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气候数据同化重建早始新世气候适宜期全球海水表面温度
1
作者 张昊勋 李明松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5-285,共11页
早始新世气候适宜期(EECO,53.26~49.14 Ma)全球温度在百万年尺度上达到最高值,是66 Ma以来最温暖的时期,是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最极端的共享经济路径情景SSP8.5未来全球温度的地质参考时期。前人利用地球系统模式... 早始新世气候适宜期(EECO,53.26~49.14 Ma)全球温度在百万年尺度上达到最高值,是66 Ma以来最温暖的时期,是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最极端的共享经济路径情景SSP8.5未来全球温度的地质参考时期。前人利用地球系统模式和古气候替代指标,对EECO全球海水表面温度状态进行了重建。然而,地球系统模式的边界条件往往缺乏约束,难以重建准确的EECO全球海水表面温度状态;古气候替代指标重建结果之间存在分歧、且具有全球耦合性差等不足。该研究利用新兴的古气候数据同化技术,开展中等复杂程度地球系统模式cGENIE模拟,考虑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碱度和雨比率三种不确定性因素,以100个模拟试验结果作为先验估计,融合了35个大洋钻探点位的三种古海水温度指标,即TEX86、浮游有孔虫Mg/Ca和δ^(18)O,高精度地重建了EECO时期全球耦合的海水表面温度。数据同化得到的全球海水表面温度为30.7℃(95%置信区间为28.8~33.0℃),同化结果具有全球耦合的特点,与地球系统模式模拟的先验值相比精度显著提高。开展了敏感性实验,证实不同替代指标类型对数据同化重建结果有显著的影响,去除TEX86指标数据同化得到的海水表面温度偏冷,而去除δ^(18)O指标的同化结果则偏热。本研究对EECO热室时期开展高精度的全球海水表面温度重建,为未来气候变化的这一关键地质参考型提供了更为精确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数据同化 早始新世气候适宜期 海水表面温度 古气候替代指标 地球系统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表面温度变化及其对笔石动物群分布的控制作用——以湖北宜昌奥陶系大湾组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王传尚 汪啸风 +1 位作者 陈孝红 李志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51-758,共8页
本文通过对宜昌黄花场剖面和宜昌陈家河剖面大湾组83件样品和陈家河剖面红花园组2件样品的碳氧同位素测试数据,分析了奥陶纪大坪期海水表面温度的变化;并以宜昌黄花场剖面大湾组笔石序列为基础,结合华南地区笔石动物群的分布情况,分析... 本文通过对宜昌黄花场剖面和宜昌陈家河剖面大湾组83件样品和陈家河剖面红花园组2件样品的碳氧同位素测试数据,分析了奥陶纪大坪期海水表面温度的变化;并以宜昌黄花场剖面大湾组笔石序列为基础,结合华南地区笔石动物群的分布情况,分析了海水表面温度的变化对笔石动物群地理分布的影响,提出温度变化仅是影响笔石动物群地理分布的间接因素,前人的纬度分带学说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 大湾组 笔石动物群 海水表面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全新世U_(37)~K的古海水表面温度重建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博 殷勇 +2 位作者 高抒 贾培宏 夏真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0-331,共12页
通过海洋沉积物有机温标U_(37)~K反演了北部湾地区一万年以来的海水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变化.结果表明,北部湾一万年以来的SST变化范围为22.0℃~28.0℃,平均25.4℃,整体呈现波动升高的趋势,其中1300年来的SST升高更... 通过海洋沉积物有机温标U_(37)~K反演了北部湾地区一万年以来的海水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变化.结果表明,北部湾一万年以来的SST变化范围为22.0℃~28.0℃,平均25.4℃,整体呈现波动升高的趋势,其中1300年来的SST升高更为明显.此外,钻孔还记录到了八次具有区域意义的温度变化事件.北部湾一万年来的海表温度变化主要受到太阳总辐照度和东亚冬季风的控制,一些冷事件还受到高纬度融冰事件的影响,而暖事件可能受到赤道太平洋低纬度驱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全新世 海水表面温度 太阳总辐照度 东亚冬季风 U37^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δ^(18)O和烯烃记录恢复海水表面温度和盐度
4
作者 陈宗团 《海洋地质动态》 1994年第6期15-17,共3页
利用δ ̄(18)O和烯烃记录恢复海水表面温度和盐度F.Roster等深海沉积物中有孔虫壳体的氧同位素成分(δ ̄(18)O)被广泛用做古气候变化标志,但是这种δ ̄(18)O的变化是由海水表面温度、全球冰体体积和区域盐度... 利用δ ̄(18)O和烯烃记录恢复海水表面温度和盐度F.Roster等深海沉积物中有孔虫壳体的氧同位素成分(δ ̄(18)O)被广泛用做古气候变化标志,但是这种δ ̄(18)O的变化是由海水表面温度、全球冰体体积和区域盐度相互作用造成的,这三者的影响难以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8O 海水表面温度 氧同位素 古气候变化 孟加拉湾 盐度 温度 不饱和 比值 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ja California边缘PC14岩芯海水表层温度及生产力变化的百年尺度记录 被引量:2
