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胶州湾海底沉积物-海水界面磷酸盐交换速率和通量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蒋风华 王修林 +2 位作者 石晓勇 祝陈坚 韩秀荣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0-54,共5页
根据交换速率连续函数计算法,应用实验室培养法测定了PO_4-P在胶州湾16个站位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速率。结果表明,PO_4-P的交换主要表现为由沉积物向水体的释放,其交换速率一般在 0.1~90 μmol·m^(-2)·d^(-1)范围内。根... 根据交换速率连续函数计算法,应用实验室培养法测定了PO_4-P在胶州湾16个站位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速率。结果表明,PO_4-P的交换主要表现为由沉积物向水体的释放,其交换速率一般在 0.1~90 μmol·m^(-2)·d^(-1)范围内。根据 PO_4-P在不同类型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速率,估算出其在胶州湾海底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通量为 9.76×10~6mmol·d^(-1),仅占河流输入量的 24%,可提供浮游植物生长所需磷的 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海底沉积物 海水界面 磷酸盐 交换 速率 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在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速率和通量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蒋凤华 王修林 +3 位作者 石晓勇 祝陈坚 韩秀荣 张蕾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012-1018,共7页
本文应用实验室培养法研究了 Si O3 - Si在胶州湾 1 6个站位沉积物 -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速率。考虑培养时间、取样时间和间隔等因素 ,采用连续函数的方法计算了 Si O3 - Si交换速率。结果表明 ,Si O3 - Si在胶州湾沉积物 -海水界面上的交... 本文应用实验室培养法研究了 Si O3 - Si在胶州湾 1 6个站位沉积物 -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速率。考虑培养时间、取样时间和间隔等因素 ,采用连续函数的方法计算了 Si O3 - Si交换速率。结果表明 ,Si O3 - Si在胶州湾沉积物 -海水界面上的交换表现为由沉积物向水体的释放 ,交换速率一般在因为 1~5mmol·m-2· d-1范围内 ,平均为 3.3mmol·m-2· d-1。高含量有机质沉积物 ,特别是生物扰动作用可以增大 Si O3 - Si交换速率。考虑胶州湾各种沉积物类型占胶州湾总面积的权重 ,Si O3 - Si在胶州湾沉积物 -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通量为 1 .0 6× 1 0 9mmol·d-1 ,是河流输入量的 5.3倍 ,可提供浮游植物生长所需硅的 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海水界面 胶州湾 交换速率 交换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群岛海域沉积物-海水界面间营养物质的扩散通量 被引量:32
3
作者 宋金明 李鹏程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3-50,共8页
主要研究了南沙群岛海域泻湖及礁外沉积物间隙水生态系中的营养 组份 NO3-N, NO2-N, NH4-N, PO4-P, SiO3-Si及其在沉积物一海水界面间扩散转 移通量,结果表明:(1)该海域间隙水中营养组份的浓度较... 主要研究了南沙群岛海域泻湖及礁外沉积物间隙水生态系中的营养 组份 NO3-N, NO2-N, NH4-N, PO4-P, SiO3-Si及其在沉积物一海水界面间扩散转 移通量,结果表明:(1)该海域间隙水中营养组份的浓度较高,∑N/P礁外间 隙水高于泻湖间隙水,相对而言,泻湖间隙水中缺氮,礁外间隙水中缺磷,礁外 间隙水中营养组份的垂直分布各异。(2)该海域沉积物活性明显高于东中国 海,沉积物中大量营养组份向上覆海水扩散转移,H4SiO4是礁外界面扩散是最 大的组份,而在泻湖中NO3-或NH4+是最大扩散量的组份,礁外界面H4SiO4, NO3-扩散大于泻湖,这些扩散转移特征由组份本身的性质与环境特性决定; (3)该海域水温高是造成间隙水中营养组份大量产出并向上覆海水扩散转移 的主要原因,温度高,沉积物释放出营养组份的表现活化能降低,沉积物的活 性增强,从而释放扩散出大量的营养组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海水界面 南沙海域 营养物质 扩散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沉积物-海水界面附近磷与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 被引量:22
