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星载SAR遥感图像反演海洋大气边界层高度 被引量:5
1
作者 范开国 黄韦艮 +2 位作者 贺明霞 傅斌 施英妮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37-1143,共7页
本研究将边界层相似理论与对流理论应用到具有海洋大气边界层(Marin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MABL)对流特征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遥感图像,探讨了星载SAR遥感图像描述海气应力作用下水平扰动尺度变化... 本研究将边界层相似理论与对流理论应用到具有海洋大气边界层(Marin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MABL)对流特征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遥感图像,探讨了星载SAR遥感图像描述海气应力作用下水平扰动尺度变化的潜在可能性.针对具有三维对流涡旋Cell和二维水平滚轴涡旋Roll特征的星载SAR遥感图像,反演了中国海海域MABL高度,并与同步实验获取的MABL高度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具有对流特征的星载SAR遥感图像反演MABL高度是可行的,展示了以高分辨率、大面积观测为特点的星载SAR遥感图像探测MABL的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 海洋大气边界层 相似理论 对流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冰洋春夏季海洋大气边界层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范绍佳 WANG Qing +1 位作者 邓茂芝 汪华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94,共4页
采用 1998年北冰洋表面热量平衡 (SHEBA)试验的飞机探测资料 ,分析北冰洋春、夏季海洋大气边界层 (MABL)的特征。结果表明 :春季北冰洋MABL基本为近中性层结 ,夏季为弱稳定层结 ;春季边界层高度高于夏季。MABL垂直结构可分为近地层、云... 采用 1998年北冰洋表面热量平衡 (SHEBA)试验的飞机探测资料 ,分析北冰洋春、夏季海洋大气边界层 (MABL)的特征。结果表明 :春季北冰洋MABL基本为近中性层结 ,夏季为弱稳定层结 ;春季边界层高度高于夏季。MABL垂直结构可分为近地层、云下混合层、云层和逆温层 ;MABL顶的层积云呈块状分布 ,云层内湍流输送活跃 ;通量输送水平不均匀 ,动量、感热通量多向下输送、潜热通量向上输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大气边界层 湍流结构 北冰洋 近中性层结 弱稳定层结 块状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大气边界层内臭氧和氮氧化物浓度日变化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琦 高会旺 林绍迎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14,共6页
利用MECCA大气化学模式,考虑卤素类(Br,Cl和I)物质的化学过程,对海洋大气边界层内臭氧和NOx的日变化进行了模拟,并与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当考虑这些影响后,φ(O3)略有降低并且产生峰值的时间提前,这主要是由于Br,BrO,Cl和ClO... 利用MECCA大气化学模式,考虑卤素类(Br,Cl和I)物质的化学过程,对海洋大气边界层内臭氧和NOx的日变化进行了模拟,并与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当考虑这些影响后,φ(O3)略有降低并且产生峰值的时间提前,这主要是由于Br,BrO,Cl和ClO等物质浓度在日出后很快达到峰值所致,基于同样的原因,NO2变化也有类似的特点.在清洁环境下,海洋大气边界层内臭氧的消耗主要由HOx,O(1D)+H2O和卤素控制,白天以卤素对臭氧的消耗为主.此外还模拟了不同φ(NOx)下臭氧的日变化,得出在高φ(NOx)情况下,边界层内臭氧可由净损耗变为净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素 海洋大气边界层 臭氧 NO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边界层高度诊断方法对海洋大气边界层高度诊断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董议文 张蕴斐 +3 位作者 张戈 韩博 李响 易侃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4-72,共9页
