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防污漆中活性物质海洋环境风险评估关键技术探讨 被引量:7
1
作者 梅承芳 陈进林 +7 位作者 田亚静 梁燕珍 梁慧君 马连营 孙国萍 许玫英 栾天罡 曾国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6-80,共15页
防污漆中的活性物质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潜在风险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一些发达国家已建立了针对活性物质海洋环境风险评估的技术体系,但我国相关研究目前尚属空白。综述了防污漆活性物质海洋环境风险评估的研究背景、相关法... 防污漆中的活性物质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潜在风险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一些发达国家已建立了针对活性物质海洋环境风险评估的技术体系,但我国相关研究目前尚属空白。综述了防污漆活性物质海洋环境风险评估的研究背景、相关法规、技术标准和发展现状,针对环境风险评估的2个重要组成部分(危害性评估和暴露评估)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在危害性评估中,重点分析和比较了受试生物物种的选择原则、生态毒理数据的要求以及预测无效应浓度的推导方法和应用范围;在暴露评估中,系统阐述了活性物质在水环境中释放速率的计算及修正方法、环境浓度的预测模型、现有的暴露场景及其局限性等。本文以期为我国开展防污漆活性物质海洋环境风险评估提供研究基础和科学依据,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污漆 活性物质 海洋生物 海洋环境风险评估 预测无效应浓度 预测环境浓度 统计外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防污漆中铜的海洋环境风险评估 被引量:4
2
作者 梅承芳 梁慧君 +5 位作者 周小翠 田亚静 邓桂荣 许玫英 栾天罡 曾国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2-193,共12页
为有效控制防污漆中杀生物活性物质给海洋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亟需开展活性物质的环境风险评估研究,为筛选环境友好型活性物质提供依据。以25种国产防污漆中的铜为评估对象,采用防污漆活性物质环境风险评估的针对性方法,分步进行暴露评... 为有效控制防污漆中杀生物活性物质给海洋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亟需开展活性物质的环境风险评估研究,为筛选环境友好型活性物质提供依据。以25种国产防污漆中的铜为评估对象,采用防污漆活性物质环境风险评估的针对性方法,分步进行暴露评估、危害性评估和风险表征。暴露评估采用海洋防污剂预测环境浓度模型(MAMPEC)中的港口、码头和开阔海域等典型暴露场景;危害性评估基于铜对淡水和海水水生生物的慢性毒性数据,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和评估因子法;风险表征采用熵值法。结果表明,铜对全部水生生物和海水生物的预测无效应浓度分别为2.8和2.3μg·L^(-1),藻类对铜最为敏感。除1种配方外,其余24种防污漆配方中铜的风险熵均小于1,可判定铜为"相对低风险"类活性物质,使用上述防污漆时铜对生态环境造成的风险较小。铜在不同暴露场景中的环境风险分析表明其对水流交换较弱海域的码头造成的风险最大,其次是默认港口和码头,对于公海造成的风险最小。根据现有的评估结果,设计含铜型防污漆配方时,应使铜的释放速率不大于33.5μg·cm^(-2)·d^(-1),以避免对较封闭海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忽视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风险评估 防污漆活性物质 物种敏感度分布法 典型暴露场景 环境预测浓度 预测无效应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风险的特性及形成机理:基于扎根理论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刚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2-29,共8页
随着人口向沿海区域聚集,以及海洋开发的深入,海洋环境风险徒增。要实现海洋环境风险的有效防治,需要洞悉海洋环境风险不同于一般环境风险的特性,了解其独特的形成机理。目前,海洋环境风险的概念使用更多地是基于经验而非学理。鉴于海... 随着人口向沿海区域聚集,以及海洋开发的深入,海洋环境风险徒增。要实现海洋环境风险的有效防治,需要洞悉海洋环境风险不同于一般环境风险的特性,了解其独特的形成机理。目前,海洋环境风险的概念使用更多地是基于经验而非学理。鉴于海洋环境风险概念的认知匮乏,文章采用扎根理论对其进行分析,从而挖掘了海洋环境风险的一些特有属性。研究发现,在海洋环境风险的形成机理中,自然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并呈现依次递进、不断放大的关系;人们对海洋环境风险内涵及特性的认知,是两个方面的综合:"有关海洋环境的风险",以及"因由海洋环境引发的社会风险";对于防治者而言,要有效区分民众对沿海自然项目的风险感知与民众对沿海自然项目管理状况的风险感知;要有特别注意海洋环境风险的"镜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风险 特性 形成机理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色经济区海洋环境风险博弈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玉萍 李婷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28-31,共4页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经济区内海洋生态环境承受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以博弈理论为视角,通过对管理部门、企业和公众在排污与监管过程中合理行为选择的分析,提出降低蓝色经济区海洋环...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经济区内海洋生态环境承受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以博弈理论为视角,通过对管理部门、企业和公众在排污与监管过程中合理行为选择的分析,提出降低蓝色经济区海洋环境风险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色经济区 海洋环境风险 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UV攻势布雷海洋环境风险评估及方案优选 被引量:1
5
作者 尹锡帆 黎鑫 +2 位作者 张韧 战勇强 赵祥鸿 《中国舰船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31-39,共9页
