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水颗粒有机碳(POC)变化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 被引量:55
1
作者 张乃星 宋金明 贺志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328-2339,共12页
海水中颗粒有机碳(POC)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是海洋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阐述了海水POC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概况。海水POC在海洋中的分布受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海域、不... 海水中颗粒有机碳(POC)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是海洋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阐述了海水POC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概况。海水POC在海洋中的分布受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海域、不同水层POC的含量与组成差异很大,在水平分布上,近岸高于远海,垂直分布上,表层高于中下层,含量通常为几十到几百个μg/L,主要由陆源碎屑、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其新陈代谢产物和死亡残体组成,海水POC可来源于陆源、海源(海洋生物的生产)、海底沉积物的再悬浮以及溶解有机碳(DOC)的转化,其中海源是其主要贡献者。海水POC与生物过程的关系密切,海洋生物既是POC的组成部分也是POC的重要生产者,通过摄食-代谢过程产生碎屑POC,通过垂直洄游促进POC的向下沉降,通过细菌的降解将POC转化为其他形态。POC参与再循环与营养盐(特别是氮、磷、硅)之间有重要的协同作用,生命POC的新陈代谢造成了营养盐浓度的变化,反过来,营养盐浓度的变化又改变了生命POC的组成及数量;无生命的POC一方面在生物及化学作用下分解矿化释放出营养盐,及时补充了水体中氮、磷、硅等生源要素的含量,这在高生产力的珊瑚礁区尤为明显。另一方面,其又通过在沉积物中的矿化,产生吸附位点,吸附营养盐,影响着营养盐在沉积物与水体中的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poc) 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生物过程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进样——总有机碳分析仪法直接测定海水中的颗粒有机碳 被引量:3
2
作者 孙萱 宋金明 +1 位作者 温廷宇 李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9-63,共5页
海水中的颗粒有机碳(POC)是联系海洋生命与非生命过程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其在全球碳循环的作用异常重要,准确获取海水中颗粒有机碳的含量是揭示其重要作用的前提。目前,元素分析仪测定POC是其准确测定最常用的方法,但元素分析仪分析海水... 海水中的颗粒有机碳(POC)是联系海洋生命与非生命过程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其在全球碳循环的作用异常重要,准确获取海水中颗粒有机碳的含量是揭示其重要作用的前提。目前,元素分析仪测定POC是其准确测定最常用的方法,但元素分析仪分析海水中颗粒有机碳过滤的膜样时,存在包样困难、滤膜对反应管损坏严重、灰分难以清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仪器的正常使用。本文采用总有机碳分析仪固体进样装置建立了海水中颗粒有机碳的分析方法,优化了样品前处理过程,对玻璃纤维膜进行了空白校正,考察了酸化方式和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检出限为CL(C)=0.019%。对青岛近海三个不同采样站位海水样品POC的测定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5%~2.66%(n=12),结果重复性好,精密度高,经国家标准样品水系沉积物GDS-9验证,结果与标准值符合,表明方法准确可靠,能满足海水中的颗粒有机碳(POC)的准确测定要求。所建立的方法完全克服了常规元素分析仪测定POC的弊端,同时降低了仪器的维护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进样模块 有机分析仪 海水颗粒有机(p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中颗粒有机碳研究简述 被引量:24
3
作者 刘文臣 王荣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1-23,共3页
关键词 海水 颗粒 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1997年夏季和1998年冬季两航次颗粒有机碳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刘占飞 彭兴跃 +1 位作者 徐立 洪华生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0年第1期95-101,共7页
