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溶解有机碳湿沉降及其在海洋碳中和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邢建伟 宋金明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6-618,共13页
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关于大气降水DOC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大气降水DOC的丰度与生物可利用性、降水DOC浓度和湿沉降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OC湿沉降的生态环境效应,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结果表明,降... 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关于大气降水DOC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大气降水DOC的丰度与生物可利用性、降水DOC浓度和湿沉降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OC湿沉降的生态环境效应,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结果表明,降水DOC的化学组分异常复杂,以低分子量有机酸、氨基酸、尿素等为主,具有较高的生物可利用性;不同地区降水DOC的浓度和湿沉降通量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主要受控于排放源、排放强度以及复杂的气象条件;大气中的DOC可影响气溶胶和降水的性质(酸雨),沉降至冰雪表面的DOC会加速冰川融化;同时,湿沉降带来的DOC输入可加富表层海水的有机碳水平,其中的活性DOC可促进海洋生态系统次级生产力的提高,而惰性成分则可贡献海洋惰性溶解有机碳库,有利于碳封存并增强海洋碳汇,助力“海洋负排放”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未来的研究应持续注重开发利用先进仪器设备开展降水DOC化学成分的精准量化识别,以更深刻地认识降水DOC的生物可利用性及惰性特征;同时,开发利用新型数值模拟技术以深入开展全球尺度不同性质降水DOC湿沉降通量及其时空异质性研究,并量化大气DOC的间接湿沉降通量,在此基础上重点阐明大气DOC湿沉降作为新型路径之一对提高全球海洋碳封存的潜力,以期深入认识大气沉降在全球碳循环和海洋“碳失汇”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doc) 湿沉降 生物可利用性 海洋惰性溶解有机 “双”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总有机碳分析仪测定海水DOC的不确定度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孙萱 宋金明 +2 位作者 于颖 俞立东 林强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2-76,共5页
采用实验测定和误差分析的方法,对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总有机碳分析仪vario TOC cube测定海水DOC含量的不确定度进行了分析,对导致测定结果不确定度的各分量进行了量化估算。结果表明,其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即样... 采用实验测定和误差分析的方法,对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总有机碳分析仪vario TOC cube测定海水DOC含量的不确定度进行了分析,对导致测定结果不确定度的各分量进行了量化估算。结果表明,其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即样品重复性测量、标准曲线拟合、标准溶液配制(包括称量、定容、移液产生的不确定度,标准物质纯度和相对原子质量产生的不确定度)及测量仪器本身,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分别为0.016、0.018、0.0086、0.0079。标准曲线拟合与样品重复性测量是影响海水DOC测定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但标准溶液配制和测量仪器所引起的不确定度亦不可忽略。对实际海水DOC浓度为1.20 mg/L的样品分析,合成以上四种不确定度分量得到DOC测定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为0.21 mg/L。按照正态分布,取扩展因子k=2,则扩展不确定度为0.07 mg/L,此海水样品中DOC含量的测定结果应为(1.20±0.07)mg/L(k=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度 海水溶解有机(doc) 燃烧氧化-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有机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燃烧法测定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碳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江涛 谭丽菊 赵卫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46-551,共6页
1997年5月在莱州湾、1997年7月在东海、1997年11月在胶州湾采集了海水样品,用高温燃烧法测定了这些水样中的溶解有机碳(DOC)浓度,讨论了系统空白和标准曲线的选择对高温燃烧法测定结果的影响,并与紫外/过硫酸钾法的测定结果进行... 1997年5月在莱州湾、1997年7月在东海、1997年11月在胶州湾采集了海水样品,用高温燃烧法测定了这些水样中的溶解有机碳(DOC)浓度,讨论了系统空白和标准曲线的选择对高温燃烧法测定结果的影响,并与紫外/过硫酸钾法的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在准确测定和校正系统空白的条件下,用高温燃烧法对东海、莱州湾和胶州湾水样DOC的测定结果与紫外/过硫酸钾法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 测定 高温燃烧法 过硫酸钾法 海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氧化-非色散红外吸收法测定海水中溶解有机碳 被引量:3