4
作者 宋金明 罗延馨 李鹏程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30-32,共3页
现场模拟了渤海沉积物 海水界面磷、硅的交换通量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渤海磷、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 ,渤海的磷、硅主要来源于河流的输入和沉积物向海水的扩散提供 ,输出则是主要通过向黄海输送。计算结果表明 ,渤海每年沉积物向海... 现场模拟了渤海沉积物 海水界面磷、硅的交换通量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渤海磷、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 ,渤海的磷、硅主要来源于河流的输入和沉积物向海水的扩散提供 ,输出则是主要通过向黄海输送。计算结果表明 ,渤海每年沉积物向海水提供的磷、硅分别为10.2×106 和190.6×106 kg,分别占渤海磷、硅循环总量的86.4 %和31.7 %。说明沉积物 海水界面过程在渤海磷、硅循环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海水界面过程 磷与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养殖海区沉积物-海水界面氮、磷营养盐的通量 被引量:36
5
作者 蔡立胜 方建光 董双林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4年第4期57-64,共8页
20 0 2年 5月和 7月分 4个航次对桑沟湾养殖海区海底沉积物进行了底质与间隙水营养盐(NH+ 4,NO- 3,NO- 2 ,PO3- 4)的分析 ,并使用Fick第一定理对该海区沉积物 海水界面营养盐的通量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 ,各站点间隙水三氮和磷酸盐... 20 0 2年 5月和 7月分 4个航次对桑沟湾养殖海区海底沉积物进行了底质与间隙水营养盐(NH+ 4,NO- 3,NO- 2 ,PO3- 4)的分析 ,并使用Fick第一定理对该海区沉积物 海水界面营养盐的通量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 ,各站点间隙水三氮和磷酸盐的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有较大的差异。用 4个航次的数据估算全年由沉积物向上覆水扩散的NH+ 4的通量为 376 33μmol/m2 ·d ,NO- 3、NO- 2 和PO3- 4的通量分别是 33 0 2、6 4 1、10 .0 8μmol/m2 ·d。估算桑沟湾全年由沉积物扩散进入上覆水的总无机氮的量为 2 81 7t,可以满足该湾浮游植物初级生产需要的 2 8 73% ,释放的无机磷的总量为 4 16 2t,可以完全满足该湾全年浮游植物的需求。研究结果为桑沟湾海湾沉积物 海水界面氮、磷营养盐的通量建模提供了重要数据 ,结论可以运用到规模化养殖海湾养殖容纳量的进一步研究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水 氮的通量 磷的通量 沉积物-海水界面 桑沟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海水界面附近氮、磷、硅的生物地球化学 被引量:16
6
作者 孙云明 宋金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27-534,共8页
海洋沉积物中的N和P随沉积物的粒度由粗到细,含量逐渐升高,而Si则降低;积物中N、P、S的含量还随海区、输入源、季节、动力学过程及生物生产过程不同而变化。控制海洋沉积物—海水界面N、P、Si沉积、释放及循环的因素,包括有机质和溶解... 海洋沉积物中的N和P随沉积物的粒度由粗到细,含量逐渐升高,而Si则降低;积物中N、P、S的含量还随海区、输入源、季节、动力学过程及生物生产过程不同而变化。控制海洋沉积物—海水界面N、P、Si沉积、释放及循环的因素,包括有机质和溶解氧的浓度、有机质中C、N、P、Si的相对比例、沉积物—海水界面附近的氧化还原环境、生物扰动、温度、水深、pH值、不同形态S的浓度、金属离子以及水动力条件等。一般其综合作用的表现是,沉积物—海水界面之间NH_4^+、PO_4^(3-)和Si(OH)_4从沉积物向上覆水扩散转移,而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通量方向相反,通量的大小随着海区的不同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源要素 海洋沉积物 海水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海域沉积物/海水界面分配与转移 Ⅱ.铁和锰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松 廖文卓 +1 位作者 许爱玉 骆炳坤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66-272,共7页