1997~ 1 998年台湾海峡两个航次的数据表明 ,颗粒有机碳 (POC)的平均含量为 0 .1 2 0± 0 .0 0 9mg/dm3 ,表层POC浓度在夏季和冬季分别存在几个高值区。POC在随深度变化的剖面分布图中 ,最大值出现在 1 0m层 ,底层水明显受再悬浮影... 1997~ 1 998年台湾海峡两个航次的数据表明 ,颗粒有机碳 (POC)的平均含量为 0 .1 2 0± 0 .0 0 9mg/dm3 ,表层POC浓度在夏季和冬季分别存在几个高值区。POC在随深度变化的剖面分布图中 ,最大值出现在 1 0m层 ,底层水明显受再悬浮影响 ,这一剖面的变化规律普遍存在于整个海区及不同季节。夏季POC的深度变化幅度要显著大于冬季 ,这与垂直混合作用有关。POC与Chl a相关性较差 ,暗示以Chl a估算浮游植物的不确定性及POC产生及来源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 季节变化 台湾海峡 海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海域夏季表层水体颗粒有机碳及其同位素分布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尹希杰 李云海 +3 位作者 乔磊 王爱军 徐勇航 陈坚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9-166,共8页
基于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在普里兹湾海域采集的61个站位的表层悬浮体样品的颗粒有机碳(POC)及其稳定同位素(δ13CPOC)测试结果,结合卫星遥感解译的研究区海水表面温度(SST)、叶绿素a(Chl a)浓度和海冰覆盖率数据,研究了普里兹湾海域... 基于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在普里兹湾海域采集的61个站位的表层悬浮体样品的颗粒有机碳(POC)及其稳定同位素(δ13CPOC)测试结果,结合卫星遥感解译的研究区海水表面温度(SST)、叶绿素a(Chl a)浓度和海冰覆盖率数据,研究了普里兹湾海域表层水体悬浮POC的分布特征,探讨了悬浮体中POC的来源及其形成过程。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普里兹湾表层悬浮POC浓度为0.28—0.84 mg·L-1,平均浓度为0.48 mg·L-1;δ13CPOC值的变化范围为-29.68‰—-26.30‰,平均值为-28.01‰。表层水体悬浮POC分布呈现近岸高于远岸,西部高于东部的特征。POC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冰架附近,与表层水体Chl a浓度和海冰覆盖率分布趋势基本一致,表明夏季普里兹湾表层水体悬浮POC主要由浮游植物现场生产,而浮游植物的生长受到了海冰的显著影响。在普里兹湾外部海域表层水体悬浮颗粒物δ13CPOC值从东向西逐渐偏负,而调查区东部从近岸向远海逐渐偏负,反映该海域δ13CPOC分布特征主要受到浮游植物吸收与固定CO2速率的影响。中山站附近海域δ13CPOC值显著偏负,可能是受到近岸海域陆源有机质输入和浮游生物种属改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颗粒 颗粒有机(poc)颗粒有机同位素(δ13 Cpoc)普里兹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海区悬浮颗粒物质研究——Ⅱ.有机碳和氮的来源、分布和转移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金斯 李飞永 洪华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1988年第3期90-98,共9页
本文首次探讨了珠江口海区颗粒有机碳(POC)和氮(PON)的来源、季节性分布;它们的浓度变化与大陆径流以及与悬浮物含量的关系。此外,还初步计算了珠江经虎门口入海的POC和PON迁移量。
关键词 珠江口 poc PON 悬浮物 悬浮体 观测站 悬浮颗粒 有机 有机元素 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长江口水体颗粒有机碳年际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邢建伟 线薇薇 +1 位作者 沈志良 绳秀珍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64-972,共9页
根据2007—2012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4个航次(11月)调查资料,探讨了长江口秋季颗粒有机碳(POC)时空分布特征;结合长江口环境要素和陆源输入(径流、输沙),分析了秋季POC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7—2012年秋季长江口POC浓度... 根据2007—2012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4个航次(11月)调查资料,探讨了长江口秋季颗粒有机碳(POC)时空分布特征;结合长江口环境要素和陆源输入(径流、输沙),分析了秋季POC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7—2012年秋季长江口POC浓度范围为0.03—16.95mg/L,均值2.30mg/L,底层POC浓度高于表层。长江口表层POC浓度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2)长江口区POC分布呈现沿长江径流入海方向降低的趋势,高值区出现在口门附近偏南部水域。口门内和近岸水域POC显著高于近海水域。口门水域POC年际间相对稳定,近岸和近海水域年际变化显著。