4
作者 高晶晶 刘季花 +2 位作者 邹建军 宋晓红 朱爱美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7-482,共6页
采用燃烧氧化-非色散红外吸收法测定了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碳。结果表明,标准曲线的线性较好,精密度较高,方法检出限为0.024 mg/L;所测海水样DOC质量浓度的最高值为3.95 mg.L-1,最小值为1.47 mg.L-1;采样点距离海岸越远,DOC质量浓度越低。... 采用燃烧氧化-非色散红外吸收法测定了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碳。结果表明,标准曲线的线性较好,精密度较高,方法检出限为0.024 mg/L;所测海水样DOC质量浓度的最高值为3.95 mg.L-1,最小值为1.47 mg.L-1;采样点距离海岸越远,DOC质量浓度越低。海水样品置于4℃下冷藏保存,滴加饱和HgCl2溶液的水样,其保存效果要好于不加饱和HgCl2溶液的水样,且在55 d内,其DOC质量浓度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 燃烧氧化-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海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中溶解有机碳测定方法评述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江涛 谭丽菊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6-28,共3页
关键词 海水 溶解有机 测定法 海水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荷与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溶解有机碳浓度及季节动态 被引量:11
6
作者 郭剑芬 杨玉盛 +2 位作者 林鹏 卢豪良 陈光水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89-292,共4页
对中亚热带木荷和杉木人工林(monoculture plantations ofSchima superbaandCunninghamia lanceolata,15年生)枯枝落叶层(包括Oi、Oe和Oa层)DOC浓度及季节动态的研究表明:木荷人工林枯枝落叶层DOC浓度高于杉木人工林;两种群落枯枝落叶层... 对中亚热带木荷和杉木人工林(monoculture plantations ofSchima superbaandCunninghamia lanceolata,15年生)枯枝落叶层(包括Oi、Oe和Oa层)DOC浓度及季节动态的研究表明:木荷人工林枯枝落叶层DOC浓度高于杉木人工林;两种群落枯枝落叶层中,Oi层的DOC浓度均高于Oe和Oa层;木荷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不同分解层次DOC浓度的季节变化模式相似,均在秋季出现最大值;枯枝落叶层DOC浓度及季节变化与温度、湿度、生物活性及枯枝落叶层中有机质数量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doc) 季节动态 枯枝落叶层 木荷 杉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年夏季黄、东海溶解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8
7
作者 石晓勇 李鸿妹 +1 位作者 张传松 王作华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1-397,共7页
用高温催化氧化法对黄、东海夏季溶解有机碳(DOC)进行测定,并对其平面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黄、东海海域DOC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50~3.05mg/L,平均质量浓度为1.08mg/L。其平面分布表现为水深30m以浅海域呈现北高南... 用高温催化氧化法对黄、东海夏季溶解有机碳(DOC)进行测定,并对其平面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黄、东海海域DOC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50~3.05mg/L,平均质量浓度为1.08mg/L。其平面分布表现为水深30m以浅海域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长江口以北的124°~126°E海域,该海域的DOC主要源自于生物体碎屑分解过程的释放;底层分布表现为由近岸向外海降低的趋势,且近岸高值主要来源于陆源排放和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垂直方向上,DOC平均质量浓度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一方面由于上层水体浮游植物初级生产释放大量DOC,另一方面由于夏季海水层化使得较高质量浓度的DOC只能积累在较浅水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doc) 分布特征 黄海 东海 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溶解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35
8
作者 贺志鹏 宋金明 张乃星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7-488,共12页
