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表层水二氧化碳及其海气通量 被引量:28
1
作者 张远辉 黄自强 +2 位作者 马黎明 乔然 张滨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7年第1期37-42,共6页
1994年春、秋季在东海进行了两个航次的调查,采用气相色谱法和CO2采样系统测定了表层水和大气CO2分压。结呆表明,东海大部分海区CO2处于不饱和状态,可视为大气CO2的汇点。东海陆采区表层水CO2分压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即春季近岸... 1994年春、秋季在东海进行了两个航次的调查,采用气相色谱法和CO2采样系统测定了表层水和大气CO2分压。结呆表明,东海大部分海区CO2处于不饱和状态,可视为大气CO2的汇点。东海陆采区表层水CO2分压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即春季近岸低,大洋高;秋季西北部高,大洋低。黑潮区表层水CO2分压较低,无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利用通量模式,估算了大气输入东海海域的CO2通量为45.1g/(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二氧化碳 海气通量 表层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气界面二氧化碳交换的计算 被引量:2
2
作者 韩舞鹰 容荣贵 +2 位作者 黄西能 吴林兴 王汉奎 《热带海洋》 CSCD 1989年第4期16-21,共6页
根据1986年11月32站和12站2个连续站的观测资料,计算溶解氧和二氧化碳在海气界面的交换速率。 调查海域溶解氧海气交换平均活塞速度0.378m/h,平均边界层厚度为30μm。忽略气体-溶剂反应对交换速率的影响,把由氧求得的边界层厚度应用于C... 根据1986年11月32站和12站2个连续站的观测资料,计算溶解氧和二氧化碳在海气界面的交换速率。 调查海域溶解氧海气交换平均活塞速度0.378m/h,平均边界层厚度为30μm。忽略气体-溶剂反应对交换速率的影响,把由氧求得的边界层厚度应用于CO_2海气界面交换计算,求得CO_2的活塞速度为0.22m/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界面 二氧化碳 交换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大洋二氧化碳源汇分布及其海-气通量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高众勇 陈立奇 王伟强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75-186,共12页
在 1 999年 1 2月 - 2 0 0 0年 2月“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往返于中山站和长城站期间 ,进行了大气及海表层 CO2 分压的连续测量。研究结果表明 ,在 80°W- 0°- 80°E之间 ,南大洋基本上是大气 CO2 的汇 ,尤其在 45°W- 3... 在 1 999年 1 2月 - 2 0 0 0年 2月“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往返于中山站和长城站期间 ,进行了大气及海表层 CO2 分压的连续测量。研究结果表明 ,在 80°W- 0°- 80°E之间 ,南大洋基本上是大气 CO2 的汇 ,尤其在 45°W- 3 0°W及 1 0°W- 1 0°E之间 ,是 CO2 的强汇区 ,往返的两次观测结果十分相似。观测发现 ,南大洋 1月份吸收大气 CO2 的能力近两倍于 1 2月份 ,这是由于该海域1月的生产力比 1 2月份高 ,因而反映了初级生产对大气 CO2 吸收的显著影响。利用最新的 K值计算方法表明 ,1月份二氧化碳的入海通量为 3 .98mol/(m2 · a) ,1 2月份的为2 .1 3 mol/(m2 · a) ,综合两个月的值平均 ,南大洋夏季 CO2 的平均通量为 3 .0 6 mol/(m2 · a)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分压 南大洋 海气通量 中山站 夏季 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布垭水库水气界面二氧化碳交换规律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赵登忠 谭德宝 +1 位作者 汪朝辉 李喆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5-70,共6页
为了分析水库温室气体源汇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以清江流域水布垭水库为研究对象,在2010年5月到2011年4月之间开展了6次水气界面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的原位观测试验,获取了水库坝前、上游和支流库湾等重要区域二氧化碳交换通量及其影响因子... 为了分析水库温室气体源汇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以清江流域水布垭水库为研究对象,在2010年5月到2011年4月之间开展了6次水气界面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的原位观测试验,获取了水库坝前、上游和支流库湾等重要区域二氧化碳交换通量及其影响因子的基础数据。对实测资料的分析表明,水布垭水库水气界面二氧化碳交换通量时空差异性较大,在排放状态下,交换通量从上游到坝前逐渐升高,在吸收状态下逐渐降低,夏季交换通量较低,气温低时较高;二氧化碳交换通量时空分布受到气温、溶解氧、叶绿素以及水体碳含量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气界面 水库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通量 时空分布规律 水布垭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印度洋海—气二氧化碳分压差及其通量 被引量:5
