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碳循环模式(I)——一个包括海洋动力学环流、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的二维碳模式的建立 被引量:15
1
作者 浦一芬 王明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2期129-140,共12页
利用一个全球海洋动力学环流模式所模拟的海洋环流场 ,建立了一个全面的二维海洋碳循环模式。此模式摒弃了传统箱模式的缺陷 ,充分考虑了诸如大气与海洋间的碳交换、光合作用和氧化分解、碳酸钙的产生和溶解、悬浮颗粒物的下沉等过程 ,... 利用一个全球海洋动力学环流模式所模拟的海洋环流场 ,建立了一个全面的二维海洋碳循环模式。此模式摒弃了传统箱模式的缺陷 ,充分考虑了诸如大气与海洋间的碳交换、光合作用和氧化分解、碳酸钙的产生和溶解、悬浮颗粒物的下沉等过程 ,尤其是在模式中耦合进了以往甚少考虑的海洋生物过程对碳循环的影响 ,引入了详尽合理的参数化方案。通过模拟发现 :在稳定状态下 ,大气和海洋中总碳含量分布依赖于发生在海洋中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及边界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动力学 环流模式 参数化方案 海洋环流 碳循环 大气 化学过程 环模 光合作用 生物过程
全文增补中
引入地形因素的海洋动力学方程组整体弱解的稳定性 被引量:3
2
作者 连汝续 张燕玲 黄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26,共9页
研究了引入地形因素和非定常外源强迫的海洋动力学方程组.该方程组是由速度方程、温度方程和盐度方程耦合而成的.在假设初值具有一定正则性时,使用能量估计方法,证明了给出新盐度边界条件的海洋动力学方程组初边值问题整体弱解的L1稳定... 研究了引入地形因素和非定常外源强迫的海洋动力学方程组.该方程组是由速度方程、温度方程和盐度方程耦合而成的.在假设初值具有一定正则性时,使用能量估计方法,证明了给出新盐度边界条件的海洋动力学方程组初边值问题整体弱解的L1稳定性和几乎处处稳定性等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动力学方程组 整体弱解 地形因素 新盐度边界条件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态动力学模型在海洋生态保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樊娟 刘春光 +2 位作者 冯剑丰 王君丽 彭士涛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8-83,共6页
介绍了海洋生态动力学模型的基本组成和分类。从初级生产力模拟、生态系统过程模拟和生态影响评价模拟三方面阐述了生态动力学模型在海洋生态保护中的应用,最后总结了海洋生态动力学模型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海洋生态动力学模型 初级生产力模拟:生态系统过程模拟 生态影响评价模拟 海洋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任湘湘 李海 吴辉碇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5-72,共8页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作为定量地认识和分析海洋生态系统现象的有力工具,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本文首先回顾了海洋生态动力学模型的发展历史,着重介绍了21世纪以来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三大发展趋势:一是进一步探索海洋生态系统复杂...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作为定量地认识和分析海洋生态系统现象的有力工具,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本文首先回顾了海洋生态动力学模型的发展历史,着重介绍了21世纪以来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三大发展趋势:一是进一步探索海洋生态系统复杂性,二是全球气候变化与海洋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三是不再局限于理论研究,而进入于灾害预报与评估、公共决策等应用领域。其次介绍了海洋生态动力学模型的分类及典型海洋生态动力学数值模型COHERENS的特点、功能和最新的应用情况。最后总结归纳了目前海洋生态动力学模型研究领域的几大问题与挑战,展望了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 模型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动力学的示踪物方法 被引量:8
5
作者 高抒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1-65,共5页
本文的论题是示踪物方法在海洋物源追踪和沉积物输运率计算中的应用 ,以及示踪物方法的普适性理论框架。定量的物源追踪需要适当的示踪标记和物质混合模型 ,有必要根据沉积动力过程的研究来确定示踪标记的变换函数 ,从而将改进的示踪标... 本文的论题是示踪物方法在海洋物源追踪和沉积物输运率计算中的应用 ,以及示踪物方法的普适性理论框架。定量的物源追踪需要适当的示踪标记和物质混合模型 ,有必要根据沉积动力过程的研究来确定示踪标记的变换函数 ,从而将改进的示踪标记用于混合模型分析。人工示踪物实验的现有方法以空间积分法最为常用 ,其关键是示踪物质心运动和沉积物活动层的界定。天然示踪物的质心位置是无法定义的 ,因此不能借用传统人工示踪物方法来估算物质输运率 ;在某些特殊情形下 ,可以利用天然示踪物的质量守衡原理来获得物质输运信息。今后 ,以示踪物质的连续方程为基础 ,有可能建立一种同时适用于人工和天然示踪物的普适理论框架。其中需解决的问题包括示踪物与现场物质的差异、沉积速率和活动层厚度的时间尺度、沉积物扩散过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物 物源追踪 人工示踪物 天然示踪物 普适理论框架 海洋沉积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海洋结构物动力学教学中引入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教学方法