依据1997—2003年每年1次的南黄海调查得到的溶解有机碳(DOC)数据,重点分析了2002年秋末冬初季节南黄海DOC的分布特征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控制机制。结果表明,2002年秋末冬初南黄海表层海水DOC质量浓度为1.62~2.42mg/L,平均值为2... 依据1997—2003年每年1次的南黄海调查得到的溶解有机碳(DOC)数据,重点分析了2002年秋末冬初季节南黄海DOC的分布特征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控制机制。结果表明,2002年秋末冬初南黄海表层海水DOC质量浓度为1.62~2.42mg/L,平均值为2.02mg/L,高于大洋的平均值,具有典型近海特征;南黄海DOC分布呈现北部高,南部低,在量值上,A断面〉B断面〉C断面,且有显著近岸高、远离海岸中部海区低的特点。近岸高值区主要受陆源输入影响,包括径流输入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陆源输入相对生物生产过程更为重要;中部低值区主要受控干来自东海低DOC海流的冲淡作用。垂直方向上DOC质量浓度变化不大,这明显与南黄海海水混合较好有关。7a中南黄海DOC质量浓度总体上呈略微下降趋势,北部海域表现尤为明显,南黄海生物生产量的下降及近年来南黄海整体环境质量的提高是引起DOC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doc) 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邻近海域冬、夏季溶解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王腾 刘广鹏 +2 位作者 朱礼鑫 高磊 李道季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3-540,共8页
根据2013年1月与8月两个航次测得的数据分析了长江口邻近海域溶解有机碳(DOC)在冬、夏两个季节的含量、分布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冬季表、底层DOC浓度范围分别介于35.85~145.11μM和33.60~110.52μM之间,平均值分别为79.15μM与68... 根据2013年1月与8月两个航次测得的数据分析了长江口邻近海域溶解有机碳(DOC)在冬、夏两个季节的含量、分布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冬季表、底层DOC浓度范围分别介于35.85~145.11μM和33.60~110.52μM之间,平均值分别为79.15μM与68.99μM;夏季表、底层DOC浓度范围分别为63.48~213.65μM和44.69~123.34μM,平均浓度值分别为100.49μM与61.56μM。由于冬、夏两个季节长江冲淡水径流量、现场浮游植物生物量以及流场状况等控制因素的不同,导致两个季节DOC分布特征具有一定区别。水平分布上,整体都表现出从近岸到外海逐渐降低的趋势;垂直分布上,冬季表底层浓度差距很小,夏季浓度由表层向底层不断降低。长江冲淡水输送是该区域DOC的主要来源,相对于冬季,夏季生物活动过程中的释放对表层水体DOC的浓度具有较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冬季 夏季 溶解有机(d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下蜀林区土壤溶解有机碳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6
10
作者 俞元春 李淑芬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24-428,共5页
采用TOC-5000A总有机碳仪测定了江苏下蜀森林土壤溶解有机碳(DOC)的含量,分析了土壤DOC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酸性森林土壤中,DOC与有机C、全N、碱解N、有效P等养分因子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DOC与土壤肥力状况关... 采用TOC-5000A总有机碳仪测定了江苏下蜀森林土壤溶解有机碳(DOC)的含量,分析了土壤DOC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酸性森林土壤中,DOC与有机C、全N、碱解N、有效P等养分因子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DOC与土壤肥力状况关系密切,因而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性状的生物学指标。土壤DOC与土壤中有机络合态Fe、有机络合态Al和活性羟基Al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土壤中有机C的运输是调整土壤中Al和Fe的溶出及迁移的一个重要因子。土壤DOC与交换性Al、pH值、全P、速效K之间无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溶解有机(doc) 土壤因子 养分 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的官能团特征及其与CO_2排放的关系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彬彬 武兰芳 +1 位作者 许艳艳 秦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535-2543,共9页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变化和分子结构组成均会对土壤CO_2气体排放产生影响。为了探讨秸秆还田后土壤DOC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土壤CO_2排放的关系,在连续4个小麦生长季,对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土壤DOC含量及...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变化和分子结构组成均会对土壤CO_2气体排放产生影响。