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波动的波谱分析和尺度划分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翔 邓冰 张铭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2-28,共7页
对垂直切变基本流中刚盖海洋的大、中尺度波动作了波谱分析。发现随着基本流切变的增大和扰动波长的减小,涡旋波和重力惯性波的连续谱区会互相靠拢,最后发生重叠,这时已不能区分为快波、慢波;而能否重叠的关键在于临界波长与扰动波长的... 对垂直切变基本流中刚盖海洋的大、中尺度波动作了波谱分析。发现随着基本流切变的增大和扰动波长的减小,涡旋波和重力惯性波的连续谱区会互相靠拢,最后发生重叠,这时已不能区分为快波、慢波;而能否重叠的关键在于临界波长与扰动波长的相对大小;基本流切变越大,扰动波长越短,重叠现象就越严重。这可用作尺度划分的客观标准。当波动尺度大于临界波长时,属大尺度,这时涡旋波和重力惯性波连续谱区互相不重叠,涡旋波是准地转的;当波动尺度小于临界波长而大于临界波长一半时,出现了涡旋波与重力惯性波连续谱区重叠的现象,并出现了涡旋-重力惯性混合波,而涡旋波是非地转的,此时运动属α中尺度。当波动尺度小于临界波长一半时,则已无纯粹的涡旋波,只有涡旋-重力惯性混合波和纯粹的重力惯性波,此时所有的运动均是非平衡的,该运动属β中尺度。采用这一方法划分的尺度标准与通常的标准在量级上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波动 波谱分析 尺度划分 垂直切变基本流 连续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连续层化海洋中的海底地形影响——海洋波动控制方程组
2
作者 吴德星 陈学恩 吕建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1期17-22,共6页
给出了可描述热带连续层化海洋中海底地形对海洋波动影响的方程组。方程组揭示,由于有限振幅海底地形的存在,线性系统中波模态不再相互独立;模态间的线性叠加已不能真实地反映海洋环流场的结构;另外,方程组揭示。
关键词 有限振幅 海底地形 正压模态 斜压模态 海洋波动控制方程组 热带海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岸风和海洋波动在北向索马里流生成中的作用
3
作者 储小青 彭启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共8页
基于同化资料和数值模式,文章研究了北向索马里流(norward Somali current,NSC)的季节特征和产生机制。NSC在5月开始出现,在8—9月向北延伸至近15°N,并形成一个强盛的反气旋式环流。10月下旬,NSC开始减弱,并于11月消失。NSC由局地... 基于同化资料和数值模式,文章研究了北向索马里流(norward Somali current,NSC)的季节特征和产生机制。NSC在5月开始出现,在8—9月向北延伸至近15°N,并形成一个强盛的反气旋式环流。10月下旬,NSC开始减弱,并于11月消失。NSC由局地沿岸风和东侧西传的海洋波动共同激发。在5—7月,在局地西南沿岸风的协助下,东非沿岸流(EACC)跨越赤道进入北印度洋,形成了NSC。在8—10月,即便无局地西南沿岸风,在来自阿拉伯海东边界的海洋波动和EACC共同作用下,依旧能形成NSC。研究表明,局地沿岸风虽能诱发近岸的环流结构,但NSC关联的影响范围较大的反气旋式环流结构则由西传的海洋波动所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向索马里流 海洋波动 局地风场 季节变化 热带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海洋波致Lagrange余流的弱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及其解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凡 吴德星 +1 位作者 冯士筰 侍茂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01-710,共10页
基于一个连续层化赤道海洋波动的弱非线性动力学系统,推导并建立了由最低阶Lagrange余流体现的包含波致、风生等效应在内的热带海洋余环流基本方程组。经分析发现,零阶赤道波动自身的非线性耦合可产生一阶余流,其量级对于热带上层海... 基于一个连续层化赤道海洋波动的弱非线性动力学系统,推导并建立了由最低阶Lagrange余流体现的包含波致、风生等效应在内的热带海洋余环流基本方程组。经分析发现,零阶赤道波动自身的非线性耦合可产生一阶余流,其量级对于热带上层海洋准定常环流而言是不可忽略的。波致环流的产生紧密联系于Lagrange轨迹运动与波流场的非线性耦合效应。所导出的最低阶赤道波致Lagrange余流的一般解具有与零阶波动不同的垂直与经向结构。从而表明,在赤道波运动占优势的连续层化海洋中,环流的产生机制,除了惯常认为的海面风应力和热盐强迫力外,波周期运动也可产生定常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海洋波动 动力学模型 Lagrange余流 海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洋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流体力学实验教学初探 被引量:8
5
作者 孟静 曹勇 陈旭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78-181,共4页
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海洋科学流体力学实验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认识海洋现象,深入理解海洋动力过程的重要任务。开设基本性实验,使学生掌握流体能量转换、流体流动状态、边界层基本知识,增设海洋类专业性实验,启蒙学生认识地... 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海洋科学流体力学实验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认识海洋现象,深入理解海洋动力过程的重要任务。开设基本性实验,使学生掌握流体能量转换、流体流动状态、边界层基本知识,增设海洋类专业性实验,启蒙学生认识地球流体的运动特性,开展自主设计创新性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科研兴趣,使学生通过学习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从而全面系统地认识海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力学实验 海洋科学 创新型人才 地球流体 海洋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上层热含量年际变化的主模态 被引量:6
6
作者 武术 刘秦玉 胡瑞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65-371,共7页
