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海洋原甲藻APBM(P.micans APBM)的5.8S rDNA及其转录间隔区(ITS)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张宝玉 王广策 +5 位作者 张炎 韩笑天 吕颂辉 齐雨藻 邹景忠 曾呈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4-272,共9页
对东海原甲藻 (Prorocentrumdonghaiense)和海洋原甲藻APBM (P .micansAPBM)的5 8SrDNA及其转录间隔区 (IT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 ,并分析了甲藻属 9株赤潮藻 ( 7株从GenBank获得 )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 ,海洋原甲藻... 对东海原甲藻 (Prorocentrumdonghaiense)和海洋原甲藻APBM (P .micansAPBM)的5 8SrDNA及其转录间隔区 (IT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 ,并分析了甲藻属 9株赤潮藻 ( 7株从GenBank获得 )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 ,海洋原甲藻APBM的ITS片段 (含5 8S区 )为 631bp ,东海原甲藻的 (含 5 8S区 )为 5 5 2bp ;东海原甲藻与从GenBank中获得的微小原甲藻相似程度较高 ,与甲藻属其他原甲藻相似程度较低 ;本文研究的海洋原甲藻APBM的ITS序列与其他原甲藻相似程度都较低并且在进化树上距离也较远。用ITS1或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树与用ITS + 5 8S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树反映的结果基本一致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甲藻 海洋原甲藻 ITS 序列分析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盐度、光照强度和pH对海洋原甲藻增长的效应 被引量:45
2
作者 王正方 张庆 吕海燕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5-18,共4页
采用微量移液稀释法对海洋原甲藻进行无菌培养,以研究温度、盐度、光照强度和pH对海洋原甲藻增长的效应。结果表明,海洋原甲藻最大增殖速率发生在温度为(25±1)℃、盐度为31、光照强度为3000lx、pH为8.0的环境条件下。海洋原甲藻... 采用微量移液稀释法对海洋原甲藻进行无菌培养,以研究温度、盐度、光照强度和pH对海洋原甲藻增长的效应。结果表明,海洋原甲藻最大增殖速率发生在温度为(25±1)℃、盐度为31、光照强度为3000lx、pH为8.0的环境条件下。海洋原甲藻在温度18—28℃、盐度为25—34、光照强度为1000—6500lx、pH为7.5—8.3范围内适宜生长。这一结果与观测到的海洋原甲藻赤潮发生时环境条件相近,其中温度的效应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原甲藻 赤潮 温度 盐度 光照强度 PH值 增长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溶藻细菌对海洋原甲藻的溶藻效应 被引量:6
3
作者 史荣君 黄洪辉 +3 位作者 齐占会 胡维安 田梓杨 戴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4993-5001,共9页
从深圳大鹏湾南澳赤潮爆发海域的表层海水中分离得到1株对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具有溶藻活性的海洋细菌,菌株编号为N10。利用液相感染法研究了该溶藻细菌的溶藻效果和溶藻作用方式。结果表明,菌株N10能使藻细胞失去运动活性... 从深圳大鹏湾南澳赤潮爆发海域的表层海水中分离得到1株对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具有溶藻活性的海洋细菌,菌株编号为N10。利用液相感染法研究了该溶藻细菌的溶藻效果和溶藻作用方式。结果表明,菌株N10能使藻细胞失去运动活性,并膨胀变形,细胞膜内物质聚集于一端,藻细胞最终破裂死亡。菌悬液接种到藻液中的量越大,初始细菌密度越高,其溶藻效果越强。菌悬液以1∶10的体积比接种到藻液中时,藻细胞在24 h的死亡率为83%,至72 h全部溶解死亡;体积比为1∶20的藻细胞在24 h的死亡率为71%,之后藻细胞密度略有波动,120 h时死亡率达77%;而体积比为1∶100的藻细胞密度在前24 h有所下降,死亡率达39%,之后藻细胞密度又开始明显上升;对照组的藻细胞密度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菌悬液过滤液和高温加热处理后的菌悬液过滤液对海洋原甲藻均无溶藻活性,表明菌株N10的溶藻方式为直接溶藻。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并与GenBank数据进行同源性检索,并结合细菌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菌株N10隶属于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中的Muricauda 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细菌 海洋原甲藻 溶藻效应 大鹏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黏土絮凝海洋原甲藻对水体中氮、磷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卢光远 宋秀贤 +2 位作者 俞志明 曹西华 袁涌铨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92-498,共7页
