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半岛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与财税支持体系构建 被引量:5
1
作者 刘海英 陈宇 耿爱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9-25,共7页
本文针对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结合循环经济理论,建立山东半岛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山东半岛近十年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其发展的动力因素。同时通过建立"... 本文针对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结合循环经济理论,建立山东半岛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山东半岛近十年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其发展的动力因素。同时通过建立"因子贡献度"和"指标偏离度"两个参数,建立关于山东半岛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模型,对各单项指标的障碍度进行排序,找出山东半岛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为进一步分析山东半岛海洋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山东沿海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最后,本文在山东半岛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和障碍因素的定量分析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山东省海洋循环经济财税政策建立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 海洋循环经济 熵值法 障碍度财税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在海洋碳循环中的作用及研究展望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智 王飞鹏 +1 位作者 李荣茂 穆景利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1-383,共13页
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海洋负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经。海洋作为地球最大碳库,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海洋和海岸带生物参与碳循环,并对海洋碳汇产生重要贡献。鱼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在海洋碳循环中的... 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海洋负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经。海洋作为地球最大碳库,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海洋和海岸带生物参与碳循环,并对海洋碳汇产生重要贡献。鱼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在海洋碳循环中的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新研究表明海洋鱼类在无机碳循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化对鱼类参与碳循环过程的认识、量化其固碳潜力将有助于丰富海洋碳循环研究。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鱼类参与碳循环的过程和机制等研究进展。鱼类通过产生碳酸盐粪便、水平和垂直迁移运输、生物扰动、生物碳和“尸体”碳以及食物网消耗与传输等方式参与海洋碳循环。鱼类参与碳循环的证据和参与海洋碳循环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其次,本文提出目前鱼类参与碳循环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包括渔业捕捞源汇之争、水产养殖业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准确量化鱼源碳酸盐的困难,仍有待理论和方法学的深化研究和技术的革新去解决。最后本文提出鱼类参与碳循环的研究展望,及其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潜在机遇,同时结合当前渔业碳汇的发展进程以及行业需求,提出渔业减排固碳发展路径建议。本文旨在提升鱼类在海洋碳循环贡献和服务生态系统的潜力的认识,为海洋碳汇和渔业碳汇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循环 渔业碳汇 无机碳 颗粒有机碳 碳中和与碳达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日本金融支持循环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借鉴 被引量:41
3
作者 李莉 周广颖 司徒毕然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8-91,共4页
海洋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将循环经济理念运用到海洋经济发展中形成的海洋循环经济理念,势必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金融作为经济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经形成共识,循环海洋经济的... 海洋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将循环经济理念运用到海洋经济发展中形成的海洋循环经济理念,势必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金融作为经济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经形成共识,循环海洋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金融支持。文章介绍了美国、日本金融支持循环海洋经济的成功经验以及对于我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海洋循环经济 金融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海洋碳循环模式MOM4_L40对碳和营养物自然分布的模拟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清泉 谭娟 +2 位作者 王兰宁 魏敏 赵其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3-78,共16页