5
作者 王伟强 黄宣宝 张远辉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62-268,共7页
本文研究了第八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中在普里兹湾附近的南印度洋考察区所观测到的海-气二氧化碳分压资料,结果表明:研究区海-气二氧化碳分压差值Δp在—24.5~2.4Pa之间,平均为—3.8lPa,除西北部有一小块狭长的Δp>0的区域外,其余... 本文研究了第八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中在普里兹湾附近的南印度洋考察区所观测到的海-气二氧化碳分压资料,结果表明:研究区海-气二氧化碳分压差值Δp在—24.5~2.4Pa之间,平均为—3.8lPa,除西北部有一小块狭长的Δp>0的区域外,其余部分Δp<0,因此,总体上研究区海域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汇区,其碳通量平均为-310.0mg/(m2·d),在南极的夏半年,约能吸收1Gt的大气CO2。在研究区83°E以西海域,Δp大致是西北高东南低、普里兹湾最低的分布趋势,在此线以东,则呈块状分布。研究区的Δp与环流、水温、磷酸盐和叶绿素a的分布有很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分压差 南印度洋 普里兹湾 海气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气界面潜热通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对西南季风爆发影响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丽娟 王辉 +1 位作者 闫俊岳 张增海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0-30,共11页
利用1982年1月至2001年12月逐日的Re_NCEP南海海表面潜热通量资料,分析了南海夏季西南季风爆发早年和晚年潜热通量在南海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相关对比诊断分析了潜热通量对西南季风爆发及强度的影响,初步给出了其动力学机理。结果... 利用1982年1月至2001年12月逐日的Re_NCEP南海海表面潜热通量资料,分析了南海夏季西南季风爆发早年和晚年潜热通量在南海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相关对比诊断分析了潜热通量对西南季风爆发及强度的影响,初步给出了其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季风爆发早、晚年的前一年冬季至初春(12~3月),南海南部(5°~13°N,100°~120°E)和北部(13°~22°N,105°~120°E)的潜热通量距平符号相反,呈现反位相,季风爆发早(晚)年,前一年冬季至次年初春,南海北部的潜热通量为正(负)距平,南海南部则为负(正)距平;在季风爆发的早年和晚年,南海潜热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春、夏、秋季南海潜热通量正距平持续时间短(长),季风强度偏弱(强)。南海北部的潜热通量和南海北部季风强度隔季正相关。当潜热通量为正(负)距平时,同期和滞后1~3个月的海温均为负(正)异常,加大(减小)了春季南海和周围陆地陆暖海冷的海陆温差,有利于西南季风在南海北部的早(晚)爆发,西南风异常偏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气界面潜热通量 西南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海气界面净热通量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13
7
作者 刘衍韫 刘秦玉 潘爱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41-350,共10页
根据 COADS资料 ,使用经验正交分解 (EOF)等分析方法 ,研究了北太平洋海气热通量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北太平洋海洋夏季净得热 ,冬季净失热 ,且黑潮及其延伸体区失热最大。净热通量年际变化较明显 ,北太平洋西... 根据 COADS资料 ,使用经验正交分解 (EOF)等分析方法 ,研究了北太平洋海气热通量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北太平洋海洋夏季净得热 ,冬季净失热 ,且黑潮及其延伸体区失热最大。净热通量年际变化较明显 ,北太平洋西部模态水形成区冬季净热通量和副热带失热区春季净热通量的年际变化都主要依赖于潜热和感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夏季净热通量的低频变化中心在热带 ,冬季低频变化中心在黑潮及其延伸体区。冬季赤道东、西太平洋净热通量异常的年际变化相反 ;在热带北太平洋中部年际变化达到最大。夏季热带太平洋是净热通量异常的年际变化最大的海域 ,沿赤道两侧在 16 5°E处呈偶极子型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海气界面 净热通量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海气界面潜热通量产品对比研究
8
