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再野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对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启示 被引量:1
1
作者 徐淑升 叶属峰 +2 位作者 孙庆杨 陈绵润 王磊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6,共8页
再野化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新思路,强调3C原则,即核心区(cores)、连通性(corridors)和大型捕食动物(carnivores)。随着陆地再野化的发展,近年来海洋再野化的理念也被国外学者提出,国内外已有海洋再野化的实践案例。... 再野化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新思路,强调3C原则,即核心区(cores)、连通性(corridors)和大型捕食动物(carnivores)。随着陆地再野化的发展,近年来海洋再野化的理念也被国外学者提出,国内外已有海洋再野化的实践案例。本文对海洋再野化的概念、内涵进行整理,对其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并基于海洋再野化的内涵,绘制了海洋保护区、海洋生态廊道等组成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网络3D图。基于当前我国海洋再野化存在的问题,例如海洋保护区空缺分析结果与人类活动密集区重叠、生态服务功能区域斑块化、海洋生态廊道规划滞后等问题,建议我国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中,注重食物链上层关键物种“自上而下”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作用,发挥我国体制优势,整合自然资源管理多项措施,包括:提高已有海洋保护区级别,新设海洋底栖生物的保护区;按不同级别和层次构建生态保护修复网络,补齐海洋生态廊道的短板;根据海洋的立体空间特点划定海洋生态廊道;将生态修复工程的修复区域通过生态廊道连入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野化 生态廊道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网络 问题与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人工岛周边海域生态修复效果评价
2
作者 侯宗浩 张亦飞 +1 位作者 方欣 段怡心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8,共12页
人工岛建设在满足土地需求的同时会不可避免地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开展人工岛海洋生态修复及效果评价是海岛海岸带生态修复工作的热点和难点。该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构建人工岛周边海域生态修复... 人工岛建设在满足土地需求的同时会不可避免地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开展人工岛海洋生态修复及效果评价是海岛海岸带生态修复工作的热点和难点。该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构建人工岛周边海域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最佳-最差方法(best-worst method,BWM)进行评价指标权重赋值,并结合贝叶斯网络(Bayesian network,BN)对海南日月岛附近海域生态恢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6年至2019年,在“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修复策略下,日月岛附近海域生态环境取得了一定的修复效果,旅游休闲娱乐区、农渔业区和保留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值分别提升了32.6%、31.7%和22.7%,其中水环境压力和沉积物环境压力明显下降,但生物状况未见改善。敏感性分析的结果表明,三个海洋功能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对沉积物指标的敏感性较低,对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的敏感性最高。未来修复措施的重点应聚焦于生物生态指标的改善。本研究可为海洋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岛 贝叶斯网络 生态修复 效果评价 最佳-最差方法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海洋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相关概念与修复模式的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永祺 唐学玺 +1 位作者 张鑫鑫 童欣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共9页
退化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是确保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及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关键举措,也是当前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梳理海洋生态系统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脉络,以及生态修复与退化海洋生态系统内涵的基础上,深入... 退化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是确保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及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关键举措,也是当前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梳理海洋生态系统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脉络,以及生态修复与退化海洋生态系统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三个关键科学问题:提升科学认知、采用先进技术和加强适应性管理。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和修复工程的实施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海洋生态系统 生态修复 适应性管理 海洋资源利用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海洋日:中国红树林保护与生态修复网络研讨会召开
4
作者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F0002-F0002,共1页
“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太平洋学会2020年重点工作目标。在疫情防控期间,中国太平洋学会创新工作方式,组织专家学者结合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在线研讨、撰写文章和提供政策建议,取得良好效果。2020年... “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太平洋学会2020年重点工作目标。在疫情防控期间,中国太平洋学会创新工作方式,组织专家学者结合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在线研讨、撰写文章和提供政策建议,取得良好效果。2020年6月8日是第十二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三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太平洋学会 红树林保护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疫情防控 生态修复 创新工作方式 高质量发展 重点工作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态廊道研究进展:概念、方法与展望
5
作者 杜建国 陈琳 +5 位作者 胡文佳 蔡锋 周秋麟 丁丽可 郑新庆 陈彬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共12页
