3)山区岩石风化淋溶是地下水硼富集的主要来源,废水和化肥排放也影响着硼浓度,地表水补给是硼进入地下水的主要途径.p H值、竞争吸附、阳离子交换、蒸发盐溶解和混合作用控制着地下水硼的富集,不同含水层具有明显差异.(4)UNMIX模型识别出4个因子:地表水入渗补给(36.6%)、碳酸盐-硅酸盐溶解(21.8%)、蒸发盐溶解(21.6%)和工农业活动(20.0%),其中硼主要来源于地表水入渗补给(56.0%).(5)就硼在地下水中构成的风险而言,弱势群体的顺序为:婴儿>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儿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地球化学过程 稳定同位素 UNMIX 吐鲁番盆地绿洲 西北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带地下水中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光扬 周鹏鹏 +2 位作者 王广才 李苏娜 冯衍扉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87-998,共12页
海岸带氮地球化学过程及其演化是海岸带水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内容.在气候波动以及海洋潮汐动态的影响下,海岸带地下水中氮的地球化学过程会表现出时间变异性.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调研,本文针对海岸带含水层中的氮元素地球化学... 海岸带氮地球化学过程及其演化是海岸带水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内容.在气候波动以及海洋潮汐动态的影响下,海岸带地下水中氮的地球化学过程会表现出时间变异性.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调研,本文针对海岸带含水层中的氮元素地球化学过程演化机制这一科学问题,归纳了影响海岸带氮元素地球化学过程的6个因素,包括温度、潮汐与波浪、海水入侵、盐度、生物扰动以及地下水动力条件;总结了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动态演化机制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野外水化学监测、室内氮循环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指出数值模拟应与室内外方法相结合,并综合考虑气象水文、潮汐水动力、温度、盐度、生物扰动及含水层非均质性等因素,以实现复杂条件下的高精度氮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变化的定量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地下水 地球化学过程 演化机制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泾阳南部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成因机制及次生环境挑战
8
作者 徐盼盼 钱会 +3 位作者 张奇莹 臧永琪 刘源 董佳毅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1-824,共14页
[研究目的]陕西泾阳南部是典型的黄土分布区、人口居住聚集区、农业活动密集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研究该区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成因机制及次生环境挑战,对黄土高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安全保障和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陕西泾阳南部是典型的黄土分布区、人口居住聚集区、农业活动密集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研究该区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成因机制及次生环境挑战,对黄土高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安全保障和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基于区内地下水调查、水样采集与分析,查明地下水主要离子分布特征;综合运用水化学方法和同位素理论,揭示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成因机制及其主控因子;借助综合权重水质指数、镁危害系数、钠百分比、Wilcox图、灌溉系数,评估地下水的饮用和灌溉适宜性,进而阐释其次生环境挑战。[研究结果]研究区地下水整体呈弱碱性,泾河南岸地下水的TDS范围为752~2108 mg/L,属淡水和微咸水,北岸地下水的TDS范围为1232~3768 mg/L,属微咸水和咸水;地下水优势阳离子为Na^(+)和Mg^(2+),优势阴离子为HCO_(3)-与SO_(4)^(2-),水化学类型以HCO_(3)·SO_(4)-Na·Mg和HCO_(3)·SO_(4)·Cl-Na·Mg型为主,且北岸的水化学类型更复杂。水化学特征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影响,其中以硅酸盐岩的风化溶解作用为主导;蒸发浓缩作用与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促进了地下水咸化;南岸地下水受农业活动影响显著,北岸地下水主要受工业活动、生活污水与人畜粪肥的综合影响。饮用水质等级以中等为主,引起健康风险的首要因子为总硬度、NO_(3)-、F-和SO_(4)^(2-);大部分地下水不适宜直接灌溉,需采取措施,防止累盐,否则会诱发土壤盐渍化。[结论]陕西泾阳南部泾河两岸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分异,主要受控于硅酸盐岩风化作用,叠加蒸发浓缩作用与人类活动影响。地下水总硬度、硝酸盐、氟化物等健康风险因子超标,同时地下水咸化,易诱发土壤盐渍化。建议针对性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以免面临更严峻的次生环境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化学 同位素 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水质评价 泾阳南部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1998-2002) 被引量:2
