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核杂岩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三忠 吕海青 +3 位作者 侯方辉 郭晓玉 金宠 刘保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7-52,共6页
为了解释洋壳中大量铲形正断层及垂直洋中脊的大量线理(如大西洋中脊的巨型窗棱构造)等现象,通过与大陆上变质核杂岩对比,近来提出了一种新的海底构造类型———海洋核杂岩。在洋底深地震剖面上核杂岩结构形态可以分为3部分,其中第1部... 为了解释洋壳中大量铲形正断层及垂直洋中脊的大量线理(如大西洋中脊的巨型窗棱构造)等现象,通过与大陆上变质核杂岩对比,近来提出了一种新的海底构造类型———海洋核杂岩。在洋底深地震剖面上核杂岩结构形态可以分为3部分,其中第1部分为层1和层2,以脆性变形为特征;第2部分为脆-韧性过渡层,拆离带发育其中,由白色结壳式碳酸盐岩和强烈蛇纹石化的橄榄岩或玄武岩、超镁铁质糜棱岩、糜棱状辉长岩等组成。拆离面之上为未变质的薄层海洋沉积层,其下为热洋幔的退变质岩石组成;第3部分为核部,以塑性变形为特征,常被超基性岩体(尤其是辉长岩侵入体)底辟侵入。与大陆变质核杂岩相比,海洋核杂岩具有明显的独特性。海洋核杂岩的拆离断层同样有数十千米的位移量,因而,可能导致出现海底磁条带的局部错位现象,使得洋壳磁条带的平面结构复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核杂岩 浆作用 大洋中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核杂岩形成机制及其热液硫化物成矿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洪林 李江海 +1 位作者 王洪浩 张华添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3-59,共7页
海洋核杂岩是近年来新提出的洋底构造样式,其主要产出于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轴两侧,目前在中大西洋脊、西南印度洋脊、中印度洋脊以及东南印度洋脊均发现海洋核杂岩。海洋核杂岩以其表面梳状构造为主要的探测特征,其构造要素还包括平... 海洋核杂岩是近年来新提出的洋底构造样式,其主要产出于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轴两侧,目前在中大西洋脊、西南印度洋脊、中印度洋脊以及东南印度洋脊均发现海洋核杂岩。海洋核杂岩以其表面梳状构造为主要的探测特征,其构造要素还包括平行于洋脊轴的拆离断层、上盘后期正断层等;其岩石组合以出露于洋底的地幔岩石为主。海洋核杂岩的发育与慢速-超慢速洋脊的扩张速率、岩浆补给和拆离断层的发育有关:慢速-超慢速扩张洋脊的岩浆补给不足以平衡洋脊扩张所带来的空间应变量,从而以在薄弱带发育拆离断层来弥补,并继而使拆离断层下盘的地幔岩石出露洋底表面,形成海洋核杂岩。海洋核杂岩的发育经历了发育初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亡期等周期。海洋核杂岩为洋底热液硫化物矿床的发育提供了物质来源、热液通道等有利条件,或将是热液硫化物矿床发育的有利构造条件,是一种新的远离洋脊轴的热液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核杂岩 拆离断层 慢速-超慢速扩张洋脊 热液硫化物 浆补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印度洋中脊(108°—134°E区域)断层构造与岩浆活动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守金 林间 罗怡鸣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0-80,共11页
东南印度洋脊(Southeast Indian Ridge,简称SEIR)是中速扩张洋中脊,在其中的108°—134°E区域的全扩张速率为72~76 mm·a^-1。但在接近澳大利亚-南极洲不整合带(Australian-Antarctic Discordance,简称AAD)区内,海底地貌... 东南印度洋脊(Southeast Indian Ridge,简称SEIR)是中速扩张洋中脊,在其中的108°—134°E区域的全扩张速率为72~76 mm·a^-1。但在接近澳大利亚-南极洲不整合带(Australian-Antarctic Discordance,简称AAD)区内,海底地貌沿洋中脊的变化强烈,其变化范围涵盖了从慢速到快速扩张洋中脊上常见的例子,且出现了明显的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异常,说明洋中脊在AAD区附近的岩浆供应量极不均匀。