[目的]构建海洋环境对无人水下航行器(UUV)攻势布雷作战性能影响的定量评估模型,并形成量化评估结果。[方法]首先,研究UUV攻势布雷海洋环境风险评估属性,提出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复合权重的理想解排序和集对分析思想的优选模型;... [目的]构建海洋环境对无人水下航行器(UUV)攻势布雷作战性能影响的定量评估模型,并形成量化评估结果。[方法]首先,研究UUV攻势布雷海洋环境风险评估属性,提出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复合权重的理想解排序和集对分析思想的优选模型;然后,对UUV使用现状和海洋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参考传统和无人攻势布雷作战效能的主要评估指标,构建UUV攻势布雷海洋环境风险性指标;最后,根据海洋环境对UUV系统影响研究的现有成果,构建风险性指标量化模型。通过仿真试验对想定的UUV攻势布雷时次进行海洋环境风险方案优选,验证本文方法和模型的可行性。[结果]UUV攻势布雷按行动阶段进行海洋环境风险性指标的拆解较为有效,构建的海洋环境风险性指标量化模型较为科学。[结论]复合权重动态偏好系数兼顾决策权威性和数据客观性,集对分析思想系统地考虑了统一与对立因素对方案选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水下航行器攻势布雷 海洋环境风险评估 复合权重 理想解排序 集对分析 方案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带化工园区环境风险的生态补偿博弈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张继伟 黄歆宇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4-188,共5页
海上化学品泄漏的环境风险问题已经成为威胁我国海洋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确定环境风险的生态补偿标准将激励风险企业自觉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减少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博弈法确定的海洋生态补偿标准(C1/a-L)与环境风险造成... 海上化学品泄漏的环境风险问题已经成为威胁我国海洋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确定环境风险的生态补偿标准将激励风险企业自觉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减少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博弈法确定的海洋生态补偿标准(C1/a-L)与环境风险造成的海洋生态损失无关,仅仅与企业自身的风险防范成本和风险发生概率有关,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化工企业风险预防措施的效率变化,定期改变对企业的风险预防要求,迫使企业增加风险预防成本,从而增加激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补偿 海洋环境风险 化学品泄漏 博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视野中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法治建设 被引量:5
7
作者 梅宏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CSSCI 2022年第4期70-88,I0003,I0004,共21页
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法治建设,是已有国际实践中国际海洋环境法治与多个国家海洋环境法治双向互动的理论总结,也是国际社会不断应对海洋环境国际保护难新问题的实践探索。国际海洋环境法与国内海洋环境法协同创新的正当性,基于二... 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法治建设,是已有国际实践中国际海洋环境法治与多个国家海洋环境法治双向互动的理论总结,也是国际社会不断应对海洋环境国际保护难新问题的实践探索。国际海洋环境法与国内海洋环境法协同创新的正当性,基于二者目标的一致性。有鉴于此,国际法与国内法协同创新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法治建设的总体构想呼之欲出。基于整体主义思维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法治建设,要求国家及时履行其国内法上的职责和国际法上的义务,并以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维反映国际共识,不仅注重建立、完善公法规制与私法救济协同运作的综合性法律机制,而且基于海洋环境保护的系统性、国际性推动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法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环境 损害赔偿 全球视野 海洋命运共同体 海洋环境风险跨界损害责任 法治建设 核污染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CO_(2)地质封存监测现状及建议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琦 李彦尊 +4 位作者 许晓艺 李小春 刘桂臻 于航 谭永胜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共12页
海上二氧化碳(CO_(2))地质封存是中国应对滨海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中国沿海地区工业发达、碳源丰富,近海盆地具有良好的储盖层物性和圈闭特征,封存潜力巨大,目前中国首个海上C... 海上二氧化碳(CO_(2))地质封存是中国应对滨海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中国沿海地区工业发达、碳源丰富,近海盆地具有良好的储盖层物性和圈闭特征,封存潜力巨大,目前中国首个海上CO_(2)地质封存示范工程已在南海珠江口盆地正式启动。CO_(2)监测作为CCUS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CO_(2)地质封存的全生命周期,是确保封存工程安全性和合理性的必要手段。然而,中国海上CO_(2)地质封存技术处于起步阶段,海上监测任务颇具挑战。文章回顾了国际上海上CO_(2)地质封存的相关代表性研究工作以及示范项目案例,对监测指标、技术、监测方案等进行分析,提出海上CO_(2)地质封存监测技术筛选优化方法和监测建议,旨在为中国海上CO_(2)地质封存示范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海上CO_(2)地质封存 海洋环境风险 安全监测 监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