(3)长江口POC分布与盐度呈非保守性变化,悬浮物是POC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多数年份POC与叶绿素a相关程度较弱。(4)河口来水来沙量对POC浓度具有较强的制约性,径流的主要影响区域在口门内和近岸区,输沙的主要影响区域在最大浑浊带和长江口北部水域。(5)入海输沙量与长江口水域POC相关性最强。咸淡水交汇引起的悬浮物沉积和沉积物的再悬浮强度决定口门内水域POC浓度,浑浊度较高的近岸水体POC对陆源输入泥沙的依赖性较强,长江口外侧海域初级生产力水平成为POC浓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poc) 年际变化 影响因素 秋季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海水混养池塘悬浮颗粒物结构及其有机碳库储量
8
作者 王璐 赵文 +2 位作者 魏杰 张湾 尹东鹏 《河北渔业》 2023年第4期4-10,共7页
于2021年4月—8月在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地区选取两个混养池塘,即1^(#)池(海蜇-缢蛏-牙鲆-对虾)和2^(#)池(海蜇-缢蛏-牙鲆-中国明对虾-三疣梭子蟹),对其悬浮颗粒物结构及其有机碳储量进行了研究,旨在为优化养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于2021年4月—8月在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地区选取两个混养池塘,即1^(#)池(海蜇-缢蛏-牙鲆-对虾)和2^(#)池(海蜇-缢蛏-牙鲆-中国明对虾-三疣梭子蟹),对其悬浮颗粒物结构及其有机碳储量进行了研究,旨在为优化养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和2^(#)池的总悬浮颗粒物含量分别为44.05±10.36 mg/L和39.38±3.89 mg/L,其中无机悬浮颗粒物占比为71.01%和66.25%,有机悬浮颗粒物则为的28.99%和33.75%。在有机悬浮颗粒物中,腐质及细菌占27.15%和32.93%,浮游植物占0.52%和0.21%,浮游动物占比为1.03%和0.66%。1^(#)池和2^(#)池的总有机碳(TOC)含量分别为8.29±2.53 mg/L和11.43±2.49 mg/L;其中溶解有机碳(DOC)占比为65.45%和61.31%;颗粒有机碳(POC)占比为37.76%和38.69%;细菌及腐质碳占比为35.02%和37.45%;浮游植物碳占比为1.14%和0.30%;浮游动物碳占比为1.60%和0.95%。研究表明,1^(#)池悬浮颗粒物及总有机碳的含量更高,池塘的有机物占比更大,但2^(#)池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含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悬浮物结构 有机库储量 海水混养池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塘西河颗粒有机碳浓度季节变化及其来源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金流 鲍祥 +1 位作者 姚尧 何雪兵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1-205,共5页
基于2014年塘西河下游水体中颗粒有机碳(POC)、叶绿素a为期1年的野外调查,结合颗粒有机物C/N比值、POC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比值(POC/Chl a)及降雨量等数据,分析了塘西河下游水体中POC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其主要来源。结果... 基于2014年塘西河下游水体中颗粒有机碳(POC)、叶绿素a为期1年的野外调查,结合颗粒有机物C/N比值、POC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比值(POC/Chl a)及降雨量等数据,分析了塘西河下游水体中POC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其主要来源。结果表明,塘西河下游水体中POC浓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呈现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变化趋势;POC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呈现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说明两者具有共同的来源,但陆源输入对POC浓度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水体中颗粒有机物C/N比值在5.11~8.15之间,年平均值6.12,POC/Chl a比值在16.24~32.18之间,年平均值为21.47,说明塘西河下游水体中POC主要来源于内源。通过计算,内源对水体中POC的贡献率在40.4%~80.07%之间,年平均值为62.55%,春、夏、秋、冬季内源贡献率分别是59.95%、70.24%、59.84%和58.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 季节变化 来源 C/N比值 poc/Chl a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处理下西南亚高山森林土壤颗粒态有机碳的季节动态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帅 陈玥希 孙辉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7,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覆盖处理对西南亚高山森林土壤颗粒态有机碳动态的影响.