根据1993年11~12月航次调查结果,研究南沙海域铁和锰在沉积物/间隙水/海水的界面分配和转移。结果表明,沉积物中Fe含量与其他海域差不多, Mn具有明显特色:不但含量很高,在不同站位差异悬殊,且 Fe、 Mn之间存... 根据1993年11~12月航次调查结果,研究南沙海域铁和锰在沉积物/间隙水/海水的界面分配和转移。结果表明,沉积物中Fe含量与其他海域差不多, Mn具有明显特色:不但含量很高,在不同站位差异悬殊,且 Fe、 Mn之间存在分离现象。沉积物中Fe、Mn含量与水深呈正相关。估计本海区有锰的微结核存在。在间隙水中Fe、Mn均产生明显富集,比海水含量高30多倍。Fe、Mn(尤其是Mn)的界面分配和转移与水深密切相关,与沉积物的氧化还原条件也存在着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和锰 分布 沉积物/海水界面 南沙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烷烃与海水界面张力的研究
8
作者 陈国华 佘敬曾 +4 位作者 郭玲 黄健 朱茜 刘清锐 杨文利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13-219,共7页
于1991年3月-1992年6月间用液体积法较系统地测定正己烷、正庚烷、正辛烷、异辛烷、正十二烷、正十六烷和煤油与海水在不同的温度(16-40℃)和盐度(10—40)范围内的界面张力,测定值的相对误差≤0.5%。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后,归... 于1991年3月-1992年6月间用液体积法较系统地测定正己烷、正庚烷、正辛烷、异辛烷、正十二烷、正十六烷和煤油与海水在不同的温度(16-40℃)和盐度(10—40)范围内的界面张力,测定值的相对误差≤0.5%。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后,归纳出所研究烷烃-海水界面张力与温度和盐度的经验关系式,计算值与实验值相对误差≤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烃 海水界面 界面张力 经验关系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溶解无机氮的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解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汪雅露 袁华茂 +7 位作者 宋金明 李学刚 李宁 曲宝晓 康绪明 王启栋 邢建伟 梁宪萌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2-112,共11页
采用实验室培养法,在原位温度和溶氧条件下,研究了夏、冬季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溶解无机氮(DIN)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夏、冬季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DIN主要以NO_3-N和NH_4-N的形态进行交换,夏季胶州湾沉积物表现为水体DIN的源,其交... 采用实验室培养法,在原位温度和溶氧条件下,研究了夏、冬季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溶解无机氮(DIN)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夏、冬季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DIN主要以NO_3-N和NH_4-N的形态进行交换,夏季胶州湾沉积物表现为水体DIN的源,其交换通量为1.64×10~9 mmol/d,可以提供维持初级生产力所需氮的39.3%;而冬季沉积物表现为DIN的汇,其交换通量为–2.12×10~8 mmol/d。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回归分析,研究界面不同形态DIN交换速率和底层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DIN的交换主要受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矿化、底栖藻类的同化作用和扩散过程共同调控,而冬季则主要受内源有机质的矿化、底栖藻类的同化作用、吸附-解吸和扩散过程共同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沉积物-海水界面 溶解无机氮 交换速率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硅的交换速率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3