本文介绍了国家气候中心发展的一个全球海洋碳循环环流模式,并分析评估了该模式的基本性能.该模式是在美国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GFDL,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Laboratory)的全球海洋环流模式MOM4(Modular Ocean Model Version... 本文介绍了国家气候中心发展的一个全球海洋碳循环环流模式,并分析评估了该模式的基本性能.该模式是在美国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GFDL,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Laboratory)的全球海洋环流模式MOM4(Modular Ocean Model Version 4)基础上发展的一个垂直方向40层、包含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全球三维海洋碳循环环流模式,简称为MOM4_L40(Modular Ocean Model Version 4 With 40Levels).该模式在气候场强迫下长期积分1000年,结果分析表明,与观测相比,模式较好地模拟了海洋温度、盐度、总二氧化碳、总碱、总磷酸盐的表面和垂直分布特征.模拟的海洋总二氧化碳分布与观测基本相符,表层为低值区,其下为高值区,高值区域位于10°S—60°N之间,但2000m以上模拟值较观测偏小,2000m以下模拟值较观测偏大.总体来说,MOM4_L40模式是一个可信赖的海洋碳循环过程模拟研究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循环模式 二氧化碳 溶解无机碳 磷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海洋碳循环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鲍颖 乔方利 宋振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26,共8页
基于海洋环流模式POP和生物地球化学模型OCMIP-2,建立了全球海洋碳循环模式,并用于对全球海洋碳循环的模拟研究。该模式在大气CO2为283×10-6条件下,积分3 100a,达到工业革命前的平衡态。在此基础上,用历史时期观测的大气CO2浓度进... 基于海洋环流模式POP和生物地球化学模型OCMIP-2,建立了全球海洋碳循环模式,并用于对全球海洋碳循环的模拟研究。该模式在大气CO2为283×10-6条件下,积分3 100a,达到工业革命前的平衡态。在此基础上,用历史时期观测的大气CO2浓度进行强迫,模拟了历史时期的海洋碳循环。模拟的无机碳浓度、总碱度与基于观测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全球碳循环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和南半球的中纬度,海洋是大气CO2的主要汇区;在赤道南北纬20°之间和南大洋50°S以南,海洋表现为大气CO2的源区。在1980s海洋吸收CO2速率(以C计)为1.38Pg/a,1990s为1.55Pg/a。海洋中人为碳在北大西洋含量最大,向下到达海底并向南输运到30°N附近;在南极附近,浓度较小,深度达到3 000m;在中纬度,人为碳被限制在温跃层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循环模式 海气CO2通量 海洋人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氮循环细菌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晓姗 刘杰 于建生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9年第17期5057-5064,共8页
氮素循环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微生物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相关内容一直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在简述氮循环各环节概念的基础上,着重对海洋生物固氮、硝化、反硝化细菌等方面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 氮素循环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微生物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相关内容一直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在简述氮循环各环节概念的基础上,着重对海洋生物固氮、硝化、反硝化细菌等方面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一些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循环 固氮细菌 硝化细菌 反硝化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碳循环模式(Ⅱ)──对印度洋的模拟结果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浦一芬 王明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1年第1期67-76,共10页