[方法]利用均质化重装土柱在凋落物和积雪不同的土表覆盖处理下(裸土除雪BNS、裸土覆雪BS、凋落物除雪LNS、凋落物覆雪LS)进行原位培养,在不同时间采集原位培养土... [目的]研究不同覆盖处理对西南亚高山森林土壤颗粒态有机碳动态的影响.[方法]利用均质化重装土柱在凋落物和积雪不同的土表覆盖处理下(裸土除雪BNS、裸土覆雪BS、凋落物除雪LNS、凋落物覆雪LS)进行原位培养,在不同时间采集原位培养土柱,分别测定0~10 cm和10~20 cm深度土壤颗粒态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carbon,POC)含量.[结果]不同处理下土壤表层(0~10 cm)与表下层(10~20 cm) POC含量在短期内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低温季节和非冻融季节含量变化显著;各处理下POC在低温季节中期高于前期和末期;效应分析显示,采样时间(温度)对POC含量影响显著,而凋落物和积雪覆盖对土壤POC含量影响不显著,但各种采样时间(温度)、覆盖和土壤深度等因素对土壤POC动态有交互作用.[结论]亚高山土壤POC主要是在低温季节前期和中期形成和积累,在非冻融季节消耗,温度因素比土表覆盖更显著影响土壤POC的季节动态.气温升高将导致高海拔土壤低温季节缩短和非冻融季节延长,可能促进高海拔土壤有机碳库中积累的大量POC消耗,使高海拔土壤成为一个潜在的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森林土壤 颗粒有机(poc) 低温季节 全球变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黄海海域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1
作者 赵玉庭 梁生康 +1 位作者 石晓勇 商荣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8-54,共7页
依据2010年4~5月黄海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黄海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0年春季黄海POC浓度范围为78.11~9 189.00μg/L,平均浓度为(413.59±794.23)μg/L;北黄海和南黄海... 依据2010年4~5月黄海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黄海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0年春季黄海POC浓度范围为78.11~9 189.00μg/L,平均浓度为(413.59±794.23)μg/L;北黄海和南黄海POC分布都呈现表层低、底层高的垂直分布特征和近岸高、远岸低的平面分布特征。其中,北黄海POC的高值区南部近岸水体,主要受陆源输入的影响,北黄海POC的低值区主要位于其中部表层水体,主要由于浮游植物现场生产受限所致;南黄海POC高值区主要位于受沿岸流和陆源输入影响显著的苏北沿岸,底层高值主要与浮游植物碎屑沉降和沉积物再悬浮有关,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南黄海中部海域,亦由于浮游植物现场生产受限所致。PN的分布趋势和影响因素与POC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poc) 分布特征 黄海 春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长江口颗粒有机碳年际分布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倩 张珊珊 线薇微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2-43,共12页
根据2013—2016年春季(5月)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4个航次环境综合调查数据,探讨春季长江口水体颗粒有机碳(POC)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13—2016年春季长江口POC浓度范围为0.22~16.99 mg/L,均值为1.80 mg/L,总水域POC... 根据2013—2016年春季(5月)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4个航次环境综合调查数据,探讨春季长江口水体颗粒有机碳(POC)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13—2016年春季长江口POC浓度范围为0.22~16.99 mg/L,均值为1.80 mg/L,总水域POC年际间变化显著,底层浓度高于表层。从口门区、近岸区和近海区三个子水域来看,除近岸底层POC浓度处于高值,年际差异不显著之外,其余水域的表、底层均存在空间变异和年际差异。POC浓度在口门附近偏南部水域达到高值,后沿长江冲淡水(CDW)方向降低,低值区位于近海底层,但表层POC在近海水域123°E附近出现次高值。POC浓度与盐度之间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且相关性逐年递减;POC浓度与总悬浮物浓度(TSM)呈显著正相关,底层相关性高于表层;近海区表层POC与叶绿素a正相关关系极显著,二者高值区均分布在123°E附近。