10
作者 汪雅露 袁华茂 +7 位作者 宋金明 李学刚 李宁 曲宝晓 康绪明 王启栋 邢建伟 梁宪萌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55-65,共11页
采用实验室培养法在原位温度和溶氧条件下测定了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硅的交换速率,并探讨了相关环境因子对界面交换速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硅的交换表现为从沉积物向水体释放,其交换速率在947~4 889μmol/(m^... 采用实验室培养法在原位温度和溶氧条件下测定了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硅的交换速率,并探讨了相关环境因子对界面交换速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硅的交换表现为从沉积物向水体释放,其交换速率在947~4 889μmol/(m^2·d)范围内,平均速率为1 819μmol/(m^2·d)。表层沉积物中叶绿素a(Chla)和总有机碳(TOC)是影响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硅交换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同时表层沉积物的含水率(φ)、生源硅(BSi)和粘土含量以及间隙水中溶解硅酸盐(DSi)对沉积物-海水界面硅的交换也有重要影响。由此可推知,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硅的交换速率主要受生物活动和溶解-扩散双重过程调控,而表层沉积物粒度与底层水体中DSi对胶州湾硅的释放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沉积物-海水界面 交换速率 环境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光极的制备及水母消亡对沉积物-海水界面溶解氧影响的模拟观测
11
作者 姜子可 于新生 +2 位作者 李栋 阎子衿 张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0-87,共8页
制备了基于八乙基卟啉铂和香豆素的光强比率测量传感膜,结合3CCD相机构建了基于比率测量法的两维溶解氧观测系统,通过实验验证了该系统在沉积物-水界面微结构的溶解氧的时空动态变化监测的可行性.基于实验室模拟观测装置对海蜇消亡过程... 制备了基于八乙基卟啉铂和香豆素的光强比率测量传感膜,结合3CCD相机构建了基于比率测量法的两维溶解氧观测系统,通过实验验证了该系统在沉积物-水界面微结构的溶解氧的时空动态变化监测的可行性.基于实验室模拟观测装置对海蜇消亡过程中沉积物-海水溶解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观测.观测结果表明在置入水母组织的第16h后,水母分解使得沉积物-水界面的溶解氧开始下降,在2~3 d内会导致沉积物-水界面空间的海水溶解氧发生剧烈变化,在沉积物-海水界面附近海水形成严重缺氧区.第1天内,沉积物-海水界面的溶解氧消耗速率为0.2 mg·L^-1·h^-1,第2天溶解氧的消耗速率为0.04 mg·L^-1·h^-1.在近海底的水体空间内,第1天的溶解氧消耗速率为0.28 mg·L^-1·h^-1,第2天为0.14mg·L^-1·h^-1,第3天为0.13 mg·Lv-1·h^-1,表明水母消亡过程中的溶解氧消耗呈动态分布.实验证明水母在消亡过程中的3~4 d内可在沉积物-海水界面附近形成一个贫氧区,水母消亡过程改变了海底区域的溶解氧分布体系,将对海底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 平面光极 海蜇消亡过程 沉积物-海水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海海洋酸化对痕量元素在沉积物-海水界面处生物地球化学特性的影响研究
12
作者 高文婧 曲宝晓 +1 位作者 袁华茂 宋金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9-130,共12页