为了探讨秸秆还田后土壤DOC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土壤CO_2排放的关系,在连续4个小麦生长季,对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土壤DOC含量及其官能团特征和土壤CO_2排放通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土壤的DOC结构中均含有-C=C-、-CO-NH-和苯环这3种官能团;秸秆还田土壤DOC含量显著高于无秸秆还田土壤,而且DOC组分中的胺类物质(-CO-NH-)和芳香族化合物(-C=C-、苯环)的含量比例也明显增加;土壤CO_2排放通量也表现为秸秆还田土壤显著高于无秸秆还田土壤。土壤DOC含量、DOC官能团结构特征和CO_2排放在4个小麦生长季内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相关分析显示土壤CO_2排放不但与DOC含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6*),而且与DOC的分子结构特征显著相关(r210=0.62*;r280=0.73*),胺类物质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含量越高,CO_2排放通量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溶解有机(doc) 官能团特征 二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长江口水域溶解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6
12
作者 邢建伟 线薇微 绳秀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4-82,共9页
根据2012年2、5、8和11月长江口4个季节航次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溶解有机碳(DOC)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DOC分布与盐度、表观耗氧量(AOU)、化学耗氧量(COD)、叶绿素a以及颗粒有机碳(POC)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 根据2012年2、5、8和11月长江口4个季节航次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溶解有机碳(DOC)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DOC分布与盐度、表观耗氧量(AOU)、化学耗氧量(COD)、叶绿素a以及颗粒有机碳(POC)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12年长江口区DOC的浓度范围在0.53~5.21mg/L之间,均值为1.86mg/L。DOC浓度秋季最高,夏季和冬季次之,春季最低。DOC空间分布整体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格局,高值区分布在口门内和近岸水域,外海区DOC浓度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各季节DOC空间分布略有差异。DOC与盐度、COD以及POC的相关关系较强,与AOU和叶绿素口相关性较弱。2012年长江口有机碳以DOC为主,DOC对总有机碳(TOC)的平均贡献率为55.8%,其中冬季贡献最大(59.40A),其次为秋季(59.2%)和春季(55.3%),夏季贡献率最低(49.4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doc)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东海北部近岸水体中的溶解无机碳和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宁 王江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10,共6页
根据2010年4月在东海北部近岸的调查,分析了研究海域溶解无机碳(DIC)和溶解有机碳(DOC)的含量及其分布状况,并分别对DIC、DOC与温度、盐度、表观耗氧量等要素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春季研究海域表、底层DIC平均含量分别为24.5... 根据2010年4月在东海北部近岸的调查,分析了研究海域溶解无机碳(DIC)和溶解有机碳(DOC)的含量及其分布状况,并分别对DIC、DOC与温度、盐度、表观耗氧量等要素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春季研究海域表、底层DIC平均含量分别为24.54 mg/L和25.03 mg/L,平面分布趋势均为近岸高于远岸,象山口附近DIC的浓度最高,北部由于受长江径流的影响,DIC的浓度也较高。垂直分布特点为底层浓度高于表层。DOC的表、底层含量分别为0.96 mg/L和0.87 mg/L,平面分布特点与DIC类似,表现为近岸浓度高,远岸浓度低。DOC的垂直分布特点与DIC正好相反,表现为表层浓度高于底层。研究海域DIC与温度、盐度和表观耗氧量的关系表明,DIC主要受陆源输入和温度的影响,且温度的影响作用较大。研究海域DOC与温度、盐度和表观耗氧量的关系表明,DOC受陆源输入的影响更大,同时受一定的生物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DIC) 溶解有机(doc) 东海北部近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性有机碳影响铜对背角无齿蚌稚蚌的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洪波 陈修报 +2 位作者 苏彦平 姜涛 杨健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9-205,共7页