5
作者 邢磊 丁玲 +3 位作者 赵美训 张荣平 Alexander van Geen Joseph D.Ortiz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5-392,共8页
加利福尼亚流是北太平洋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变化对全球气候及碳循环有重要影响。对位于东北太平洋低纬区Baja California外海的PC14柱状样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分析,重建了过去14ka来这一地区百年尺度的海水表面温度及生产力变化,发... 加利福尼亚流是北太平洋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变化对全球气候及碳循环有重要影响。对位于东北太平洋低纬区Baja California外海的PC14柱状样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分析,重建了过去14ka来这一地区百年尺度的海水表面温度及生产力变化,发现其存在明显的B/A(Bling-Aller)和YD(Younger Drays)事件,但B/A和YD事件温度变化幅度小于中纬度地区。与中纬度加利福尼亚流系早中全新世温度降低不同,PC14全新世温度无明显变化趋势。这些结果表明了东太平洋低纬地区对高纬地区的气候响应以及沿岸上升流和ENSO现象对加利福尼亚流系中纬和低纬地区的影响不同。从冰消期到全新世,PC14生产力呈现阶段上升趋势,指示了由E1 Ni?o气候向La Ni?a气候的转化以及沿岸上升流加强的总体趋势。在全新世中后期(6.5—3.8ka)生产力的降低,则可能是受ENSO加强的影响。在B/A暖期,PC14生产力增加不多,但氧最小层强度增加,这表明生产力变化不是东太平洋边缘海的氧最小层强化的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ja California 海水表面温度 B/A YD 生产力 ENSO 氧最小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温度锋的季节与年际变化 被引量:11
6
作者 罗琳 王东晓 +1 位作者 刘赟 李适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0-67,共8页
采用8a(1991—1998)的卫星遥感海水表面温度资料(AVHRR SST)对北部湾温度锋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北部湾海区温度锋的季节态强弱趋势为春季最强,夏季、冬季次之,秋季最弱。在年际时间尺度上,温度锋强度与SST距平(SSTA)... 采用8a(1991—1998)的卫星遥感海水表面温度资料(AVHRR SST)对北部湾温度锋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北部湾海区温度锋的季节态强弱趋势为春季最强,夏季、冬季次之,秋季最弱。在年际时间尺度上,温度锋强度与SST距平(SSTA)存在响应关系,表现在:1)SST正距平对应较弱的锋面产生,负距平对应较强的锋面产生,这种相关性在冬季表现得最为明显;2)锋面的强弱与SSTA绝对值存在正相关关系,即SSTA变化越大,锋面越强。在冬季,温度锋强度与海面风经向分量相关,在偏北风异常情况下,锋面较强;反之,锋面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温度 海水表面温度距平 年际变化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礁石珊瑚记录现代海洋生态环境信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符曲 黄晖 +1 位作者 练健生 邱大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67-375,共9页
造礁石珊瑚因其独特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已被广泛用作环境因子的代用指标。过去国内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地质年代环境信息的记录,随着样品分析测试精度的提高,用造礁石珊瑚骨骼研究现代热带的生态环境也逐渐增多,尤其对于影响海洋生态... 造礁石珊瑚因其独特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已被广泛用作环境因子的代用指标。过去国内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地质年代环境信息的记录,随着样品分析测试精度的提高,用造礁石珊瑚骨骼研究现代热带的生态环境也逐渐增多,尤其对于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事件信息的记录。许多研究都证明了造礁石珊瑚骨骼中各种示踪剂在监测过去环境变化方面的有效性,对目前和将来的生态监控以及环境研究都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珊瑚基础生理学的机制尚未完全探明,进一步了解珊瑚微观结构层次的生理机制是该领域研究的关键所在。我国学者已开展了南海西沙、南沙、台湾岛、海南岛、徐闻和涠洲岛等地区的造礁石珊瑚骨骼多种指标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礁石珊瑚 生态环境信息 指标 海水表面温度(SST) 环境污染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渔业SST数据时空相关矩阵研究
8
作者 李云岭 靳奉祥 季民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26-29,共4页