作者 杨新飞 管磊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3-130,共8页
潜热是大气能量的重要来源,海气界面潜热通量对于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比较了1996—2005年J-OFURO2、HOAPS3、GSSTF3、OAFLUX、NCEP/NCAR再分析资料5种产品,研究结果表明5种月平均潜热通量产品基本一致,其中J-OFURO2、H... 潜热是大气能量的重要来源,海气界面潜热通量对于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比较了1996—2005年J-OFURO2、HOAPS3、GSSTF3、OAFLUX、NCEP/NCAR再分析资料5种产品,研究结果表明5种月平均潜热通量产品基本一致,其中J-OFURO2、HOAPS3、GSSTF3较为接近,OAFLUX与NCEP/NCAR较为接近。比较不同的月平均潜热通量产品的统计特征,均方根误差最小的是GSSTF3与HOAPS3(14.08W/m^2),最大的是GSSTF3与NCEP/NCAR(25.98W/m^2),相关系数最小的是HOAPS3与NCEP/NCAR(0.87)、GSSTF3与OAFLUX(0.87)、最大的是GSSTF3与HOAPS3(0.97),5种潜热通量产品多年平均的纬向分布虽然基本相似但仍然存在差异,基于遥感数据的3种产品与OAFLUX、NCEP/NCAR再分析资料之间较大差值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大西洋赤道区域、西北太平洋、印度洋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热通量 通量 海气界面 卫星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量方差法估算海气界面动量通量的分析
9
作者 薛宇欢 陈胜 +2 位作者 刘展池 马洪余 陈思宇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2-419,共8页
利用南海北部博贺海洋气象观测平台涡动相关系统的长期湍流观测资料,分析并讨论了不同大气稳定度条件下的湍流通量方差相似性关系,提出了适用于小于18 m/s风速的归一化标准差与稳定度的参数化关系公式。应用通量方差法估算了海气界面的... 利用南海北部博贺海洋气象观测平台涡动相关系统的长期湍流观测资料,分析并讨论了不同大气稳定度条件下的湍流通量方差相似性关系,提出了适用于小于18 m/s风速的归一化标准差与稳定度的参数化关系公式。应用通量方差法估算了海气界面的动量通量与摩擦速度,并与涡动相关系统的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参数化公式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大气层结条件下的速度归一化标准差与大气稳定度满足1/3相似性关系,基于相似性函数的通量方差法估算结果与涡动相关系统测量结果较为一致,不稳定大气层结条件下的相关性高于稳定层结条件。应用通量方差法估算近海海气界面动量通量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量方差法 涡动相关法 海气界面 动量通量 摩擦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黄河pCO_2控制因素及水-气界面通量 被引量:32
10
作者 张龙军 徐雪梅 温志超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7-235,共9页
根据2006年11月1-10日,秋季黄河平水期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现场实测数据及相关同步观测资料,对黄河表层水pCO2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体pCO2在80-166 Pa,平均值110 Pa,在世界主要河流中属中等偏下水平;空间分布... 根据2006年11月1-10日,秋季黄河平水期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现场实测数据及相关同步观测资料,对黄河表层水pCO2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体pCO2在80-166 Pa,平均值110 Pa,在世界主要河流中属中等偏下水平;空间分布存在较大的不均匀性,中游高于上游和下游。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对pCO2有一定的影响但强度较弱,即使在叶绿素最高值3.58μg/L的包头站pCO2仍达到91 Pa。黄河水体有机物含量较低且继承了陆源有机物难降解的特性,干流和库区EpCO2/AOU的比值为0.14和0.20,远低于生物好氧呼吸作用控制水体pCO2的理论下限0.62,因此,生物好氧呼吸作用对水体pCO2的贡献不大。悬浮物(TSS)含量为3.77-1308mg/L,溶解无机碳(DIC)含量为3.03-4.14 mmol/L,普遍高于世界其它河流且最大值均出现在潼关站;同时水体pCO2与TSS、PIC、DIC含量具有极好的正相关性。因此黄河流域强烈的机械侵蚀和化学风化作用形成的碳酸盐体系是控制水体pCO2的主要因素。利用Wanninkhof提出的淡水水-气交换系数的通量模式估算,黄河水域水-气界面CO2交换速率约为0.229μmol/m^2.s,秋季可向大气释放CO214.5亿moL,相当于8 250 km^2草原或是112 km^2森林一年的固碳量。黄河CO2释放通量与渥太华河相近,但要远小于亚马逊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二氧化碳分压pCO2 控制因素 水-气界面CO2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架边缘海碳源汇的强度与控制因素
11
