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岛近岸特征环境中海洋异养细菌的分布规律及其分子鉴定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筠 周宏霞 +3 位作者 刘佳琳 张跃峰 陈吉祥 张晓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65-970,共6页
研究海洋微生物特征,从青岛近岸养殖密集区、工业区、洁净区分离了428株海洋异养细菌,采用BIOLOG技术对其进行了鉴定和聚类,从中选出13株具有代表性的菌株,克隆其16SrDNA片段,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它们分别属于弧菌属(Vibrio)、不动... 研究海洋微生物特征,从青岛近岸养殖密集区、工业区、洁净区分离了428株海洋异养细菌,采用BIOLOG技术对其进行了鉴定和聚类,从中选出13株具有代表性的菌株,克隆其16SrDNA片段,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它们分别属于弧菌属(Vibrio)、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海单胞菌属(Oceanimonas)、噬纤维菌属(Cellulophaga)、赤细菌属(Erythrobacter)和Rhodovirga。在3种特征环境中,海洋异养细菌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中洁净区的特征类群属于弧菌属(Vibrio),工业区的特征类群属于弧菌属(Vibrio)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养殖密集区的特征类群属于弧菌属(Vibrio)、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海单胞菌属(Oceanimonas)、赤细菌属(Erythrobacter)、噬纤维菌属(Cellulophaga)和噬冷菌属(Algoriphag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异养细菌 分子分类鉴定 16Sr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异养细菌对无机氮吸收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秋璐 周燕遐 +1 位作者 王江涛 袁泽轶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1-234,共4页
着眼于海洋异养细菌对无机氮的吸收研究,在不同的海区和河流中,通过对环境因素的分析和比较,发现不同环境影响因子作用下,异养细菌对无机氮吸收具有选择性,同时也发现,这与异养细菌本身的生理特性也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 海洋异养细菌 无机氮 选择性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异养细菌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方法 被引量:6
3
作者 赵三军 岳海东 肖 天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1-23,共3页
  随着人类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不断研究和探索,海洋异养细菌在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稳定性方面的重要性被人们广泛认可并展开深入研究。国际领域的一些有关海洋与全球变化的重大研究项目如:全球海...   随着人类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不断研究和探索,海洋异养细菌在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稳定性方面的重要性被人们广泛认可并展开深入研究。国际领域的一些有关海洋与全球变化的重大研究项目如: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异养细菌 生物量 生产力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围隔中异养细菌与环境中氮、磷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张进兴 李瑞香 +1 位作者 孙修勤 逄爱梅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5-100,共6页
利用海洋围隔生态系统实验装置,向海水中施加不同浓度的氮和磷,研究海洋异养细菌与海水环境中氮、磷的关系。结果表明,实验开始后海洋异养细菌的数量就迅速增加,并且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第7~8天达到峰值。但在海洋异养细菌数量达... 利用海洋围隔生态系统实验装置,向海水中施加不同浓度的氮和磷,研究海洋异养细菌与海水环境中氮、磷的关系。结果表明,实验开始后海洋异养细菌的数量就迅速增加,并且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第7~8天达到峰值。但在海洋异养细菌数量达到峰值后,海水中氮和磷的浓度有所回升,磷元素促进了海洋异养细菌的快速生长和繁殖,同时海洋异养细菌在一定程度上也利用了无机氮,海洋异养细菌的数量与海水环境中氮和磷的浓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异养细菌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异养浮游细菌生物量及生产力的制约因素 被引量:31
5
作者 白洁 张昊飞 +1 位作者 李岿然 孙靖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94-602,共9页