通过对比研究典型有害微藻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 Ehrenberg)自然消亡(A1组)及改性黏土絮凝(A2组)两种体系,考察两体系中氮、磷等主要水质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改性黏土能有效去除P.micans并影响其后期生长状态,0.4g/L改... 通过对比研究典型有害微藻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 Ehrenberg)自然消亡(A1组)及改性黏土絮凝(A2组)两种体系,考察两体系中氮、磷等主要水质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改性黏土能有效去除P.micans并影响其后期生长状态,0.4g/L改性黏土添加3.5h后去除率可达60%以上,且藻密度无二次增长.改性黏土絮凝藻华过程中能有效去除水体营养元素,A2组DIP和DIN较A1组分别降低85%和35%.另外,添加改性黏土对水体有机氮、磷影响值得关注,第33d A2组TON和TOP较A1组分别减少约120,6μmol/L.改性黏土对有机氮、磷存在一定的埋存保护作用,通过吸附絮凝、螯合等作用使有机氮、磷脱离水体系统,而自然消亡体系中的微藻消亡后将通过分解、矿化等过程快速进入水体参与再循环.该研究系统阐述了改性黏土絮凝P.micans对水体营养环境的影响,以期为现场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藻华 改性黏土 有害藻华治理 营养盐去除 海洋原甲藻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原甲藻生长速率的测定 被引量:1
5
作者 齐雨藻 朱从举 郭昌弼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1期139-145,共7页
利用一种新型的比浊计(HACH-2100A)测定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micans)的比生长速率,并应用于多因子的正交试验中。结果表明,该法能很好地克服一般浊度计的缺点,测定速度快,重复性好,并能与培养... 利用一种新型的比浊计(HACH-2100A)测定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micans)的比生长速率,并应用于多因子的正交试验中。结果表明,该法能很好地克服一般浊度计的缺点,测定速度快,重复性好,并能与培养在同一系统上进行,是单细胞浮游藻类生长速率测定的较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速率 海洋原甲藻 赤潮 甲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潮异弯藻和海洋原甲藻LSU rDNA扩增及序列分析
6
作者 董云伟 董双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58-364,共7页
利用引物 D1R和 D2 C扩增并测定了赤潮异弯藻 (H eterosigma akashiwo Hada)和海洋原甲藻 (Prorocentrum micans Ehrenberg)的 L SU r DNA D1与 D2序列 ,并与 Gen Bank中相关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在种内水平 ,所测的 H .akashiw... 利用引物 D1R和 D2 C扩增并测定了赤潮异弯藻 (H eterosigma akashiwo Hada)和海洋原甲藻 (Prorocentrum micans Ehrenberg)的 L SU r DNA D1与 D2序列 ,并与 Gen Bank中相关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在种内水平 ,所测的 H .akashiwo 6个株系之间共有 5个变异位点 ,序列H.k与 H.k- 2 ,H.k- 4均存在碱基替换 ;原甲藻属不同种内各株系之间的遗传距离为 0 .0 0 2~0 .0 2 3之间 ,所测序列 P.mi与 P.micans其他株系之间均存在碱基替换。在种间水平上 ,原甲藻属不同种之间的遗传距离在 0 .0 4 5~ 0 .139之间 ,大于种内遗传距离 ,每个种都具有特定的保守序列。根据序列间的遗传变异 ,可设计特异性的探针对不同株系和物种进行检测和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异弯藻 海洋原甲藻 DNA 序列分析 海洋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海洋原甲藻的形态特征及其系统进化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龙超 陈波 +1 位作者 何碧娟 高程海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2-338,共7页
为探讨广西北部湾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的形态特征及其系统进化意义,利用光学显微镜、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海洋原甲藻BBW-01藻株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其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各地理株系的海洋原甲藻的形态特... 为探讨广西北部湾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的形态特征及其系统进化意义,利用光学显微镜、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海洋原甲藻BBW-01藻株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其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各地理株系的海洋原甲藻的形态特征相似,仅在细胞大小上存在差异。海洋原甲藻BBW-01与采自于广东大亚湾的海洋原甲藻形态特征最为接近,其壳板后端的7个呈"V"字形对称排列的大孔可作为海洋原甲藻鉴定的重要指标。18S rDNA序列同源检索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海洋原甲藻BBW-01与源自中国南海的海洋原甲藻的亲缘关系最近,并与其他2株海洋原甲藻聚成一支,属于浮游、兼性浮游类原甲藻。因此,对赤潮原因种的准确识别有助于预防和减轻赤潮对海洋环境和人类带来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原甲藻 形态特征 系统进化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原甲藻与三角褐指藻混合培养条件下的种群生长与氮磷营养盐变化 被引量:22