把建好的海洋碳模式应用于印度洋区域,模拟得到了印度洋中与碳有关各化学量的表层分布、垂直分布和沿子午线面的等值线分布。与实测的GEOSECS(GeochemicalOcean—Sectinn Study)数据作对比,模... 把建好的海洋碳模式应用于印度洋区域,模拟得到了印度洋中与碳有关各化学量的表层分布、垂直分布和沿子午线面的等值线分布。与实测的GEOSECS(GeochemicalOcean—Sectinn Study)数据作对比,模式较好地再现了印度洋上营养盐浓度、总碳浓度、总碱度和溶解氧的二维分布。通过模拟还发现,在稳定状态下,大气和海洋中总碳含量的分布依赖于发生在海洋中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及边界条件,水平扩散系数Kh和光合作用常数率Kg对各化学量的分布有较大影响(以前有学者认为不太重要,如 Baes[1]);南印度洋中纬地区 10°S至 30°S是14C的重要向下渗透区域,人为排放的CO2可通过这片渗透区从海洋的表层输入海洋的深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循环模式 化学量 印度洋 表层分布 垂直分布 海洋气候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碳循环系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特点(英文)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永亮 李悦 潘静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41-145,共5页
试图通过分析综合海洋中发生的碳循环过程中的正、负反馈作用探讨海洋碳循环系统的复杂性。为了探明海洋是以何种过程、能够以多大的容量吸收在大气中增加的二氧化碳,有必要系统地研究大气中二氧化碳通过物理化学过程进入海洋并以碳酸... 试图通过分析综合海洋中发生的碳循环过程中的正、负反馈作用探讨海洋碳循环系统的复杂性。为了探明海洋是以何种过程、能够以多大的容量吸收在大气中增加的二氧化碳,有必要系统地研究大气中二氧化碳通过物理化学过程进入海洋并以碳酸盐形式进入深海的“溶解泵”过程,以及通过海洋表层的生物活动吸收以有机碳形式进入深海的“生物泵”过程,以及深水和海底碳酸盐库的对大气二氧化碳输入的反馈作用。本文对海洋碳系统最为一个特定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特点及其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进行剖析,对该系统的稳定性和海洋对温室效应气体的缓冲作用进行了讨论,介绍了目前国际上研究海洋碳系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循环系统 复杂巨系统 特点 复杂性科学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海洋甲烷循环过程观测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孙治雷 印萍 +12 位作者 徐思南 曹红 徐翠玲 张喜林 耿威 孙伟香 吴能友 张栋 翟滨 吕泰衡 周渝程 曹又文 陈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7-81,共15页
当前出于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担心以及获取能源资源的需求,甲烷日渐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海洋中聚集了巨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存在与甲烷有关的多种重要生化作用,支持了海底繁盛的化能自养合成生物群落,有效调节了进入大气的甲烷通量,在... 当前出于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担心以及获取能源资源的需求,甲烷日渐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海洋中聚集了巨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存在与甲烷有关的多种重要生化作用,支持了海底繁盛的化能自养合成生物群落,有效调节了进入大气的甲烷通量,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地位无可替代。同时,因天然气水合物动态活动造成的甲烷泄漏是岩石圈向外部圈层进行物质和能量输送的重要途径,对海洋环境有着深远影响。系统介绍了现代海底甲烷泄漏的地质控制因素、沉积物和水体对富甲烷流体的消耗、海洋甲烷循环模拟研究以及全球典型海域甲烷观测及相关研究成果,最后指出了海洋甲烷循环研究发展趋势。综合考虑了环境、生物和技术因素对海洋甲烷循环的影响和限制,从一个地质工作者的视角对阶段成果和存在问题进行审视,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借此引发全社会对与甲烷有关的重大科学问题及海洋观测技术的重视与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甲烷循环 天然气水合物 环境效应 甲烷过滤器 模拟 海洋观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藿类生物标志物及其对海洋碳氮循环过程的指示 被引量:1
10
作者 尹美玲 段丽琴 +2 位作者 宋金明 袁华茂 李学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890-3902,共13页
由微生物介导的海洋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五环三萜的藿类化合物(hopanoids),包括以细菌藿多醇(BHPs)为主的生物藿类和藿烷等地质藿类,是指示近现代环境和重建古环境中碳氮循环过程的重要类脂生物标志物.本... 由微生物介导的海洋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五环三萜的藿类化合物(hopanoids),包括以细菌藿多醇(BHPs)为主的生物藿类和藿烷等地质藿类,是指示近现代环境和重建古环境中碳氮循环过程的重要类脂生物标志物.本文总结了藿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和生理功能,及在海洋碳氮循环关键过程(固氮、硝化、厌氧氨氧化、甲烷氧化和陆源有机质输入)中的指示作用.微生物膜脂中的藿类化合物主要由hpn基因编码的藿类合成和修饰酶调控,与微生物理化特征及环境条件具有密切关系.2-甲基藿类、2-甲基环醇醚和不饱和环醇醚等藿类化合物可调节细胞膜的氧渗透性以发挥固氮酶保护作用,可指示环境中固氮蓝细菌及其固氮过程.细菌藿四醇异构体之一的BHT-x是海洋厌氧氨氧化菌Candidatus Scalindua的专属产物,可指示海洋厌氧氨氧化和低氧环境.土壤标志物BHPs及陆源输入指标Rsoil可追踪陆源有机质向海洋环境的输入和迁移.35-氨基BHPs和3-甲基(氨基)BHPs可指示好氧甲烷氧化活动.细菌藿六醇和3-甲基细菌藿六醇可指示亚硝酸盐型甲烷氧化活动.未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仪器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藿类化合物在指示海洋碳氮循环过程方面势必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藿类化合物 细菌藿多醇(BHPs) 海洋循环 好氧甲烷氧化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锶同位素在海洋地球化学循环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百蝉 冯兰平 +2 位作者 王倩 陶云 周炼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0-105,共6页