作为一种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生态廊道已经成为全球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目前大部分研究侧重于陆地生态廊道,有关海洋生态廊道的理论和实践均较少。我国对海洋生态廊道的研究才进入起步阶段,是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和管理必须... 作为一种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生态廊道已经成为全球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目前大部分研究侧重于陆地生态廊道,有关海洋生态廊道的理论和实践均较少。我国对海洋生态廊道的研究才进入起步阶段,是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和管理必须加强的领域。本文对生态廊道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生态廊道的概念与演变,阐述了海洋生态廊道的定义和内涵。结合VOSviewer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系统分析了1995—2023年国内外海洋生态廊道领域发表的文献,梳理了近30年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趋势。收集了代表性的海洋生态廊道研究案例,凝练归纳出了通用的研究思路和具体技术方法,即首先选择目标物种并分析生活史等数据,其次编制并论证海洋生态廊道识别具体方案,然后进行相关补充调查与调研,最后对海洋生态廊道进行空间边界识别和绘制。在此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法包括包络边界法、最低成本路径法与水文-生态耦合模型法等。本文还进一步从四个方面提出研究建议:一是加强全球变化背景下不同尺度不同生物类群连通性维持机制研究,为生态廊道的识别与构建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二是基于多学科交叉建立可覆盖多种海洋物种应对全球变化的生态廊道时空识别技术;三是探索适用的管理模式与管控方法,强化对生态廊道的保护修复与监测预警;四是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框架,研发国际通用的技术指南,以期为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廊道 连通性 生态系统完整性 海洋生态保护 海洋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生态网络评价及其生态修复建议 被引量:26
6
作者 袁少雄 宫清华 +3 位作者 陈军 王均 黄光庆 刘峰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31-440,共10页
以广东省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潜在生态廊道,通过增加河流与高速公路廊道形成综合生态网络(CEN),并利用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和成本比对CEN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由潜在生态廊道构成的基础生态网络(BEN),α... 以广东省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潜在生态廊道,通过增加河流与高速公路廊道形成综合生态网络(CEN),并利用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和成本比对CEN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由潜在生态廊道构成的基础生态网络(BEN),α、β、γ指数分别为0.54、2.02和0.70,说明其能使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结构复杂化并形成有效链路;将河流廊道加入BEN形成河流生态网络,其结构更加完善,但因河流本身是两岸基质连通阻力较大的因素,其α、β、γ指数均比基础生态网络有所降低,分别只有0.33、1.64和0.55;由自然保护区、潜在生态廊道、河流廊道、道路廊道、生态节点组成的综合生态网络,α、β、γ指数分别达到0.68、2.34和0.79,说明道路生态廊道的加入,可以弥补河流生态网络的弱点,使网络形成良好回路,对生态网络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在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背景下,建议建设、修复生态廊道47条、生态节点52个,以改善自然保护区孤岛化,促进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物种交流,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为广东省的生态修复、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核心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自然保护 生态网络评价 生态修复 生态廊道 生态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网络功能辨识的海坛岛生态保护和修复策略 被引量:3
7
作者 陈鹏 吴剑 +1 位作者 傅世锋 潘翔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2-90,共9页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生态保护修复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构建区域生态网络并识别其关键生态功能区域,是开展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切入点。选择海坛岛为研究案例,利用遥感信息源和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生态保护修复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构建区域生态网络并识别其关键生态功能区域,是开展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切入点。选择海坛岛为研究案例,利用遥感信息源和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辨识出区域潜在的生态网络功能结构。通过景观连接度的重要值评价,揭示海坛岛生态源地和生态节点的重要性,并提出生态保护和修复策略。结果表明:①海坛岛共有生态源地30个,生态廊道219条,生态节点67个。源地、廊道和节点构成了区域潜在的生态网络。②海坛岛生态功能分区中以生态占用低值区为主,其次为中值区,高值区分布最小,三者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54.8%、25.3%、19.9%。③海坛岛景观整体连接度(dIIC)较差,生态流指数(dF)空间分布呈现自西南至东北贯穿全岛的特点,可能连接度指数(dPC)的空间分布呈现从南向北圈层梯度过渡的特点。④根据生态网络功能的辨识结果,对人类的干扰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对处在关键地段的受破坏区域进行生态恢复,以加强研究区的景观结构和功能联系,增强生态系统安全与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生态保护修复 生态网络 景观连接度 重要值评价 海坛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划主导 全民参与 生态修复 管理到位——浅谈象山县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模式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关定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05年第10期33-36,共4页
关键词 海洋生态环境 象山县 全民参与 生态修复 保护模式 经济可持续发展 主导 规划 管理 生态环境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管理(MEBM)需求的莱州湾生态修复种类筛选与修复保护建议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培超 李少文 +2 位作者 张孝民 耿晓 刘海鹰 《中国水产》 CAS 2022年第5期65-68,共4页
为保护莱州湾典型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保证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文在调查生物资源现状、水域环境和底质环境状况的基础上,查找了莱州湾海域生态系统薄弱环节,开展了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管理(MEBM)需求的莱州湾生态修复种类... 为保护莱州湾典型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保证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文在调查生物资源现状、水域环境和底质环境状况的基础上,查找了莱州湾海域生态系统薄弱环节,开展了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管理(MEBM)需求的莱州湾生态修复种类筛选研究,筛选出大叶藻、沙蚕、魁蚶、银鲳等生态修复种,提出了修复保护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海洋生态环境 海洋生物多样性 水域环境 生态修复 大叶藻 修复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修复红树林 维护海洋生态系统 被引量:12
10
作者 耿国彪 《绿色中国》 2022年第3期26-31,共6页