痕量元素在海洋环境中不仅能够密切参与物质循环,显著调控生命代谢,有些情况下还会对浮游及底栖生物产生抑制和毒害,是海洋系统中具有重要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双刃剑”。工业革命以来,海洋不断吸收大气CO_(2)使得海水pH和碳酸根浓度持... 痕量元素在海洋环境中不仅能够密切参与物质循环,显著调控生命代谢,有些情况下还会对浮游及底栖生物产生抑制和毒害,是海洋系统中具有重要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双刃剑”。工业革命以来,海洋不断吸收大气CO_(2)使得海水pH和碳酸根浓度持续下降,在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海洋酸化的现象。海洋酸化作为新的环境胁迫打破了痕量元素在沉积物-间隙水-上覆水中既有的平衡态势,导致痕量元素在海洋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特性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本文从痕量元素在沉积物-海水体系中的赋存形态与交换过程入手,探讨了海洋酸化条件下痕量元素在沉积物-海水体系中的扩散迁移与再平衡行为,分析了由此产生的生物毒性效应和生物可用性影响。最后,对海洋酸化与多种环境条件、多种污染物联合作用所导致的与痕量元素相关的生态效应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未来海洋酸化与痕量元素协同研究提供有意义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痕量元素 海洋酸化 沉积物-海水界面 赋存形态 含量水平 迁移转化 生物可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列电极(WBE)联合线性极化技术(LP)研究海水-大气界面区碳钢的腐蚀行为 被引量:7
13
作者 胡杰珍 程学群 +2 位作者 李晓刚 邓培昌 王贵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14-1020,共7页
金属在海水-大气界面的水线腐蚀严重,腐蚀机理复杂,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通过阵列电极(WBE)测试技术捕获部分浸泡于海水中的碳钢阵列电极的阴阳极分布规律;通过线性极化技术(LP)测试获得垂直于海水-大气界面的碳钢阵列电极列的... 金属在海水-大气界面的水线腐蚀严重,腐蚀机理复杂,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通过阵列电极(WBE)测试技术捕获部分浸泡于海水中的碳钢阵列电极的阴阳极分布规律;通过线性极化技术(LP)测试获得垂直于海水-大气界面的碳钢阵列电极列的腐蚀电流与腐蚀电位;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与腐蚀形貌观察法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垂直于海水-大气界面的碳钢阵列电极列的腐蚀机理差异。结果表明:垂直于海水-大气界面的碳钢分别在水线区域和近海水-大气界面的海水区域存在两个腐蚀峰,腐蚀峰的腐蚀电流是其他区域的3--10倍;大气中的腐蚀电位高于海水中,处于海水中的碳钢腐蚀电位随浸泡时间逐渐升高而处于大气中的腐蚀电位逐渐下降;海水中碳钢的腐蚀产物疏松、附着力差,在大气中则腐蚀产物致密、附着力强;海水-大气界面区碳钢的腐蚀是由电位差、溶解氧浓度、腐蚀产物等多因素控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大气界面 腐蚀 阵列电极(WBE) 溶解氧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玉坤宇 刘素美 +1 位作者 张经 叶曦雯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25-431,共7页
对胶州湾和渤海沉积物分别进行室内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在沉积物中加入营养盐后,铵氮、硅酸盐由沉积物向水体的迁移增大,铵氮的迁移在总溶解态氮的交换中起主要作用,其交换量约占总溶解态氮扩散量的76%,硝酸盐及磷酸盐由水体向沉积物... 对胶州湾和渤海沉积物分别进行室内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在沉积物中加入营养盐后,铵氮、硅酸盐由沉积物向水体的迁移增大,铵氮的迁移在总溶解态氮的交换中起主要作用,其交换量约占总溶解态氮扩散量的76%,硝酸盐及磷酸盐由水体向沉积物的迁移减弱.在上覆水中加入营养盐后,硝酸盐、磷酸盐由水体向沉积物的迁移增大,硝酸氮的迁移占总溶解态氮交换的主要部分,约为62%.铵由沉积物向水体的迁移减弱,硅酸盐变成由水体向沉积物迁移.沉积物对于上覆水中营养盐的浓度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无论在充空气或充氮气条件下,磷及硅的交换速率变化不明显,铵氮的迁移占总溶解态氮扩散量的98%以上.充氧条件下硝酸盐由沉积物向上覆水的迁移通量较充氮气条件增加.比较两种不同的通量计算方法(积分和拟合),结果表明由两种计算方法计算的交换速率的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沉积物海水界面 交换 室内培养 海洋沉积物 海洋污染 海洋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取地下咸水防治海水入侵的物理模拟试验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洁 李福林 +1 位作者 张晓龙 陈华伟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2-57,共6页