6
作者 李红霞 黄一 +1 位作者 刘刚 张崎 《船海工程》 2011年第4期68-71,共4页
海洋结构物动力学强调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而基于问题式学习的优势在于使学习者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本文针对海洋结构物动力学的课堂教学,探讨了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并分析了与讲授法相比基于问题式... 海洋结构物动力学强调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而基于问题式学习的优势在于使学习者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本文针对海洋结构物动力学的课堂教学,探讨了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并分析了与讲授法相比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教学方法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工程结构物动力学 基于问题式学习 课堂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驱动印度洋海域全局动力学研究
7
作者 李自刚 严旺 +2 位作者 康佳琪 江俊 洪灵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595-2602,共8页
海洋洋流运动非常复杂,研究其内在规律能为海上搜救、污染物扩散预测和海运航线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基于空间离散思路的广义胞映射方法应用于数据驱动的海洋系统全局动力学分析中,研究印度洋海域的长期和短期内在动态结构及其特性.... 海洋洋流运动非常复杂,研究其内在规律能为海上搜救、污染物扩散预测和海运航线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基于空间离散思路的广义胞映射方法应用于数据驱动的海洋系统全局动力学分析中,研究印度洋海域的长期和短期内在动态结构及其特性.文中考虑到印度洋海域典型季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利用1979—2019年该区域浮漂历史数据,建立不同时间尺度(天、季节或年度)下表征系统状态演化的一步转移概率矩阵,并以此形成以胞刻画的海洋系统数据驱动动力学模型.通过拓扑分析,实现对印度洋海域洋流长短期动态全局吸引性结构(涡漩中心)及其影响区域(涡旋区)的表征.对比分析显示,浮漂样本的实际观察与预测的响应分布和演化特征高度吻合,从而验证所提方法和结果的有效性和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大约在南纬20°~40°,东经40°~96°范围内可形成明显的长期大范围的稳定涡旋区域,导致大部分表面漂浮物动态聚集在该区域,而南纬40°以南和赤道附近则表现为海洋表面流动的排斥性.同时,海洋系统中的短期动态涡旋结构主导了表面漂浮物的瞬态路径和趋势,在2014年3月8日—14日期间形成南印度洋洋流的逆时针环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驱动分析 广义胞映射 全局动力学 长短期演化行为 海洋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软黏土动力学特性循环扭剪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驰 王建华 《岩土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60-464,共5页
以饱和软黏土的循环扭剪试验研究为基础,阐明不固结不排水条件下饱和软黏土的动力学特性。在循环扭剪和循环三轴两种不同试验应力状态下,通过研究不同围压和不同静、动应力组合下饱和软黏土的应力等效破坏关系和应变等效破坏关系,提出... 以饱和软黏土的循环扭剪试验研究为基础,阐明不固结不排水条件下饱和软黏土的动力学特性。在循环扭剪和循环三轴两种不同试验应力状态下,通过研究不同围压和不同静、动应力组合下饱和软黏土的应力等效破坏关系和应变等效破坏关系,提出在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的循环破坏同样遵循Mises屈服准则,且在Mises屈服准则下,饱和软黏土的循环强度趋于不变量。循环破坏的过程可以等效为一种拟静力弹塑性循环蠕变,建立了饱和软黏土循环累积变形随静荷载、循环荷载以及循环破坏振次之间的关系式。上述结论分别从应力和变形两个方面阐述饱和软黏土的动力学特性,与试验应力状态和围压无关,可以推广到一般应力状态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动力学 饱和软黏上 动力学特性 循环扭剪试验 循环三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大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的开拓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 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学专家唐启升
9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F0002-F0002,共1页
唐启升院士,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学专家,1943年12月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61年毕业于黄海水产学院,1981-1984年赴挪威海洋研究所、美国马里兰大学、华盛顿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博士生... 唐启升院士,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学专家,1943年12月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61年毕业于黄海水产学院,1981-1984年赴挪威海洋研究所、美国马里兰大学、华盛顿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博士生导帅,历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学术局委员兼渔业科学委员会主席等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海洋渔业资源 生态学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专家 黄海水产研究所 开拓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海洋学中的应用”专题前言