非传统稳定锶同位素(δ^(88)/^(86)Sr)的研究近年来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讨论稳定锶同位素在海洋地球化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稳定锶同位素(δ^(88)/^(86)Sr)在自然界主要储库中的组成、显生宙海水δ^(88... 非传统稳定锶同位素(δ^(88)/^(86)Sr)的研究近年来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讨论稳定锶同位素在海洋地球化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稳定锶同位素(δ^(88)/^(86)Sr)在自然界主要储库中的组成、显生宙海水δ^(88)/^(86)Sr的变化规律和海洋中锶同位素系统平衡的评估。海水中的锶同位素组成在显生宙发生过较大的变化,通过对海洋锶同位素体系对各输入和输出通量组成动态变化的响应评估表明,现代海洋锶同位素体系处于不平衡状态,这一现象被归因于冰期后的风化顶峰尚未结束。联立放射性锶同位素87Sr/^(86)Sr和稳定同位素δ^(88)/^(86)Sr所建立的完整的锶同位素体系相较传统放射性锶同位素87Sr/^(86)Sr能够对海洋锶地球化学循环的动态过程进行更好的评估,在海洋地球化学相关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88/86^Sr 同位素分馏 海洋地球化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地球系统模式模拟的气候变化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双晶 曹龙 李娜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08-416,共9页
使用维多利亚大学的地球系统模式进行模拟,选取1800-2500年间较高的CO2浓度情景(RCP8.5),分析由于CO2增加引起的气候变化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当气候敏感度为3.0K时,相对于无气候变化,到2100年,由于大气CO2增加造成的气候变化导致海表... 使用维多利亚大学的地球系统模式进行模拟,选取1800-2500年间较高的CO2浓度情景(RCP8.5),分析由于CO2增加引起的气候变化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当气候敏感度为3.0K时,相对于无气候变化,到2100年,由于大气CO2增加造成的气候变化导致海表面温度升高2.7K,北大西洋深水流量减少4.5 Sv,海洋对人为碳的年吸收减少0.8 PgC;比较人为溶解无机碳在海洋中的垂直累积分布,发现气候变化对海洋吸收大气CO2的影响在北大西洋区域最明显.1800-2500年,相对于不考虑气候变化的情景,模式模拟的气候变化导致整个海洋对人为碳的累积吸收总量减少23.1%,其中北大西洋减少32.0%.此外,比较不同气候敏感度(0~4.5 K,间隔为0.5 K)的模拟结果发现,气候敏感度越高,气候变化对海洋吸收CO2能力的抑制作用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海洋循环 循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4)Th/^(238)U不平衡法及其在海洋颗粒物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韦兵兵 李江涛 +2 位作者 张利 刘乾峰 方家松 《海洋地质前沿》 2015年第11期1-9,共9页
一直以来,对于测定从海洋表层到深层整个全水柱的颗粒物输出通量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放射性元素^(234)Th因其合适的半衰期(t_(1/2)=24.1d)和超强的颗粒物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示踪颗粒物的循环以及和生物有关的海洋过程,并且^(234)Th/^(2... 一直以来,对于测定从海洋表层到深层整个全水柱的颗粒物输出通量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放射性元素^(234)Th因其合适的半衰期(t_(1/2)=24.1d)和超强的颗粒物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示踪颗粒物的循环以及和生物有关的海洋过程,并且^(234)Th/^(238)U不平衡法因其采样简单且能得到高分辨率的垂向和水平向数据而具有更远的发展前景。主要介绍了^(234)Th/^(238)U不平衡法的原理、发展历史、采样和分析方法及其在海洋颗粒物循环过程和其他海洋学研究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并重点探究其对于研究颗粒物有机物再矿化过程和受控机制以及深海碳循环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4Th/238U不平衡法 海洋颗粒物 输出通量 再矿化过程 海洋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海洋硅循环及研究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东栋 Jill NSUTTON +2 位作者 Aude LEYNAERT Paul J.TREGUER 刘素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7-58,共12页
海洋硅循环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过程之一,对调控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海洋酸碱度和多种元素(氮、磷、铁、铝等)的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在当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日益增强的背景下,硅循环与“生物泵”及碳循环的紧密联系,是其... 海洋硅循环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过程之一,对调控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海洋酸碱度和多种元素(氮、磷、铁、铝等)的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在当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日益增强的背景下,硅循环与“生物泵”及碳循环的紧密联系,是其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研究热点的主要原因。