抽取地下咸水是河口海岸带地区防治海水入侵的可行性措施之一。通过构建室内砂箱物理模型并结合着色技术,分析不同抽咸强度和布井方式下海水入侵咸淡水界面运移规律以及地下水流场演变机制,研究不同情境下抽取咸水对海水入侵的防治效果... 抽取地下咸水是河口海岸带地区防治海水入侵的可行性措施之一。通过构建室内砂箱物理模型并结合着色技术,分析不同抽咸强度和布井方式下海水入侵咸淡水界面运移规律以及地下水流场演变机制,研究不同情境下抽取咸水对海水入侵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地下水流场受抽取咸水的强度和布井方式影响,可通过加大咸水抽取强度、优化布井方式,实现抽咸牵引防治海水入侵的最佳效果。固定咸水抽取强度时,远离咸淡水界面进行的叠加井抽水与单井抽水效果相比,并不具备优越性;在海水入侵界面以下咸水体上部抽取咸水,可防止抽咸过程中海水入侵界面向内陆移动,在海水入侵界面近趾端处抽取咸水可以使海水楔趾端更快向海水区回退;保持一定的咸水抽取强度时,在海水入侵界面以下咸水体上部与趾端位置处进行分散式布井,可以达到整体修复滨海含水层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取地下咸水 海水入侵界面 抽水强度 抽水井布局 滨海含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有机质早期成岩和甲烷缺氧氧化数值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艳平 罗敏 +1 位作者 胡钰 陈多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9-121,共13页
在海洋沉积物表层,各种碳库之间频繁的碳转换引起了越来越多科学家的关注。这些转换主要包括有机质降解生成的DIC,甲烷缺氧氧化产生DIC,以及碱度升高引起的自生碳酸盐沉淀,同时在一些甲烷强烈渗漏的冷泉区还包括游离气的渗漏过程。这些... 在海洋沉积物表层,各种碳库之间频繁的碳转换引起了越来越多科学家的关注。这些转换主要包括有机质降解生成的DIC,甲烷缺氧氧化产生DIC,以及碱度升高引起的自生碳酸盐沉淀,同时在一些甲烷强烈渗漏的冷泉区还包括游离气的渗漏过程。这些反应发生机理将在本文中逐一论述,同时文中还综述了有机质降解和甲烷缺氧氧化过程的现有计算模型,指出了目前计算模型中所存在的缺陷及每个模型的适用范围,并简要的介绍了从沉积物释放到海水中的甲烷气泡渗漏通量计算方法。然而这些模型基本都受限于目前对于机理的认识水平,为了更加精确地计算出碳在不同过程中的转换通量,今后还需要更多的工作来研究反应机理和模型中的参数,从而获得一个更加通用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海水界面 有机质降解 甲烷缺氧氧化 数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氧饱和度环境刀额新对虾幼体对微藻脂肪酸在沉积物中降解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立群 丁海兵 杨桂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3-534,共12页
以中国近海典型赤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氧饱和度环境下底栖甲壳动物对有机物在沉积物中降解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氧饱和度培养模拟体系中中肋骨条藻在有/无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幼体活... 以中国近海典型赤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氧饱和度环境下底栖甲壳动物对有机物在沉积物中降解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氧饱和度培养模拟体系中中肋骨条藻在有/无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幼体活动背景下的降解过程,追踪中肋骨条藻中4种主要脂肪酸(C14:0,C16:0,C16:1(7)和C20:5)在100%,50%,25%和0%的氧饱和度体系中的降解行为.结果表明,100%氧饱和度体系中刀额新对虾幼体的活动能明显加快脂肪酸在沉积物中的降解(约为对照组的1.2~1.7倍),特别是对饱和脂肪酸C14:0和C16:0的作用最为明显;而在50%氧饱和度的缺氧体系中,在前三天的培养中,刀额新对虾幼体的活动逐渐减弱直至最终死亡,死亡之前的扰动增加了有机物在次表层沉积物中的埋藏并降低了其降解速率.研究还发现,在l00%氧饱和度体系中,刀额新对虾幼体的扰动作用促进大量脂肪酸转移到次表层沉积物和悬浮颗粒中;而在50%氧饱和度体系中,这种转移作用明显变小.对于氧饱和度25%和0%的环境,刀额新对虾幼体在模拟培养开始后迅速死亡,对有机物质降解几乎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沉积物界面 脂肪酸降解 刀额新对虾 季节性缺氧 中肋骨条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