9
作者 于志刚 姚鹏 +1 位作者 姚庆祯 米铁柱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27-135,共9页
综述了 1998年以来中国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进展。从河口和近岸海域生源要素、重金属、同位素、有机污染物、有机地球化学和温室气体等 6个方面对 4
关键词 中国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河口 重金属 同位素 有机污染物 有机地球化学 温室气体 近岸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放射性核素^(32)P和^(33)P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中的示踪研究概况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远辉 朱赖民 +2 位作者 杜俊民 曾宪章 尹明端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20-23,共4页
磷(P)是海洋生物生长和繁殖必需的元素,长期以来,氮被认为是绝大多数海区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 [1],然而最近有关资料指出,在较长的地质时间尺度上(>1 000 a),对全球海洋生物生产力起控制作用的可能是磷而不是氮 [2]。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 ^32P ^33P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有机磷酸酯的来源、分布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被引量:3
11
作者 马玉欣 罗雨晨 蔡明红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33-542,共10页
继多种溴代阻燃剂加入《斯德哥尔摩公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黑名单后,有机磷酸酯(organophosphate esters,OPEs)作为替代品,生产和使用量日益增加。研究表明OPEs可通过大气长距离传输、河流输运等方式进入海洋环境,并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 继多种溴代阻燃剂加入《斯德哥尔摩公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黑名单后,有机磷酸酯(organophosphate esters,OPEs)作为替代品,生产和使用量日益增加。研究表明OPEs可通过大气长距离传输、河流输运等方式进入海洋环境,并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一定风险。本文详细梳理了海洋大气、水体和沉积物介质,以及海洋生物体中OPEs的含量水平和分布特征,并探讨了OPEs的海气交换、大气沉降、洋流输运等物理过程,以及生物富集与转化、生物泵耦合和微生物降解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考虑到OPEs仍在大量生产和使用并将持续进入海洋环境,系统的海洋OPEs连续监测和生态风险评估亟待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有机磷酸酯 海洋环境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中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英) 被引量:3
12
作者 吕晓霞 宋金明 +1 位作者 袁华茂 李学刚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48-156,共9页
主要阐述海洋沉积物中氮的存在形式与分布、氮的早期成岩和去营养化作用、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以及氮与生物特定种群的关系等,探讨了影响海洋沉积物中的氮循环的主要因素,分析了海洋沉积物中的氮与生态系的关系,以期对研究氮的海洋生物地... 主要阐述海洋沉积物中氮的存在形式与分布、氮的早期成岩和去营养化作用、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以及氮与生物特定种群的关系等,探讨了影响海洋沉积物中的氮循环的主要因素,分析了海洋沉积物中的氮与生态系的关系,以期对研究氮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物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早期成岩作用 去营养化作用 硝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南祁连西段余石山铌钽矿成矿过程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研究及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义布 余君鹏 +3 位作者 褚广博 司豪佳 司东泽 曹晓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7-653,共17页
中南祁连西段余石山铌钽矿是近年在国内发现的变粒岩型铌钽矿床,规模已达大型,是一种新的铌钽矿床类型,但对变粒岩中铌钽富集成矿过程中元素地球化学变化尚未开展系统研究。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系统研究了余石山矿区... 中南祁连西段余石山铌钽矿是近年在国内发现的变粒岩型铌钽矿床,规模已达大型,是一种新的铌钽矿床类型,但对变粒岩中铌钽富集成矿过程中元素地球化学变化尚未开展系统研究。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系统研究了余石山矿区无铌钽矿化变粒岩、含铌钽变粒岩、铌钽矿化体、低品位铌钽矿石、铌钽工业矿石等5类铌钽矿化程度不同变粒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显示变粒岩型铌钽矿Nb富集成矿过程中Si、Al、Zr、Hf、REE等元素存在规律性变化,总结了成矿过程中有效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发现变粒岩中Nb含量与原岩岩石类型关系密切,揭示该矿床经历了新元古代岩浆成矿作用和加里东期热液变质成矿作用,共两期三阶段成矿过程,该研究为中南祁连西段铌钽矿找矿和成矿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石山铌钽矿 元素地球化学指标 成矿作用 成矿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蒙乃尔合金溶解度新方法对金属在含氟热液流体中地球化学行为的实验研究