8
作者 周成旭 马斌 +2 位作者 汪飞雄 徐斌 严小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58-61,共4页
以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Bohl)和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为实验种研究了硅藻与甲藻在混合培养的环境中其各自的种群密度变化以及相应水体中氮磷营养盐变化。结果显示,在单独培养或与海洋原甲藻共同培养的条件... 以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Bohl)和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为实验种研究了硅藻与甲藻在混合培养的环境中其各自的种群密度变化以及相应水体中氮磷营养盐变化。结果显示,在单独培养或与海洋原甲藻共同培养的条件下,三角褐指藻均表现出明显的营养盐吸收优势,种群生长迅速。相对而言,海洋原甲藻对营养盐的吸收速率明显较低,而且在与三角褐指藻共同培养的水体中一直处于竞争劣势;但有海洋原甲藻存在的水体中,三角褐指藻较单独培养时具有更高的生长速率和高的生物量,海洋原甲藻的存在可能促进三角褐指藻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原甲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Bohl) 三角褐指藻(Prorocentrum micans) 混合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酸对中华哲水蚤摄食两种海洋微藻的指示作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梦坛 李超伦 孙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33-942,共10页
在室内以饥饿培养为对照,以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培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研究了各脂肪酸标记对中华哲水蚤摄食不同饵料的指示作用。结果显示,海洋原甲藻中18∶4ω3、22∶6ω3... 在室内以饥饿培养为对照,以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培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研究了各脂肪酸标记对中华哲水蚤摄食不同饵料的指示作用。结果显示,海洋原甲藻中18∶4ω3、22∶6ω3含量较高,中肋骨条藻中16∶1ω7、20∶5ω3的含量较高。二者分别表现出典型的甲藻门和硅藻门的脂肪酸组成特征。中华哲水蚤的脂肪酸组成有两个特点:(1)20∶5ω3和22∶6ω3的含量均较高;(2)其体内表征桡足类浮游植物食性、由桡足类自身合成的20∶1和22∶1脂肪酸占有相当的比例。虽然中华哲水蚤对不同脂肪酸的吸收和转化效率不同,但以脂肪酸作为标记还是成功的指示了中华哲水蚤对微藻的摄食。在饥饿培养中,首先消耗的是那些浮游动物自身不能合成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而结构脂肪酸都表现出了较高的保守性。结合各脂肪酸标记变化趋势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认为,18∶4ω3、18∶4ω3/16∶1ω7、∑18/∑16能较好的指示中华哲水蚤对海洋原甲藻的摄食,仅16∶1ω7/18∶4ω3能指示中华哲水蚤对中肋骨条藻的摄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哲水蚤 海洋原甲藻 中肋骨条藻 脂肪酸 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株赤潮甲藻的摄食能力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清春 于仁成 +3 位作者 宋静静 颜天 王云峰 周名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02-413,共12页
采用荧光标记的方法,在营养盐限制条件下,对6株赤潮甲藻对荧光标记的海洋细菌(FLB)、金藻(FLA)和两种粒径分别为0.5μm和2.0μm的荧光微球(FM0.5和FM2.0)4种摄食对象的摄食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除了东海原甲藻对4种摄食对象均... 采用荧光标记的方法,在营养盐限制条件下,对6株赤潮甲藻对荧光标记的海洋细菌(FLB)、金藻(FLA)和两种粒径分别为0.5μm和2.0μm的荧光微球(FM0.5和FM2.0)4种摄食对象的摄食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除了东海原甲藻对4种摄食对象均没有摄食外,其它5株甲藻,微小亚历山大藻、链状亚历山大藻、塔玛亚历山大藻、海洋原甲藻和微小原甲藻均具有摄食能力,但对摄食对象的选择和摄食率有差异,多数摄食率是在4 h达到最大,白天的摄食能力强于夜间。研究说明了在营养盐限制环境中,有些具有兼性营养能力的甲藻对细菌和/或更小浮游植物的摄食能力可能对维持和促进其生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甲藻 微小亚历山大藻 链状亚历山大藻 塔玛亚历山大藻 海洋原甲藻 微小甲藻 海洋细菌 金藻 荧光微球 摄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淡化浓排水中铜对2种海洋微藻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蔺智泉 高忠文 +2 位作者 高学理 苏保卫 高从堦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4-48,53,共6页