利用南海北部2019年6—7月的船载GPS秒级探空数据,对比研究了5种不同的边界层高度诊断算法在计算海洋大气边界层高度方面的适用性,并利用该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海气边界层高度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相对湿度梯度法和比湿梯度法诊断的... 利用南海北部2019年6—7月的船载GPS秒级探空数据,对比研究了5种不同的边界层高度诊断算法在计算海洋大气边界层高度方面的适用性,并利用该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海气边界层高度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相对湿度梯度法和比湿梯度法诊断的边界层高度普遍偏高,且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气块法、位温梯度法和理查森数法诊断的边界层高度较为合理,且理查森数法诊断结果不确定性最小;南海北部6—7月的平均边界层高度在500~700 m,边界层高度日变化平均约为278 m,总体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降低,每日14时达到最大值。边界层高度的日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其变化趋势与海表温度及气温的变化趋势一致;同时,南海季风带来的大量暖湿气流及海洋的特殊环境的原因,海气温差较小,导致海上湍流活动受到抑制,平均边界层高度相对较低,边界层高度日变化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大气边界层高度 GPS探空 诊断算法 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SAR图像的海洋大气边界层特征参数的反演 被引量:3
5
作者 万凯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0-327,共8页
针对中国南海ERS-2/SAR三维对流涡旋图像,分别利用Young的协方差方法和惯性子域方法,反演了对流海洋大气边界层高度、海洋大气边界层垂直对流尺度速度、表面浮力通量、Obukhov长度、稳定性校正后的海面风速和海面风速稳定性校正因子。... 针对中国南海ERS-2/SAR三维对流涡旋图像,分别利用Young的协方差方法和惯性子域方法,反演了对流海洋大气边界层高度、海洋大气边界层垂直对流尺度速度、表面浮力通量、Obukhov长度、稳定性校正后的海面风速和海面风速稳定性校正因子。结果表明,2种反演方法的结果符合较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利用协方差方法和惯性子域方法从卫星SAR图像反演海洋大气边界层参数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大气边界层 合成孔径雷达(SAR)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南极海洋边界层大气CH_4浓度及其δ^(13)C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刘雅淑 朱仁斌 徐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17-1021,1035,共6页
在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用Tedlar气袋采集了"雪龙号"考察船航线上海洋边界层大气样品,在室内分析了样品中CH4浓度及其分子的δ13C值,结果表明:在28.5°N^40°S区域,海洋边界层大气CH4浓度波动较大,峰值较多,... 在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用Tedlar气袋采集了"雪龙号"考察船航线上海洋边界层大气样品,在室内分析了样品中CH4浓度及其分子的δ13C值,结果表明:在28.5°N^40°S区域,海洋边界层大气CH4浓度波动较大,峰值较多,平均值为(2.97±1.51)×10-6,明显高于全球大气CH4的平均浓度(约1.8×10-6),这主要与该区域的航迹靠近陆地,受人为源的影响有关;在40°S^69.17°S航迹,远离人类活动区,洋面大气CH4的浓度较稳定,平均浓度值为(1.92±0.14)×10-6,接近于目前全球大气CH4平均浓度.航线上CH4分子的δ13C的变化范围为:-37.49‰^-24.87‰,平均为-34.5±3.0‰.在28.5°N^40°S区域,边界层大气中CH4分子的δ13C值较高且波动较大,表明洋面大气的CH4浓度受到来自富13C的化石燃料、生物质燃烧等人为源的强烈影响;在40°S^69.17°S区域,δ13C值较稳定.海洋边界层大气的CH4浓度分布与大气温度也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4浓度 碳同位素 海洋边界层大气 南极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天气尺度扰动过程对东海北部大气边界层垂直结构的影响
7
作者 王磊 张苏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20,共8页
