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海洋原甲藻APBM(P.micans APBM)的5.8S rDNA及其转录间隔区(ITS)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张宝玉
王广策
张炎
韩笑天
吕颂辉
齐雨藻
邹景忠
曾呈奎
|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4 |
22
|
|
2
|
温度、盐度、光照强度和pH对海洋原甲藻增长的效应 |
王正方
张庆
吕海燕
|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1 |
45
|
|
3
|
一株溶藻细菌对海洋原甲藻的溶藻效应 |
史荣君
黄洪辉
齐占会
胡维安
田梓杨
戴明
|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6
|
|
4
|
改性黏土絮凝海洋原甲藻对水体中氮、磷的影响研究 |
卢光远
宋秀贤
俞志明
曹西华
袁涌铨
|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4 |
6
|
|
5
|
海洋原甲藻生长速率的测定 |
齐雨藻
朱从举
郭昌弼
|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
1994 |
1
|
|
6
|
赤潮异弯藻和海洋原甲藻LSU rDNA扩增及序列分析 |
董云伟
董双林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4 |
0 |
|
7
|
北部湾海洋原甲藻的形态特征及其系统进化分析 |
龙超
陈波
何碧娟
高程海
|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8
|
海洋原甲藻与三角褐指藻混合培养条件下的种群生长与氮磷营养盐变化 |
周成旭
马斌
汪飞雄
徐斌
严小军
|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22
|
|
9
|
脂肪酸对中华哲水蚤摄食两种海洋微藻的指示作用 |
刘梦坛
李超伦
孙松
|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10
|
|
10
|
几株赤潮甲藻的摄食能力 |
张清春
于仁成
宋静静
颜天
王云峰
周名江
|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11
|
海水淡化浓排水中铜对2种海洋微藻的影响 |
蔺智泉
高忠文
高学理
苏保卫
高从堦
|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12
|
三种甲藻对阳光紫外辐射响应机制的种间差异 |
金文育
关万春
李平
岑竞仪
吕颂辉
|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13
|
^(14)C-标记碳点的合成及其在海洋浮游植物体内的生物富集应用研究 |
李家梦
杨柳燕
缪爱军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14
|
两种海洋微藻的浓度和配比对太平洋纺锤水蚤生长的影响 |
付聪
吴荔生
郭东晖
王桂忠
|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5
|
沸石载铜除藻剂的探讨 |
赵玲
洪爱华
尹平河
齐雨藻
谢隆初
|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22
|
|
16
|
敌百虫对虾池生物的毒性 |
黄国强
李德尚
董双林
|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18
|
|
17
|
UV-B对两种藻光合色素和多糖含量的影响 |
黎峥
段舜山
武宝玕
|
《生态科学》
CSCD
|
2003 |
20
|
|
18
|
龙须菜对赤潮藻的生长抑制效应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邵旻玮
孙雪
徐年军
|
《海洋学研究》
|
2011 |
4
|
|
19
|
蒙脱石—Ca(OH)_2对河口区赤潮的抑制效应及其机制的实验室模拟研究 |
陈慈美
苏泽彤
|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89 |
4
|
|
20
|
池塘养殖海蜇疾病的病因分析 |
郑斌
邹绍林
姚洪
解明旭
杨晓宇
李强
李华
|
《中国水产》
|
2016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