海水表面温度(SST)与渔业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对SST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的研究,是海洋渔业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本文首先对SST数据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异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SST时空相关阵的构建思想和方法,并在北太八年SST数据的基... 海水表面温度(SST)与渔业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对SST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的研究,是海洋渔业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本文首先对SST数据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异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SST时空相关阵的构建思想和方法,并在北太八年SST数据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渔区为单位的时空相关阵,对该阵进行了空间插值检验,结果证明该方法的插值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统计 空间相关 空间变异 海水表面温度(SST) 相关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交错,太平洋遛游鱼类规律被打乱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平远 《河北渔业》 2010年第7期65-66,共2页
厄尔尼诺气候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大范围异常偏暖0.5℃以上,持续时间为六个月或以上的现象。而拉尼娜现象正好相反,是指海水表面温度比基准值偏低0.5℃以上。据美国海洋气象局(NOAA)的调查监测点显示,今年在太平... 厄尔尼诺气候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大范围异常偏暖0.5℃以上,持续时间为六个月或以上的现象。而拉尼娜现象正好相反,是指海水表面温度比基准值偏低0.5℃以上。据美国海洋气象局(NOAA)的调查监测点显示,今年在太平洋北纬4°-南纬4°,两经150-90°海域除了出现与往年一样的厄尔尼诺现象外,在太平洋赤道水域还出现了反常的拉尼娜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现象 中东太平洋 拉尼娜现象 海水表面温度 交错 鱼类 气候现象 持续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机理
10
作者 韩杰 《地理教学》 2003年第5期1-2,共2页
一厄尔尼诺(El Nino)与拉尼娜(La Nina)及其伴随的气候异常是当前举世瞩目的一个课题。所谓厄尔尼诺是指一种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水异常变化的极端情况,是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异常的一种信号。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南太平洋沿岸(主要指厄瓜多... 一厄尔尼诺(El Nino)与拉尼娜(La Nina)及其伴随的气候异常是当前举世瞩目的一个课题。所谓厄尔尼诺是指一种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水异常变化的极端情况,是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异常的一种信号。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南太平洋沿岸(主要指厄瓜多尔和秘鲁)的海水表面温度出现异常的增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拉尼娜 形成机理 海水表面温度 海洋环境 全球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的日照市近海浒苔监测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慧 谢小平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4-151,共8页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MODIS全球地表反射数据,结合浮游藻类指数(floating algae index,FAI)方法,以山东省日照市近海为研究对象,进行浒苔信息识别与提取,分析2012年和2013年浒苔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并结合海水表面...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MODIS全球地表反射数据,结合浮游藻类指数(floating algae index,FAI)方法,以山东省日照市近海为研究对象,进行浒苔信息识别与提取,分析2012年和2013年浒苔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并结合海水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热带测雨卫星(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satellite,TRMM)提供的逐月降水资料,揭示气象因子与浒苔之间的关联机制,为控制和治理浒苔提供信息支持。