研究了海水淡化浓排水中的金属铜对2种海洋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海洋原甲藻的影响。配制一系列含不同含量Cu2+的海水培养了2种海洋微藻,统计海藻生长过程中的藻细胞数量变化,做出不同Cu2+含量下海藻的生长曲线,了解Cu2+对海藻生长的影响... 研究了海水淡化浓排水中的金属铜对2种海洋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海洋原甲藻的影响。配制一系列含不同含量Cu2+的海水培养了2种海洋微藻,统计海藻生长过程中的藻细胞数量变化,做出不同Cu2+含量下海藻的生长曲线,了解Cu2+对海藻生长的影响;利用生物显微镜观察海洋微藻在不同Cu2+含量环境中的生存状况及细胞形态变化。结果表明,Cu2+含量的升高会一定程度上限制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繁殖和游动能力,而对细胞形态的变化影响较小;Cu2+的加入会对海洋原甲藻的细胞形态产生较大影响,但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续,则会对海藻的生长和繁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淡化 重金属 海洋原甲藻 塔玛亚历山大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甲藻对阳光紫外辐射响应机制的种间差异 被引量:2
12
作者 金文育 关万春 +2 位作者 李平 岑竞仪 吕颂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19-425,共7页
从发现南极臭氧空洞以来,光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便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即研究阳光紫外辐射(Ultraviolet radiation,UVR)对藻类的影响[1]。众多研究表明,阳光UVR对藻类具有明显的负面效应,如UVR抑制光合固碳和生长,并导致DNA和蛋白的... 从发现南极臭氧空洞以来,光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便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即研究阳光紫外辐射(Ultraviolet radiation,UVR)对藻类的影响[1]。众多研究表明,阳光UVR对藻类具有明显的负面效应,如UVR抑制光合固碳和生长,并导致DNA和蛋白的损伤[2—4]。但也有少数研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阳光UVR具有正面效应,如紫外线A(UV-A)有利于DNA损伤后的修复[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甲藻 海洋原甲藻 米氏凯伦藻 阳光紫外辐射 光化学效率 紫外吸收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C-标记碳点的合成及其在海洋浮游植物体内的生物富集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家梦 杨柳燕 缪爱军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12-519,共8页
为了探究光敏性碳基纳米材料的生物富集过程,通过一步微波热解反应合成14 C标记的碳点,并以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作为受试生物,定量分析了这两种生物对碳点(C-dots)的吸收动力学差异... 为了探究光敏性碳基纳米材料的生物富集过程,通过一步微波热解反应合成14 C标记的碳点,并以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作为受试生物,定量分析了这两种生物对碳点(C-dots)的吸收动力学差异.由于生物细胞的遮挡效应可能会影响胞内标记碳点的测定,实验中首先比较了生物样品三种处理方法(对生物样品分别直接测定,超清洗,超声破碎)的效果差异,发现对生物细胞样品进行超声破碎的处理效果最好,并且在超声5min的条件下测定效果最佳.随后,开展实验进一步探究了短时间内碳点在生物细胞内的富集过程.结果表明,碳点在这两种生物体内的富集量都随时间呈现线性增加的趋势.当我们以三种生物富集量表示方法作图(pg·cell-1,pg·μm-2和pg·μm-3)时,发现采用以单位体积的生物富集量作图最科学,并且发现这两种原甲藻对碳点的生物富集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极为接近,克服了藻细胞大小带来的差异,更为科学地阐述了水生生物体内碳点的富集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基纳米材料 碳点 东海甲藻 海洋原甲藻 超声破碎 生物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海洋微藻的浓度和配比对太平洋纺锤水蚤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付聪 吴荔生 +1 位作者 郭东晖 王桂忠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7-543,共7页