10
作者 李晓峰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共2页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海洋学研究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本专题发表的9篇论文全面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海洋科学中的广泛应用和巨大潜力。这些研究涵盖了从数据重建到现象预测,从物理模型耦合到生态保护的多个方向,既拓展了传统研究...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海洋学研究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本专题发表的9篇论文全面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海洋科学中的广泛应用和巨大潜力。这些研究涵盖了从数据重建到现象预测,从物理模型耦合到生态保护的多个方向,既拓展了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也为解决复杂海洋动力学问题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 海洋学研究 海洋动力学 海洋科学 数据重建 生态保护 传统研究方法 模型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海洋学特征分析与预测回顾 被引量:21
11
作者 任宏利 王润 +2 位作者 翟盘茂 丁一汇 陆波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8,共18页
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被认为是一次与1982/1983和1997/1998年相当的超强事件。基于多套再分析数据,比较了此次事件的海洋上层变量主要特征与历史上两次超强事件的异同,并利用热带太平洋混合层热收支方程对主要物理过程进行了定量分... 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被认为是一次与1982/1983和1997/1998年相当的超强事件。基于多套再分析数据,比较了此次事件的海洋上层变量主要特征与历史上两次超强事件的异同,并利用热带太平洋混合层热收支方程对主要物理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认为,2015/2016年事件前期为异常高海温东传特征,且前期形成了一次弱的中太平洋型暖事件;但后期表现为弱西传特征,在成熟位相转换成东太平洋型强厄尔尼诺。此次事件中伴随着多次西风爆发事件和开尔文波东传,但赤道开尔文波在盛期基本维持在中东太平洋而不继续东传,赤道外罗斯贝波西传特征亦不明显。相比之下,此次事件在发展—成熟期前后的赤道"热容量放电"过程更加明显些。此次事件异常暖中心位置偏西,其主要原因很可能与赤道东太平洋的强东风异常和冷海水上翻,以及纬向洋流异常和次表层温度异常分布偏西有关;东边界冷水入侵,削弱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程度,可能是此次事件位置偏西的直接原因。在海洋上层热量收支中,此次事件中温跃层反馈是促进海温升高和位相转换的最关键过程,纬向平流反馈项亦发挥了重要作用,两种过程共同形成了超强的升温幅度和偏西的异常暖海温分布型。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新一代ENSO预测系统(SEMAP2.0)每年两次的实际会商预测中给出了较为合理的预测,特别是考虑前期海洋变化预报因子信息的统计模型更好地预测出了海温异常的波动演变状况,成为多方法集合(MME)的重要成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超强厄尔尼诺 海洋动力学 反馈 海温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湍流模式应用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魏皓 武建平 张平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3,共7页
海洋湍流模型研究自二十世纪 70年代中发展至今 ,在海洋动力学研究中 ,特别是关于混合 /层化研究中广泛应用 ,近年来由于认识到湍流对海洋生物过程的重要影响 ,对海洋湍流的客观描述更加关注。文中详细介绍了几个主要海洋动力学模型中... 海洋湍流模型研究自二十世纪 70年代中发展至今 ,在海洋动力学研究中 ,特别是关于混合 /层化研究中广泛应用 ,近年来由于认识到湍流对海洋生物过程的重要影响 ,对海洋湍流的客观描述更加关注。文中详细介绍了几个主要海洋动力学模型中的湍流封闭模式 ,如 HAMSOM中的Prandtl混合长模型、Johns模式中的 k-方程模型、POM中的 k- kl模型、水动力学中常用的 k-ε模型等等 ,介绍了海洋湍流模型的应用。对于湍流模型的使用提出针对具体问题选择的原则 ,复杂的并非最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封闭模型 湍粘性系数 海洋动力学模型 PRANDTL混合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的环流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143
13
作者 苏纪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16,共16页
本文总结国内外对我国近海环流所作的工作 ,对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环流的主要动力机制作一简述 .