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带上特有的森林群落,在净化海水、抵挡风浪、保护海岸、改善生态状况、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沿海地区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世界上最富多样性、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是自然界赋... 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带上特有的森林群落,在净化海水、抵挡风浪、保护海岸、改善生态状况、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沿海地区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世界上最富多样性、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珍贵的种质资源,是科学工作者研究植物耐盐抗性,改良盐碱地的良好材料。因此,红树林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生态系统 改良盐碱地 亚热带海岸 海洋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保护修复 人类可持续发展 生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控新增围填海项目报批加快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易珊 《海洋与渔业》 2019年第5期20-21,共2页
4月15日,《广东省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印发。《方案》对加强新增围填海管控、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作了进一步细化,明确将全面加强全省滨海湿地保护,切实转... 4月15日,《广东省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印发。《方案》对加强新增围填海管控、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作了进一步细化,明确将全面加强全省滨海湿地保护,切实转变"向海索地"的工作思路,严格管控围填海活动,有效解决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努力实现保护海洋自然资源,有效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保护 湿地保护 围填海 广东省 管控 滨海 生态文明建设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红树林湿地海洋生态效应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娜 陈丕茂 +1 位作者 乔培培 秦传新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157-160,167,共5页
滨海红树林湿地是全球生态环境条件变化最剧烈和生态系统最易受到破坏的地区之一,红树林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已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综述分析了国内外滨海红树林湿地的海水氮磷净化效应、对海水重金属吸附作用、碳汇及调节气候功能... 滨海红树林湿地是全球生态环境条件变化最剧烈和生态系统最易受到破坏的地区之一,红树林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已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综述分析了国内外滨海红树林湿地的海水氮磷净化效应、对海水重金属吸附作用、碳汇及调节气候功能、种植修复技术、保护和管理现状,提出了滨海红树林湿地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滨海红树林湿地的修复保护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红树林湿地 种植修复 海洋生态效应 保护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州湾生态环境修复的探索实践与展望——江苏省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 被引量:9
13
作者 吴立珍 吴卫强 +1 位作者 陆伟 赵明 《中国水产》 2012年第6期35-37,共3页
海洋牧场建设暨人工鱼礁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是海洋生态产业化的一项实践,对于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促进海洋产业优化升级、带动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增殖和优化渔业资源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海洋牧场 生态环境修复 示范区建设 江苏省 海州湾 展望 海洋生态保护 渔业产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遗留围填海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探讨——以晋江盐场围填海项目为例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婵娟 吴耀建 +3 位作者 李青生 方婧 郭洲华 戴娟娟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0-68,共9页
本研究以晋江盐场围填海项目为例,针对项目情况和区域环境特征,在收集现有资料和补充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评估了围填海工程建设的海洋生态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建议:①保护修复应推行整体保... 本研究以晋江盐场围填海项目为例,针对项目情况和区域环境特征,在收集现有资料和补充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评估了围填海工程建设的海洋生态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建议:①保护修复应推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的有效机制,实现区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良性发展。②围填多年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的围填海项目,制定修复对策也应遵循现有的生态条件,充分考虑修复工程的成本与效益,增强修复方案的可操作性,做出最有利的决策。③生态修复模式应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最大程度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本研究可为类似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历史遗留围填海 海洋生态影响 生态保护修复 人工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海洋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以山东省为例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杨湘艳 余静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73-480,共8页
在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多,海洋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进行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科学评价方法的研究可以为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本文首先基于贝叶斯网络... 在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多,海洋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进行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科学评价方法的研究可以为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本文首先基于贝叶斯网络基本理论,构建了海洋生态环境状况贝叶斯网络评价模型;再以山东省为例,充分融合专家经验知识与客观数据,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评价了2013—2019年山东省近海生态环境状况,分析了各评价指标间关系及其对近海生态环境状况的影响程度。评价结果表明2013—2019年山东省近海生态环境状况保持一般状态,海洋环境质量与海洋生态灾害类指标对评价结果影响最大,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初见成效。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能有效评价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分析结果对于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贝叶斯网络 海洋环境保护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的价值定位与功能选择 被引量:2