本研究以变态存活率、产卵量、成体头胸部长和体长为指标,研究了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和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不同浓度和配比对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生长发育和产卵量的影响,以期探索培养太平洋纺锤... 本研究以变态存活率、产卵量、成体头胸部长和体长为指标,研究了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和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不同浓度和配比对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生长发育和产卵量的影响,以期探索培养太平洋纺锤水蚤最适合的饵料配方.实验结果表明:在饵料浓度(碳含量,下同)为1.70μg/cm3,配比为2∶1时,其变态存活率最高,可达到92.62%;在饵料浓度为4.25μg/cm3,配比为1∶2时,产卵量最高,雌体平均日产卵量可达47.1±2.7个;在饵料浓度为1.70μg/cm3,配比为2∶1时,成体头胸部长和体长均最长,分别为932.9、1 252.3μm.太平洋纺锤水蚤生长和发育的最优饵料组合为球等鞭金藻与海洋原甲藻浓度为1.70μg/cm3,配比为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球等鞭金藻 海洋原甲藻 太平洋纺锤水蚤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沸石载铜除藻剂的探讨 被引量:22
15
作者 赵玲 洪爱华 +2 位作者 尹平河 齐雨藻 谢隆初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7-209,共3页
研究了沸石载铜(FZT)作为除藻剂对赤潮生物的灭杀和控制作用.结果表明,FZT能缓慢释放铜离子对海洋原甲藻有去除作用,延长了有效期,增强了除藻能力,并减轻了直接投放硫酸铜造成局部铜离子浓度过高而伤害鱼类的缺点.加入铁盐增效剂可提高... 研究了沸石载铜(FZT)作为除藻剂对赤潮生物的灭杀和控制作用.结果表明,FZT能缓慢释放铜离子对海洋原甲藻有去除作用,延长了有效期,增强了除藻能力,并减轻了直接投放硫酸铜造成局部铜离子浓度过高而伤害鱼类的缺点.加入铁盐增效剂可提高除藻剂的除藻效果,减少除藻剂的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藻剂 沸石载铜 海洋原甲藻 赤潮生物 赤潮治理 海洋污染 杀藻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敌百虫对虾池生物的毒性 被引量:18
16
作者 黄国强 李德尚 董双林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6-9,共4页
研究了敌百虫对青岛大扁藻、三角褐指藻、球等鞭金藻和海洋原甲藻等4种海洋微藻及天津厚蟹、脊尾白虾和克氏纺锤水蚤等3种野生甲壳类 ,以及中国对虾、缢蛏和台湾红罗非鱼等3种养殖生物的毒性。研究结果表明 :敌百虫在低浓度下对海洋微... 研究了敌百虫对青岛大扁藻、三角褐指藻、球等鞭金藻和海洋原甲藻等4种海洋微藻及天津厚蟹、脊尾白虾和克氏纺锤水蚤等3种野生甲壳类 ,以及中国对虾、缢蛏和台湾红罗非鱼等3种养殖生物的毒性。研究结果表明 :敌百虫在低浓度下对海洋微藻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甚至有促进作用 ,但超过一定浓度范围能完全抑制海洋微藻的生长。各种海洋微藻对敌百虫的敏感性不同。对3种野生甲壳类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 :天津厚蟹LTD50(96h)为1.25×10-6;脊尾白虾LTD50(12h)为0.05×10-6;克氏纺锤水蚤LTD50 (48h)为0.063×10-6。敌百虫对3种养殖生物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 :中国对虾LTD50(48h)为0.060×10-6;缢蛏LTD50(72h)为18.79×10-6;台湾红罗非鱼LTD50(72h)为36.35×10-6。文中还对敌百虫作为对虾病毒病预防药物的价值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敌百虫 虾池生物 毒性 青岛大扁藻 三角褐指藻 球等鞭金藻 海洋原甲藻 甲壳类 养殖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B对两种藻光合色素和多糖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7
作者 黎峥 段舜山 武宝玕 《生态科学》 CSCD 2003年第1期42-44,共3页
本文研究了微绿球藻(Nanochloropsis sp.)和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在不同辐射强度的UV-B照射下的光合色素和多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微绿球藻比原甲藻有更强的抗紫外辐射能力。它的叶绿素a含量在UV照射下保持相对稳定,而原甲... 本文研究了微绿球藻(Nanochloropsis sp.)和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在不同辐射强度的UV-B照射下的光合色素和多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微绿球藻比原甲藻有更强的抗紫外辐射能力。它的叶绿素a含量在UV照射下保持相对稳定,而原甲藻的叶绿素a含量明显下降。同时发现微绿球藻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有十分显著的上升,由于类胡萝卜素具有保护功能,因此它很可能保护了叶绿素a免遭破坏,从而在微绿球藻的抗紫外辐射中起到重要作用。另外,紫外处理也促进了微绿球藻中多糖含量的升高,这也有利于提高它的抗UV能力,多糖可能作为一种保护机制,对保护藻类防止UV伤害方面有一定功能。原甲藻则因为这些机能较弱,对UV的抗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B 光合色素 多糖 微绿球藻 海洋原甲藻 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须菜对赤潮藻的生长抑制效应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4