利用2013年6月船载GPS探空、云高仪资料,结合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卫星资料,分析一次天气尺度扰动(锋面过境)过程对东海北部海洋大气边界层(MABL)垂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梅雨锋影响,航测区域上空在整个过程中都有低云覆盖,MABL... 利用2013年6月船载GPS探空、云高仪资料,结合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卫星资料,分析一次天气尺度扰动(锋面过境)过程对东海北部海洋大气边界层(MABL)垂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梅雨锋影响,航测区域上空在整个过程中都有低云覆盖,MABL没有呈现日变化特征;当MABL为稳定边界层时,锋面与站位距离越近,站位上空增强的上升运动导致MABL高度越高。梅雨锋过境前后云层之上都覆盖有较为稳定的逆温层,受锋面抬升作用,云底高度和云顶逆温层高度在锋面过境后高度变高;锋面过境导致航测区域上空700hPa以下大气的上升运动增强,水汽上升到更高位置,云底从MBAL中脱离。锋面过境后,3 000m以下整层大气相对湿度较大,大气层结退耦的产生导致云分层形成高度不同的多层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探空 海洋大气边界层 梅雨锋 低云 逆温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船载GPS探空数据的黄东海大气边界层高度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孔扬 张苏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0,共10页
根据2012年5、11月2次船载GPS探空资料,结合CFSR再分析、OISST海温、沿岸站位L波段雷达数据等,对黄东海海洋大气边界层(MABL)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GPS探空数据表明,正的海气温差产生对流边界层,负的为稳定边界层。相比... 根据2012年5、11月2次船载GPS探空资料,结合CFSR再分析、OISST海温、沿岸站位L波段雷达数据等,对黄东海海洋大气边界层(MABL)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GPS探空数据表明,正的海气温差产生对流边界层,负的为稳定边界层。相比陆地边界层,MABL的日变化很小。5月份,MABL较低,暖区的海气温差大小与MABL高度相关,而冷区风切变的影响较为显著,太阳辐射也能一定程度上影响MABL高度。11月,MABL远高于5月,海气温差、太阳辐射均能影响MABL高度,风切变贡献很小。5月份海洋锋暖水侧的水汽能到达MABL以上,冷水侧水汽则维持在MABL中;11月水汽被限制在MABL以内。通过青岛、洪家站的L波段雷达数据对比,得到沿岸地区的大气边界层具有与MABL相同的季节变化,能够代表黄、东海MABL特征,但日变化更加剧烈,因此在替代研究海上MABL日变化时具有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大气边界层 GPS探空 海气温差 水汽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夏季海雾的边界层结构特征及其与春季海雾的对比 被引量:25
9
作者 任兆鹏 张苏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3-30,109,共9页
利用海上浮标站、高分辨率数字式探空仪等多种观测手段和三维中尺度模式,对2008年7月7-11日1次夏季黄海海雾过程的边界层结构特征进行了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并将结果与春季的黄海海雾个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夏季海洋大气边界层... 利用海上浮标站、高分辨率数字式探空仪等多种观测手段和三维中尺度模式,对2008年7月7-11日1次夏季黄海海雾过程的边界层结构特征进行了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并将结果与春季的黄海海雾个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夏季海洋大气边界层(MABI,)中无强逆温层,静力稳定度较春季下降,有利于湍流的发展。加之水汽量较大,容易形成比较厚的雾(500m);春季低空有明显逆温层,水汽供应量较少,但强稳定的层结可以使水汽局限于比较低的空中,形成比较薄的雾层(200m)。(2)在夏季风控制下,青岛近海海洋大气边界层(MABL)中高、低层气块均来自海洋上空,温湿属性差异不大,使得温度垂直差异较小;春季MABL中高、低层气块分别来自陆地和海洋,来自陆地的暖、干气流和海洋的冷却效应导致强逆温层和雾区上方干层的出现。(3)夏季海雾的含水量大,水汽在凝结成雾的过程中放出更多的凝结潜热,雾中的海表面气温(SAT)明显高于海表面水温(SST);春季雾顶强烈的长波辐射冷却和湍流混合使雾中气温明显下降,雾中SAT与SST更加接近,甚至出现SAT小于SST。以上结果有助于对海雾形成机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海洋大气边界层 结构特征 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对黑潮延伸区中尺度海洋涡旋的响应——冬季暖、冷涡个例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马静 徐海明 董昌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38-452,共15页
