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钙添加的海水无机碳移除的增汇潜力研究
1
作者
李硕晨
李学刚
+3 位作者
贺志鹏
宋金明
刘珊珊
王志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912-5920,共9页
本研究在实验室内模拟不同初始条件,通过改变海水初始pH值、Mg/Ca比值、施加晶核等方式,定期监测海水pH值、DIC和TA的变化,探讨向海水中添加Ca^(2+)移除溶解无机碳增加海洋碳汇的潜力.实验结果表明,向海水中引入Ca^(2+),可以有效降低当...
本研究在实验室内模拟不同初始条件,通过改变海水初始pH值、Mg/Ca比值、施加晶核等方式,定期监测海水pH值、DIC和TA的变化,探讨向海水中添加Ca^(2+)移除溶解无机碳增加海洋碳汇的潜力.实验结果表明,向海水中引入Ca^(2+),可以有效降低当前自然海水的镁钙比值(5.2),并增加碳酸钙的过饱和度,从而促进海水体系中无机碳的移除.此外,含钙化合物的无机碳移除效果与海水初始pH值呈正相关,但单纯提升海水pH值并不足以诱导碳酸钙的生成,需通过额外引入Ca^(2+)来提升碳酸钙过饱和度以实现显著无机碳移除效果.同时,实验还发现通过添加特定晶核诱导非均相沉淀,能够进一步促进海水中碳酸钙的生成,从而提高海水的无机碳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施加45mmol/L的Ca^(2+)和蒙脱土晶核、初始pH值达到8.5的条件下,碳酸钙生成量最高可达959μmol/L.海水无机碳移除后将在短期内吸收大气CO_(2)增加海洋碳汇,本文研究结果为探索海洋碳增汇技术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无机碳
碳
酸钙沉淀
海水
碳
移除
海洋
碳
增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模拟添加氮对海水溶解无机碳体系的影响
被引量:
3
2
作者
张乃星
宋金明
+3 位作者
贺志鹏
李学刚
袁华茂
李宁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7-51,共5页
碳和氮作为主要的生源要素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的正常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碳与氮的变化是相互耦合的且呈双向作用,为探讨海水无机碳与氮的相互作用规律,研究了室内模拟添加硝酸盐对海水无机碳体系pH、溶解无机碳(DIC)、HCO3-、二氧化...
碳和氮作为主要的生源要素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的正常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碳与氮的变化是相互耦合的且呈双向作用,为探讨海水无机碳与氮的相互作用规律,研究了室内模拟添加硝酸盐对海水无机碳体系pH、溶解无机碳(DIC)、HCO3-、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内培养的条件下,单纯添加硝酸盐(增加至原海水硝酸盐浓度的5-20倍)可引起培养体系浮游生物量的变化,但不能引起海水pH及DIC、HCO-3含量的明显变化,对DIC而言,其变化率仅仅在1%以内,但可导致海水Pco2的相对明显升高,其最终结果导致海水碳汇强度的减弱,碳源强度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盐
海水无机碳
室内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海中北部海域秋季表层海水中无机碳与海气界面碳的迁移
被引量:
4
3
作者
朱连磊
宋金明
+4 位作者
李学刚
袁华茂
李宁
段丽琴
于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6-32,共7页
基于2010年11月对长江口外东海中北部海域的综合调查,系统研究了该海域的无机碳体系参数的分布特征、海一气界面二氧化碳通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秋季溶解无机碳(DIC)高值区主要出现在调查海域东北部及长江口附近海...