文章定量分析了高精度多波束测深数据,计算了洋中脊不同段的地形坡度、断层比例以及平面与剖面的岩浆参数M值,结合研究区内剩余地幔布格重力异常以及洋中脊轴部地球化学指标Na8.0、Fe8.0等资料,分析与讨论了研究区的断层构造与岩浆活动特征的关系。研究发现,东南印度洋脊108°—134°E区域的B区(在AAD区内)及C5段(在AAD区外西侧)发育有大量的海洋核杂岩,而且B区的海洋核杂岩单体规模更大,其中最大的位于B3区,沿洋中脊扩张方向延伸约50km。研究结果首次系统性地显示,相比东南印度洋的其他区域, B和C5异常区具有偏低的平面与剖面M值、偏高的断层比例、偏正的地幔布格重力异常以及偏高的Na8.0值与偏低的Fe8.0值,这些异常特征可能反映了B区和C5段的岩浆初始熔融深度较浅以及岩浆熔融程度较低,因此导致其岩浆供应量异常少,形成较薄的地壳。研究结果同时表明,在岩浆供应量极少的洋中脊,构造伸展作用有利于海洋核杂岩的发育,导致地壳进一步减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印度洋脊 澳大利亚-南极洲不整合带 海底断层 浆参数M值 海洋核杂岩 多波束测深 剩余地幔布格重力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拆离型微地块:洋陆转换带和洋中脊变形机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阳 李三忠 +9 位作者 郭玲莉 周在征 索艳慧 王光增 朱俊江 刘一鸣 刘博 周洁 李园洁 张国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79-794,共16页
板块构造理论从其诞生起已经统治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半个世纪,然而也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板块“登陆”、起源以及动力学等问题。微地块构造理论的提出有可能解决板块构造的这三大难题。拆离型微地块是9种微地块中非常重要的类型之一,在慢速... 板块构造理论从其诞生起已经统治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半个世纪,然而也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板块“登陆”、起源以及动力学等问题。微地块构造理论的提出有可能解决板块构造的这三大难题。拆离型微地块是9种微地块中非常重要的类型之一,在慢速?超慢速洋中脊和洋陆转换带中广有分布。围限这类微地块的边界主要是切割岩石圈的拆离断层,使其脱离母板块而成为独立演化的微地块。因此,岩石圈尺度的拆离断层也应为除洋中脊之外的第二种离散型边界。根据拆离块体的属性及发育的构造位置,拆离型微地块可进一步划分为拆离微陆块和拆离微洋块,分别对应了陆缘和洋内拆离断层作用的结果。研究拆离型微地块形成和演化过程对于丰富和发展板块构造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最新研究进展,重点综述拆离型微地块的概念、特征、成因机制以及构造意义,以拓展微地块构造理论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拆离断层 洋陆转换带 微地块 海洋核杂岩 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西洋中脊Logatchev热液区的地球物理场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唐勇 和转 +1 位作者 吴招才 黎明碧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0-126,共7页
利用"大洋一号"首次环球科考获得的地球物理资料,通过对多波束地形和地磁异常的解译,对大西洋Logatchev热液区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Logatchev热液喷口位于裂谷东侧的滑塌体上,处于南北地磁正负高值异常中... 利用"大洋一号"首次环球科考获得的地球物理资料,通过对多波束地形和地磁异常的解译,对大西洋Logatchev热液区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Logatchev热液喷口位于裂谷东侧的滑塌体上,处于南北地磁正负高值异常中心之间的缓冲带上,新发现的磁异常区与热液喷口区具有相似的特征,推测为未来的热液矿区。区内南西西-北东东和北-南向断裂不仅控制了基底深度和隆坳结构,也控制了超基性岩和热源磁性层的分布,因此它的形成与交叉切割的拆离断层、超基性岩、海洋核杂岩和重力滑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gatchev热液区 磁异常 拆离断层 海洋核杂岩 重力滑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