18
作者 邵旻玮 孙雪 徐年军 《海洋学研究》 2011年第2期100-106,共7页
利用共培养系统,研究了不同氮、磷营养盐浓度和光照强度下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和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生长的影响及龙须菜水提取物对2种赤潮藻生长的抑制效应,分析了龙须菜的抑藻... 利用共培养系统,研究了不同氮、磷营养盐浓度和光照强度下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和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生长的影响及龙须菜水提取物对2种赤潮藻生长的抑制效应,分析了龙须菜的抑藻机理。结果表明,在氮、磷浓度分别为0.264 6和0.108 6 mmol/L时,赤潮异弯藻生长速率最大;海洋原甲藻在氮、磷浓度分别为0.176 4和0.072 4 mmol/L时生长速率最大。在不同营养盐浓度环境中,龙须菜对2种赤潮藻的抑制作用都很强,其抑制作用与营养盐浓度没有显著相关性。光照强度对2种赤潮藻生长的影响不如营养盐大,在光强为2 000~5 000 lx时,2种赤潮藻生长速率均较大且无显著差异;在不同光照强度下龙须菜对2种赤潮藻生长均表现出抑制作用,但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龙须菜对2种赤潮的生长的抑制程度有相对减弱趋势。龙须菜水提取物质量浓度为0.05 mg/mL时,即对2种赤潮藻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当其提取物质量浓度为0.10和0.20 mg/mL时,则分别对赤潮异弯藻和海洋原甲藻具有杀灭作用。龙须菜的生长状态和体内抑藻物质是抑制上述2种赤潮藻生长的主要原因,而其与赤潮藻的营养竞争则为次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须菜 赤潮异弯藻 海洋原甲藻 环境因子 抑藻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脱石—Ca(OH)_2对河口区赤潮的抑制效应及其机制的实验室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慈美 苏泽彤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75-85,共11页
本文以实验室模拟探讨了蒙脱石-Ca(OH)<sub>2</sub>对河口区“赤潮”抑制效应及其机制。实验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设计了L<sub>18</sub>(3<sup>7</sup>)正交实验(三因素、两交互因子、三水平)。... 本文以实验室模拟探讨了蒙脱石-Ca(OH)<sub>2</sub>对河口区“赤潮”抑制效应及其机制。实验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设计了L<sub>18</sub>(3<sup>7</sup>)正交实验(三因素、两交互因子、三水平)。经方差分析表明选择较优处理方案(即蒙脱石lgL·min×5和0.025%Ca(OH)<sub>2</sub>富营养水平)对海洋原甲藻和骨条藻混合消除效应可达75-91%。蒙脱石-Ca(OH)<sub>2</sub>之所以对藻类暴发性增殖起到明显效果是由于:(1)对介质营养盐有明显的竞争及去除效应;(2)增大介质的浊度,因而抑制藻种的光合作用;(3)改变了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如pH、浊度等)。蒙脱石—Ca(ON)<sub>2</sub>对不同藻种消除效应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对环境介质条件变化的适应性及对营养盐要求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效应 CA OH 海洋原甲藻 藻种 浊度 藻类生长 数理统计方法 方差分析 吸附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养殖海蜇疾病的病因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郑斌 邹绍林 +4 位作者 姚洪 解明旭 杨晓宇 李强 李华 《中国水产》 2016年第4期82-87,共6页
本文通过对丹东东港某养殖场患病海蜇以及患病池塘水环境样品进行剖检、细菌分离与鉴定、水质理化指标、浮游植物定性定量等检测,通过病因分析,此次海蜇出现大批塌盖和个体生长缓慢症状的原因可能是养殖水环境恶劣造成。因此在海蜇养殖... 本文通过对丹东东港某养殖场患病海蜇以及患病池塘水环境样品进行剖检、细菌分离与鉴定、水质理化指标、浮游植物定性定量等检测,通过病因分析,此次海蜇出现大批塌盖和个体生长缓慢症状的原因可能是养殖水环境恶劣造成。因此在海蜇养殖过程中,要尽量调节和保持养殖的水质条件。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属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钵水母纲(Scyphozoa)、根口水母目(Rhizostomeae)、根口水母科(Rhizostomatidae)、海蜇属(Rhopilema),分布于日本、朝鲜半岛沿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口水母目 病因分析 腔肠动物门 钵水母纲 池塘水 细菌分离 环境样品 赤潮生物 海洋原甲藻 甲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