入海径流量与长江口春季POC浓度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年际变化趋势,径流对有机碳的稀释作用高于其输入作用。长江口春季POC主要以碎屑源为主,其分布与有机碳源、海水的稀释作用、悬浮物运动等多种因素有关,高浊水体中悬浮物影响显著,陆源有机碳对POC的影响在长江口近海水域有所弱化,而浮游植物对POC的贡献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颗粒有机(poc)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春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洪水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颗粒有机碳分布与来源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罗颖 金海燕 +8 位作者 李德望 季仲强 王斌 杨志 张扬 庄燕培 李杨杰 陈建芳 郑侦明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3-81,共9页
基于2020年7月洪水期间采集的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温度、盐度、总悬浮物(Total Suspended Matter,TSM)质量浓度、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质量浓度和颗粒有机碳稳定同位素(δ^(13)C_(POC))等数据,分析了洪水事件对该... 基于2020年7月洪水期间采集的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温度、盐度、总悬浮物(Total Suspended Matter,TSM)质量浓度、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质量浓度和颗粒有机碳稳定同位素(δ^(13)C_(POC))等数据,分析了洪水事件对该区域POC分布与来源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POC和盐度呈显著负相关(r^(2)=0.41,p<0.01),与TSM呈显著正相关(r^(2)=0.92,p<0.01),表明咸淡水的混合是影响POC分布的重要因素。研究区域东北部表层海水POC质量浓度局部升高,并且δ^(13)C_(POC)值显示为海源信号,表明浮游植物生产是影响该海域POC分布的另一重要因素。此外,由于高径流量形成的稀释效应,洪水事件会降低陆源输入的POC质量浓度,研究区域东南侧偏轻的δ^(13)C_(POC)也表明,洪水事件会扩大陆源POC在东海的影响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颗粒有机 δ^(13)C_(poc) 洪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海域海水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C分布特征 被引量:19
14
作者 马士德 谢肖勃 朱素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46-49,共4页
1988年7月对辽东湾海水中的DD,POC及间隙水中的DD进行了调 查,绘制了该海域的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C分布图,初步得出该海域的 DOC,PO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水中的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 1988年7月对辽东湾海水中的DD,POC及间隙水中的DD进行了调 查,绘制了该海域的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C分布图,初步得出该海域的 DOC,PO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水中的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C远比远 海和大洋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 溶解有机 颗粒有机 间隙水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养殖生态系中有机碳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游奎 马甡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1-55,共5页