海洋中硅的外部来源主要为河流、地下水、大气沉降、海底玄武岩风化作用和海底热液输送5个途径,在全球气温变暖趋势的影响下,极地冰川融化成为高纬度海域不可忽视的硅源。生物硅在沉积物中的埋藏、硅质海绵和生物硅的反风化作用是重要的海洋硅移除过程。海洋硅循环过程复杂,受生物(生物吸收、降解)、物理(吸附、溶解)和化学(矿化分解和反风化作用)多重因素的影响,针对海洋硅循环关键过程的研究有助于综合评估海洋硅的“源-汇”和收支。本文总结了海洋硅循环的主要过程及海洋硅的收支,根据国际和国内研究现状讨论了当前海洋硅循环研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现有研究成果显示,海洋硅的外源输入和输出通量比以往的评估分别增加了2.4和2.2倍。在短时间尺度内(<8 ka),全球海洋中硅的收支大致平衡,海洋硅循环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河流输送至陆架边缘海的硅通量发生变化,可能影响硅藻等海洋浮游植物种群结构,是未来海洋硅循环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陆架边缘海较高沉积速率和强烈的反风化作用提高了该区域生物硅的埋藏效率,准确评估该区域生物硅的埋藏通量仍是亟须解决的难题。目前的研究评估了全球海洋浮游硅藻、硅质海绵以及放射虫生产力,而海洋底栖硅藻生产力的贡献受到忽视,未来需要关注底栖硅藻对生物硅的贡献及其在海洋硅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循环 收支 生物硅 海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25
15
作者 吴立新 荆钊 +5 位作者 陈显尧 李才文 张国良 王师 董波 庄光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2,共12页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和国家安全的屏障,是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到目前为止,广袤深邃的海洋只有5%的区域被人类探索,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实现“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和国家安全的屏障,是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到目前为止,广袤深邃的海洋只有5%的区域被人类探索,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实现“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根本,事关国家发展的命脉。海洋问题的复杂性使其无法通过单一学科的研究得以解决。目前,我国海洋科学的研究已逐步从过去的跟跑阶段进入并跑阶段,但原始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本文回顾分析了我国海洋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态势,对标找出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展望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指出围绕海洋多尺度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健康海洋、海洋生命过程、跨圈层流固耦合、快速变化的极地系统、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科学前沿,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开展跨尺度、跨圈层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组织并发起我国主导的国际大科学计划,从而显著提升我国在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切实提高保障国家安全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能力,为建设海洋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科学 海洋能量物质循环 跨圈层耦合 可持续发展 多学科交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状海滩粘土不固结不排水循环特性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建华 刘振纹 +1 位作者 袁中立 陈国祥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36-240,共5页
通过循环三轴试验 ,研究了沿海滩涂浅层粘土的不固结不排水循水特性 ;依据试验结果分析 ,提出了描述循环累积应变变化的合理方式 ,从而把变形与强度的变化统一表示出来 ;分析了实际问题中累积应变对土单元静应力状态的影响 。
关键词 海洋土力学 海洋循环特性 循环累积应变 循环强度 海滩粘土 循环应力 不固结不排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反风化作用与关键元素循环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守业 贾琦 +2 位作者 许心宁 武雪超 连尔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34,共9页
海洋环境中的反风化作用是指硅与可溶性阳离子结合形成自生铝硅酸盐矿物(黏土),同时消耗海洋碱度并释放CO_(2)的过程。反风化假说提出半个多世纪以来,作为全球海洋碳、硅和关键元素循环以及海洋碱度的重要调控机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 海洋环境中的反风化作用是指硅与可溶性阳离子结合形成自生铝硅酸盐矿物(黏土),同时消耗海洋碱度并释放CO_(2)的过程。反风化假说提出半个多世纪以来,作为全球海洋碳、硅和关键元素循环以及海洋碱度的重要调控机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反风化作用可发生在河口三角洲与边缘海、热液或深埋藏的成岩环境以及深海远洋等环境,但不同海洋环境中的反风化反应从发生时间尺度到反应限制因素都具有差异。反风化作用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自生硅酸盐矿物的直接观测、孔隙水与沉积物的化学分析、实验模拟和模型研究等,而反风化作用的程度量化、限制因子解析和对海洋关键元素循环的影响一直是反风化研究的关键问题。当前快速发展的非传统稳定(金属)同位素技术为反风化研究带来了新机遇。东亚大陆边缘发育世界特大河口三角洲、宽广陆架以及特色热液活动区,泥质沉积体系发育,界面交换活跃,是开展大陆边缘反风化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风化 海洋元素循环 循环 自生黏土 大陆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二维碳循环模式中表层CO_2分压分布对物理和生化过程的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4