结果表明:运用FAI指数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演出日照市近海2012年及2013年5—7月海面浒苔分布面积及时空特征;提取的浒苔信息表明,2013年浒苔强度与面积总体上均大于2012年;海水表面温度与月降水量对浒苔的生长爆发有重要影响,浒苔在20℃~21℃之间最易繁殖,降水量的增加为浒苔生长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2013年5—7月的水文气象条件相对2012年更加有利于浒苔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浒苔 FAI指数 海水表面温度(SST) 降水 日照市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2016年北极开阔水域变化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海丽 柯长青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9-121,共13页
近30年来,北极海冰覆盖范围大幅缩减,开阔水域也相应地发生显著变化。本文利用美国雪冰中心的海冰密集度产品以及美国海洋和大气科学管理局的海水表面温度数据产品,分析了1982-2016年北极开阔水域面积以及开阔水域季节长度的年际变化,... 近30年来,北极海冰覆盖范围大幅缩减,开阔水域也相应地发生显著变化。本文利用美国雪冰中心的海冰密集度产品以及美国海洋和大气科学管理局的海水表面温度数据产品,分析了1982-2016年北极开阔水域面积以及开阔水域季节长度的年际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了海水表面温度对开阔水域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北极开阔水域面积平均每年增加55.89×103 km2,海冰消退时间以平均0.77d/a的速度在提前,海冰出现时间以平均0.82d/a的速度在延迟,导致开阔水域季节长度以平均1.59d/a的速度在增加。2016年达到了有遥感观测资料以来开阔水域面积和开阔水域季节长度的最大值,分别为13.52×10~6 km^2和182d。9个海区的开阔水域变化特征有一定的差异,对开阔水域变化贡献最大的有北冰洋核心区、喀拉海和巴伦支海。海水表面温度对开阔水域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且影响的程度与纬度相关,即高纬度地区的海水表面温度对开阔水域的影响高于低纬度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密集度 开阔水域面积 开阔水域季节长度 海水表面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季风对日照和植被的敏感性 被引量:5
13
作者 Gifford M +1 位作者 徐明芝 赵启男 《海洋地质动态》 2005年第7期23-25,共3页
关键词 澳大利亚 敏感性 植被 海水表面温度 300mm 全球气候 夏季季风 季风强度 亚洲季风 水气平衡 海岸地区 年代表 第四纪 日照量 海平面 降雨量 冰期 北部 太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交错太平洋洄游鱼类规律被打乱
14
作者 张平远(编译)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06-206,共1页
厄尔尼诺气候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大范围异常偏暖0.5℃以上,持续时间为6个月或以上。而拉尼娜现象正好相反,是指海水表面温度比基准值偏低0.5℃以上。据美国海洋气象局(NOAA)的调查监测结果显示,
关键词 中东太平洋 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 洄游鱼类 海水表面温度 交错 气候现象 持续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中新世以来亚洲季风阶段性演化的海陆记录
15
作者 郑洪波 黄湘通 +1 位作者 刘锐 强小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03-109,共7页
本文在综合对比晚新生代以来中国黄土高原黄土红粘土沉积、西北太平洋粉尘沉积、南海有孔虫、阿拉伯海有孔虫记录的基础上,探讨了大约8 Ma以来亚洲季风的阶段性演化历史。结果发现,黄土高原粉尘沉积在8 Ma前后大规模出现,在3.5 Ma前后... 本文在综合对比晚新生代以来中国黄土高原黄土红粘土沉积、西北太平洋粉尘沉积、南海有孔虫、阿拉伯海有孔虫记录的基础上,探讨了大约8 Ma以来亚洲季风的阶段性演化历史。结果发现,黄土高原粉尘沉积在8 Ma前后大规模出现,在3.5 Ma前后大幅增加;印度季风在8 Ma前后形成(或显著加强);南海ODP1146站位浮游有孔虫Neogloboquadrina丰度也有两次明显增加,表明海水表面温度不断降低和海洋生产力的增加,指示东亚冬季风作用增强。北太平洋ODP885/886钻孔风成粉尘通量也有增加,指示亚洲内陆进一步的干旱化和冬季风作用的增强。印度洋沉积通量在11Ma前后开始增加,在9-8 Ma时出现峰值,表明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南部逐渐隆起。当隆起达到足够高度时,导致亚洲内陆干旱气候带扩大,同时提供大量粉尘并向东传输到中国北方和北太平洋地区。青藏高原北缘山前盆地的沉积记录显示,在3.6 Ma时,高原北部的进一步快速隆升过程可能影响到整个高原,从而导致亚洲内陆更加干旱化,东亚季风增强,粉尘沉积加快,南海及印度洋陆源沉积作用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季风 阶段性 晚中新世 海水表面温度 亚洲内陆 青藏高原北缘 黄土高原 西北太平洋 浮游有孔虫 海洋生产力 喜马拉雅山 太平洋地区 晚新生代 综合对比 阿拉伯海 演化历史 印度季风 沉积通量 中国北方 沉积记录 可能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