基于2010年11月对长江口外东海中北部海域的综合调查,系统研究了该海域的无机碳体系参数的分布特征、海一气界面二氧化碳通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秋季溶解无机碳(DIC)高值区主要出现在调查海域东北部及长江口附近海域,而调查海域南部DIC含量较少且变化平缓,其主要是受台湾东部流向东北方向的黑潮支流及长江冲淡水的影响;表层海水C02分压(pC02)值变化范围为40.8~63.5Pa,呈现沿黑潮支流流八方向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高的趋势。秋季表层海水pCO:与温度(T)、盐度(∞有较好的负相关性,说明海水温度升高和盐度增加,pC02降低,反之亦然。另外,通过估算得出,秋季CO2海-气交换通量为2.69-33.66mmol/(m^2·d),平均值为(14.35-4-7.06)mmol/(m^2·d),其在长江口邻近海域相对较大,而在调查海域南部相对较小;2010年秋季水体向大气释放C02的量(以碳计)为(2.35±1.16)×10^4t/d,是大气C02较强的源,说明东海中北部海域秋季总体上是CO2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界面
碳
通量
海水无机碳
东海中北部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钙添加的海水无机碳移除的增汇潜力研究
1
作者
李硕晨
李学刚
贺志鹏
宋金明
刘珊珊
王志博
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崂山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山东省渔业发展与资源养护总站
出处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912-5920,共9页
基金
崂山实验室问海计划项目(LSKJ202205000)
崂山实验室“十四五”重大项目(2022QNLM04000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2176200)。
文摘
本研究在实验室内模拟不同初始条件,通过改变海水初始pH值、Mg/Ca比值、施加晶核等方式,定期监测海水pH值、DIC和TA的变化,探讨向海水中添加Ca^(2+)移除溶解无机碳增加海洋碳汇的潜力.实验结果表明,向海水中引入Ca^(2+),可以有效降低当前自然海水的镁钙比值(5.2),并增加碳酸钙的过饱和度,从而促进海水体系中无机碳的移除.此外,含钙化合物的无机碳移除效果与海水初始pH值呈正相关,但单纯提升海水pH值并不足以诱导碳酸钙的生成,需通过额外引入Ca^(2+)来提升碳酸钙过饱和度以实现显著无机碳移除效果.同时,实验还发现通过添加特定晶核诱导非均相沉淀,能够进一步促进海水中碳酸钙的生成,从而提高海水的无机碳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施加45mmol/L的Ca^(2+)和蒙脱土晶核、初始pH值达到8.5的条件下,碳酸钙生成量最高可达959μmol/L.海水无机碳移除后将在短期内吸收大气CO_(2)增加海洋碳汇,本文研究结果为探索海洋碳增汇技术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
海水无机碳
碳
酸钙沉淀
海水
碳
移除
海洋
碳
增汇
Keywords
seawater inorganic carbon
calcium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seawater carbon removal
ocean carbon sink
分类号
X14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模拟添加氮对海水溶解无机碳体系的影响
被引量:
3
2
作者
张乃星
宋金明
贺志鹏
李学刚
袁华茂
李宁
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出处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7-51,共5页
基金
青岛市科技将才专项计划项目(04-3-JJ-03
05-2-JC-90)
+1 种基金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资助项目
中国科学院创新重大项目(KZCX1-SW-01-08KZCX1-01-17)
文摘
碳和氮作为主要的生源要素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的正常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碳与氮的变化是相互耦合的且呈双向作用,为探讨海水无机碳与氮的相互作用规律,研究了室内模拟添加硝酸盐对海水无机碳体系pH、溶解无机碳(DIC)、HCO3-、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内培养的条件下,单纯添加硝酸盐(增加至原海水硝酸盐浓度的5-20倍)可引起培养体系浮游生物量的变化,但不能引起海水pH及DIC、HCO-3含量的明显变化,对DIC而言,其变化率仅仅在1%以内,但可导致海水Pco2的相对明显升高,其最终结果导致海水碳汇强度的减弱,碳源强度的增加。
关键词
硝酸盐
海水无机碳
室内模拟
Keywords
external source nitrate
inorganic carbon
simulation experiment
分类号
P734.4 [天文地球—海洋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海中北部海域秋季表层海水中无机碳与海气界面碳的迁移
被引量:
4
3
作者
朱连磊
宋金明
李学刚
袁华茂
李宁
段丽琴
于宇
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出处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6-32,共7页
基金
国家973项目课题(2010CB951802)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课题(XDA01020304)
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41121064)资助
文摘
基于2010年11月对长江口外东海中北部海域的综合调查,系统研究了该海域的无机碳体系参数的分布特征、海一气界面二氧化碳通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秋季溶解无机碳(DIC)高值区主要出现在调查海域东北部及长江口附近海域,而调查海域南部DIC含量较少且变化平缓,其主要是受台湾东部流向东北方向的黑潮支流及长江冲淡水的影响;表层海水C02分压(pC02)值变化范围为40.8~63.5Pa,呈现沿黑潮支流流八方向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高的趋势。秋季表层海水pCO:与温度(T)、盐度(∞有较好的负相关性,说明海水温度升高和盐度增加,pC02降低,反之亦然。另外,通过估算得出,秋季CO2海-气交换通量为2.69-33.66mmol/(m^2·d),平均值为(14.35-4-7.06)mmol/(m^2·d),其在长江口邻近海域相对较大,而在调查海域南部相对较小;2010年秋季水体向大气释放C02的量(以碳计)为(2.35±1.16)×10^4t/d,是大气C02较强的源,说明东海中北部海域秋季总体上是CO2的源。
关键词
海-气界面
碳
通量
海水无机碳
东海中北部海域
Keywords
Air-sea flux of carbon
Inorganic carbon
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East China Sea
分类号
P734.4 [天文地球—海洋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钙添加的海水无机碳移除的增汇潜力研究
李硕晨
李学刚
贺志鹏
宋金明
刘珊珊
王志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模拟添加氮对海水溶解无机碳体系的影响
张乃星
宋金明
贺志鹏
李学刚
袁华茂
李宁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东海中北部海域秋季表层海水中无机碳与海气界面碳的迁移
朱连磊
宋金明
李学刚
袁华茂
李宁
段丽琴
于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