采用动态合成、带通滤波等方法,通过对冬季黑潮延伸区暖、冷两个中尺度海洋涡旋的分析,研究了大气对中尺度海洋涡旋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海表温度(SST)与近海面风速的正相关关系在涡旋的动态合成图上清晰可见,暖(冷)涡上空对应10 m风... 采用动态合成、带通滤波等方法,通过对冬季黑潮延伸区暖、冷两个中尺度海洋涡旋的分析,研究了大气对中尺度海洋涡旋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海表温度(SST)与近海面风速的正相关关系在涡旋的动态合成图上清晰可见,暖(冷)涡上空对应10 m风速的极大(小)值,即海洋对大气的强迫作用在日时间尺度上表现显著;SST高低值中心基本对应10 m风无辐散区,暖(冷)涡上空为异常正(负)涡度分布;暖(冷)涡上空潜热、感热通量增大(减小),降低(增大)大气稳定度,从而加强(减弱)边界层垂直混合作用,使得海洋大气边界层增厚(变薄)。暖(冷)涡旋上空对应摩擦速度极大(小)值,反映了湍流粘性力在高(低)海温中心增大(减小)的特征,表明动量垂直混合机制在中小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中起着主要作用。中尺度海洋涡旋能够影响大气瞬变扰动,大气瞬变扰动强度在暖(冷)涡下游上空出现极大(小)值,该影响不仅表现在海洋大气边界层,在自由大气中低层也有较为清晰的反映。此外,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入手,发现斜压能量转换在中尺度海洋涡旋影响大气瞬变扰动强度中贡献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延伸区 中尺度海洋涡旋 动态合成 海洋大气边界层 瞬变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气边界层内风电场尾流及功率特性的中尺度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乐可定 郁冶 +4 位作者 王异成 吴春雷 王强 罗坤 樊建人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3-40,共8页
研究基于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测(WRF)模型,耦合海洋模型和风电场参数化方案,探讨了海洋边界层下的海上风电场尾流效应和功率输出特性。结果发现:海上风电场尾流易发生混合,导致较强的风速亏损,严重影响下游风力机的功率输出。由于大气和海... 研究基于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测(WRF)模型,耦合海洋模型和风电场参数化方案,探讨了海洋边界层下的海上风电场尾流效应和功率输出特性。结果发现:海上风电场尾流易发生混合,导致较强的风速亏损,严重影响下游风力机的功率输出。由于大气和海洋之间的动量、热量及水汽等通量交换,速度亏损表现出更强的水平扩散,风电场尾流恢复加速,最终尾流长度缩短。另外,风电场的尾流特性和功率输出与风力机布局相关,海气相互作用增强了尾流延伸的稳定性,削弱了风电场的非局地性影响。研究表明使用多物理耦合模型探究海上风电场运行特性是尤为关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大气边界层 海上风电场 海面 尾流特性 功率输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黑潮暖水区一次夜间云覆盖边界层发展过程的大涡模拟——辐射强迫研究
12
作者 郭九华 张苏平 +1 位作者 衣立 刘敬武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9,共9页
2015年4月2日,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船在东海黑潮暖水区观测到了一次夜间云顶逆温边界层发展的过程。本文利用船载数据及UCLA_LES3.0模式进行数值模拟,讨论边界层发展的原因以及云对边界层发展的作用。结果显示,海表潜热通量的供应使边... 2015年4月2日,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船在东海黑潮暖水区观测到了一次夜间云顶逆温边界层发展的过程。本文利用船载数据及UCLA_LES3.0模式进行数值模拟,讨论边界层发展的原因以及云对边界层发展的作用。结果显示,海表潜热通量的供应使边界层内水汽增多,水汽抬升凝结成云。云的产生使边界层内水汽通量、热通量以及垂向湍流速度的分布发生改变,云区的水汽通量变大,云顶的热通量发生突变,云区和近表面层均有湍流速度的极大值,云底有湍流速度的极小值。云形成过程中通过改变边界层内浮力项的贡献影响边界层的垂直结构,云区有正的浮力项贡献,云底以下有负的浮力项贡献。云顶长波辐射主要影响边界层中上层,在关闭辐射强迫后,边界层内比湿和位温的廓线没有明显变化,但最大垂直速度减小了20%,垂向积分的湍流动能降低了约30%,垂向湍流速度在边界层中上层不存在极大值,边界层内热通量廓线没有突变,水汽通量和热通量廓线分布与晴空边界层廓线相当。本研究通过数值试验证明了云顶长波辐射效应对大气边界层的反馈作用,为理解云与边界层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大气边界层 大涡模拟 湍流动能 水汽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层积云发展过程对黑潮延伸体海洋锋强迫的响应研究——观测与机制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苏平 王媛 +2 位作者 衣立 刘海坤 王倩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7-235,共9页