16
作者 戈华清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78-183,共6页
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在《海洋环境保护法》中的确立,为重点海洋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海域的生态保护提供了有法律约束力的规定与兜底性条款。该制度在渤海区经历四年的实践后再通过《海洋环境保护法》确定,不仅呈现了海洋... 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在《海洋环境保护法》中的确立,为重点海洋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海域的生态保护提供了有法律约束力的规定与兜底性条款。该制度在渤海区经历四年的实践后再通过《海洋环境保护法》确定,不仅呈现了海洋保护中生态功能修复的必要性,也体现了海洋保护中生态系统健康保护的重要性。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功能是海域生态安全维护与生态秩序维持的核心,也是海域使用权有效行使的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权公平行使的前提。为了真正体现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的规制性作用,将具体功能定位为强制、纠正、兜底,在该制度的实施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功能修复 海洋生态秩序 功能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修复要走生态化道路——访深圳红树林保护与研究专家佘忠明
17
作者 方琼玟 罗茵 《海洋与渔业》 2018年第11期53-55,共3页
“近年来,各地在海洋生态保护、海岸线修复上,都大力提倡种植红树林,这是一件好事。”深圳红树林保护与研究专家佘忠明高级工程师表示,“但是,在修复过程中,我们不能为了造林而造林,不能脱离海洋而种植红树,我们要把红树林当成海洋生态... “近年来,各地在海洋生态保护、海岸线修复上,都大力提倡种植红树林,这是一件好事。”深圳红树林保护与研究专家佘忠明高级工程师表示,“但是,在修复过程中,我们不能为了造林而造林,不能脱离海洋而种植红树,我们要把红树林当成海洋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要考虑近海环境对红树林的影响,做到红树林和修复区域的微生物群、微藻、大型藻类、底栖生物、鱼类、贝类、甲壳类等构成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保护 修复过程 专家 深圳 生态 海洋生态保护 海洋生态系统 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
18
《海洋与渔业》 2018年第3期8-8,共1页
近日,国家海洋局印发《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7年-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了“治、用、保、测、控、防”六个方面的工作,即推进海洋环境治理修复,在重点区域开展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推动海洋生态环... 近日,国家海洋局印发《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7年-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了“治、用、保、测、控、防”六个方面的工作,即推进海洋环境治理修复,在重点区域开展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推动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趋向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保护规划 海洋生态 生态环境质量 国家海洋 环境治理 综合治理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变化与空间优化识别 被引量:4
19
作者 魏胜蓉 何婷婷 +4 位作者 付迎春 肖云丹 侯瑞霞 张乃静 纪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094-8109,共16页
识别生态安全格局(ESP)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面向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规划建设,应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电路理论、空间设计网络分析(sDNA)等方法,通过构建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设前后的生态廊道网... 识别生态安全格局(ESP)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面向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规划建设,应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电路理论、空间设计网络分析(sDNA)等方法,通过构建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设前后的生态廊道网络,识别了景观形态、拓扑连通性及其指示的生态格局时空演变,结合规划功能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网络连通特征,探讨了珠三角森林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空间优化的识别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2015、2020年生态景观形态变化,生态源地核心(core)类型面积和生态廊道长度占比明显增加,分别为14.97%、0.40%,生态斑块聚集与连通增加是当前生态格局变化的主要特征;(2)珠三角的东部、西部森林生态屏障和南部沿海生态防护带(两屏一带)的连通性潜力明显增加,高、中高、中低连通性的生态廊道占比分别增加2.65%、6.98%和8.25%,形成合理提升的生态网络连通结构。(3)集成生态源地重要性与生态廊道连通性、生态断裂点的优化目标,从生态点-线-面基质构建优先保护修复区识别准则,结果识别得到优先保护的重要生态源地面积为14656.06km^(2),优先修复的生态廊道有930.69km及246个断裂点,进一步为空间优化识别与安全格局提升探明路径。总体上,2020年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设提升了“两屏一带”的生态安全格局,生态源地与网络连通性的增加揭示了城市群中心生态格局的提升和沿海防护带生态修复优化空间的识别结果,指示了加强城市群与沿海生态廊道建设的必要性,从工程修复视角为森林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识别与空间优化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 森林城市群 生态安全 网络连通性 优先保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着力生态修复 改善湿地环境
20
《林业与生态》 2018年第7期13-14,共2页
益阳市于1991年设立了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1997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2月被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07年加入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网络。目前,保护区总面积8.01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 益阳市于1991年设立了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1997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2月被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07年加入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网络。目前,保护区总面积8.01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97万公顷,缓冲区面积2.31万公顷,实验区面积3.74万公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环境 生态修复 自然保护 《湿地公约》 洞庭湖湿地 长江中下游 人民政府 保护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