根据海洋异养浮游细菌既是分解者 ,又是生产者的特点 ,从生态学方面探讨了海洋异养浮游细菌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研究现状及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制约因素。认为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的海洋异养浮游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海洋异养浮游细菌既是分解者 ,又是生产者的特点 ,从生态学方面探讨了海洋异养浮游细菌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研究现状及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制约因素。认为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的海洋异养浮游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溶解性有机碳的性质及含量、无机营养盐浓度、海水温度、微量金属元素 (如铁 )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浮游细菌 生物量 生产力 生态学 海洋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检测海洋浮游异养细菌异质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赵苑 董逸 +3 位作者 李海波 赵丽 张武昌 肖天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23,共12页
海洋浮游异养细菌(以下称浮游细菌)存在个体间的异质性,对浮游细菌异质性的研究是理解细菌生产、代谢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重要作用的基础。流式细胞术具有快速分析大量细菌个体的能力,除了用来分析样品中细菌的丰度外,流式细胞术... 海洋浮游异养细菌(以下称浮游细菌)存在个体间的异质性,对浮游细菌异质性的研究是理解细菌生产、代谢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重要作用的基础。流式细胞术具有快速分析大量细菌个体的能力,除了用来分析样品中细菌的丰度外,流式细胞术和细胞染色技术结合,被用来研究自然海水中浮游细菌在细胞膜完整性、CTC(5-氰基-2,3-二(4-甲基苯基)四唑氯化物)呼吸功能和核酸含量三个方面的异质性。尽管国外已经有较多研究,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尚比较缺乏,本文综述了自然海区浮游细菌这三项异质性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不同海区(主要是近岸)浮游细菌的异质性及其随环境的变化,以期推动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工作。目前对其异质性的变化机制尚没有很好的理论解释,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针对大洋深海和极区,有关长期变化、全球变暖以及酸化等对浮游细菌异质性的影响研究需要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浮游细菌 流式细胞术 细胞膜完整性 CTC活性 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陆源排污口邻近海域异养细菌的组成与分布 被引量:2
7
作者 刘霜 李永霞 +4 位作者 刘旭东 崔正国 王亚楠 孙蓓蓓 宋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3-29,共7页
对青岛近海度假区、港口区、养殖区、工业区4类排污口邻近海域异养细菌的组成与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海洋异养细菌平板涂布培养法分离细菌,基于16S rDNA的扩增性DNA限制性酶切片段分析(ARDRA)进行聚类筛选并测序鉴定。结果显示,青岛... 对青岛近海度假区、港口区、养殖区、工业区4类排污口邻近海域异养细菌的组成与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海洋异养细菌平板涂布培养法分离细菌,基于16S rDNA的扩增性DNA限制性酶切片段分析(ARDRA)进行聚类筛选并测序鉴定。结果显示,青岛排污口邻近海域可异养培养的菌株分布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4个细菌类群,变形菌门细菌数量占总测序数量的68%,其中γ-变形菌纲的数量在变形菌门中占88%;不同海域中细菌组成与分布有所不同,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细菌种类较少且各海域分布有所不同,但γ-变形菌纲的弧菌属细菌(Vibrio sp.)在4类海域中均被发现,占总检测量的18.54%,其中溶藻胶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占弧菌总量的25%。不同海域也检测到V.parahaemolyticus、V.harveyi、V.campbellii、V.parahaemolyticus等水产养殖业的潜在致病菌。根据16S rDNA系统进化关系和细菌门类聚类分析得到的结论推断,工业区与养殖区海域的细菌组成和分布相似度较高,推断各海域的细菌组成与排污口类型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污口 海洋异养细菌 16S RDNA 弧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排污口邻近海域异养细菌的组成与分布 被引量:2
8
作者 刘霜 李永霞 +3 位作者 刘旭东 王亚楠 孙蓓蓓 宋帅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4年第1期22-25,共4页
对渤海4个重点监测排污口(北塘、大蒲河、弥河和虞河)邻近海域异养细菌的组成和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到的各排污口邻近海域的细菌隶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 对渤海4个重点监测排污口(北塘、大蒲河、弥河和虞河)邻近海域异养细菌的组成和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到的各排污口邻近海域的细菌隶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4个细菌类群,其中变形菌门的细菌最丰富。各排污口的优势菌有所不同,北塘、弥河2个采样点的优势菌分别为Bacillus sp.、Pseudoalteromonas sp.,大蒲河采样点的优势菌为Vibrio sp.和Oceanospirillum sp.,虞河采样点的优势菌为Shewanella sp.和Bacillus sp.。多维尺度分析表明,北塘和虞河采样点的细菌种群特征较相近,细菌种群分布特征可能与排污口的海洋环境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污口 海洋异养细菌 16SrDNA 优势菌 多维尺度分析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