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原位探究海水养殖浮漂破碎形成微塑料的特征
- 1
-
-
作者
刘国顺
赵信国
孙雪梅
朱琳
隋琪
魏曼曼
夏斌
-
机构
青岛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青岛海洋科技中心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
-
出处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7-247,共11页
-
基金
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2022CXPT013)
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BRESG202309)
+2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2106213)
山东省泰山学者专项(tsqn202211267)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所基本业务费(20603022024014)共同资助。
-
文摘
随着塑料制品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废弃塑料所形成的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在海洋环境中,微塑料污染尤为突出,特别是在海水养殖区。塑料海水养殖设施长期暴露在紫外线照射、波浪冲击、微生物侵蚀等因素下,逐渐破碎形成微塑料。尽管已有大量研究关注微塑料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但针对自然环境下塑料海水养殖设施破碎形成微塑料的规律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自制的塑料破碎原位收集装置,监测并分析了海水养殖浮漂在自然环境下的破碎情况。结果显示,在37 d内,无浮漂组装置中微塑料丰度为(307.09±16.37)个/kg,浮漂组装置中微塑料丰度为(392.72±27.22)个/kg;收集的微塑料尺寸以小于0.5 mm为主,形状以纤维状为主,颜色以透明色为主。海水养殖浮漂在此过程中生成约(136.41±10.59)个微塑料,浮漂生成的微塑料形状以薄膜状为主,颜色以黑色为主。其中,有薄膜状微塑料(85.75±6.06)个,颗粒状(46.74±3.32)个,泡沫状(2.77±0.21)个,纤维状(1.16±0.96)个;黑色(95.42±6.87)个,透明色(40.10±3.46)个,其他颜色最少,有(0.90±0.22)个。该装置对海水养殖浮漂破碎形成的微塑料具有良好的收集效果。研究结果为评估和预测养殖浮漂对微塑料的生成、迁移及其生态风险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
关键词
微塑料
海水养殖浮漂
原位研究
微塑料形成
-
Keywords
Microplastics
Marine aquaculture float
In situ research
Microplastics formation
-
分类号
X83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