14
作者 徐柳林 刘敏 +1 位作者 袁顺达 王佳新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122,共7页
含氟热液流体在热液成矿系统中普遍发育,且能主导金属的迁移、富集和沉淀成矿过程。溶解度实验可以明确金属在含氟热液流体中的溶解度、迁移形式及其热力学参数,是研究金属在含氟热液成矿过程的有效手段。然而,由于传统特氟龙内衬溶解... 含氟热液流体在热液成矿系统中普遍发育,且能主导金属的迁移、富集和沉淀成矿过程。溶解度实验可以明确金属在含氟热液流体中的溶解度、迁移形式及其热力学参数,是研究金属在含氟热液成矿过程的有效手段。然而,由于传统特氟龙内衬溶解度实验方法材料运行温度(t≤250℃)的缺陷,制约了中高温成矿过程中金属在含氟流体的地球化学行为研究。本文首次将蒙乃尔合金应用于溶解度实验体系,通过测试蒙乃尔合金耐氟能力实验,初步确定蒙乃尔合金溶解度新方法在350℃高温条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且初步开展锡在350℃条件下含氟流体中的溶解度实验,证实该方法是研究各类金属在中高温含氟流体中溶解度的有效手段。最后,对该方法的应用前景做了初步的展望,期望在与高温含氟热液流体相关的成矿金属地球化学行为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乃尔合金 高温含氟流体 溶解度实验 地球化学行为 成矿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氨氧化古菌及其驱动的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洪义国 何翔 +1 位作者 吴佳鹏 刘晓晗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3-441,共9页
氨氧化古菌(AOA)在海洋环境中分布广泛,是海洋水体中数量最为丰富的原核生物之一。AOA作为海洋中氨氧化作用的主导微生物,能在寡营养条件下通过化能自养的形式进行固碳,在海洋的碳、氮循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AOA氨氧化过程驱动的化能... 氨氧化古菌(AOA)在海洋环境中分布广泛,是海洋水体中数量最为丰富的原核生物之一。AOA作为海洋中氨氧化作用的主导微生物,能在寡营养条件下通过化能自养的形式进行固碳,在海洋的碳、氮循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AOA氨氧化过程驱动的化能自养固碳是深海内部重要能量来源,为研究深海内部有机碳输入与深海微生物群的有机碳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以及深海自养生物能量来源问题提供重要导向。本文对于海洋AOA的多样性分布、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其在海洋能量循环过程中的功能进行系统的综述,以期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氧化古菌 氨氧化过程 化能自养固碳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海洋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动态 被引量:25
16
作者 杨东方 高振会 +2 位作者 陈豫 刘展 丁德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9-42,共4页
关键词 硅藻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海洋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水体中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生态学意义 被引量:16
17
作者 张亚平 万宇 +2 位作者 聂青 阮晓红 王子健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15,共11页
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和实际数据分析,讨论了浅水型湖泊水体中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生态学意义.以太湖流域为例,采用入湖河流多年水文和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流域内氮的主要来源、不同来源的相对贡献及入湖通量的年变化规律.利用氮形态... 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和实际数据分析,讨论了浅水型湖泊水体中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生态学意义.以太湖流域为例,采用入湖河流多年水文和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流域内氮的主要来源、不同来源的相对贡献及入湖通量的年变化规律.利用氮形态转化的文献资料,讨论了入湖河流、湖泊水体和沉积物环境氮的形态转化过程及控制形态转化的物理化学条件.结合湖泊富营养化机制,讨论了氮的湖相循环及氮、氮磷比对藻类的限制性作用.围绕湖泊富营养化中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生态学意义,提出未来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负荷 通量 形态 富营养化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更新世以来杭州湾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对源–汇过程的启示 被引量:2
18