作者 宋金明 袁华茂 +8 位作者 李学刚 曲宝晓 钟国荣 邢建伟 马骏 段丽琴 王启栋 戴佳佳 刘珊珊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4,共14页
基于观测和大数据机器学习的研究表明,中国陆架边缘海(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年均碳汇强度为(-10.2±4.4)Tg/a。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全年吸收大气CO_(2),而渤海、南海南部和长江口沿岸向大气释放CO_(2)。东海碳汇最强,平均通量... 基于观测和大数据机器学习的研究表明,中国陆架边缘海(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年均碳汇强度为(-10.2±4.4)Tg/a。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全年吸收大气CO_(2),而渤海、南海南部和长江口沿岸向大气释放CO_(2)。东海碳汇最强,平均通量为(-10.5±4.5)Tg/a,黄海碳汇较小,为(-2.1±0.9)Tg/a。面积最小的渤海碳源为(+0.3±0.1)Tg/a,而面积最大的南海其碳源强度为(+2.0±0.9)Tg/a。从季节上看,冬季我国边缘海碳汇强度最大,为(-45.7±19.7)Tg/a,春季较弱,为(-16.9±7.3)Tg/a。而夏季和秋季我国边缘海整体为碳源,平均分别为(+11.9±5.1)Tg/a和(+9.9±4.3)Tg/a。中国陆架边缘海碳源汇强度平均不确定度为±43.0%(±4.4 Tg/a),比以往用局部海域观测数据导致的平均90.5%的不确定度,基于观测数据机器学习构建格点数据的估算结果不确定度降低了47.5%。海-气界面CO_(2)分压差的差异和由风速引起的CO_(2)交换速率差异是导致我国边缘海海-气界面碳源汇时空变化的关键,究其根本是源于水文动力、陆源输入、浮游生物群落及大洋跨陆架输送等多种因素和过程对我国边缘海海-气碳交换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汇强度 海气界面二氧化碳通量 控制因素 中国陆架边缘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淡水通量年际变率对ENSO的作用机制及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尹露莹 张荣华 智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50-1367,共18页
海气界面间淡水通量(freshwater flux, FWF;定义为降水减蒸发)是热带太平洋气候系统中对海洋有重要作用的大气强迫之一,与风应力和热通量共同影响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尽管这些大气强迫场共同作用... 海气界面间淡水通量(freshwater flux, FWF;定义为降水减蒸发)是热带太平洋气候系统中对海洋有重要作用的大气强迫之一,与风应力和热通量共同影响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尽管这些大气强迫场共同作用于海洋,但FWF在其中的单独强迫作用及相关过程和机制仍需深入探究。本文通过海洋环流模式(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OGCM)进行模拟,进一步使用温度和盐度收支分析以及区分温盐相对贡献的诊断分析方法,量化热带太平洋FWF年际变率对上层海洋的净作用。结果表明,在El Nino事件发生时,FWF正异常强迫直接导致赤道太平洋中部海表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降低,同时增强上层海洋层结稳定度。此外,FWF正异常强迫还会导致赤道太平洋中部浮力通量(buoyancy flux, BF)增加,从而减弱了次表层的混合和夹卷作用,使局地的混合层变浅。从气候效应来看,由FWF年际变率引起的海洋过程有助于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暖异常的维持和增强。通过定量分析表明,SSS变化与FWF强迫强度密切相关,赤道太平洋中部FWF异常每增加1.0 mm/d会使得SSS异常降低约0.02,并且使得赤道太平洋东部SST异常升高约0.12℃,在增温过程中垂直混合和夹卷作用是主导的贡献项。以1997~1998年的El Nino事件为例,FWF正异常引起的SST暖异常增量占总异常的11.8%。本文所揭示的FWF强迫场对ENSO的单独作用有助于完善我们对整个热带太平洋海气耦合系统的认知,为进一步改进ENSO的过程表征和预测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界面淡水通量 ENSO 海表盐度和温度 热带太平洋 分层型海洋模式 热盐收支分析 温盐相对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2012年夏季海-气界面碳交换及其区域碳汇强度变化趋势初探 被引量:12
13
作者 陈鑫 宋金明 +4 位作者 袁华茂 李学刚 李宁 段丽琴 曲宝晓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31,共14页