由于缺乏海上现场观测,对天气尺度扰动下,海表面温度锋(海洋锋)对海洋大气边界层(MABL)垂直结构和MABL内海洋性低云(marine stratus)的影响研究较少。2014年4月12日,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号科学考察船在黑潮延伸体海区的海洋锋附近捕捉... 由于缺乏海上现场观测,对天气尺度扰动下,海表面温度锋(海洋锋)对海洋大气边界层(MABL)垂直结构和MABL内海洋性低云(marine stratus)的影响研究较少。2014年4月12日,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号科学考察船在黑潮延伸体海区的海洋锋附近捕捉到一次层积云的迅速发展。在比较稳定的天气形势下,由暖水侧向北穿越海洋锋时,云底和云顶高度升高,云区范围迅速扩大。本文利用多种大气—海洋联合观测数据,结合卫星观测和再分析资料,对此次层积云迅速发展的机理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海上低压后部西北风控制下,在海洋锋的暖水侧(下风方)形成热通量大值中心和低压槽,有助于高空西风动量下传,进而又使得海气界面热通量增加,这种正反馈效应为MABL内混合层厚度加大和云底/顶高度在海洋锋的下风方升高提供有利背景条件。4月12日09:00~12:00(协调世界时),来自日本本州岛陆地的低空暖平流到达该热通量中心上空,暖平流与热通量中心的共同作用,导致该时段近海面暖中心强度异常增加,MABL中静力不稳定层加深和低压槽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混合层厚度明显加深,云底高度升高,云区迅速发展。本研究有助于理解在复杂大气背景扰动下MABL对海洋强迫的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海洋大气边界层 层积云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层积云发展过程对黑潮延伸体海洋锋强迫的响应研究——数值模拟和试验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媛 张苏平 +2 位作者 衣立 刘敬斌 郭九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20,共11页
2014年4月12日,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号调查船在黑潮延伸体海区由暖水侧向北穿越海洋锋时,捕捉到了一次层积云云底和云顶高度升高的过程。本文利用船测数据结合WRF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和试验,对此次层积云迅速发展的机理进行了综合分析。结... 2014年4月12日,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号调查船在黑潮延伸体海区由暖水侧向北穿越海洋锋时,捕捉到了一次层积云云底和云顶高度升高的过程。本文利用船测数据结合WRF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和试验,对此次层积云迅速发展的机理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在黑潮延伸体区域,西北风控制下,海洋锋和来自日本本州岛陆地的低空暖平流共同作用使得层积云发展。通过数值试验发现,海洋锋作为背景场,为该区域提供了200W·m^(-2)的潜热通量并导致气压下降,从而在暖水侧产生了0.05m·s^(-1)的上升运动。同时,来自日本本州岛陆地的暖平流作为日尺度扰动,在09-12UTC到达潜热通量中心,导致该时段该区域2~3℃的增温和0.5hPa的降压。但两者并非单纯线性叠加,而是在海洋锋提供背景条件的前提下,暖平流产生触发作用,通过局地海气相互作用,使得该时段该区域垂直运动异常增强,进而造成云的异常发展。本研究有助于理解在复杂大气背景扰动扰动下MABL对海洋强迫的响应机理,同时对于理解海洋对边界层的影响又反馈到海洋的过程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海洋大气边界层 层积云 机理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大气折射率的相似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郭相明 康士峰 +1 位作者 赵栋梁 张玉生 《海洋预报》 2017年第3期71-76,共6页
基于边界层相似理论,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大气折射率的相似性,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大气折射率在不稳定大气条件和近中性条件下大气折射率近似满足相似理论,在稳定大气条件下大气折射率不满足相似理论假设。其次通过气象梯度塔测量的... 基于边界层相似理论,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大气折射率的相似性,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大气折射率在不稳定大气条件和近中性条件下大气折射率近似满足相似理论,在稳定大气条件下大气折射率不满足相似理论假设。其次通过气象梯度塔测量的水文气象参数计算的大气折射率剖面和开路涡度系统测量的数据计算的相似性特征量,实验研究了大气折射率的相似性,研究也表明大气折射率在稳定大气条件下不满足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折射率 相似理论 海洋大气边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探空数据的南海悬空波导预测模型研究