为了探究溶解性有机碳(DOC)影响铜对背角无齿蚌稚蚌的急性毒性,以0.1‰盐浓度的去离子水为实验用水,设定梯度为0、10、23、45、90和180μg·L-1的Cu浓度,再分别添加0.3、0.8、1.5、3.0和6.0 mg C·L-1DOC形成实验溶液,开展了96 ... 为了探究溶解性有机碳(DOC)影响铜对背角无齿蚌稚蚌的急性毒性,以0.1‰盐浓度的去离子水为实验用水,设定梯度为0、10、23、45、90和180μg·L-1的Cu浓度,再分别添加0.3、0.8、1.5、3.0和6.0 mg C·L-1DOC形成实验溶液,开展了96 h铜暴露下背角无齿蚌1~2 d稚蚌的急性毒性实验。对应于各DOC浓度组的96 h-Cu-EC50值分别为19(95%置信区间:13~27,下同),23(17~31),17(12~23),13(8~19)和10(5~14)μg·L-1;DOC浓度与稚蚌的96 h-Cu-EC50值的变化呈负相关关系(R=-0.968,P=0.007)。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背角无齿蚌稚蚌对环境中Cu浓度的变化十分敏感,96 h-Cu-EC50值与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Cu的限量值十分接近,适于预警水环境中Cu的污染水平;但仅调整DOC浓度这一个水化学指标对降低铜毒性、减少稚蚌的死亡等方面效果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doc) 背角无齿蚌 稚蚌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有机碳在混合水中的行为研究
15
作者 谭丽菊 王江涛 付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11-814,共4页
研究溶解有机碳(DOC)在海水和黄河水所组成的混合水中的迁移转化行为,结果表明,海水和已过滤黄河水混合时,DOC呈近似的保守性;海水与未过滤的黄河水混合时,DOC呈明显的非保守性。通过研究沉积物对DOC的解吸过程,发现沉积物在盐水中能解... 研究溶解有机碳(DOC)在海水和黄河水所组成的混合水中的迁移转化行为,结果表明,海水和已过滤黄河水混合时,DOC呈近似的保守性;海水与未过滤的黄河水混合时,DOC呈明显的非保守性。通过研究沉积物对DOC的解吸过程,发现沉积物在盐水中能解吸出DOC,随着盐度的增大,其解吸量也迅速增大。因此可以认为,DOC在河口区的非保守行为是DOC的絮凝和颗粒物的解吸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doc) 保守行为 海水 混合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爷岭多年冻土小流域春季冻融期径流溶解性有机碳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雯倩 蔡玉山 +1 位作者 肖湘 段亮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716-6727,共12页
溶解性有机碳(DOC)的输移过程是流域碳循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全球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以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的典型森林小流域—老爷岭流域为研究对象,获得2021年4月9日到6月30日冻融期降雨量、气温、土温等气象数据及逐日径流量、径... 溶解性有机碳(DOC)的输移过程是流域碳循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全球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以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的典型森林小流域—老爷岭流域为研究对象,获得2021年4月9日到6月30日冻融期降雨量、气温、土温等气象数据及逐日径流量、径流DOC浓度,计算了冻融循环期(4月9日—28日)和融化期(4月29日—6月30日)流域径流DOC的输出通量,揭示了径流DOC浓度及输出通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老爷岭流域径流DOC浓度变化范围为3.88—33.75 mg/L,流域上游的径流DOC浓度变化趋势与下游基本一致,DOC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4月份平均径流DOC浓度明显高于5、6月份。(2)研究时段内流域径流DOC总输出通量为3215.48 kg/km^(2),其中5月径流DOC输出通量高于4、6月份。径流量与径流DOC输出通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是流域DOC输出通量的主导因素。(3)研究时段内流域DOC浓度与平均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R^(2)=0.5048,P<0.001);降水样品中的DOC浓度变化范围为1.06—9.42 mg/L,显著低于径流DOC浓度;土壤中DOC含量变化趋势与径流DOC变化趋势一致,0—10 cm、10—20 cm土壤平均DOC浓度范围为77.57—133.99 mg/L。(4)冻融循环期平均日径流DOC浓度(24.02 mg/L)显著(P<0.05)高于融化期(14.64 mg/L),而融化期平均日DOC输出通量(48.02 kg/km^(2))是冻融循环期(9.52 kg/km^(2))的5倍。研究结果揭示了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小流域春季冻融期径流DOC的输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理解多年冻土区碳循环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区 溶解有机 小流域 径流doc通量 冻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C-IRMS联用在线高温氧化测定溶解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粟蓉 申凯文 +1 位作者 尹希杰 杨海丽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9-345,共7页