基于2012年7月对东海的调查,剖析了其水体中各形态碳(pCO2、DIC、DOC、POC)的区域分布特征,估算了海-气界面CO2的交换通量(FCO2),探讨了影响其交换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资料初步分析了近十几年来该海域海-气界面CO2交换... 基于2012年7月对东海的调查,剖析了其水体中各形态碳(pCO2、DIC、DOC、POC)的区域分布特征,估算了海-气界面CO2的交换通量(FCO2),探讨了影响其交换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资料初步分析了近十几年来该海域海-气界面CO2交换通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12年7月长江口邻近海域相对南部陆架区具有较低的DIC浓度,而DOC与POC的浓度相对较高。调查区域表层水pCO2变化范围为96.28~577.7μatm(1atm为101 325Pa),平均值为297.6μatm,低值区出现在长江冲淡水区(30°~33°N,123°~125°E),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海陆架的南部区域。表层水pCO2主要受控于长江冲淡水的输入和混合(盐度)、台湾暖流以及生物生产等。调查海域2012年7月海-气FCO2平均为(-6.410±7.486)mmol/(m2·d),表现东海在夏季是大气CO2的汇区,区域碳汇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长江冲淡水区(CDW)、黄东海混合水区(YEMW)、陆架咸淡水混合区(SMW)、近岸上升流区(CUW)和台湾暖流区(TWCW),东海夏季每日吸收大气CO2(以C计)约(18.3±19.8)kt。结合历史资料分析发现,近十几年来东海夏季碳汇强度有增强趋势,CDW区的海-气界面CO2通量平均年增速为-0.814mmol/(m2·d),即海水吸收大气二氧化碳每年增加约54.6kt,是夏季东海碳汇增加的最主要贡献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界面通量 控制因素 碳汇 变化趋势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红外CCD观测海-气热通量的方法研究
14
作者 王岩峰 韩兆辉 官晟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8-514,共7页
海-气热通量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红外成像观测技术成为研究海气交换的重要手段。采用红外CCD技术,在实验室水槽的不同风速条件下开展了系列界面热通量观测研究,采用表面更新模型计算了净热通量,其结果随着风速的... 海-气热通量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红外成像观测技术成为研究海气交换的重要手段。采用红外CCD技术,在实验室水槽的不同风速条件下开展了系列界面热通量观测研究,采用表面更新模型计算了净热通量,其结果随着风速的变化呈现同步变化的特征。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了本方法用于海-气界面热通量观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 海气界面 通量 表面更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5
作者 戴民汉 魏俊峰 翟惟东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45-551,共7页
简述南海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进展 ,重点介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课题“南海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 -胶体的显著作用”的研究内容 ,报道了近年来我们在该领域的最新阶段性研究成果 .
关键词 南海 生物地球化学 有机碳 二氧化碳 碳循环 生态系统 海气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海表粗糙度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关皓 高峰 +1 位作者 李荔姗 余丹丹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0-529,共10页
回顾了近年来海表粗糙度参数化研究成果,借助COARE算法对四种粗糙度参数化方案下海浪对海气界面通量及大气底层运动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高海况条件下,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海表粗糙度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表明:海表... 回顾了近年来海表粗糙度参数化研究成果,借助COARE算法对四种粗糙度参数化方案下海浪对海气界面通量及大气底层运动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高海况条件下,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海表粗糙度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表明:海表粗糙度受海面波浪状态的影响,在其参数化方案中考虑波龄的作用后,在高风速、低波龄区,波浪作用使海气界面上的动量和热量通量显著增加;波浪通过参与海气界面上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影响低层大气运动,低波龄条件下,波浪作用使大气运动减弱,高波龄条件下,波浪作用较小;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海表粗糙度参数化方案较敏感,不同的参数化方案对台风路径影响不大,对台风强度影响显著,从个例来看,采用Smith92和Liu07方案的模拟结果更接近实测值。研究结果为更合理的参数化海气界面的物理过程,提高耦合模式的模拟准确率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粗糙度 海-气耦合模式 海气界面通量 波龄 台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