利用多种海洋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与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热含量年际变化的主要模态及其对应的转换过程。结果表明其第一模态对应El Nino事件成熟位相时的空间分布,即热带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为一冷中心,西... 利用多种海洋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与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热含量年际变化的主要模态及其对应的转换过程。结果表明其第一模态对应El Nino事件成熟位相时的空间分布,即热带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为一冷中心,西南印度洋和赤道东太平洋为暖中心;第二模态对应着El Nino事件过渡期的空间分布,太平洋10°N附近以及赤道带为变化中心,而印度洋的变化中心主要在苏门答腊岛西部的赤道东印度洋海区。这2个模态基本刻画了ENSO循环过程中热带两大洋热含量变化的关键海区。利用合成分析结果与EOF分解结果的相似性,探讨了EOF分解前两个模态之间的转换过程,发现第一模态可能主要是通过海洋波动的传播过程调整到第二模态的,而第二模态还可以作为El Nino或La Nina事件的预报因子。此外,分析结果还表明,El Nino事件与La Nina事件对应的热含量变化并不是反对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 热带印度洋 热含量 主模态 海洋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常事件对EMD方法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法研究 被引量:71
7
作者 赵进平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05-814,共10页
作者指出异常事件在数据中形成局部的高频信号 ,运用经验模态分解 (EMD)方法分析这种存在异常事件干扰的数据 ,就会产生本征模函数 (IMF)的频率混叠现象 ,而造成物理过程的重叠 ,使得难以用时间过程曲线表现特定的物理过程。这一问题是 ... 作者指出异常事件在数据中形成局部的高频信号 ,运用经验模态分解 (EMD)方法分析这种存在异常事件干扰的数据 ,就会产生本征模函数 (IMF)的频率混叠现象 ,而造成物理过程的重叠 ,使得难以用时间过程曲线表现特定的物理过程。这一问题是 EMD方法中尚未妥善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 ,作者利用干扰信号极值及其两边的极大与极小值位置与原始数据有明显对应关系的特征 ,将相关 IMF中的异常信息直接滤除 ,再用 Spline插值方法弥补滤除时段的数据 ,得到重新拟合的该 IMF数据。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提取出异常信号 ,提取的精度与异常信号的时段长度有关。而且 ,拟合结果消除了异常干扰 ,可以将该 IMF与其余 IMF一起叠加成没有异常干扰的数据。将滤除了异常干扰的数据再次进行 EMD分解 ,可以得到新的 IMF系列 ,而它与不加校正的分解结果有相当大的差别 ,可靠地反映了真实物理过程。结果表明 ,只有在有效滤除异常干扰的情况下才能获得可靠的 IMF系列 ,并准确地描述各种尺度的现象 ;消除了异常干扰的 IMF可以任意单独或组合使用 ,表现各种时间尺度的变化与过程 ;所讨论的方法只适合异常时段较小的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模态分解方法 异常事件 本征模函数 高频信号 海洋波动数据 EMD方法 频率混叠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岸海域水沙界面通量与水流挟沙力研究
8
作者 郑俊 李瑞杰 于永海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6-141,共6页
近岸海域的波浪、潮流及海流等动力因素具有周期性和时间、空间尺度差异大的特点,在综合考虑各动力因子的联合作用时具有较大的难度。本文根据平动动能叠加原理给出了一种近岸动力因子的表达形式,并提出了海洋波动有效速度的概念,结合... 近岸海域的波浪、潮流及海流等动力因素具有周期性和时间、空间尺度差异大的特点,在综合考虑各动力因子的联合作用时具有较大的难度。本文根据平动动能叠加原理给出了一种近岸动力因子的表达形式,并提出了海洋波动有效速度的概念,结合水沙界面处泥沙通量的切应力与挟沙力关系,得到了水流挟沙力的新的计算公式。指出了水流挟沙力与水流临界速度有关,并且该水流临界速度随水深的增大及相对糙率的减小而增大。采用近岸实测数据和模拟结果,对本文的近岸水流挟沙力公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公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可以适用于近岸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流挟沙力 泥沙通量 水沙界面 近岸海域 海洋波动有效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中的主要起伏模态(英文)
9
作者 彭启华 黄瑞新 +1 位作者 王卫强 王东晓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0,共10页
对海洋中起伏运动(heaving)信号的时空分布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气候系统中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文章通过再分析资料和模式对太平洋区域的heaving主要模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太平洋区域主要存在两种heaving模态:第一模态... 对海洋中起伏运动(heaving)信号的时空分布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气候系统中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文章通过再分析资料和模式对太平洋区域的heaving主要模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太平洋区域主要存在两种heaving模态:第一模态主要表现为赤道东西两侧的温跃层异常信号反位相;第二模态表现为赤道区域和副热带区域的温跃层异常信号呈现反位相变化的规律。本文对这两个主要heaving模态所涉及的物理过程进行详细讨论,结果表明:东西反位相模态主要是受赤道波动调节的结果;而经向结构模态则主要是由赤道地区的波动和副热带区域的风应力旋度异常作用共同导致。此外,我们还讨论了heaving模态可以通过海洋波动以及Ekman输送等过程对海盆尺度的热输送(振幅约为5x1014W)以及海洋热含量(振幅约为1.5x1020J)的再分配起到了关键的调制作甩进一步表明heaving模态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伏运动模态 太平洋 海洋波动 热输送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化塘区晚震旦世碳酸盐砾岩层序及其形成机制探讨
10
作者 李侠 胡健民 +1 位作者 宋子新 刘护军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1993年第S1期16-22,共7页
作者认为鄂西南化塘区晚震旦世发育的一套碳酸盐砾岩层序,是碳酸盐台地上台隆边缘形成的一种特殊沉积岩相,是古海洋面强烈波动的一种标志。文章从构造学和沉积学方面初步探讨了其建造过程和形成机制。
关键词 碳酸盐砾岩 层序 台隆 海洋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