关键词 渤海 黄海 东海 南海 环流 海洋动力学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保守系统的一类双属性格式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颖 王斌 季仲贞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82-85,共4页
在动力保守系统的统一框架下,利用一种特殊变换,具体构造了一类在大气海洋问题中更具应用前景的差分格式,它们既满足平方守恒性,又是辛格式,不妨简称为双属性格式.
关键词 动力保守系统 平方守恒格式 辛格式 大气海洋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十年代的空间海洋学
15
作者 周长空 《遥感信息》 CSCD 1994年第4期32-34,共3页
本文介绍了近年已发射和将要发射的与海洋有关的一系列卫星(包括航天飞机)及其搭载的许多新型传感器,及其在海洋动力学、海洋水色、海洋环境、海洋气候等众多的领域内所取得的开拓性新成果。
关键词 空间海洋 新型传感器 雷达散射计 海洋动力学 九十年代 雷达高度计 合成孔径雷达 海洋环境 海洋气候 地球观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地壳辉长岩层中晶体颗粒大小随深度分布的初步探讨
16
作者 张志刚 陈永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10-615,共6页
通过海洋地壳生成模型得到的典型快速扩张的太平洋中脊处海洋地壳内的热结构和速度场 ,推算出海洋地壳内的辉长岩层上、下组的成岩时间存在大于一个数量级的差异 (成岩时间是指岩浆降温到某一指定温度时所经历的时间 ) .并试图用这个结... 通过海洋地壳生成模型得到的典型快速扩张的太平洋中脊处海洋地壳内的热结构和速度场 ,推算出海洋地壳内的辉长岩层上、下组的成岩时间存在大于一个数量级的差异 (成岩时间是指岩浆降温到某一指定温度时所经历的时间 ) .并试图用这个结果来解释在Oman蛇绿岩套辉长岩层野外实际观测得到的结论 :海洋岩石圈底部的辉长岩的结晶颗粒大小的平均值要比浅部辉长岩结晶颗粒大小的平均值高出一个数量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套成岩时间 大洋中脊动力学海洋地壳生成机制 海洋辉长岩层结构 海洋地壳岩浆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WATCH模式模拟南海海浪场的结果分析 被引量:66
17
作者 齐义泉 朱伯承 +2 位作者 施平 毛庆文 范辰五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9,共9页
利用美国NOAA/NCEP环境模拟中心海洋模拟小组近年新开发的一个准业务化的海浪数值模式WAVEWATCH Ⅲ(以下简称WWATCH),以每天4次的NOAA/NCEP再分析风场资料为输入,模拟了1996年的南海海域的海面风浪场,通过分析TOPEX/Poseidon(以下简称T... 利用美国NOAA/NCEP环境模拟中心海洋模拟小组近年新开发的一个准业务化的海浪数值模式WAVEWATCH Ⅲ(以下简称WWATCH),以每天4次的NOAA/NCEP再分析风场资料为输入,模拟了1996年的南海海域的海面风浪场,通过分析TOPEX/Poseidon(以下简称T/P)高度计的上升和下降轨道在南海海域的交叉点位置处的风、浪观测资料与NCEP风场和WWATCH模式模拟的有效波高大小,可以看出,NCEP风场基本与T/P高度计的风速观测结果一致,相应的模式模拟的有效波高也基本与卫星高度计的有效波高观测结果相一致,但从空间上看,在计算区域中心附近海域的结果一致性较好,靠近计算边界附近海域的结果相对较差,但这种因边界而影响模拟结果的范围很有限;从时间上看,冬季风期间的结果一致性较好,而夏季风期间的结果偏小的趋势明显,并且这种偏小主要出现在夏季风期间的极小风速值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WATCH模式 南海 海浪场 高度计 风浪观测资料 有效波高 数值模拟 海洋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流沙湾4个测站2个周日潮流观测的准调和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静 孙省利 +2 位作者 吴灶和 陈春亮 张瑜斌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8-413,共6页