作者 高秦 厉子龙 +5 位作者 陈燕婷 曾志杰 Piotrowski A M 杨师航 郭增卿 崔锦梅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4-478,共25页
长江将大量泥沙排入东海,对杭州湾的沉积演变产生重大影响,但长江型碎屑对杭州湾不同时期、不同位置的贡献差异缺乏研究。通过分析杭州湾舟山海域水下钻孔(HZW1907孔)沉积物中有机、无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杭州湾沉积过程中的水体古盐... 长江将大量泥沙排入东海,对杭州湾的沉积演变产生重大影响,但长江型碎屑对杭州湾不同时期、不同位置的贡献差异缺乏研究。通过分析杭州湾舟山海域水下钻孔(HZW1907孔)沉积物中有机、无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杭州湾沉积过程中的水体古盐度、源区风化过程、沉积物组成与来源和长江–杭州湾–东海陆架沉积系统进行研究,并基于稀土元素组成的两端元混合模型,定量探讨长江泥沙对杭州湾不同位置沉积的贡献程度差异。结果表明,杭州湾湾口从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冰期的下切河谷深切、河谷充填和河谷埋藏3个阶段演化过程,相应发育了河床相(约33.9~23.7kaBP)、河漫滩相(约23.7~12.0kaBP)、古河口湾相(约12.0~9.0 ka BP)、浅海相(约9.0~4.0 ka BP)和现代河口湾相(约4.0 ka BP至今);沉积物的Ga/Rb和K_(2)O/Al_(2)O_(3)关系揭示了中国东部在33.9 ka BP以来经历了冷干–暖湿的气候变化;TS和TOC的变化反映了淡水–不稳定淡水、海水混合–稳定海水的沉积水体演替,与东海陆架一致。晚更新世期间,杭州湾地区发育的河床相、河漫滩相沉积物源区主要来自钱塘江流域,显示长英质火成岩的特征;全新世以来的古河口湾相、浅海相和现代河口湾相沉积物为钱塘江型碎屑与长江型碎屑的混合,显示中基性火成岩的特征,湾口受到长江物质的影响更强。以长江和钱塘江流域(Gd/Yb)_(UCC)为端元的模拟结果显示,杭州湾湾口与湾顶受到长江物质影响差异较大,古河口湾相时期,长江供给杭州湾湾口沉积物约78%,湾顶约39%;浅海相时期,长江供给杭州湾地区超过80%的碎屑,湾口、湾顶无明显差别;现代河口湾相时期,长江供给湾口沉积物约76%,湾顶约22%。该模拟方法在长江向杭州湾输送的碎屑分析中具有定量化的作用,并有望适用于其他沿海陆架河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过程 元素地球化学 混合模型 杭州湾 长江三角洲–陆架–河口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示踪技术在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4
19
作者 孙志高 刘景双 +1 位作者 于君宝 王金达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62-768,共7页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是现代生态学研究中的一门应用技术,它几乎在生态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15N技术由于具有示踪和区分氮素物质的源与去向等优越性而在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湿地氮素的...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是现代生态学研究中的一门应用技术,它几乎在生态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15N技术由于具有示踪和区分氮素物质的源与去向等优越性而在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湿地氮素的输入过程、转化过程以及归趋过程三方面综述了该技术在当前国内外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特别指出当前基于该技术的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尚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深入性和广泛性。最后,文章就该技术在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同位素分馏 ^15N示踪技术 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面物理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耦合反馈机理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0
20
作者 季劲钧 余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39-448,共10页
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 A V I M) 研究地表面物理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耦合的机理和实现方法,其基础是植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等物理过程影响植物的生理生长过程,使得植被宏观形态和相应的地表的动力学参... 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 A V I M) 研究地表面物理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耦合的机理和实现方法,其基础是植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等物理过程影响植物的生理生长过程,使得植被宏观形态和相应的地表的动力学参数上发生显著变化,又反过来作用于植被与大气、土壤之间的物理交换过程。这种气候与生物圈双向反馈过程是在季节和年际时间尺度上的主要相互作用机理。应用 A V I M 于内蒙古半干旱草原,模拟了在大气状况强迫下,草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植被与大气之间 C O2 、潜热和感热的交换,揭示了地表物理和生物学过程耦合反馈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面物理 生物地球化学 过程 大气-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