对于围隔养殖对虾生态系中有机碳的变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溶解有机碳 (DOC)含量波动在 5 .2 99~ 13.39mg/ L之间 ,平均为 8.5 3mg/ L± 2 .2 5 mg/ L;颗粒有机碳 (POC)含量波动在0 .6 5~ 6 .6 3mg/ L之间 ,平均为 3.2 5 mg/ ... 对于围隔养殖对虾生态系中有机碳的变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溶解有机碳 (DOC)含量波动在 5 .2 99~ 13.39mg/ L之间 ,平均为 8.5 3mg/ L± 2 .2 5 mg/ L;颗粒有机碳 (POC)含量波动在0 .6 5~ 6 .6 3mg/ L之间 ,平均为 3.2 5 mg/ L± 1.76 mg/ L;总有机碳 (TOC)含量波动在 6 .92~ 2 0 .0 2mg/ L之间 ,平均为 11.78mg/ L± 3.82 mg/ L ;其中 DOC∶ POC∶ TOC为 0 .72∶ 0 .2 8∶ 1。各种有机碳组分的含量明显高于自然海水中各种有机碳的含量 ;各种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在养殖期间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 ;其变化与 DCOD的变化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 颗粒有机 有机 对虾 养殖生态系 DOC poc T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海西部海区有机悬浮颗粒观测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方习生 魏建伟 +1 位作者 石学法 程振波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5-497,共13页
2004-07和2004-09-10,在菲律宾海西部海区进行了水体现场多参数综合垂向测量和海水取样分析,对菲律宾海水体光衰减作用、悬浮颗粒及颗粒有机碳的相关关系和空间分布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菲律宾海光衰减系数C与悬浮颗粒浓... 2004-07和2004-09-10,在菲律宾海西部海区进行了水体现场多参数综合垂向测量和海水取样分析,对菲律宾海水体光衰减作用、悬浮颗粒及颗粒有机碳的相关关系和空间分布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菲律宾海光衰减系数C与悬浮颗粒浓度、颗粒有机碳与颗粒光衰减系数c,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上层水体颗粒有机碳和叶绿素a的比值约为200~3500,浮游植物现存量与颗粒有机碳现存量变化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海西部 漫衰减系数 悬浮颗粒 颗粒有机(p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810号台风过程厦门近岸海域POC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17
作者 薛健宏 杨逸萍 +1 位作者 郭卫东 胡明辉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69-275,共7页
本文研究了 9810号台风影响下九龙江口及厦门西港表层海水颗粒有机碳 (POC)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某些环境因子的关系。除厦门西港低潮水外 ,台风期间POC含量均迅速增大 ,此“冲击期”共维持 3d后POC值迅速回落 ,进入“恢复期”。台风期间 ,... 本文研究了 9810号台风影响下九龙江口及厦门西港表层海水颗粒有机碳 (POC)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某些环境因子的关系。除厦门西港低潮水外 ,台风期间POC含量均迅速增大 ,此“冲击期”共维持 3d后POC值迅速回落 ,进入“恢复期”。台风期间 ,九龙江口高低潮、厦门西港高潮表层水POC含量分别为 0 .73 9、1.3 19和 0 .848mg/dm3 ,是非台风状况下的 1.1、1.9和 1.4倍 ,陆源有机物的输入和底质再悬浮作用是控制表层水POC含量的主要因素。而厦门西港低潮水POC含量受台风作用影响较小。碎屑POC为厦门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OC的主要组成部分。POC与溶解态N、P营养盐有一定正相关性 ,暗示其可能来自颗粒物中有机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 厦门近岸海域 9810号台风 poc 海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下游不同碳组分及其通量特征 被引量:12
18
作者 钱伟 陈莹 +4 位作者 杨柳明 彭园珍 张莉 李天洋 江淼华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47-653,共7页
河流连接着地表主要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河流水体中不同碳组分的水平输送、水-气界面通量及其比例对认识河流在区域碳循环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在闽江下游竹岐水文站连续进行采样,分析水样中c(DIC... 河流连接着地表主要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河流水体中不同碳组分的水平输送、水-气界面通量及其比例对认识河流在区域碳循环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在闽江下游竹岐水文站连续进行采样,分析水样中c(DIC)(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溶解性无机碳)、c(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溶解性有机碳)和c(POC)(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颗粒性有机碳),并结合相关参数估算闽江不同碳组分的水平及垂直通量.结果表明:①c (DIC)、c(DOC)、c(POC)分别为230~892、112~209、14~183μmol/L.