本研究利用总有机碳分析仪联用稳定同位素质谱仪(TOC-IRMS)技术,探讨了高温氧化法测试水体中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含量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根据溶解有机碳的组成特征,从氧化难易程度、分子结构等方面选取5种可溶... 本研究利用总有机碳分析仪联用稳定同位素质谱仪(TOC-IRMS)技术,探讨了高温氧化法测试水体中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含量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根据溶解有机碳的组成特征,从氧化难易程度、分子结构等方面选取5种可溶于水的化合物:咖啡因、葡萄糖、邻苯二甲酸、乙酸钾和腐殖酸钠,配置成DOC溶液。通过改变溶液碳含量、氧化温度、通氧量大小,载气流速等参数,研究不同实验条件对DOC碳转化率及δ^(13)C值的影响。TOC-IRMS在氧化温度850℃,通氧时长20 s(流速10 cm^(3)/min),载气流速80 cm^(3)/min的条件下,测得5种化合物不同浓度DOC溶液的平均碳转化率为95.69%~103.57%;δ^(13)C值与标定参考值基本一致,差值范围为-0.82‰~0.55‰。在上述实验条件下,测得不同类型水样的DOC含量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7%,δ^(13)C值的标准偏差小于0.2‰,结果表明TOC-IRMS联用在线高温氧化法测定不同类型水样的DOC含量和稳定碳同位素值满足测试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溶解有机(doc) TOC-IRMS 高温氧化法 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质的影响 被引量:64
18
作者 卢萍 单玉华 +1 位作者 杨林章 韩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36-741,共6页
研究了麦秆不同方式还田、施用无机氮肥及不同移栽时间对水稻田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有机氮(DON)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后土壤溶液中DOC浓度在淹水初期明显增加,而后逐渐下降。添加麦秆这一有机物料,在水稻生长期前... 研究了麦秆不同方式还田、施用无机氮肥及不同移栽时间对水稻田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有机氮(DON)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后土壤溶液中DOC浓度在淹水初期明显增加,而后逐渐下降。添加麦秆这一有机物料,在水稻生长期前2个月内显著提高了DOC,对DON在一段时间内也表现出促进作用,其后差异不显著。施用无机氮肥降低了土壤溶液中DOC、DON浓度。DON的浓度与施肥量呈负相关。水稻推迟移栽,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质(DOM)均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氮肥 稻田 溶解有机(doc) 溶解有机氮(D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海域海水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C分布特征 被引量:19
19
作者 马士德 谢肖勃 朱素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46-49,共4页
1988年7月对辽东湾海水中的DD,POC及间隙水中的DD进行了调 查,绘制了该海域的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C分布图,初步得出该海域的 DOC,PO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水中的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 1988年7月对辽东湾海水中的DD,POC及间隙水中的DD进行了调 查,绘制了该海域的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C分布图,初步得出该海域的 DOC,PO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水中的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C远比远 海和大洋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 溶解有机 颗粒有机 间隙水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极普里兹湾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Ⅰ:DOC的含量与分布 被引量:3
20
作者 扈传昱 潘建明 +1 位作者 刘小涯 张海生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8-34,共7页
本文通过南极第 1 5次科学考察 ,对夏季普里兹湾的溶解有机碳 (DOC)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调查期间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DOC平均含量较高 ,表层含量在 68.2 3— 1 2 5 .92 μM之间变化 ,平均值为 1 0 2 .32 μM ,大于典型的大洋表层DOC含量... 本文通过南极第 1 5次科学考察 ,对夏季普里兹湾的溶解有机碳 (DOC)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调查期间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DOC平均含量较高 ,表层含量在 68.2 3— 1 2 5 .92 μM之间变化 ,平均值为 1 0 2 .32 μM ,大于典型的大洋表层DOC含量 ( 70— 80 μM )。垂直分布表明水体上层DOC含量高于底层 ,在 2 5— 5 0m附近含量出现最高值。在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难降解有机物是DOC的主要部分 ,经估算湾内难降解DOC含量 92 .34μM占总DOC的 77% ,湾外难降解DOC含量为 76.89μM ,占总DOC的 8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南极 普里兹湾 生物地球化学 溶解有机 d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