采用短期资料的潮流准调和分析方法,对水深为4.4~17.0 m的流沙湾4个测站2个周日潮流观测获得的表、中、底层的潮流资料进行了分析,分别计算了4个测站O1、K1、M2、S2、M4、MS4共6个主要分潮的潮流调和常数,并给出了各观测站位在各层的... 采用短期资料的潮流准调和分析方法,对水深为4.4~17.0 m的流沙湾4个测站2个周日潮流观测获得的表、中、底层的潮流资料进行了分析,分别计算了4个测站O1、K1、M2、S2、M4、MS4共6个主要分潮的潮流调和常数,并给出了各观测站位在各层的潮流椭圆要素.计算结果表明:流沙湾主要为日潮流海区,其中湾外为规则日潮流,湾内为不规则日潮流;湾外主要分潮流的北分量一般大于东分量,而湾内主要分潮流的北分量一般小于东分量.观测期间余流的流向主要呈西北向,最大余流流速出现在湾内地形突然收窄处,且在湾内中层余流流速要大于表、底层余流流速.整个海区潮流的可能最大流速表层在57~107 cm/s之间,中层在53~106 cm/s之间,底层在34~98 cm/s之间.流沙湾湾外潮流主要为顺时针的旋转流运动,湾内为带有旋转流的往复流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动力学 潮流 准调和分析 余流 周日变化 流沙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孤立子内波生成条件的初步数值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蔡树群 龙小敏 黄企洲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9-124,共6页
1 南海北部孤立子内波简介 南海北部是一个孤立子内波活动频繁的海域,早在20世纪70年代,Fett等就从卫星图片中发现在东沙群岛附近存在着孤立子内波;近年来,在该海域又多次观测到孤立子内波的活动(图1);在1998年5~6月期间,中国科学院南... 1 南海北部孤立子内波简介 南海北部是一个孤立子内波活动频繁的海域,早在20世纪70年代,Fett等就从卫星图片中发现在东沙群岛附近存在着孤立子内波;近年来,在该海域又多次观测到孤立子内波的活动(图1);在1998年5~6月期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实验三号”科学考察船执行“南海季风实验”计划在南海北部东沙群岛以南进行定点观测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孤立子内波 生成条件 数值模式 海洋动力学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遇险漂流目标跟踪系统研究探讨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洵 李旻 +1 位作者 管冰蕾 葛泉波 《中国航海》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21,35,共5页
快速准确地实现海上远程遇险目标的定位与跟踪是海上救援工作的重点,也是国际海上搜救领域的工作难点。通过对海上遇险漂流目标跟踪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问题的探讨,提出基于运动学和海洋动力学联合建模思路,以及应用新型智能信息处理技术... 快速准确地实现海上远程遇险目标的定位与跟踪是海上救援工作的重点,也是国际海上搜救领域的工作难点。通过对海上遇险漂流目标跟踪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问题的探讨,提出基于运动学和海洋动力学联合建模思路,以及应用新型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研发具有自适应性能的漂流目标轨迹融合预测模型与跟踪方法。在总结现在海上漂流目标跟踪研究情况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套比较完整的研究思路,为新型漂流目标跟踪系统的研发提供有效的借鉴和众多有益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舰船工程 海事智能交通 海上救援 漂流目标 轨迹预测 运动学 海洋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