②调查期间闽江总碳水平通量达46×1010g/a,其中,DIC水平通量为29×1010g/a,占总碳水平通量的63%; POC水平通量为6×1010g/a,相当于DOC水平通量(11×1010g/a)的55%.③不同组分的季节变化特征不同,c(DIC)在丰水期较低、枯水期升高,表明DIC输出受流域生态系统的供应限制;各月c(DOC)变化不大,表明流域DOC输出潜力较大; c(POC)在丰水期明显升高,枯水季较低;溶解态碳是河水碳组分的主要部分;年内各月DIC水平通量分配较均匀,有机碳水平通量集中在丰水期.④闽江竹岐水体p CO_2(二氧化碳分压)为1 500~6 400μatm (1 atm=101 325 Pa),是大气CO_2的"源",闽江下游水-气界面CO_2垂直通量约为DIC水平通量的2%,闽江下游河流DIC输出以水平输出为主.建议今后进一步开展闽江中典型流域和水域的碳组分调查,加强闽江碳组分输出的控制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C(溶解性无机) DOC(溶解性有机) poc(颗粒有机) 通量 闽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半岛邻近海域夏季POC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一成 韩正兵 +7 位作者 杨洋 潘建明 张海峰 李栋 赵军 朱秋红 范高晶 张海生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7-59,共13页
海水中的颗粒有机碳(POC)与生物的生命过程、初级生产力关系密切,是海洋食物链中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因此POC的分布特征可以有效反映其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利用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期间(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在南极半岛邻近海域... 海水中的颗粒有机碳(POC)与生物的生命过程、初级生产力关系密切,是海洋食物链中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因此POC的分布特征可以有效反映其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利用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期间(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在南极半岛邻近海域采集的海水颗粒物样品,研究POC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斯科舍海0-200 m的POC浓度范围为7.44-193.52μg·L^-1,平均浓度为(48.84±35.09)μg·L^-1;南斯科舍海岭0-200 m的POC浓度范围为9.13-62.17μg·L^-1,平均浓度为(29.76±14.12)μg·L^-1;鲍威尔海盆0-200 m的POC浓度范围为5.87-270.72μg·L^-1,平均浓度为(48.57±38.92)μg·L^-1。表层POC高值出现在斯科舍海区和鲍威尔海盆区,而低值出现在海岭区,与叶绿素a(Chla)的变化趋势一致,与营养盐的变化趋势相反。垂向分布上,各个区域POC平均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鲍威尔海盆和斯科舍海POC最高值都出现在25 m层。分析结果表明光合浮游植物是研究海域POC的主要来源,POC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温度、水团混合以及海冰环境。斯科舍海与鲍威尔海盆整体非生命POC占比高,可能是由于高磷虾生物量、海冰碎屑以及陆源输入的干扰;南斯科舍海岭整体非生命POC占比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半岛邻近海域 颗粒有机(poc) CHL a 营养盐 融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海真光层漫衰减观测及其指示意义
20
作者 方习生 魏建伟 +1 位作者 石学法 程振波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65-473,共9页
2004-07—09,利用水下微型多波段剖面光谱系统(加拿大Satlantic公司)和SeaBird 911型CTD系统(美国),在菲律宾海WEqPac航次中现场观测了部分站位的水下光场剖面。并对西菲律宾海的水下光场特征作了分析,研究了其与生物地球化学核心变量... 2004-07—09,利用水下微型多波段剖面光谱系统(加拿大Satlantic公司)和SeaBird 911型CTD系统(美国),在菲律宾海WEqPac航次中现场观测了部分站位的水下光场剖面。并对西菲律宾海的水下光场特征作了分析,研究了其与生物地球化学核心变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西菲律宾海水下辐照度Ed按照指数规律衰减,各波段漫衰减系数Kd垂直分布比较相似。归一化离水辐亮度Lwn(555)以及海面遥感反射率Rsr(555)同生物地球化学核心变量颗粒有机碳(POC)之间存在显著的指数关系,此关系式和前人在其他海区建立起的关系式相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菲律宾海 漫衰减系数 颗粒有机(p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