16
作者 成印河 钟卫 +2 位作者 赵彬彬 乔文丽 李晓冉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52,共9页
通过分析南海全球定位系统探空数据,揭示南海悬空波导的形成规律及其与海洋大气边界层高度的显著相关性。结果表明:南海悬空波导的发生概率约为60%,波导平均陷获层高度为786 m,平均海洋大气边界层顶高度为894 m,两者相关系数为0.64,存... 通过分析南海全球定位系统探空数据,揭示南海悬空波导的形成规律及其与海洋大气边界层高度的显著相关性。结果表明:南海悬空波导的发生概率约为60%,波导平均陷获层高度为786 m,平均海洋大气边界层顶高度为894 m,两者相关系数为0.64,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悬空波导强度和厚度与海洋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关系不明显。98%的悬空波导由湿度随高度锐减引起,其中约50%伴随着逆温现象。基于这些发现,建立了一个基于近海面温度和陷获层底温差估算悬空波导顶高的经验模型,在南海的应用表现优于美国卫星海上悬空波导高度估算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悬空波导 海洋大气边界层高度 经验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春季黄海海雾和东海层云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张苏平 刘飞 孔扬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41-352,共12页
结合多种观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对2011年3月12—13日的一次黄海海雾过程进行分析。观测数据分析表明:此次黄海海雾过程与东海层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地面高低压位置为水汽从层云区向北输送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黄海上空天气尺度下... 结合多种观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对2011年3月12—13日的一次黄海海雾过程进行分析。观测数据分析表明:此次黄海海雾过程与东海层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地面高低压位置为水汽从层云区向北输送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黄海上空天气尺度下沉运动,加强了海洋大气边界层(MABL)层结的稳定性,MABL顶自南向北高度降低,有利于水汽在向北输送过程中不断向海面聚集;下沉导致的干层以及逆温层对海雾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模式结果进一步证明天气尺度下沉运动与MABL内的下沉在29°—30°N附近同位相叠加,使得该海区上空的下沉运动明显增强,边界层高度迅速下降。下沉可能会导致气块温度升高,云滴蒸发,来自层云区的水汽随流场向北向下输送逐渐接近冷海面凝结成雾,近海面水汽的平流输送使海雾进一步向北发展。本研究为海雾预报提供新的参考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云 海雾 下沉 逆温层 海洋大气边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部沿海一次局地海雾抬升成云过程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苏平 龙景超 +2 位作者 尹跃进 杨万裕 杨伟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0,共10页
利用洪家站L波段雷达探空资料、高分辨率海气耦合模式再分析资料、静止气象卫星云图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一次黄东海海雾抬升为低云,使海雾消散的过程。发现近海面偏南风速突然增强,海洋大气边界层(MABL)中机械剪切加强,湍流混合层向... 利用洪家站L波段雷达探空资料、高分辨率海气耦合模式再分析资料、静止气象卫星云图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一次黄东海海雾抬升为低云,使海雾消散的过程。发现近海面偏南风速突然增强,海洋大气边界层(MABL)中机械剪切加强,湍流混合层向上发展,是导致海雾抬升转化为低云的主要原因。近海面风速突然增加与高空急流北抬、平均层槽脊振幅加大、槽前正涡度平流输入诱使地面低压系统发展、地面气压梯度力增大有关。近海面气温升高对海雾消散也有作用,气温升高的原因是暖平流、绝热下沉和海气界面热通量的综合效应。其中,东海海洋锋(STF)冷区的下沉气流可能对边界层内的绝热下沉增温和低云的形成高度有重要的影响。该研究为海雾消散预报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层云 湍流 海洋大气边界层 海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