18
作者 浦一芬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1-308,共8页
利用二维印度洋碳循环模式的模拟结果,集中对表层海洋中的CO2分压分布及其控制因子、海洋生物对海气CO2交换的影响、海洋营养物含量的改变和海洋环流的改变对大气CO2浓度的影响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并与实际的GEOSECS观测数据的分... 利用二维印度洋碳循环模式的模拟结果,集中对表层海洋中的CO2分压分布及其控制因子、海洋生物对海气CO2交换的影响、海洋营养物含量的改变和海洋环流的改变对大气CO2浓度的影响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并与实际的GEOSECS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做比较;研究了与表层海洋CO2分压相关的海洋条件,较详细讨论了形成海洋表层CO2源与汇系统的决定因素及其相对重要性,得到了海洋热力因子和海洋环流对海洋表层的CO2化学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生物过程仅处于次要地位的重要结论。此外,还利用建立的海洋碳模式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数值试验,详细讨论了海洋的物理化学因子改变对大气CO2浓度的可能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循环 印度洋 生化过程 物理化学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4)Th作为海洋学中示踪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江巧文 倪建宇 《海洋地质动态》 2008年第7期22-29,35,共9页
234Th是海洋中日、周、月时间尺度上和颗粒物运动有关的过程的良好示踪剂,常用于海洋碳循环最为重要的区域———真光层中颗粒物的循环,以及和生物中介有关的及一些相对较快发生的海洋过程的研究2。34Th对我们研究由CO2循环导致的全球... 234Th是海洋中日、周、月时间尺度上和颗粒物运动有关的过程的良好示踪剂,常用于海洋碳循环最为重要的区域———真光层中颗粒物的循环,以及和生物中介有关的及一些相对较快发生的海洋过程的研究2。34Th对我们研究由CO2循环导致的全球变暖问题,了解各种元素和化合物在海洋中的分布行为和最终归宿,促进全球质量平衡归宿模型的构建,研究某海域的生物泵与初级和新生产力,促进我们对海洋的进一步了解并引导它健康可持续地为人类所利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简要论述了234Th作为海洋学中示踪剂的原理和发展过程,比较了目前所使用的各种采样和测量方法,详细介绍了它在垂直通量、颗粒物循环、水平传输和沉积物动力学等方面的应用,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简要归纳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到目前为止,234Th仍然是最快的自然颗粒物活性计时器,而样品处理、分辨率和处理量等方面的进步则推动了234Th在海洋学研究中更广泛的应用。开阔大洋中很多234Th工作都是在JGOFS计划的支持下进行的,因此,234Th应用的潜在前景可针对JGOFS计划未完成的问题而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4Th 颗粒物 示踪剂 海洋循环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中新世以来西北太平洋氮同位素的变化记录
20
作者 王安庆 贾国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50,共11页
本研究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U1438B站位的沉积物岩芯中提取了有机质氮同位素(δ^(15)N_(org))的变化记录,以此重建了晚中新世(约8 Ma)以来西北太平洋表层海水氮同位素的变化历史,并探讨了与之相关的海洋氮循环演变过程。结果表明,U1... 本研究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U1438B站位的沉积物岩芯中提取了有机质氮同位素(δ^(15)N_(org))的变化记录,以此重建了晚中新世(约8 Ma)以来西北太平洋表层海水氮同位素的变化历史,并探讨了与之相关的海洋氮循环演变过程。结果表明,U1438B站位的δ^(15)N_(org)记录自晚中新世以来呈现出约2.3‰的长期增长趋势,并表现出阶段性特征:晚中新世呈现低值(3.98‰±0.25‰),至上新世升高(3.96‰~5.43‰),上新世-更新世转换期呈相对低值(4.66‰±0.28‰),第四纪以来再次持续升高(5.16‰±0.52‰)。综合分析认为,晚中新世以来δ^(15)N_(org)的长期增长趋势主要反映了热带东太平洋缺氧区水柱反硝化作用对海洋反硝化作用贡献的增加,并通过大洋环流传输至菲律宾海。具体来讲,西北太平洋晚中新世较低的δ^(15)N_(org)可能反映的是较弱的东太平洋水柱反硝化和海洋上层环流;上新世δ^(15)N_(org)的显著升高则指示了东太平洋反硝化信号的增强;第四纪δ^(15)N_(org)的继续升高则与气候变冷、海平面大幅下降和东太平洋最小含氧带扩张所导致的水柱反硝化贡献持续增大有关。而区域的固氮作用对西北太平洋氮同位素的演化,包括上新世-更新世转换期的相对低值(固氮加强)和第四纪再次升高(固氮减弱)也可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总之,菲律宾海U1438B站位的δ^(15)N_(org)记录可视为广阔太平洋氮循环过程的“区域表达”,它既捕捉到了驱动太平洋氮循环格局发生转变的重大事件(如热带东太平洋最小含氧带的演化),也受到了区域固氮作用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可能揭示出更精细的晚新生代太平洋的氮循环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同位素 海洋循环 固氮作用 反硝化作用 晚中新世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